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一十五章 外国学者眼里的大明和朱高炽眼里的大明

京城。

粮票银行总部借出的会议大厅,十五层大厦的八楼,透明灯罩的煤油吊灯下,实木的桌子上,堆满了图纸和草稿,图纸上有三角形,圆形等等。

十几名学者,每个人的神情疲乏。

如此高强度,时间长的学术交流,众人很久没有进行过,他们的体力和年龄,让他们非常的疲惫,可是对学问的求学精神,又让他们不愿意终止。

“物体的浮力,等同它排水的重量,两者是必然的关系。”

扎马拉丁指着图纸上,用不太熟练的大明话,并且拿出硬笔在粮票银行提供的白纸上,画出了一些图案,以及列举出公式。

这样的表述方式,以及扎马拉丁带来的新思路,再一次让数学家们惊叹起来。

“排水的定义是什么。”

大明的学者,根据扎马拉丁自己所言的词汇,想要给出一个标准。

不同的思路,在学术上带来不同的火花。

文明的碰撞。

随着中亚西亚学者们的到来,还有大批的文物书籍,经过报纸的宣传,各个学术圈早已经点燃了热情,各方的学者都赶来京城。

惊为天人的同时,中亚和西亚们来的学者,受到了最隆重的迎接,以及非常高标准的待遇。

“他们生活上的需求,你们要努力保障,绝对不能苛刻他们。”

大明礼部官员,向中华工局大酒楼说道。

“请放心,我们的服务是最好的。”

中华工局大酒楼的掌柜,一脸的保证。

所有中亚西亚的学者们,住在中华工局大酒楼的客房,由此处提供一切生活所需,保障他们的吃穿住行,以及日常所用的物品。

礼部的官员还是不放心。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外来的学者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加上太子殿下的推波助澜,礼部上下谁也不敢慢待这些异国他乡的学者和工匠们。

于是礼部官员亲自去问候那些人,询问有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非常好。”

“上国的文明辉煌程度,让人惊叹,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的国家,难怪伟大先知说,学问在中国,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半年来的行程,一路的忐忑,随着抵达大明都城,一切的不安,已经烟消云散。

良好的伙食和接待,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被重视。

而接待他们的大明工局大酒楼,他们更是知道,这里并不是普通的商家,属于半官方的性质。

见状。

礼部的官员露出了笑容,温和的说道:“所有的学者,无论来自世界何地,只要愿意参加大明技术司,或者大明科技与技术会的评定,就可以获得人才津贴。”

“人才津贴?”

有的人不需要通译,还有的人需要通译。

每个人尽量最快速的学习大明话。

“人才津贴虽然不高,却可以保障生活所需,不需要烦恼杂事,一心于学问即可。”

礼部官员介绍道。

“大明有许多的学者,同时也是大明身份最高贵的人们,我们大明自古以来,就以读书为荣,读书的人,哪怕在乡下,也是百姓们最尊敬的一批人。”

“所以大明从上至下,都非常的尊重读书人,读书人的待遇,是所有行业,无论是百姓或者军人,乃至任何行业,都希望成为读书人的。”

“竟然还有这样的国家。”

“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有如此的文明,先知果然是伟大的,他竟然能不远万里的知道中国,并且清楚中国的伟大。”

扎马拉丁虔诚的说道。

这几个月和大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对这个国家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国家不以屠戮为荣。

反而任何君主,哪怕再武功强大,也会因为屠戮百姓遭受指责。

他们更甚至能教导君主,让君主按照德来行事,对于国家的君主,一言一行都要遵守礼德,否则就会失去名器,被天下人指责。

太不可思议了。

同样。

这个国家是很激烈的。

任何欺负他们的,都会遭受强大的报复,他们的先贤,还说过十代人报仇也不晚,天啊,这么强大的复仇精神,实在是让人感到可怕。

他们也非常的傲慢。

竟然说天下凡是日月所照的土地,都是他们的国土。

不过聪明的扎马拉丁,已经知道如何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在三分的称赞上,用十分的力气,会被他们当做最友好的朋友。

他们的圣贤也是这么说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们最高兴的就是交朋友。

果然。

礼部官员记住了扎马拉丁,太子殿下还没有亲自接见过这些人,可是根据自己对太子殿下的了解,迟早也是会召见他们的。

召见他们的事情,是礼部负责,大概落到自己的头上。

选取那些人去觐见太子殿下,礼部官员也要慎之又慎,无疑,那名态度非常友好的扎马拉丁,已经成为了礼部官员内心的预备选手。

扎马拉丁为首的一批学者,极力的靠拢大明,根据礼部官员的介绍,以及技术司的工作人员的特殊通道,参与了大明的评定。

不少人获得了大明的人才津贴。

夜晚。

灯光下,扎马拉丁打量手里印刷精美的粮票。

“这就是发明印刷术的伟大国家的技术吗,这个国家,有太多让人啧啧称奇的东西了。”扎马拉丁知道粮票的价值。

靠着人才津贴,自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大明。

如果要是能出成果,自己的生活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买上那种楼房,成为自己的新家,说不定还能娶上大明的女人。

只是大明的女人太傲慢了。

她们非常的保守。

翻开大明的纸张,摸着精美的本子,扎马拉丁忍不住再一次感叹。

造纸术。

天啊。

还有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国家发明的呢。

正是引导世界的文明。

赞美先知。

无所不知的先知,一千年前,竟然就能知道中国的伟大,指引人们学习中国的知识,可惜,他们的文明很早被野蛮摧毁。

是啊,文明最大的对手就是野蛮。

连如此伟大的中国,不也是被野蛮所征服,可是这样的国度,很快又自由了。

那么自己的国家呢。

扎马拉丁双眼暗淡,他看不到希望,于是他认真的做笔记,把在大明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希望,哪怕只有一丝的机会,也能把文明知识传播回国内。

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国家自由的那一天,同样能像大明这般的文明而又富庶。

一个种植收获率,竟然达到了1:40的农业技术的国家。

光这一项成就,已经足以震撼世界。

还有他们的化肥行业,焦炭行业,乃至他们的社会体系,人们守礼,充满了仁德,但凡肉眼可见之处,都是让人学习的地方。

聪明的扎马拉丁当然知道,其中也有不好的地方。

但是有什么东西,又能是完美无瑕的呢。

“我和朋友们来到大明后,朋友们每日所聊的事情,多是大明的土地多么富裕,气候多么宜人,这里是真主给予最好的土地。”

“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特别是当我知道,他们连大山都能被改造成一种叫做梯田的种植环境,收获的粮食效率,也比所有已知道国家都要强大,被称之为人定胜天。”

“是啊。”

“这片土地上,竟然说要打败天。”

“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也和大丈夫当如此,说明了这个国家的百姓,很早就开始抗拒一切不公平的现象。”

“两千年前,这里就有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过愚公移山,就知道这个民族是有多么的强大和可怕之处,因为他们懂得坚持,靠着勤奋,十年如一日,创造出的财富,将会是多么的巨大。”

“他们甚至发明了科举,我愿意说是最让人称赞,以及世界学习的制度。”

“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去做官,而不是靠着血脉,在讲究血脉世袭传统的世界里,这样的一个国家,已经开始拒绝血脉了。”

“他们的百姓,竟然可以对抗违法的官员。”

“他们城市里的坊区,百姓们竟然是自己管理自己。”

“他们的先贤们,很早就开始对社会模式的探讨,因此才有了限制君权的社会制度,从上到下讲究礼义廉耻,追寻和平的社会。”

“这样的一个国家,他的文明强盛到什么样的地步,都不足为奇,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我和我的朋友们不一样,他们认为大明有许多技术和知识最值得学习,可我认为,大明的社会体系,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讲究的是让老百姓们如何过得最好,乃至说让老百姓们自给自足,不让外界对他们过多的吸取。”

“而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又能做到呢。”

“在各国君主的眼里,百姓们是他们的奴隶,是他们的兵源,是他们的税赋,唯独不是他们的子民,从来没有提出过让老百姓自给自足的观念。”

“咚咚咚。”

“打扰了,扎马拉丁先生,我们看您的房间灯光一直亮着,所以想要请问,您需要夜食吗?”

扎马拉丁擦了擦眼睛。

然后去打开房门,看到露出笑脸的小二。

“大明的人才津贴,最低的是每个月五角钱,不少是一个月一元钱,那批从异国来的学者和工匠,听说有一两千人,大多获得了津贴。”

“每个月支出一千多元,一年就是近两万元。”

“大明已经富裕到了这般的程度吗?所有的百姓已经温饱了吗,还是说,用在中亚西亚的军费,已经开始得到收益,甚至不需要国内供应了。”

大明人才津贴,是最让人眼红的一项政策。

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在发钱。

用百姓们的钱,去发给那一批人。

以往本国的学者和工匠们也就不说了,甚至每年吸收的些许国外的,如高丽和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也没有引起波澜。

可此次动静太大了。

特别是对那批人的优待,引起了不少人的眼红。

身上中制装,手里拄着拐杖,脚下牛皮鞋,带着帽子的中年人,乘坐二轮的马车抵达了茶楼,茶楼不光提供免费的报纸,还有唱戏的小姐,和讲故事的先生。

茶楼的台上,有名穿着白底粉花裙的小姐,脸上画了精致的妆容,鲜艳的嘴唇,一看就知道涂抹了新款式的唇膏,不但鲜红而且透亮,让人恨不得亲上一口。

京城严打了一次。

各家自称妈妈的行业,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的打击,但是其余行业却兴盛了起来,而且地位也高了不少,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许多人来茶楼,除了喝茶聊天,也为了看看美女,以及听故事。

美女唱着余姚腔的歌曲。

台后有一名乐师。

不少的看客,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吃花生。

拄着拐杖的中年人,登上了去二楼的楼梯,那里是包间的地方,可以从上往下看,还可以关起门来,点专门服务的小姐。

几人行礼后,各自坐下。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有什么奇怪的。”

“那些人的东西,我也看过了,哪里有那么的神奇呢,不过是图新鲜而已,反而很多东西,原理上本就是我们的。”

听到老伙计的抱怨,同伴笑着说道。

“你既然看过了,为何不说?”

“说了有什么用。”

“人家的东西,经过翻译,听起来的确新奇嘛,而且太子殿下又喜欢这些,最支持对外的学习,仿佛我们不学别人的东西,属于老顽固一样。”

“哈哈。”

“还真是如此。”

几人边笑边泡茶。

茶具在主人的手中,一连串的功夫,看得人眼花缭乱,最后连倒茶的动作,也仿佛大有学问,客人们各自回礼,比大厅喝茶更要讲究似的。

“从来就是外头的东西是香的,我们自己的东西是臭的,我看啊,就是有些人从中牟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抬高那批人的地位。”

“谁知道呢。”

有些人不在乎,有些人不以为然。

中年人就很在意。

不久。

应天府的地方报上,出现了痛批这股现象的文章。

“什么值得让人深思的学问?”

“老夫专门去研究拜读了一番,各式各样的西学算数,不过是记载的方式不同而已,原理上不超过《周髀算经》,包括他们的天文学,难道域外天学就比我们的更先进了,老夫还是去拜读了,结果仍然是《周髀算经》上的东西。”

“难道换个异国的名字,就这么吃香了?”

“老夫都忍不住改个异国的名字,用异国的文字把老夫的东西包装一番,倒是想要看看,那些人的反应,是不是也这么大。”

“更可笑那个浮力学。”

“三国时期,我们就有了曹植称象的故事,人家换了一个故事,立马让人们大呼小叫,到底是自己没有见识,不懂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所以才有这样的表现,孤陋寡闻,才有了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象。”

“那个什么罗格斯观,不就是我们道家的置身事外?”

“那个什么辩证法,不就是我们道家的随波逐流?”

“我倒是奇了怪,同样的东西,我们祖宗的叫法,人们习以为常,不放在心里头,甚至破口大骂,别人不过换了个名头,同样的内核,立马引起了学习的浪潮。”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不要老祖宗的东西,放弃一切好了,直接学习别人,既然别人的东西这么好,我们还要什么老祖宗的东西呢。”

文华殿。

春天万物复苏。

园林匠们,精修着文华殿广场前的园林,后宫的内花园,也在大修中,说是大修,其实并没有大动土木,朱棣离开京城一年了。

郭氏带着儿女们去了后宫,陪母后解闷,以及郡王的家眷,也会经常入皇宫。

徐妙锦也来了。

朱高炽的这位小姨一直没有嫁人,家里人也不催。

倒是母后很着急,想要为小妹妹找个佳婿,却不知为何,小妹一个也未看上,甚至外间都有了传闻,说是皇帝看中了自己的小姨子。

气的郭氏摔了瓷器。

徐妙锦也很久不来皇宫,反倒是这年余,朱棣不在皇城,徐妙锦才不拒绝大姐的邀请,时不时来皇城看看姐姐。

朱高炽也很少去见徐妙锦。

后世有说法,徐氏去世后,朱棣欲立徐妙锦为后,被徐妙锦拒绝。

真实性待考。

也有说法,徐妙锦是因为二姐的事情,所以才不愿意嫁人。

徐家的大姐嫁给了燕王朱棣,二姐嫁给了代王朱桂。

代王朱桂和朱棣不同,对自己的妻子并没有感情,反而偏宠小妾,迫害正妻。

这位小妾也姓徐。

但是为人吝啬,明史记载代王妃迫害侍女,无恶不作,实为这位姓徐的小妾,而非徐家二姐,早就已经被代王打入冷宫。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何况是代王府。

徐妙锦从小为二姐伤心,也见到了男人的薄凉,有了终身不嫁人的念头。

这才是大致的原因。

朱棣造反成功的那年,那时候的徐妙锦已经二十三岁,早就该嫁人,总不能徐家知道历史,晓得未来的皇帝是朱棣,所以才把自家三小姐留在府里一直未嫁人吧。

何况许皇后死的时候,徐妙锦已经快三十岁。

徐家对于自家的姐妹,徐家两兄弟还是很重感情的,才有了徐妙锦不愿意嫁人,却没有人强迫她的原因,徐家的家风,在那个时代的确不错。

郭氏带着两儿一女。

徐妙锦看到可爱的侄孙女,热情的上前牵手,郭氏脸上满是笑意,两位小姐小时候倒也在北平和应天府先后见过面,不算是陌生人。

郭氏还未嫁给朱高炽,当小姐的时候,还与徐妙锦同行返回京城。

犹如隔世。

看着出类拔萃的徐妙锦,郭氏忍不住有些羡慕,青春的气息,仿佛并未在儿时闺蜜身上消失,反倒越发的亭亭玉立起来。

徐妙锦牵着朱圆通,就像少女牵着女童。

郭氏眼底里有些戒备。

幸好。

谁都有可能,唯独她不可能,郭氏忍不住的庆幸。

最近宫外有人说,太子陛下应该纳妃,郭氏嘴上虽然不阻,内心却忍不住的提起,看谁都觉得需要警惕,幸好夫君没有这样的念头。

夫君只能是她的,谁也别想抢走。

“小姨奶奶。”

朱瞻基好奇的问道:“小姨奶奶为什么还不嫁人呀。”

郭彩莲脸上露出笑容,关切的看着徐妙锦。

徐妙锦没想到朱瞻基会问她,看到小人儿天真的样貌,不知道如何回答,求助的看向了姐姐。

徐氏叹了口气。

“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问。”

朱瞻基听到祖奶奶的责备,委屈的看向母亲,郭氏心疼的抱住他。

徐妙锦见状,也觉得无趣。

小孩子童言无忌,能懂什么呢。

皇宫里实在不是好地方。

徐妙锦与世无争,却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呆了一会儿,和姐姐说了一通话,就提出了告辞,不顾众人的挽留,径直的离开了皇城。

马车中。

徐妙锦低着头,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细眉微蹙。

白皙的脸蛋上,浮出了一丝忧愁。

“唉。”

良久。

车厢里一声轻叹。

马车离开了皇城,文华殿的阁楼,朱高炽看到了一辆马车,不知道是哪家的。

兵部又带来了撒马尔罕的消息。

皇帝陛下亲自坐镇撒马尔罕,帖木儿的大军,已经抵达了布哈拉,与大明的决战,应该已经发生了,战事的结果,他们还无从知晓。

殿内。

大臣们忍不住的担心。

“按道理,我方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上方,又以逸待劳,就算不能全胜,至少也能打退帖木儿,形成僵局,时间越久对我们越有利。”

齐泰分析道。

“这还是最保守的猜测,实际上臣肯定,陛下已经击败了帖木儿,就等着捷报的抵达。”

众人分析着他们已经不能决定的事情。

就算如此,官员们还是讨论此事。

朱高炽却看着手里的报纸。

国泰民安。

一切对外以稳为主,全力以赴支援中亚地区。

所以这年余来,朱高炽并没有进行改革,围绕着以前的秩序,大明总体上保持平和的向上发展,大臣们的争议,朱高炽并没有参与。

不是不关心,而是只能等待。

报纸上不满对外国学者的厚待,朱高炽也不意外。

大明的人口这么多,每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看法的人,只有一个看法,才是奇怪的事情。

大明报纸上的批判还算是好的。

后世西方一些学者甚至喊出,一切文明的源头都在中国。

例如他们说那些近代早期问世的“古代”希腊与埃及的各种科学,都是寄生于包括《周髀算经》在内的诸多中国文献的,好比达·芬奇的科技成就“寄生于”《农书》。

同样。

“古希腊”哲学直接来自于“古埃及”逻各斯与赫尔墨斯智慧,间接源于中国。

清代思想家戴震在和耶稣会士交流的过程中有了很清晰的证据,即西方的相关方法都是源于《周髀算经》,发现耶稣会士在操纵中国天学,他们谎称西方“古已有之”,在华耶稣会士是西方造史运动的“吸吮管”。

戴震还说,勾股定理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两者一模一样。

例如科技。

罗尔斯说:“十六到十七世纪的赴华耶稣会士,导致中国的科学成就倾注欧洲。”

1751年,伦敦皇家科学院授予法国耶稣会土宋君荣(AntoineGaubil)荣誉会员,表彰他所提供的有关中国科学的信息。

东方学家格拉迪施(AugustGladisch)证明:“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不是源自埃及,而是撷取于中国。”并还说:“毕达哥拉斯从中国获得了轮回观念。”

另外还说,希腊神话亥帕波尼亚(hyperboreans,住在北方乐土)是中国的素材。

哈盖尔考证,“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算盘是毕达哥拉斯从中国获得的。

毕达哥拉斯的理论要么直接来自中国,要么是埃及流传的中国知识。毕达哥拉斯名言“所有的性质归因于数(Allthepropertiesascribetonumber)”,这句话是受中国启迪的。

毕达哥拉斯的音乐理论(包括七弦琴和七音音阶)源于中国。

所谓的希腊人帕拉墨得斯发明了国际象棋,那是中国的。“古代”希腊、罗马天文学黄道及星座与中国有关。普鲁塔克书中庙宇与中国相似。

哈盖尔感叹道:“太多抄袭中国的!(SomanyplagiarismsfromChina)”

列维京博士说:“英国历史学家沃尔特·雷利(WalerRaleigh,1552——1618年)所写从喜帕恰斯到托勒密之间的希腊天文学著作,“显示早年英语的相关讨论和阐述都汇入了中国证据之中””。

其理由是,“大量的中国知识是从远古传下来,因其没有受《圣经》巴别塔变乱语言的影响——中断和失散”。这意味着什么?

近代早期出现的“古希腊”天文学是中国的相关知识的翻版?

实际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们杜撰希腊哲学与科学都是基于“中国证据”的。

并且西方不少学者,还指出了原因。

因为嫉妒启蒙运动中的法国挟“中国热”而居于欧洲的文化中心,德国的民族主义便迁怒于中国,同时狂热地打造“古希腊”。

这就是1798——1830年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学术主旨。

然而在其思想酝酿的过程中,德国浪漫主义竟是透过共济会的管道,大量汲取中国的古老智慧。这样一-来,正在形成中的“西方古典文化”和“德国古典哲学”都很自然地包含了许多“中国元素”。

共济会和玫瑰十字会的秩序的建立者都把佛陀、孔子、摩西和耶稣四尊奉为种智大师(TheSeedMaster)。

玫瑰十字会将中国的古老智慧奉为一切知识的源头。

该组织把老子的这句话作为其箴言之一,即:“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德国僧侣克里斯蒂安·罗森克鲁兹,在花时间学得东方神秘学之后,于1402年创建了玫瑰十字会或红十字会,这很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玫瑰十字会导师麦克斯.海因德尔(1865-1919年)在其所著《罗森克鲁兹和玫瑰十字会宝训一现代外衣里的古代真理》一文中写道:

“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的进化亦然。灵与肉齐头并进。太阳赐予自然光,众所周知,它从东向西带来光明与生命,从地球的这边到那边。”

“太阳是可见光,而人则是光合所成的一小部分。就像自然光促进生长一样,存在着不可见的精神太阳,它促进灵魂成长,从地球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这个精神冲力的运动和太阳的从东向西是--个方向。”

“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一个灵性的新浪潮在太平洋西岸掀起,开始启示中华民族;在这个天国,孔子的宗教被成千上万人拥抱。”

“我们知道,稍后这个浪潮产生了佛教,一个导师牵动了数百万印度人和中国人的心灵。这个精神继续西进.崇高的基督教由此而起。”

历史的真相,谁也说不清。

毕竟立场大于一切。

正如美国必定会打造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而不是自由竞争的体系,哪怕他高喊了上百年的自由贸易和竞争的精神,因为那个时代,对他是最有利的而已。

朱高炽很清楚,中国古文明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相反。

中国古文明有很大的辉煌,只不过后来的传承断了,被人大踏步的反超,以至于需要抛弃手里的,调头学习别人的发现的知识体系。

在朱高炽眼里,并不觉得有什么羞愧。

穷爸爸,富爸爸。

都是爸爸。

不能父亲有钱了,就崇拜他,父亲没钱了,就嫌弃他。

应该讨论的是父亲生前的长处和短处。

真正需要学习的是让自身保持强大的精神。

“这篇文章的批判精神很好,可是万事有度,追求自身辉煌的同时,更要保持学习的势头,哪怕是弱小的对手,也要仔细了解他们的优点,找出可以学习的地方。”

朱高炽说道。

大臣们看到朱高炽手里的报纸,才懂了太子陛下指哪件事。

西方能在近代取得辉煌的成就,无疑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朱高炽重重的说道:“人要保持谦和,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心智。”

“外来的学者们,无论他们的东西是好是坏,首要的是去了解一番,大家经过探讨,然后融汇自身,哪怕原来是我们的东西,那么在别人手里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其中有什么优势和知识,都是可以学习的。”

“让礼部准备准备。”

“我要接见他们”

朱高炽说道。

“臣等领旨。”

众臣回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