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一十四章 学问大复兴

两门攻戎炮,每门重达九千斤。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被人们运送到了撒马尔罕,随同而来的还有几名学者,他们向朱棣求到了旨意,前来保护撒马尔罕城的伟大文明。

“阿拉伯人在五百年前,发起了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他们有专门的官员,从世界各地收集书籍,并且进行翻译,这项运动长达上百年。”

学者激动的说道。

“阿拉伯的文明,虽然被蒙古人毁灭了,但是帖木儿此人曾经说过,要把撒马尔罕打造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各国的工匠都被抓捕到了此城,听说还收集了不少阿拉伯的书籍。”

“这些都是文明的财富,千万不能被战火损伤,一本都不行。”

看着激动的学者们,朱高煦万分头疼。

“我们大明的士兵,军纪方面倒好说,可各部落的土兵,他们的军纪都不好约束了,总不能明军吃独食,不让他们进城吧。”

“郡王殿下。”

学者大声的说道,“我们绝对不能充当文明毁灭的刽子手。”

朱高煦也不敢得罪学者们。

学者们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地位本来就高,加上大哥十年如一日的优待,学者们已经成为了社会最受尊重的群体,已经成为了许多团体的共识。

“好,我想想办法。”

朱高煦只能如此说道。

等到了大炮,明军也不再耽搁时间,这一天,所有人都来了,十万明军和土兵,把撒马尔罕都城围的水泄不通,犹如蚂蚁一般。

各部的首领们都在观望。

他们打定了主意,绝对不会帮明军去攻城。

明军越文明,越能讲道理,虽然让他们放心,不再特意防备明军,可有些方面,却也有许多的影响。

朱能等人并没有在意首领们的态度。

因为他们有更好的东西。

“轰隆!”

突然。

在场的人们,听到了出生以来,最巨大的声音,人们不约而同的捂住耳朵,眼神迷茫而恐惧,刚才发生了什么?

先是看到一团巨大的火光,然后传来的声音,以及脚底的麻木。

土兵们的战马惊慌失措。

不少的战马挣开了主人的手,引起了军队的慌乱。

“地震?”

“地震了吗。”

不光牲畜受惊,许多的土兵纷纷询问身旁的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们看。”

一名士兵目瞪口呆的指向城墙。

宽大坚固的城墙,竟然被轰开了裂纹,摇摇欲坠,“这是什么法术。”首领喃喃道,他实在无法把这样的东西,与他熟知的火器联系在一起。

“轰隆!”

两门攻戎炮发射的很慢,可每一炮的动静巨大。

朱能举着单筒望远镜。

撒马尔罕都城,城头上的士兵们慌乱了起来,其他处的士兵们,在军官的组织下,正在重新布阵,看来对方并没有完全失去秩序。

“让其他炮也开火。”

朱能吩咐。

令兵立刻去传军令,过了一刻钟,骑兵们自己所带的虎蹲炮,被炮兵们推向前方,射程大大的短于攻戎炮,同时避开攻戎炮的射角。

虎蹲炮是抛物射击的方式,炮兵们学习过角度和抛物线知识,根据量尺测量好角度,举起拳头示意准备完毕,当十余门虎蹲炮的炮兵们皆举起拳头,下达开炮的军令就发出了。

“轰隆隆。”

炮弹射到最高的角度,然后又向下落去,有些落到了城头上,有些落到了城墙后,发出耀眼的火光,给予了守军士兵大量的杀伤。

随着虎蹲炮的射击,城头的守军们已经失去了秩序,没有人敢呆在上面,到处都不安全。

“哗啦啦。”

城墙倒塌了。

朱能看了几眼,认为并不够,所以攻戎炮继续开炮。

撒马尔罕都城,毫无还手之力,任由明军的火炮发威,被动的挨打,当城墙倒塌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内心跟着紧张了起来。

他们最大的依靠就是城池。

都城外。

首领们内心复杂。

这座毫无疑问,帖木儿汗国最宏伟的城池,数万里内最伟大的城市,人们内心里头,或畏惧,或羡慕,或感叹,无论往日何种的念头。

无疑。

这座城市的神话,数十年来最稳定的地区,看来要被打破了。

“滴滴滴滴~”

城墙彻底崩塌。

那一段的守军们也狼藉不已。

冲锋的号角声响起。

部落的首领们不再犹豫,带领自己的土兵们,要拿下这座中亚西亚最富裕的城市,明军的骑兵紧随其后,哪里抵抗的最顽强,他们就带去虎蹲炮。

没有一处的抵抗力量可以抗住炮击,虎蹲炮到了哪里,那里顽守的,最坚韧的战士,也无法用血肉之躯抵抗炮弹。

以往的作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巷战是最激烈,伤亡也是最大的。

但是看起来,帖木儿都城的守军,并没有发起巷战的组织力,击败了各军后,军士们大多数溃散,并没有躲入巷道里继续反抗。

撒马尔罕都城太大了。

主街有六条。

兀鲁伯天文台,目前还没有修建,但是已经有了地基。

撒马尔罕历史博物馆。

以前被蒙古军队摧毁,但是这些年本地突厥化,人们逐渐开始恢复,大明的学者在士兵们的保护下,最先来到了此地。

犹如寻宝一样的,翻看每一处的文物,他们兴奋的手舞足蹈。

只壁画。

这里的壁画描绘了来自中国,突厥,甚至朝鲜,世界各地,许多听都没有听过的国家,他们的使者形象等,还有衣物穿着,可谓是稀世珍品。

更不提无数的书籍。

“你们看这句话。”一名学者兴奋的吼道。

“什么?”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哈哈。”

“真想不到啊,是谁说的?”

“上面写的是穆罕默德。”

“啊,是他?”

“他是谁?”

“他在阿拉伯的地位,相当于我们中国孔子。”

“圣贤啊。”

学者们感叹道。

学者们犹如进入了宝藏的乐园,越是这般,学者们极力的告诉朱高煦,要求朱高煦保护这座城池,否则就是文明的罪人。

这样的帽子,朱高煦可戴不起。

只能下令明军士兵们,约束土兵,遵守大明的规矩。

朱能张辅等人也笑的合不拢嘴。

整个中原西亚的财富,都被帖木儿搬到了撒马尔罕都城,堆积了诸多的财宝和盔甲,更有许多的粮食,解决了大军积蓄的粮草问题。

财宝可以分一部分给首领们,甚至包括部分的盔甲,但是粮食不行,粮食必须归大明。

既然如此。

首领们要求肃清城内的反抗势力,明军也只能答应。

不过明军在各个街头,以当地文字和大明文字写了告示,告示中说明军吊民伐罪,对百姓秋毫不犯,要求各部土兵,也遵守大明军令。

最后。

明军在指定的地区,设立了保护区,任何受到威胁的百姓,都可以去保护区避难,寻求大明士兵的保护。

阿拉伯最伟大的圣贤。

如此崇拜中国的知识,而蒙古大军又带去了宋朝大量的知识和技术。

无数的中华宝典被寻找了出来,包括各国的书籍,学者们每日的工作就是寻找和保护这些书籍和文物,乃至和当地的学者们交流。

后世有人说蒙古国最重视工匠,因为凡是工匠,蒙古士兵就不会屠杀,会成为他们的奴隶集中管理起来,所以蒙古国文明和科技十分的发达。

这样的逻辑,可谓是让人感叹。

总之。

各国的工匠们,第一时间被送去了大明,他们的自由,将会在大明的都城得到正式下发。

一车一车的书籍和文物,由受到大明士兵们保护的百姓参与,和大明的民夫们一起运回大明,反倒是金银珠宝这些留在了当地。

比起路途上的消耗,现在有限的运力,主要用来保护文明。

西征军的捷报,源源不断的传回国内。

从哈实哈儿地区开始。

阿拉伯是世界的中转站,上百年的文化运动,收容了全世界的书籍。

异国他乡的人们,还有工匠和学者们,走在陌生的土地上,内心忐忑,如果不是明军的和善,他们会更加的恐惧。

大明的学者,一路上安抚他们,并与其他的学者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这是来自印度地区的数字,一种记载方式。”

“啊,印度数字。”

中国的学者并不陌生。

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西方,西方以为是阿拉伯的,所以称为阿拉伯数字,成为世界通用的称谓。

如此巨大的错误,因为西方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仍然没有改正过来,可见话语权的重要性。

“我的老家啊,是马什哈德,后来被帖木儿征服,此人大开杀戒,我和一些人也成为了奴隶。”一名学者落寞的说道。

他的家乡早已经被毁灭。

如果不是明军的解救,当他死亡后,他的学识也就消失了吧。

“你放心,我们大明最重视读书人,这是真的。”见对方不相信,大明学者努力的保证说道:“你去了我们大明就知道了。”

大明的民夫,和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辛苦的文明财富回国。

学者和工匠们得到最妥善的优待。

随行的还有大夫。

这些结束奴隶身份的人们,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脸上的笑容逐渐浮现,早期的忐忑也越来越少,只是对大明的陌生,让他们保持了警惕。

他们先是在俺的干见到了大明的皇帝。

大明皇帝非常的和善,给予了他们许多的安抚和承诺。

“你们去大明看一看,去大明的都城,见见朕的儿子,大明的国家,由朕的儿子监管,你们还可以在都城,与大明的学者们交流。”

“至于未来,等大明打败了帖木儿,光复了你们的家乡,你们愿意回去的,大明愿意承担你们的路费和生活费,保证你们的自由。”

既然如此,众人连连拜谢大明皇帝。

朱棣得知拿下了撒马尔罕,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同样笑的合不拢嘴。

接见了一批又一批的中亚西亚地区的学者们,然后启程前往撒马尔罕地区,靠着当地的粮草,大明的士兵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考虑物资。

后方的民夫们,可以集中全力的运输军事物资,然后再运输粮草,局面对现在的大明,非常的有利。

从俺的干到委鲁母。

一路上建立了兵站和粮点,维持后勤运输线的安全和补给。

人们放眼望去,并不觉得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内心失望。

大明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伟大。

“这样的大明,如何支撑的呢?”一名马什哈德的学者,不可思议的说道。

“让人困惑。”

大明的学者们笑了笑,并没有解释。

现在不解释的效果更好。

人们一路翻越山丘。

地方的贫瘠,让众人的心气越来越低,失望导致人们失去了兴趣。

一直到委鲁母。

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

大明铁道的终点,亦力把里行省的省府。

这里有了铁道,有了蒸汽机火车,有了吊机,还有无数的商品,站台周边有竹子当做钢筋修建的两层或三层的水泥楼房。

全新的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打开。

“这里是一座大门。”

大明的学者,神秘的笑道。

人们蒙蔽的乘坐上火车。

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们,再也不用辛苦的运输物资,书籍和文物们被小心翼翼的搬运上火车,车站派出了专门看顾的工作人员。

“呜呜呜~”

“咔嚓~咔嚓~”

火车缓缓的开道。

“这”

学者和工匠们目瞪口呆,他们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大明的学者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是蒸汽。”

“里面烧的开水?”

通译们不断的翻译,大明的学者们,也会和对方进行手势上的交流,聪明的人学什么都快,包括语言也是如此,已经有些学者可以不用通译就能交流。

聪明的工匠和学者们,下了火车的时候,就会围着蒸汽机火车头讨论,很快就搞明白了理论上的东西。

终于蒸汽机里头的部件,他们就不得而知。

当火车进入嘉峪关,入眼的黄色越来越少,逐渐多起了翠绿色,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内心忍不住颤抖,原来还有这样的世界。

绿色的世界。

到处都是草木,密布的植物,是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的景象,如此的生机勃勃,看得他们双眼发愣。

十几层楼高的大厦,进入了他们的眼帘。

从远处的铁道,眺望到了西安城的城郭影子,那里的建筑景象,已经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真想去城里看一看啊。”

“我们不能随意下车。”

工匠无奈道。

他们的火车要抵达大明的都城。

中午。

食物被送了上来,有鱼汤和鱼糕,以及馒头和咸菜,走的越远,他们的伙食水平也越来越好,每个人的脸色开始有了红润。

“世界是圆的?”

“可定是圆的。”

一名中东的学者,极力的肯定道。

“你倒是和我们马蓬瀛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相信你们肯定有共同的话题。”

“是吗?”

“他是怎么说的?”

“马蓬瀛先生是一名女士。”

“我们春秋时期的先民,楚国的甘德与魏国的石申天文学家,写的《甘石星经》,观测了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轨迹,发现了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还发现了木星的伴随星,八百颗太阳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创造了天文学。”

“留下了赤道与黄道的轨迹,内外度数,也就是甘德理论,与石申理论。”

“根据甘德理论与石申理论,我国一位姓黄的学者,提出了他的黄氏理论,定下天文宇宙观,黄与赤线。”

“在甘德与石申发明的赤道仪的帮助下,马蓬瀛夫人与这位黄先生一起证明了大地是圆形,围绕太阳转的理论,称为马黄宇宙概念。”

“并且改进了牵星术,制定了新的牵星测量板,推动了大明的航海,天文,地理大发展。”

那名中东的学者犹如听到了神迹。

对于中国学者所言的甘德和石申,以及他们创造的学问,乃至发明的赤道仪等,问的非常详细。

得知两人近两千年前的古人,那人满脸的不可思议。

“难怪我们最伟大的先知说学问在中国。”

“如此富裕的社会,发达的人口,难怪有如此兴盛的文明,我们来对了地方啊。”

学者们开始有了面圣的心态,对于目的地大明都城,越发的期盼起来。

“没有找到亚里士多德署名的书籍。”

学者们见到了朱高炽,脸上虽然有些遗憾,却忍不住的兴奋,此行的收获太大了。

听到学者们的说法,朱高炽也没有怀疑。

说实话。

朱高炽对亚里士多德此人的功绩,他的著作是抱有疑问的。

先不说著作的质量。

此人在十三世纪以前,所有世界各地的史书上是没有出现过的,西方人说是从阿拉伯找到的翻译本,三百万字的翻译本,阿拉伯的史书应该有记载吧?

对不起,没有。

原本失传了,通过阿拉伯的翻译本重见天日,那阿拉伯的翻译本呢?对不起,也失传了。

我国的孔子,不光是中国大量记载,包括周边各国也有记载。

包括阿拉伯的先知,他们自己同样是大量的史料和记载。

唯独西方的没有。

西方历史书上还说,古埃及的农工区主要是在尼罗河的三角洲,这尼罗河三角洲也承载了大部分的古埃及文明。

然而地质学家门钻孔分析表明,两千年前那是一片海。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击平原,处于三角洲边缘的亚历山大城两千年前根本不存在,所以西方拿着《荷马史诗》当正史,就好像中国拿着《封神演义》当历史一样可笑

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高达一千万字,流传下来的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三百多万字,古希腊没有纸张,只有羊皮卷。

不提一千万字,三百多万字是什么概念?

那么这部书流传到阿拉伯,说明有大量的印刷吧?不然如何流入阿拉伯?。

估算这部书就复制了一百部在市面流传好了。

三亿字啊。

需要多少头羊?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连十进位制的数学基本都没有的文明,都说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谈什么史无前例的文明成果?

西方后世学者自己也说了。

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提供大量的非农人口,其中才有少量的工匠和学者,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能诞生出发达的文明,那么与西方古希腊岂不是相违背?

其实跟古人一样的逻辑。

自己发达了,必定要跟自己找个牛逼的祖宗,清朝可是流行编族谱的,只要给钱,编的有模有样,根本看不出真假。

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大概率是存在的,包括此人也有不少的成就。

但是阿拉伯两个世纪的翻译运动,收集各国的书籍,人家最伟大的先知,也明确说了,学问在中国,说明了当地绝对有中国的书籍,并且不少。

结果西方却对中国的知识避开不谈,刚好十二世纪以后,因为十字军东征,以及地中海贸易,包括西欧人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夺回西班牙。

西欧人发现了许多阿拉伯的书籍,各种说是古希腊的版本,唯独没有中国的,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不提阿拉伯国家和中国贸易的兴盛,以及有史以来的交道,包括蒙古带去大量的工具和宋朝知识,注定了阿拉伯地区,会有大量的中国知识。

可这些并没有。

那么翻译的中国古书去哪里了?

很大的可能,是后世西方人,把诸多的成果,直接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

当然。

也有可能,什么逻辑都无所谓了,就是有亚里士多德这样,如此牛逼的人物存在,朱高炽也很服气,的确是文明之光。

质疑嘛。

不是说鼓励质疑么。

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方为科学。

简而言之,朱高炽派去的学者们,并没有找到三百万字的翻译本,别说三百万字,超过十万字的书籍都没有几本,相反,找到了大量中国古书籍翻译本。

各种数学方面的,还有天文学种种。

“有个叫做花拉子模的人,他写了不少的著作,有《花拉子模算术》,介绍了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以此为基础的算术知识。”

“还有一部《们尔热巴拉和阿尔穆卡巴拉》,意为还原与对消,暗示方程的两端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让人大开眼界,值得研究学习。”

“他还参与了测量地球圆周的计划,又监督七十位地理学家为哈里发马蒙制作世界地图。”

大明学者激动的说道。

“不着急。”

朱高炽安抚道。

看起来此行的收获,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这就很好。

文明需要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

中华文明虽伟大,但也需要牢记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哪怕是野蛮人,也需要研究和学习,万世万物都可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