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七百零一章 永徽四年至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七百零一章 永徽四年至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2:15 来源:笔趣阁

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濮王李泰痼疾发作,薨,年三十三,谥号“恭”,赠太尉、雍州牧。

“恭”为上谥,但非尽善尽美。

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

这里的墓志铭与《旧唐书》有出入,《旧唐书》上记录是年龄三十五。

至于《旧唐书》记录是太宗四子,而墓志铭记录是三子,显然是把早薨、出继楚哀王李智云的李宽给抛开了。

永徽天子极哀,令人书《大唐赠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志铭》。

“王讳泰,字惠褒,高祖武皇帝之孙,太宗文皇帝之第三子也。华盖极天,讵足仰其神构……”

“以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薨于郧乡第,春秋卅三。爰申追远之诏,式被哀荣之典,赠太尉、雍州牧。班剑卌(xì,四十)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谥曰恭王,礼也。以四年岁次癸丑二月癸未朔廿日壬寅葬于均州郧乡县之马壇山。”

倒不是永徽天子不想让濮恭王归葬昭陵,只是李泰最后倔强了一把,宁死也要埋骨郧乡县。

长安伤心地,不归也罢。

马檀山也成了李泰这一支的葬骨之所,直到后世被迁坟。

李泰的墓志铭,成为大唐诸王中记录最详尽、载誉最多的典范。

然而没蛋用,人都死了,写再好看也是矗在坟茔前。

为哀思濮恭王,永徽天子元日临轩不受朝。

临轩在此处指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故称。

另一释义,则为窗前。

耗磨日,范铮隐隐有点感觉不对。

太尉长孙无忌悍然出手,房州刺史、驸马都尉房遗爱,司徒、秦州刺史、荆王李元景,司空、吴王李恪,宁州刺史、驸马都尉薛万彻,以造反之罪而擒。

房遗爱、薛万彻并诛,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赐死。

据称,薛万彻受一刀不死,怒叱刽子手“何不加力”。

一代猛将落鼐身首异处的下场,委实令人唏嘘。

此案牵连到太仆少卿柴令武,永徽天子念其早早迷途知返,削官爵,令并巴陵公主共至甘州张掖,为太仆寺张掖左牧监牧长。

得脱灭顶之灾的柴令武夫妇伏地谢恩,一溜烟赶到张掖去了。

权力之争太吓人了,玩不起,还是学吐谷浑人戴上羃篱,玩什么策马奔腾吧。

得亏范铮当初警告,要不然他家夫妇此际就是同命鸳鸯了。

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也多少受了牵连,但因执失州羊毛一事,处罚力度又打了折损,最后配流壁州。

九江大长公主上表,请求削食邑,与执失思力共赴壁州。

永徽天子看了表章,一声长叹:“若大唐诸公主皆有九江大长公主之贤德,幸甚!”

一个因风流成性而被休的永嘉大长公主,成了大唐皇室难以启齿之痛。

永嘉大长公主此时面首数人,名声糜烂,再嫁极难。

不嫁出去吧,听着窝心;

嫁出去吧,没得祸害人。

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配流桂州;

太常卿、江夏郡王李道宗配流桂州;吴王李恪同母弟蜀王李愔废为庶人,徙居巴州。

李道宗的配流,多少有点私人恩怨了,好在并未牵连李景恒,算是有底线了。

至于李愔,不管他捶打僚属是真暴戾还是避祸,都不重要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恪赐死,他也免不了遭罪。

意外的是,李愔后来还改封涪陵王,这是怕他没榨菜吃吗?

李恪是反或不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孙无忌必须借机除了他。

他的贤明与他的血脉,就是他必死之由。

“类己”二字一出,李恪要么登上宝座,要么俯首伏诛。

李元景是连子嗣一并诛杀,李恪四子李仁、李玮、李琨、李璄流于岭表(指两广、海南、越南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长孙无忌对他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

房氏诸子流配岭南,房遗直以父功宽恕,除为庶人,房玄龄停止配享太庙。

房谋杜断,皆以子嗣之故,而不得配享,也是在警示众臣,约束好后人,莫毕生之功毁于一旦。

柴哲威也受了影响,好在不大,也就是安西都护贬岭南道循州刺史,杨桃、荔枝可以吃个够了。

绛州刺史、徐王李元礼加授司徒,兼潞州刺史;

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勣为司空。

李元礼,高祖太武皇帝第十子,母郭婕妤,少恭谨、善骑射,以善于处理政务闻名,实食邑千户。

人无完人,李元礼之子李茂险薄无行,调戏李元礼所养舞姬,为李元礼斥责,趁其病而断药、膳,终致李元礼饿死。

范铮待朝堂调整完毕,向朝廷禀报,北海(贝尔加湖)的驳马国、极南的林邑国朝贡。

林邑朝贡并无新意,不过是驯服的大象罢了。

驳马国就是后来的曷剌国,《唐会要》提及,离长安一万四千里,极寒,以人、马耕种五谷,善渔猎,以鱼、鹿、獭、貂鼠为食,因马色斑驳而名。

永徽天子眉梢那点喜色根本压不住。

哎呀,有一个新的番邦来朝,可以在先帝神主面前嘚瑟一下了。

无论如何,有新的番邦来朝,对于大唐而言是好事。

这一点,即便徙回礼部尚书的许敬宗亦得赞同。

同时,许敬宗提议,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

不晓得有多少士子因此对许敬宗咬牙切齿,科考内容已经够多了!

秀才科已经取消,明经科现在是科举第一科目。

诸明经试每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每帖三言,通六以上,然后试策十条,通七,即为高第。

贴经,约为填空题;

试策,约为问答题。

难度不因答题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胸无点墨者,就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题你也混不过去。

关于科举,范铮是一个字的说法都没得。

你当真以为,此时的官员愚蠢到看不出不糊名的弊端?

不,不糊名才利于诸考官偏一偏手啊!

投行卷的,日后默认为某官员一党,也是为某些派别分配人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