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四百七十一章功亏一篑

南国江山 第四百七十一章功亏一篑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蔡州城中另一座军营里。

“将军,以末将之见,如今的蔡州城中除了王存外,别的将领都不可能与将军抗衡。所以末将觉得,将军不如先下手为强,先将这个王存给杀掉,免得夜长梦多啊!”

“不错,末将觉得那王存平时就是个狡诈之徒,如今这种局势下他不可能没有野心,但他却整天装作一副忠于陛下的样子,这是骗谁呢?”

……

众将议论纷纷,不少人都觉得应该先行对王存下手。

在干掉王存之后,城中其他将领的威望都低了很多,根本不可能与刘行琮对抗。

到时候即便没有吴军撑腰,刘行琮自己也足够掌控局势了。

当然,他们也知道,最终要想在蔡州立足,他们还是需要吴国的援助。

“好了,都安静下来!”这时,站在众将中间的刘行琮开口道。

这人脸上有一道疤痕穿过眼睛,直到下颚,一只左眼明显是废了,白色的眼珠子看上去极为吓人。

他脸上的横肉更是比别人身上的肌肉都要结实,站在那里,配着他那厚厚的身板,活脱脱一个暴徒形象。

也怪不得王存等人暗中都会鄙视此人,觉得他除了打打杀杀外什么都不懂。

“诸位将军所言都在理,不过诸位还是太小看那王存了,此人的确是阴险狡诈,他在暗中与多少人有勾连,这连本将也不知道。所以要对王存那厮动手必须小心才是。”

刘行琮声音比较粗,不过说起话来却是慢条斯理的,与他那身材一点都不符合,说出来的话更是显得极有条理。

其实这也正常,能够做到他这个级别的,有几个是真的只懂得杀人的傻子?

众将之中,王行之前见众将都在劝刘行琮先下手,他自然心中高兴,以为王存交给他的任务能够轻松完成。

不过听了刘行琮之言后,众将却是安静下来,一个个都不怎么说话。

王行见此,知道自己需要开口说话了。

“将军,那王存虽然暗中收买了不少人,不过论起实际实力来,他自然是比不上将军的。”

“若是将军一直隐忍不发,且不说这会让王存有机会收买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等到吴军到来之后,大家还有机会发财吗?”

刘行琮一愣,显然被王行给问住了。

众将同样有些皱眉,显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大家冒着掉脑袋的危险造反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想升官的话,那就必须以蔡州作为贺礼向吴国邀功,这才有机会升官。

不过发财的话,那就容易多了。

蔡州经过这十多年的安定发展,经济已经恢复了不少,城中百姓也有了不少积蓄。

只要允许将士们在城中抢掠,那么不仅他们这些将领能够大发一笔,那些追随他们的普通将士也能因此大幅提升士气。

而对刘行琮来说,正如王存所料的那样,他的确是一个极为贪鄙之人。

他本来就是蔡州本地人,当年还参加过秦宗权的军队,秦宗权失败之后才改投梁军的。

有当年在蔡州军中的经历,蔡州军的种种恶习他自然是都见识过。

在平时,梁国的军法还是比较严格的,军队除非是征战在外,否则在自己人的地盘里是不能随意劫掠的。

所以这些年来刘行琮也只能屈服于梁国的军法。

不过如今既然决定反抗梁国了,他自然也不会再遵守梁军的军纪。

至于吴军的军纪,他如今都还没有彻底投靠吴国,所以吴军军纪自然也不能约束到他。

当然,若是吴军都抵达蔡州城了,当着吴军的面刘行琮还是不敢太乱来的,他将来毕竟还要依靠吴军才能求得生存,自然不能让吴军对他感到反感。

所以当王行提出要趁着吴军到来之前就提前发动,将局势掌控住时,刘行琮顿时心动起来。

这时,王行又补充道:“此外,将军可不要忘了,将来将军要想求的蔡州刺史的职位,那也要表现出足够的实力来才行。”

“若是将军连蔡州都不能控制,还需要依靠吴军的帮助,到时候吴国人只怕也会看不起将军的!”

“是啊,将军若是连蔡州都需要吴军的帮助,到时候将军又有什么底气要吴王册封您为蔡州刺史呢?”其他将领也在一旁劝说。

刘行琮心中顿时感到一沉,不由得更加倾向于提前造反来。

可惜他不知道的是,就连他的心腹都已经被王存收买了,他的所有举动都在王存的掌控之中,他所谓的造反更只是王存自己上位的踏脚石而已。

二月初七,刘行琮在蔡州城中起兵造反,准备先发制人干掉顺化军指挥使王存。

然而这次造反在一开始就出现变故,暴乱的士兵在失去约束后,并没有按照刘行琮的命令去攻打顺化军营地,而是立即冲上街头四处抢掠。

这也是每次兵乱时基本都会发生了事情,受到伤害的往往都是那些无辜的百姓,可惜没有谁愿意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在兵乱的第二天,当刘行琮终于收拢士兵,准备进攻王存的时候,他的心腹部将王行突然背叛,趁着他没有注意时将其杀死。

接着,王存又出来招抚刘行琮的余部,并且宣布这些乱兵们在之前一天里抢到的东西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而跟随刘行琮造反的将士也得到了既往不咎的保证。

这两道命令一下,那些本来还因为主将被杀而感到人心惶惶的造反将士们顿时欢声鼓舞起来,再也没有谁会提起为刘行琮报仇之类的话。

不仅如此,王存的部众也开始加入对百姓的劫掠中来。

他的手下人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发财时机,结果城中百姓再次遭受横祸。

到了兵乱的第三天,王存这才下令整顿秩序,严肃军令,并且派兵巡视街道,禁止任何人再度抢掠。

到这天晚上时,蔡州城中的动乱完全结束,那些刘行琮的心腹部将不是被杀,就是被王存收编。

这场只持续了三天的闹剧就这样以极快的速度结束了,除了一开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士兵都在忙着抢掠。

最终王存成功掌控了整个蔡州,将士们也跟着发了一笔大财,算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唯有城中百姓和已经死去的刘行琮倒了大霉。

而此时,王安率领的五千吴军才刚刚到达新蔡,距离蔡州还有一百多里路程。

得知蔡州城中的变故之后,王安除了感叹一声“刘行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外,也没有别的办法。

他的兵力毕竟只有这么点,想要攻城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至于等待后续的李简再发兵前来,只怕那时候梁军的后续军队也到了。

不过到底还是心存着一丝侥幸,所以王安并没有立刻撤军回去,而是暂时驻兵在新蔡城外,想看看还没有新的变故发生。

可惜在几天之后,蔡州城中的局势完全被王存所掌控,并没有出现新的机会。

倒是留守开封的博王朱友文在得知蔡州变乱的消息后,立即就发兵讨伐,可惜后来被朱温派人制止了。

对朱温来说,王存虽然是打着镇压刘行琮暴乱的名义起兵的,不过他的心思到底如何,朱温自然也明白。

但就如同王存所预料的那样,此时朱温若是对蔡州逼迫得太紧,那么蔡州就有可能倒向吴国一方。

所以朱温最终也只能捏着鼻子任命王存为新的蔡州刺史。

到了此时,蔡州局势尘埃落定,吴军也没有了继续入侵的立场,只好撤军回去。

……

蔡州兵乱的消息迅速被传到了金陵,引得朝堂众臣一个个都叹息不已,觉得如此良机却最终功亏一篑,实在有些可惜。

不过在众臣的叹息之中,也有人看到了一些不同之处。

“大王,各位大人,此次蔡州变乱虽然的确可惜,不过诸位也没必要太在意!”郭崇韬捋着下巴上的一小撮胡须,脸带笑意向众人说道。

陈彦谦也向众人大声道:“不错,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这一次仅仅是一个高邑之败,就使得蔡州出现动荡,那刘行琮更是有意主动来投。”

“虽然这一次失败了,不过等以后梁国势力更加衰落的时候,肯定会有更多人主动归顺我朝的!”

众臣听了脸色才好了许多。

的确,如今梁国大致上还能维持稳定,再加上朱温还在,梁国自然难以乱起来。

但将来朱温不在了,梁国失去了这位枭雄的带领,其局势必然会更加动荡。

别的不说,杨渥就知道历史上在朱温被其子所弑后,梁国内部为了争夺皇位曾经有一段剧烈动荡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晋军固然是趁机大举入侵,一连夺取了大片梁国领地;梁国内部更是人心惶惶。

在梁国与吴国交界的地区,就有不少人主动南投,其中就有一些乃是梁国的地方官员。

所以说这次蔡州之变的确只是一个开始,将来这种事情只会越来越多。

“看来对朝中众臣来说,他们虽然看着吴国一日日的兴盛起来,但“中原”这个概念对他们还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让他们下意识的觉得梁国就应该代表着强盛,以至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如今梁国的衰微和吴国的强盛啊!”杨渥看着众臣的欣喜神色,心中暗暗想着。

前段时间他的昭容何依依给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也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让整个吴国上下一片欢呼。

当初杨渥虽然已经有了一个长子,而且还是嫡长子,年仅三岁就被册封为王太子。

不过一个儿子毕竟还是不保险,在这个年代,别说是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就算已经成年的人都随时有可能病亡,光一个儿子若是夭折了怎么办?

所以以前后宫迟迟没有新的子嗣诞生,这让许多大臣心中有些不安。

如今第二个儿子的出生正好让众臣放心不少。

此外,更让杨渥感到高兴的是,他的另一个妃子徐氏,最近也怀了身孕,这就意味着不久之后他将再多一个孩子。

等到这些子嗣一个个长大后,吴国的传承才算彻底稳固下来。

正当杨渥在心中想着心事之时,枢密院副使严可求突然站出来道:

“大王,以前南方各国若是有刺史来投,大王一般都会在留用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他用。这一点只怕会让那些有意归顺大王的梁国地方刺史等心怀顾虑。所以臣请大王将这一点加以变更!”

杨渥听了顿时有些不悦,“变更?那么严卿打算如何变更?”

“大王可以向那些主动来投之人许诺,若是地方刺史来投,在加入吴国之后他们的职务不发生任何变更,可以继续担任地方刺史,并且他们手中的权利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一切都按照他们之前在梁国时的来,以安其心!”严可求道。

“那么若是敌方将领来投呢?孤是不是也要按照他们原本的职务给他们安排职位?然后让他们像以前那样目无军纪?”杨渥听了更加不悦,当即提高了声音道。

那些主动来投的敌方刺史或者将军们,一般都带着一些桀骜不训,毕竟他们在原本所处的梁国中都有些极大的权利。

梁国的地方刺史一般都是同时执掌着军权、司法、税收、人事等大权,这与淮南当初军政分离之前是一样的。

若是向这些人保证一切照旧,那么当初杨渥在吴国辛辛苦苦推行的军政分离等一系列的措施,岂不是一切都要被推翻了?

此外,若是向这些外来者开了口子,那么原本吴国的大臣们也要求同样待遇,这样一来整个吴国还不得乱套了。

所以杨渥对于严可求的提议极为不满,不过他更加好奇的是,以严可求的聪明才智,不至于看不到这么做的后果,那么他为什么还会这样提议呢?

想一会儿没有想出严可求的目的,杨渥当即道:“严卿,你要记住,军政分离乃是我国的国策,这一点不可商议!”

“至于说吸引更多人来归顺之事,只要我吴国足够强盛,又何必担心没有人来归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