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

南国江山 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杨渥直接了当的拒绝了严可求的提议,这让众臣丝毫都不感到奇怪。

不过让众臣疑惑的却是严可求接下来的反应。

只听严可求站出来躬身道:“大王所言甚是,当初大王为了实行军政分离之策,可是费了不少苦心,并且冒着淮南内乱的风险才实行的。”

“臣记得那时候各地刺史各个手握大权,更是有田頵、朱延寿、安仁义等这种狼子野心之辈横行地方,不把大王放在眼中。”

“而外部又有梁王朱温、越王钱镠窥视在侧,尤其是朱温那时正处于极盛之时,天下藩镇,莫敢与之为敌。”

“如此内忧外患之时,只要走错一步,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所幸的是,那时有先王坐镇广陵,又有大王亲自领兵征战四方,百战而平定内乱。”

“后来大王又以大魄力实行军政分离之策,这才有了我吴国今日之盛。”

“所以大王昔日艰难创业,立下我国国策,的确不可更改!臣之前思虑不周,请大王见谅!”严可求神色自然的躬身向杨渥道。

杨渥见了更加疑惑,不知道严可求为什么突然说起了当年之事。

当初的淮南看上去的确是风光无限,南灭钱镠,北拒朱温,西破武昌,内平叛乱,不过的确就像严可求说的那样,那时的吴国存在的问题太多,尤其是平定田頵之乱和接下来的军政分离,更是容易出问题。

而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可能葬送杨行密辛苦打下来的基业。

不过杨渥不明白的是,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严可求突然提起却是为何。

虽然心中想不明白,不过既然严可求都说自己思虑不周了,杨渥自然也不好继续纠缠着这件事。

退朝之后,杨渥返回后宫,众臣却各自回自己的衙门值班。

武英殿中。

李承嗣有些奇怪的向严可求问道:“严大人,这次你贸然向大王进言,究竟所为何来,不知可否向本官明言?”

武英殿平时乃是枢密院值班的地方,若是有什么重大军国事物也会在这里商议。

李承嗣作为严可求的上司,对他这么奇怪的行为自然想询问一番。

可惜严可求却摇摇头道:“下官没什么目的,就是当时没有考虑清楚就贸然出言了而已。如今回想起来深感冒失了!”

“对了,李简将军这次未向大王请示就做出了出兵蔡州的决定,此事下官还要去处理一下,为他们补发军令。在下就先告退了!”

李承嗣自然不肯相信严可求之言,不过对方不想回答,他也没有办法。

等严可求离去之后,郭崇韬却是走过来道:“李枢密可是为了严大人之前的举动而感到疑惑?”

“不错,郭参军可是想到了什么?”

李承嗣与郭崇韬都是来自河东,自然关系亲近。

他知道这位老乡别看平时很低调,但其聪明才智却是极为过人,在如今的吴国朝堂中,也就他与严可求二人的智谋堪称顶尖,其他人都略有不如。

如果说严可求今日举动的目的,或许郭崇韬是最有可能看明白的人。

只听郭崇韬笑着道:“此事只怕还与将军有所关系呢!”

“这与本将又有何关系?”李承嗣极为惊讶。

“以在下之见,严枢密此次突然向大王提议,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大王而已。”

“最近惠妃娘娘诞下一王子,这固然是一件值得举朝同庆的大喜事,大王为止欣喜也是正常。不过将军不觉得大王的欣喜有些过了吗?”郭崇韬道。

“有些过了?你是说大王这些日子很少上朝之事?”

“不错,正是如此!”郭崇韬笑着道。

何依依在为杨渥生下一个儿子后,很快就被册封为惠妃。

多了一个子嗣这自然是一件喜事,不过自从何依依生子以后,这近一个月的时间杨渥基本都待在后宫里面,就是朝会也很少参加。

而今日的朝会杨渥也仅仅是简单交代了几件事情就匆匆回到了后宫,这自然让一部分朝中大臣感到担忧,担心杨渥是不是变的怠政了。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历史上有多少君王在一开始还是表现得极为英明神武,但没过多久就开始变得安于享乐起来,最终成为一个昏聩之君。

这种事情可不是无稽之谈,而且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

若是杨渥就此开始沉迷享乐,不思进取,那么吴国的局势就有些堪忧了。

不过李承嗣还是有些疑惑的问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不过要试探大王是否变得怠政了,一定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那么为什么严枢密会向大王出这么个主意?这与试探也有些沾不上边啊!”

“其实严枢密使向大王提出的主意,一个是想试探大王是不是开始变了,是不是急于求成了。”

“若是大王急于求成,只看到眼前之利,而看不到长远,那么……”郭崇韬没有继续说下去,不过他的意思李承嗣却是听明白了。

“第二个目的,却是为了提醒大王创业艰难!大王幸苦这么多年,才堪堪将军政分离等政策彻底落实。”

“以下官之见,今日吴国之所以强盛,至少有一半的功劳就要归结于军政分离之策!”

“所以严枢密向大王提起此事,也是为了让大王不要忘了当初的创业艰难!”郭崇韬接着解释道。

李承嗣默然不语。

当初杨渥提出要实行军政分离时,他和李神福二人一个是升州刺史,一个是寿州刺史,二人都不贪权,都带头提出了要放弃手中的民政权利,专心于军务。

在他们两人的带头下,再加上杨行密以他的绝对权威压服,这才使得军政分离等政策能够成功实行。

如今这么多年下来,他们两个倒是先后成为枢密使,成为军中第一人。

“好在从现在来看,大王依旧思路清晰,不为眼前小利而动,这自然是一件好事。至于严枢密的提醒,想必大王之前虽然没有想明白,不过等大王回去之后定然会想到的!”郭崇韬又笑着说道。

李承嗣点点头,他们如今作为吴国重臣,因为吴国的制度侧重于相互制衡,所以即便是李承嗣乃是军中第一人,但他手中的实际权利也不大。

平时枢密院虽然管着军令,但一般只要是规模较大的调动,那就不仅要有李承嗣这个枢密使同意,同时也要有严可求这个副使的同意。

所以单独他一人是调不了兵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最大的追求就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升官发财了,而是如何让自己名留青史。

若是吴国能够成功一统天下,开创新的王朝,那么他这个开国功臣自然就能青史留名。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杨渥这个君主要能够继续开拓进取,继续保持之前的英明勤政。

……

坤宁宫中,杨渥一边缓缓散步,一边回想着之前严可求所说的话。

的确,在回到后宫之后,他就想明白了严可求的提醒之意,心中自然有些触动。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

作为后世来人,在后世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根本就没有条件去享乐。

但到了这个时代,如今吴国也成立了,南方一统也看到了希望,朝中政局极为安稳,吴国内外都没什么忧患存在。

再加上在如今的吴国,杨渥就是绝对的权威所在,即便是他的母亲史夫人也难以管到他,没有任何人能约束到他,这让杨渥自然会产生一些倦怠之意。

当然,杨渥也知道如今的平静都只是暂时的,他不过因为最近几年一直留在金陵城中,甚至连王宫都很少出去,整天都在忙于政务,自然心中就想放松一二,并不是真的就此安于享乐。

不过严可求的提醒还是让他感到警醒。

“看来长期留在金陵城中可不好,这么多年都没有亲自领兵征战了,或许什么时候也该上上战场了!不然若是连战马都骑不动了,将来还说什么北伐?”他在心中想着。

这些年他之所以一直留在金陵,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人能够代替他镇守金陵,让他不敢放心亲自领兵出征。

如今他自己的长子杨炅依旧年纪还小,但他的弟弟杨隆演今年却已经十四岁了。

虽说十四岁的年纪依旧有些小了,不过让他作为名义上的监国负责留守金陵,再让内阁几位大学士负责辅佐,想必也足够保证金陵无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