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八十一章 桃花源记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八十一章 桃花源记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吴黄武五年夏,吴王孙权两路北伐败归,灰心丧气。忽又闻报说今有蜀国参军马谡阴至武陵,因怀恨其兄马良于此郡被江东步骘斩杀,便怂恿武陵从事樊胄,再次煽动五溪蛮夷造反,欲举全郡复归降蜀汉。孙权闻报,即召荆州刺史潘濬至内,问其平叛之策。潘濬自奋其勇,当即请兵五千,前去准保成功。孙权奇道:“荆南四郡,向来因武陵乃系蛮夷所居,不服王化。且其民风悍勇,人人皆兵,足有数万之众;更兼那马谡熟读兵书,即连蜀相孔明亦素器重其才,樊胄又颇知兵,公何如此轻视于他?”潘濬答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那马幼常虽有才名,乃纸上谈兵之辈,不及其兄多矣;樊胄虽能卖弄唇舌,实无辩论之才,更休提用兵之能。先前其在某治下,臣曾令其为州中人士准备宴会,但时至过午,席间空无一物可食,已有十数客人愤而自行离去矣。此便如观侏儒,只见其手足,即可知其全貌也。”孙权忽想起前番赠给秦论之二十个男女侏儒,不由大笑,即遣潘濬统领五千人前往。

说话的,你道那马谡本是奉了孔明密托,前去武陵寻找其兄马良尸骸,却因何说反了樊胄?原来此事,应推于吕蒙袭取荆州之时也。东吴夺取荆州后,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兵数千人,与陆逊力战,邓凯战死,文布被陆逊招降。后刘备出兵伐吴,马良受命到荆南招降旧部,零陵北部都尉习珍即与武陵从事樊胄约定联合起兵叛吴。后习珍战败,粮草箭支耗尽自裁,临终道:“某受大汉厚恩,不得不以死报效!”刘备闻习珍败亡,亲为其发丧,追赐邵陵太守。习珍即已败亡,马良亦死难。樊胄未及发动,便收马良尸骸,偷葬于山陵之间,复为东吴武陵从事,以待时机也。此时马谡来寻访兄长尸体,因此一拍即合,起兵反吴。潘濬率五千军至武陵,便用奇袭之计,先派出二百名将校扮作夷民入城,守住城门;大军却趁夜而至,举火为号,擒了门军,打开城门,果然兵不血刃取了武陵,斩杀樊胄。马谡因在山中为兄马良守墓,未在城中,故躲过此劫。也正因为没有擒到马谡,便没有捉住西蜀背盟铁证;又兼潘濬感关公厚待恩德,亦便回军,马虎上奏吴主,樊胄造反是真,受蜀将马谡蛊惑却查无实据。以孙权智谋,对此间奥妙有甚么不晓得?只是一笑了之,不再追究。

却说马谡见先兄马良所葬之地风景优美,风水绝佳,即逝者入土为安,未再动土起骸。又闻樊胄败亡,怕早晚连累到自己,急寻路乘船溯流而上,取道巴郡江州,兼程回至成都。此时孔明已征南班师,见马谡归来,问其备细,马谡将武陵故人已将亡兄安葬之事说了。孔明叹息良久,其余便不再问。其实马谡另有一事,并未提及。却原来便在守墓期间,偶尔沿溪而行,见一山洞,只可容一人进去,试穿其洞而过,却发现里面别有天地,竟是一番神仙世界。于是潘濬破城之后,武陵城中数千夷民逃至山中,均被马谡引至那世外天地,从此定居下来。夷人便在山谷临溪两岸遍植桃树,百年后蔚然成林。直到一百四十年后,此谷终被武陵渔人发现,竟被东晋彭泽令陶潜字渊明撰为《桃花源记》,以传后世。其原文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列位看官,你道那三国时夷人之后,因何说其先人避秦时之乱而至,又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却皆是马谡教其夷民说与后人,恐被吴主孙权搜出拷问,再派兵来讨,以诛灭其族也。后来孔明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马谡因失了街亭,被孔明挥泪斩之,马谡临死之前方才说出此事。孔明将死于五丈原之际,临终前忽想起此事,因见复国无望,即遗书于好友徐庶,请其至荆州寻到关平后人家眷,亦迁入此谷中隐居,故今武陵人多为关公之后。其后更有孔明三弟诸葛均,携长兄诸葛瑾、次兄诸葛亮之后,及亲生儿子数人亦隐居此谷,为诸葛一门留下香烟后代。此是后话,且记于此后文书中,信不信且由得列位看官。

闲话少叙,书归正文。且说孔明闻曹丕已死,曹魏旧臣又大多亡故,便有出兵北伐之意,只是不知魏兵虚实,不敢妄动。这一日,忽接到崔州平转来司马懿亲书,道是:“故汉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孙,骑都尉司马防子,魏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致书汉丞相诸葛孔明先生足下:今某奉天子明帝诏旨,引雍、凉十万之众,厉兵秣马,朝夕以待。明公若识时务,便龟缩益川,休得出兵,直待某引大军南下剿灭之;若有胆来犯,某便使你片甲不得回川,必将阁下并十万部众,皆俘送至洛阳。书不尽言,立字存照。”孔明逐句逐字看了五遍,佯作大怒,将书信往案上猛摔道:“某与曹公赤壁会战之时,你不过刚刚入幕相府,无名小卒耳。今敢如此大言辱我,某必擒而杀之!”那书信散开,忽见露出绢帛一卷,原夹于竹简之间。孔明拣起,展开看时,却见是《悲愤诗》二首,卷尾题名“汉陈留蔡琰字文姬”。孔明急喝退左右从人,从人未尽退出,已转身泪流如雨矣。司马懿书中之意,至此已完全明白。

孔明反复查看司马懿书中之意,知其要以雍凉之十万大兵倒反曹魏,引自己兵入洛阳。心想不妥,若不成功,司马家不但遭灭门之祸,此后再伐中原,绝无内应矣。需待先与魏国开上几战,耗其精兵殆尽,方可动用司马仲达,毕其功于一役。当此之时,应使其远离嫌疑之地,避开朝政军机,方为上策。于是召集众臣道:“今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某既蒙先帝托孤之重,许以扫平天下,以兴复汉室,此时不北伐中原,更待何时?某观魏国君臣,余皆不足虑。惟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诸公有何妙策教我?”话犹未落,班中闪出参军马谡,施礼进言道:“某有一计,可使司马懿自死于曹睿之手,不需费我蜀汉一兵一卒,一刀一枪。未知丞相钧意允否?”孔明闻之大为惊奇,便问道:“那司马懿乃是魏国三朝元老,未易轻动。不知幼常何计?”

马谡答道:“其实若是说破,也倒不值一笑,便乃是离间之计也,曹操曾以此破韩遂及马超之盟。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孔明听了暗道:“如此拙计,只能骗鬼,焉能骗人?况曹魏朝中能臣如云,智者多如繁星,岂有识不破之礼?不过你所说仲达之才,素为魏明帝及其曹家诸将所忌,此倒是实。愿其装傻卖呆,自愿中计,就此免了仲达兵权,也未可知。”于是佯作大喜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蜀营中如赵云、魏延等人亦觉此计太过幼稚,但见丞相喜而从之,亦不说破,皆暗笑而退。

却说魏故都邺城门上,这日忽见贴下告示一道。守门官观其内容大惊,急忙揭了报于邺城留守,留守刺史亦视为非同小可之事,便赍其告示亲来洛阳面呈天子。魏明帝曹睿观其文道:“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睿,素无德行,妄自居尊,有负太祖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曹睿览毕,不由懊恼,暗道:“叵耐这些鸟人,专会拿我三叔来说事。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故作大惊,急问群臣如何办理。

太尉华歆向与司马懿不睦,虽一眼便知是吴、蜀两国离间之计,亦趁此奏道:“臣谓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自愿出京领兵,正为此中之意也。太祖武皇帝当年尝谓臣道: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王朗也因风点火,出班奏道:“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大将军曹真出班奏道:“文皇帝托孤于臣等数人,是知司马仲达绝无异志也。今事未知真假,或者蜀、吴奸细行反间之计,使我君臣自乱,彼却乘虚而击,未可知也。如陛下心疑,可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御驾幸安邑,司马懿必然来迎;观其动静,就车前擒之可也。”曹睿从之,遂命曹真监国,自领御林军十万径到安邑。司马懿不知其故,闻天子来巡,乃率甲士前来迎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