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张辽止啼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二十五章 张辽止啼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建安二十年秋,吴主孙权率十万大军,再攻合肥。当时张辽镇守合肥,李典、乐进为副将,城中只有七千人马。闻孙权率十万大军前来,张辽急命快马报知樊城曹仁,请求援兵。曹仁闻报大惊,因樊城兵少不足为用,便另派人快马赴汉中向魏公报急,并命护军薛悌随张辽来使回合肥,携丞相兵发汉中之前所留密书一函,还递张辽。曹操收到曹仁急报,果然便息南征蜀中之念,传令回军,留张郃与夏侯渊、徐晃等把守汉中,以拒刘备。夏侯渊率众将送走魏公,遂命张郃总督诸军,南下进攻巴东、巴西二郡,并将当地百姓迁徙到汉中。

曹操兵离南郑七日,疾行五百余里,前至陈仓。至夜,曹操持槊巡营,闻蜀地降兵营有人相互说道:“曹丞相得汉中之时,某闻蜀地人心惶惶,刘皇叔斩杀惊惶传谣者上千,亦不能安定人心。这可好了,丞相既已班师至此,我等父老可安于枕席了。”曹操听罢大悔,于是回帐召来刘晔,问此时可否回兵进攻西川。刘晔说道:“我军若返归汉中,则来回半月有余,蜀中军民人心已定。以孔明、法正之能,边防也必完备,不能击矣。”曹操心中也知如此结果,只得作罢。遂拔刘晔任行军长史,兼领军队,急速出关南下,去援合肥。

且说张鲁即降曹操,东迁邺城为振南将军,即有大量五斗道徒众跟随天师北迁。曹操于班师途中见此,恐汉中徒众皆随张鲁迁至邺城,若是引发民变,则必难以遏止,即下令拨汉中民数万户为三部,使分驻长安、洛阳、邺城三辅,不得同居于一地。书中暗表,这些教众安居三辅之后,便利用曹魏宽待张鲁家族之机,或明或暗,向官民各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两朝,至东晋之时,五斗米道极速发展,教徒竟至百万之众,势力遍布关中、河北以至中原。其后孙恩、卢循之乱,竟致东晋灭国,司马绝后,此是后话,在此表过不提。

却说张辽及李典、乐进三将率领七千余兵把守合淝,时闻细作来报孙权大军将至,而樊城曹仁救兵不到,不由心中愁闷。正在焦虑之际,忽报曹仁差护军校尉薛悌前来,即命请入。薛悌入于府堂,与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将军见礼,即将木匣呈上,上有曹操亲笔签封,大书四字:“贼来乃发。”张辽乃不敢轻启,供于案上,召问中军,孙权现至何处。中军回答,还有一日路程,即到合肥。张辽惊道:“如此贼来,其事急矣!”便开匣观看,见书中写道:“若孙权兵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进守城。”张辽将教递与李典、乐进观之。乐进不明其意,说道:“将军之意若何?”张辽道:“丞相深谋远虑,此书大有道理。那孙权因闻主公远征在外,以为我合肥无兵,这才举兵来攻。彼又以为其十万大军一到,我必坚守不敢出城,则今番破我合肥必矣。我观丞相之意,是命我等偏偏以精兵出城,待其扎营未稳而击之。彼必以为我有援兵已至,不敢全力相攻。倘上天眷顾,天子有福,我能奋力与战,折其锋锐,则城内将士众心可安,彼时众志成城,合肥孤城然后可守也。不知李曼成以为然否?”因何只问李典而不问乐进?是因李典日常与己不和,恐临战不能同心,故此问之。

那李典自恃是曹公旧人,当年随曹操于青州起兵时便自相随,三十年来多负辛劳;常因张辽乃是吕布旧部降将,今地位反在自己之上,故此引以为耻,素与张辽不睦。又因城中兵少将寡,若轻易出城抗击孙权十万之众,无异以卵击石。所以听闻张辽此问,冷哼一声,默然不答。乐进见李典不语,也以为此计过于冒险,便作个和事佬,劝张辽道:“丞相写此书时,必不知孙权以十万大军前来,故令出城攻击敌军。如今贼众我寡,兵力如此悬殊,恐怕难以迎敌,不如坚守,等待丞相派军来援为上。”张辽再看李典,李典仍不言语。

张辽奋然从座中站起,说道:“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也罢,某也不需二公相助,只一人自出城去迎敌,誓与那碧眼儿决一死战!”便教左右备马抬枪。李典脸上发烧,心想自己忝为丞相故人,尚不如人家一员降将,宁不自愧?死则死尔,也强于让人家小看了去!于是慨然而起道:“文远将军如此,李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愿听将军指挥,绝无二心。”张辽大喜,即令募集勇士,得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李、乐二将领命,各去准备。张辽又请薛悌速归樊城,发书催请丞相发兵来救合肥,薛悌亦领命而去了。

来日辰时,孙权引兵大至,令全军弃舟登岸,以吕蒙、甘宁为前队,自与凌统居中,其余诸将陆续进发,望合淝杀来。吕蒙、甘宁前队兵进,被乐进迎住厮杀,只战十数个回合便诈败回城,引诱吴兵深入陆地,远离江面战船。孙权听得前军得胜,亦催兵直进,自己身先士卒,行至逍遥津北。正欲就地安营下寨,忽闻对面连珠炮响,张辽引八百余骑当先杀至,其快如风,转眼已到孙权马前。孙权因而大骇,急回马而走,一面高呼凌统、谷利名字,命二将抵住张辽。但因追敌之时自己遥遥在前,此时诸将皆在后队,一时接应不及。

孙权此时魂飞魄散,于是拼命鞭马,驰入自家阵中。张辽披甲持戟冲锋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扬声大呼道:“某乃张文远也,你吴兵不怕死者,尽管来战!”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宋谦、徐盛迎战不敌,士兵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亲手斩杀两个逃兵,叫道:“谁若再逃,以此为例!”士兵见此,皆回头再战。孙权只好登上山顶,命以长戟自守。从高处看见张辽军甚少,便令将张辽部众团团围住。张辽一马当先突出包围,麾下数十人随出。其余军士呼道:“将军弃我等不顾了吗?”张辽闻呼,即回马再度冲进包围,救出众军。吴军望风披靡,气为之夺。甘宁、吕蒙引军回救,却被乐进从后追来,李典又截住厮杀。吴兵大溃,退后十里扎寨。张辽等初战得胜,遂勒兵回城,整修战备。一时城中士气大振,众军心安。吴兵远来战事不利,继之军中瘟疫流行。孙权见此番出兵又成泡影,只得下令撤军。先令大队人马徐徐撤营拔寨,分批到江边上船,离开江岸。却留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及禁军车下虎士一千多人,跟随孙权驻于逍遥津北,以防城中张辽等前来突击。

张辽早已派出细作,并令门军于高处侦伺瞭望,将吴军动静及时回报。及闻吴军撤兵,张辽便亲率精卒一千出城,乘机发动袭击,突发而至。吴军撤到江边,毫无防备,回首看时,张辽已至身前。吴将宋谦、徐盛回身迎战,皆被张辽击溃而走,陈武奋力迎战,不幸战死。董袭已到船上,令众军擂鼓呐喊助威,忽然江上猛风大作,白浪掀天。军士见大船将覆,争下脚舰逃命,董袭仗剑喝喊,风急船覆,遂死于江口水中。孙权令甘宁、吕蒙引车下虎士奋力抵挡,凌统亦率卫队拼死厮杀。甘宁引弓射敌,一箭一个,曹兵无不应弦而倒。乃回头厉喝道:“激战之际,全赖军鼓助威,今鼓声因何不响?”喝问时壮气毅然,勇冠一时。

孙权目睹一切,对甘宁敬意更增,不知董袭已为指挥击鼓丧身江中,遂援鼓自擂。因徐盛、宋谦、甘宁等人拼死抵抗,曹军攻速放慢,不得任意而为。凌统率卫兵三百保孙权冲出重围,前至逍遥津。时值河桥半拆,丈余无板,不得渡河,徘徊岸上。凌统请孙权勒马退后五丈,再急策马向前,于是腾越而过。张辽见孙权跃马过桥,因其马神骏无比,以为必是东吴上将,遂舍了众军,绕河紧追不舍。吴将贺齐率三千人在逍遥津南接应,张辽这才退去,孙权侥幸得免。凌统返身冲入敌阵,直待主公孙权得救方出,回视手下三百士卒,无一生还。此战张辽大破吴军,杀敌上万,俘获无数。回城之后,张辽问东吴降兵:“适才有一员紫须大将,骑骏马、上身长而双腿短、善于骑射,纵马过断桥者为谁?”降卒答道:“乃吴主孙权也。”张辽大悔,以剑击地,回顾乐进道:“某与孙权相遇战场,奈不知是他,即未死追,险一些儿便活擒之矣。”乐进又将此事告知部将,曹军听了,皆大为叹恨。

不提张辽在合肥为诸将贺功,单说孙权引败军回归建业,闻董袭、陈武皆死,深为痛悼,亲为哭吊,并命陈武爱妾殉葬。又各赐复客二百家,免除税役。史载董袭身高八尺,武力过人,对人慷慨,极其忠于孙家,时谓江表虎臣。孙策死时,吴国太即将孙权引见董袭,询间江东能否可保,董袭即答道:“江东有山川险阻可凭,讨逆将军为牧,民皆感其恩德。今讨虏将军承袭基业,上下齐心,张昭秉政,我董袭等人以为爪牙,此据地利、人和之时,绝无可虑!”吴国太闻言大慰。陈武自十八岁便随孙策起兵于寿春,连年征战立有奇功,拜为别部司马。后孙策打败刘勋,自庐江人中挑精锐之兵交陈武统领,所向披靡。孙权登位,转任统领五校,因累立战功升为偏将军。可惜两员虎将,尽死于此役,可谓东吴大恨,得不偿失。经此一战,东吴无人不知张辽大名。相传此后吴人但有小儿夜啼不止,若威吓之“要是再哭,看张辽来捉了你去”,小儿则哭声立止——“张辽止啼”典故,即缘于逍遥津之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