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夺取汉中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夺取汉中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杨任知对手是被曹操赞为‘虎步关右,某不如之’的名将夏侯渊,今若杀之,必使曹后三军夺气,自己亦可从此扬名天下。即不去论他真败假败,直纵马从后追来,赶了个马头衔马尾,便如流星赶月。张任大喜,在马上向前探身,挺手中枪往夏侯渊背心便刺,堪堪刺透夏侯渊战袍。曹军看得清楚,一起惊叫。不料夏侯渊便如脑后生了双目,忽往左一踅马,大喝一声,倒拖刀身回斩。杨任此时枪尖便将夏侯渊战袍搠破,贴身而过。说时迟那时快!便在此同时,夏侯渊刀锋如风般掠过,杨任首级已滚落在地——此即为关公所创拖刀计,并以此曾斩老将蔡阳。不过若是关公亲使此绝艺,却必不会使敌将兵器刺透自己战袍也。

汉中军士见主将被斩,轰然崩溃,大败而回。曹操知夏侯渊斩了杨任,即时进兵,直抵南郑下寨。张鲁慌聚文武商议。阎圃道:“今有西凉上将南安庞德,前随马超来投主公;后马超往西川时,庞德卧病不曾随行。现今蒙主公恩养,何不令此人去战夏侯渊?”张鲁大喜,即召庞德至府,令点一万军马出战。庞德多年不战,遂欣然领命,率众离城十余里,与曹兵相对,奋马提刀,单点夏侯渊搦战。曹操在潼关渭桥大战之时,深知庞德之勇,今见他来,乃叮嘱诸将道:“庞德乃西凉勇将,我甚爱之,汝等可用车轮战法擒之,不可伤他。”

众将听罢,哄然领命。曹操因知夏侯渊鲁莽好杀,便不让其出马,先使张郃出战。张郃领命而出,只战了数合便退。复使夏侯渊、徐晃、许褚先后出战,各战十余会合亦退,皆于曹操前夸庞德好武艺。贾诩献计道:“可用骄兵之计擒之。来日交锋,诈败佯输,弃寨而走,使庞德占据我寨。我却于夤夜引兵劫寨,庞德可擒而降之。”曹操称善,即听其计而行。次日,先拨夏侯渊、张郃两枝军前去埋伏;却教徐晃挑战,与庞德交战,不数合败走。庞德挥军掩杀,曹兵尽退,夺了曹操寨栅。庞德见寨中粮草极多,心中大喜,便修书往南郑向张鲁报捷,当夜又在寨中设宴庆贺,毫不为备。正欢饮刚至二更,忽然听得前营、左营、右营同时大乱,火光冲天。小校进帐来报,前有徐晃、许褚,左有张郃,右有夏侯渊,三路大军杀至,齐来劫寨。因各营守将此时皆在中军饮酒,故此士兵抵挡不住,已然溃散。

庞德由此大悔,因不曾提备,只得上马冲杀出来,望城中而走。忽见前面山坡上火把高举,曹操乘马立于火光之中,向山下唤道:“某料张鲁连你主将马超尚不能容,岂能重用将军。庞令明何不早降?”庞德寻思:“只要拿住曹操,可抵今日战败之罪!”遂飞马上坡。却听一声喊起,天崩地塌,连人带马,跌入陷坑内去;四壁钩索一齐上前,活捉了庞德,押上坡来。曹操下马,叱退军士,亲释其缚,问庞德肯降否。庞德感曹操恩义,遂情愿拜降。曹操亲扶上马,共回大寨,故意教城上望见。人报张鲁庞德已降,张鲁惟有叹气而已。至于次日,曹操兵临汉中城下,便以庞德为先锋大将,传令三面竖立云梯,飞炮攻打。张鲁见形势已极,急与文武群僚商议,便要出城请降。谋士阎圃复献计道:“将军若降,也不在今日。当初刘琮闻曹公兵至南阳,刀剑未曾出鞘便遣使请降,后为曹操笑为犬豕之辈。今将军兵临城下而被迫降曹,必为曹公所轻,降后不得重用。不如拼力杀出城去,先到朴胡,率汉中全军与其抵抗,然后再以向朝廷献礼称臣为名投降,如此曹公必敬将军,或以重用。”

张鲁遂纳阎圃之策,于是约束城内众军,今日乘夜突围出去,前往巴中。临行之前,张卫献计放火尽烧仓廪府库,不可留给曹操,以资其军用。张鲁说道:“曹操未至之时,我已有归顺朝廷之意,但无由达于曹公知晓。今不得已而出奔,不过是避其锋芒,早晚归降,并无他意。仓廪府库乃属国家之有,更是百姓性命之本,岂可焚毁?”遂不听张卫之言,命令尽将府库仓廪封锁,分毫不动。是夜二更,张鲁引全军开南门杀出,直奔巴中而去。

曹操闻说走了张鲁,传令诸将不必追赶,即提兵进入南郑。检点府库钱粮,见均被张鲁封闭库藏,心甚敬之,已有宽恕之意。遂差人往巴中劝使投降,张鲁欲降,张卫又不肯。曹操亲自引兵往巴中,张鲁便使弟张卫领兵出敌。张卫因说了大话不降,只得出城迎敌,未经三合,便被许褚斩于马下,此乃爱说大言却无实才者下场。败军回报张鲁,阎圃谏道:“主战者乃张卫也。今张卫已死,不如就此投降。”张鲁乃决,即携全家出城,至城外大营中谒见曹操,卑辞请罪。曹操大喜,念其封存仓库之心,以客礼相待,封张鲁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命为镇南将军,举家迁往邺城。又封张鲁五子及阎圃等为列侯。书中暗表,曹操班师回邺都之后,又替己子曹宇娶张鲁女为妻,二人竟成儿女亲翁。张鲁既举汉中全郡以降,复写招降之书,使人至氐中传于刘雄鸣,命其引部众来归,不可违拗。刘雄鸣驻兵于此时有年余,今见张鲁已降,自己无路可退,便众将商议,说欲南下西川,去投刘备。有心腹人刘洪急忙劝阻道:“将军切切不可,自断生路。何不应张鲁之请,便归朝廷?”

刘雄鸣奇道:“我乃曹公叛将,降其必危。我闻刘玄德专以仁义待人,爱才如命,你怎地反说我投之是自断生路?”刘洪摇头道:“非也,将军失了算计。将军自思,那曹公得了汉中,下步将何为?定是挥兵入蜀,去夺成都。刘备在蜀中驱逐刘璋,恩信不行,立足未稳,岂是曹公对手?一旦战败,将军则初降曹操再降张鲁,三降刘备四降曹公,不亦屡次受辱于人?依某之见,还是降曹。”刘雄鸣闻言有理,只得厚起脸皮,率部下近万人来投曹操。到了南郑,竟仿效起战国时廉颇故事,**上身,令人捆了一束荆棒在自己背上,来见曹操负荆请罪。曹操一见刘雄鸣这等模样,哭笑不得,离座下位,将荆条解了扔于地上,拉着刘雄鸣的胡须说道:“前番见你还像个神仙,此刻便是贼眉鼠眼。你这个老贼善走,孤看你今番还往哪里走?”刘雄鸣仰面嘻嘻而笑,又扮一个鬼脸儿道:“某本是善走,但遇到丞相便法力尽失,走不动了,你道怪是不怪?莫非丞相夺了张鲁之地,又将其天师之位也夺了来,灭了臣的法术?”曹操见他如此惫赖,但也对自己诚心悦服,即不予深究,将其调往渤海郡任郡丞。此后刘雄鸣就永留渤海,直到去世,其收缘结果与此先行交待,后便不提。

于是汉中诸郡皆平,曹操传令于各郡分设太守,置都尉,大赏士卒。歇兵旬日,见军士元气尽复,便会集谋士,讨论今后行止。主簿司马懿起身说道:“今即得东川,西川之道通矣。丞相何不以新得汉中之兵,顺道而下以取葭萌?”说话的!你道司马懿自归曹操以来,因恐遭曹操所忌,行事极为小心恭谨,为何此时率先献计?若曹操纳之,则西川不保,刘备授首;若不纳,则为同僚所笑,岂是他这等智谋之士所当为?原来此中有个缘故,也是天下英雄所见略同,共出奇策以保益州。司马懿临出邺都之时,便已收到叔父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密书,说少帝刘辩已入西川,便在刘备营中,刘备今名为益州牧,实为史侯所用。另在书中令侄儿司马懿,务必于曹操平定汉中之时择机献计,以动其疑心,必反其道而行之。书中用意竟与左慈与刘晔行前,所嘱一字不差。司马懿幼随父亲在洛阳任上,曾常至东郊玄天观中请教观主史子眇道法,彼时便与史侯相熟,又曾共同师事于名儒蔡邕,乃是儿时玩伴,旧日同窗,情谊自是非同一般。此番既受叔父嘱托,更是用心,故此冒险献计南征。

曹操闻听司马懿之谏,果然心存疑惑,暗自沉吟。刘晔见此,急捉住司马懿话头,起身附和道:“司马仲达之言是也,望明公纳而行之。今刘备以诈取刘璋益州,蜀人不耻其所行,尚未归心。主公已得汉中,益州必然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曹操见刘晔所言与司马懿相同,即看杨修。杨修不语,转脸看向他处。曹操冷笑道:“人心苦不知足。古云既得陇而复望蜀,莫非说得即是公等?”遂按兵南郑,有意罢兵。

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汉中,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群情不安。益州新降文武众官亦自各怀鬼胎,至有暗中以书私通曹操者,便如同当年官渡大战前夕,许都众官大半私通袁绍一般。玄德亦自觉成都将乱,由此深以为忧,即请军师孔明,请示商议。孔明自知情势紧迫,遂告谕玄德道:“我有一计,公可遣舌辩之士往见孙权,令吴国起兵袭击合淝,则曹操必然勒兵南向,不及攻蜀矣。”刘备大悟,即令伊籍为使,亲自作书具礼,使入东吴游说孙权伐曹。孙权受了伊籍所送厚礼,问计于众谋士,可否出兵北伐。张昭道:“此是刘备恐曹操取西川,故为此谋。虽然如此,可因曹操引全国之兵在汉中,乘势攻取合淝,亦是上计。”孙权从之,即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此乃建安二十年,中秋八月之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