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图害崔琰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二十六章 图害崔琰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孙权即败,急令鲁肃致书刘备,令其北击汉中,以使曹操回兵,自己则准备再攻合肥,以雪前耻。刘备得书,与法正、孔明商议。法正说道:“曹操自得汉中,势力渐侵巴郡,的是我益州大患,既孙权不请,宜应攻夺。某举荐黄权为将,请为主公驱之。”刘备大喜,即遣黄权出兵巴郡,击破投降曹操之真人酋帅朴胡、杜蒦、任约等人。曹操此时已班师邺城,正欲再下江南,乘合肥大胜击破孙权,闻报巴郡有失,即令夏侯渊派大将张郃率军进至宕渠,准备将巴郡、巴东、巴西之真人族民悉数徙至汉中。刘备针锋相对,派张飞率万余人迎击。张飞与张郃军相持五十余日,张郃退回南郑。建安二十年十二月,刘备于是平定三巴。

建安二十一年春,因丞相曹操平定汉中之伟功,文武众官皆议立曹操,当进位为魏王,并乘天子銮驾车马。曹操再三不允,但以华歆、钟繇为首众官欲建劝进之功,便即引经据典,援引事例,皆云魏公功高巍巍,古之未有,若不应群臣之请,恐失天下之望。曹操拗不过众官,遂密问主薄杨修道:“孤自罢三公,独领丞相重职以来,所有朝议,唯惧少府孔融、尚书令荀彧。今二人即死,孤若应群臣之议进位魏王,若有耿言直谏者,卿谓当为何人?”杨修道:“除中尉崔琰外,满朝更无其他人也。”曹操道:“崔季珪乃孤之故交,谅不至此。”于是便允众官之请,答允进位为王。华歆大喜,拜表奏请天子。献帝刘协览奏,当下欣然允道:“朕道何事,如此扭泥,早该如此。”遂宣敕诏,进封国丈、丞相曹操为魏王。各州郡牧守皆上表称贺,奉车尉杨训之表最奇,盛赞丞相功绩,用辞浮奢,颇有谄媚之语。

主薄杨修将此表文一字不差记下,闲时便常当众吟诵,闻者无不绝倒。因杨训当初入仕是为崔琰所荐,便有人讥笑杨训迎合权势,乃崔琰荐人不当。崔琰闻说此事,遂从杨训那里讨来表文草稿,从头至尾看了数遍,感觉并无太多不妥之处,只是文辞颇嫌绚丽浮夸而已。于是忽然大悟,外间既将杨训说得如此不堪,其意则必不在杨训,而在于妒恨自己,欲使己失宠于魏王也。崔琰不以为然,便写信给杨训道:“读公之表文,亦言其实而已。曹公进位魏王,只其自为之耳,非你表文之功。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任自为之!”崔琰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谴责其只知呵斥杨训阿谀奉承,而不寻求其文合于情理之处也。若是将文中之语以市井白话言之,则是意谓:“不必理会那些胡乱指责讥笑之辈,只需静待时移事变,忠奸真伪必然水落石出。贤弟只任其自为,不必理会他们便了。”杨训近日亦知满朝文武皆以自己贺表为嘲,本来食不甘味,懊恼万分,此时得到回书,知道老师崔琰本意,即如释重负,心中大定。于是再有人论及贺表之时,便将书信转示宾客,以为自解。

不料便有好事者将崔琰书中之语记下,复又传入杨修耳内。杨修大喜,便趁曹操公事闲歇之际,将此事当作闲话评说,并背诵书中之辞。曹操问道:“此书何意?德祖可试解之。”杨修说道:“学生才浅,怕是说的不恰。”曹操笑骂道:“你这是自谦,还是作伪?当初平原名士弥衡轻视天下之士,连孤也不放在他的眼中,却对你大为激赏,谓‘天下只有二人,乃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少府孔文举蔑视于孤,也唯与你折节下交。他二人互赞一个仲尼不死,一个颜回复生,哪个不知?崔琰书信你即能诵之,也必解得,不得虚套。”

杨修故作惶恐道:“学生微末伎俩,果然难逃魏王法眼。在下即试说之:崔琰曾师事郑玄,颇有清正方直之名,亦尝以自负,谤讥时政。学生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这封信乃傲世不满,怨恨咒骂之语也。”曹操一怔,问道:“何以见得?”杨修道:“大王学究天人,不必学生冗述。其云‘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任自为之’之语,无非反对殿下进位魏王,非人臣之所当为。此时殿下虽然一时得意,凭借势力可为所欲为,待将来时过境迁,天下有变,必为世人所弃,天下共诛之耳。学生若解错了,亦请大王宽恕。”

曹操细思一回,不由怒道:“且不论其本意如何,单这书中之语,便有怨妄之心。我闻民间皆重生子而轻生女,若谁家产子,邻人来问‘得弄璋之喜乎?’主人必答之‘弄璋也!’其语则为喜悦之意;若云‘不过生一女耳,’此‘耳’字便是怨妄懊恼之语。崔琰之‘时乎,时乎’,便是此意。‘会有变时’,其意不恭,又何疑哉?”遂即传令,命罚崔琰为徒隶,派人看守,再听其在监中言论。数日后,监役人来报:“崔琰言谈如故,毫不屈服。其虽受刑拘在押,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崔琰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似有所怨忿。”曹操本来是想让崔琰服软,或上书自辩其冤,不料他竟是此等不屑一顾,不由大为不悦,于是以“怨谤不逊”之罪,赐令崔琰自死。于是崔琰终不辩解,服毒含冤而死。

崔琰即死,监役人验明尸身来报。曹操正在进食,闻报失箸于地,暗道:“不好,某上了当也!”于是恍然大悟,转而痛恨杨修。书中暗表,害死崔琰却是杨修一计,曹操震怒之下不及细察,这才中了圈套。说话的,你道杨修与崔琰二人素无纠葛,却为何处心积虑害他?却是源于争嗣之故也。曹操晋位魏公之时欲立太子,崔琰力荐曹丕,为曹植怀恨,便议于杨修,设计图害崔琰,以除夺嗣政敌。此番杨修利用崔琰书中之语,故此陷害成功。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正式进封魏王,任丞相,领冀州牧,位及人臣。曹操又推辞再三,天子再四不允其辞,乃拜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銮仪,出警入跸,于邺郡盖魏王宫,议立太子。曹操先前所立曹丕,乃魏公世子;此时既为魏王,则需立太子,故要重新计议。当时排列嫡庶:曹操大妻丁夫人无出,妾刘氏生子曹昂,因征张绣时死于宛城。次妻卞氏所生四子:长名丕,次名彰,三名植,四名熊。又有小妾环夫人生曹冲,年龄尚幼,且体弱多病。因丁夫人无后,遂遭罢黜正妻之位,而立卞氏为魏王后。因第三子曹植字子建,极聪明,举笔成章,为曹操所喜,此番便欲立为后嗣。

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贾诩自曹丕拜以为师,此后便专心辅佐,今见已临大计之时,便教曹丕如此如此行事。自此后但凡曹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发言成章;惟曹丕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为感伤。于是曹操逐渐怀疑曹植乖巧,其忠孝诚心不及曹丕。贾诩又教曹丕使人买嘱魏王近侍,皆言曹丕之德。曹操欲立后嗣,于曹丕、曹植、曹冲三子之间踌躇不定,乃问贾诩道:“孤即晋魏王,需立后嗣,应当立谁?望先生教我。”贾诩做沉思状,许久不答。曹操追问其故,贾诩答道:“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曹操问道:“有何所思?”贾诩对道:“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之事。”言其废长立幼,取祸之道也。曹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曹操即立世子,治兵完毕,遂再次兴师伐吴,率军进入居巢。征途漫漫,朔风劲吹,寒雨透甲,正是初冬十月间天气,时近汉历元旦。于是过了元旦,至于来年建安二十二年正月,曹操下令三军,向濡须口发动进攻。孙权即以吕蒙为都督,据城濡须坞坚守,扼控濡水与长江交汇处,置强弩万张以拒曹军。

时当隆冬,天气恶劣,时常风雨交加。两军常立于泥水之中,衣甲尽湿,苦不堪言,交互进攻,互有胜负。二月天气转好,曹操令前军进屯郝溪,大举而进。因彼时张辽、臧霸未至,曹仁屯樊城,夏侯渊、张郃等守汉中,眼前并无上将,便命汉中降将杨白为先锋。那杨白虽为汉中名将,但不习水战,又不知地形,初领重任便手足无措,举止失当,用兵莫名其妙。那杨白恃勇而至,立足未稳,不及安营扎寨,便听濡须坞内一声炮响,遍地兵马杀来。却是被吴将吕蒙获知情报,迅速率兵出战。杨白急挺刀迎战,被吕蒙只一刀,削下半个脑袋,死尸倒栽于马下。吕蒙将刀一举代替军令,吴军齐上,一场激战,曹兵大溃,败退逃回大营。曹操闻报大怒,亲引大军赶到,以泰山降将孙观为将,再对濡须口发起猛攻。

东吴三军都督吕蒙、濡须都督蒋钦毫不示弱,率军奋力抵挡。从早至午,曹军蜂拥而至,不断增兵。吕蒙等寡不敌众,堪堪战危。正这此时,只见江面上号鼓连天,一支军马泊舟上岸杀来,吕蒙观之,原来是吴主孙权遣心腹猛将周泰率军而至。吴军大振,返身杀回,战阵复合。曹将孙观见状,亲登高阜,援鼓而击,指挥曹军再进。吴军虽得周泰一支生力军到,毕竟还是兵少,稍刻又显不支。正在此时,又一军从濡须城中杀出,为首二将,乃中郎将徐盛、偏将军朱然,各率一千军前来参战。徐盛冲锋在前,抬头见到高阜处有一曹将擂鼓呼战,即引弓搭箭,发矢射去。只听弓弦响处,已射中孙观右肋,大叫一声跌下高台,幸被部下接住,不至于死,抢救而去。孙观带箭推开部将,勉强挣扎上马,再次挥动令旗,命令中军缓缓退回,两翼张弓搭箭侧应。吴军见对方兵多,兼且阵形不乱,由此不敢追击,遂引得胜之军返回坞中。吕蒙置酒,为诸将贺功,蒋钦素与徐盛不和,遂推案而起,举酒上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