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二十三章 韩遂归天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二十三章 韩遂归天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却说曹操自邺都上奏,请立长女曹节为昭阳正宫皇后,以固君臣亲情,使人离间不得。献帝览奏而喜,当即下诏封曹节为皇后,曹宪、曹华皆为贵妃。于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庆贺正旦之节,行册立皇后大礼。群臣再呼万岁,莫不踊跃,甚至流涕,为此君臣相知之情感动非常。只因弑后奸贼郗虑即已伏诛,献帝再觅贤才,便令太子舍人、秘书郎刘邵,承袭御史大夫一职。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官至尚书郎、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曾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纂为《皇览》。所著《人物志》,讨论人才选拔,以为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从人之形质可察其才性。乃将人物分作三材、十二流品,认为圣人最高,英雄次之,对人性、才能和形质等分析甚详,从此大开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之清谈风气。

朝廷选才用贤,魏国也自拔贤任能,唯才是举。曹操既在邺城开府建衙立国,想起当初自己不听高柔之谏,轻易用兵关中,以激反韩遂、马超,导致关中及甘凉数年大乱,常自后悔。由此便甚激赏高柔大才,使任魏国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高柔以才疏学浅力辞,曹操不许,并亲自召见高柔慰道:“公前番献计,孤未纳之,请勿以为意。亦勿因己非孤之旧臣,怀疑惑之心,止进谏良言。孤从来不计前嫌,唯才是举,尚书郎一职非公莫属,请勿再辞。”高柔见魏公坦诚相待,遂受其职,终其一生尽心尽责,以报魏公曹操。

说话的,你道曹操因何如此器重高柔,以至今日当面向其认错,请受重职?除了用兵关中之谏,自有其诸般原因也。早在前番孙权率军攻打合肥之时,扬州刺史刘馥拼死把守,部下宋金因惧战率部逃亡。战后报入许都,有人因此向曹操建议尽杀宋金母妻及诸弟,曹操欲纳其计,是高柔止住,认为重刑不单无助于遏止士卒逃亡,反更因其无路可走,而引发更多战败将士逃亡。应以怀柔之策赦之,更能触其归附之心。曹操听从,由此很多逃兵家属得以幸存。其后高柔转为颍川太守,任法曹掾,朝廷设置校事以监察群下,高柔认为校事不在百官之上,又非听命于百官,且校事赵达等又多以自己喜恶处事,应作检讨并收其权。曹操信任赵达,未纳高柔之谏,其后赵达等为奸多事被人揭发,只得忍痛杀之,并向高柔道歉。

闲言道罢,书归正本。且说邺都内事即定,又蒙天子立己女为皇后,曹操更愈平定天下,复兴汉室,以报献帝之恩。这一日问计于贾诩,应先取何处?那贾诩因前番张绣为世子曹丕所逼迫而死,心中犹自惴惴不安,不知曹操心中所想,于是说道:“此国家重事,兵凶战危,丞相应聚重臣大将谋议。某年纪老矣,计难周全。可召曹仁及夏侯惇回都,其二人均与江南对峙多年,深明其虚实,必有高明见解,以助明公。”曹操微笑,暗道:“这就要养光韬晦了么?你这个老狐狸。”亦不为难于他,遂发出魏公诏命,令族弟曹仁与夏侯惇回归邺都,商议收蜀灭吴大计。公事已罢,曹操回府,令世子曹丕至前,命其如此如此而行。

曹丕领了父亲之命,携重礼亲至贾诩府中,一入门便跪地不起,放声大哭。贾诩大惊,急上前扶起,问公子此来何为。曹丕流泪不止道:“当年因小子少不更事,在西征乌桓途中,与张绣将军言语龃龉,至其恼羞自戗而亡。自乌桓回军之后,丞相父亲屡次严责,每逢张将军祭日便禁我食,令长跪思过。某今年长,已知当年铸下大错,悔之不及。今奉父亲之命前来,一是拜先生为师,请先生为魏公府太子太傅;二是领责,任太傅打也打得,骂也骂得,只要消了心中之气便好。”说罢再次伏地大哭,其状甚哀,其情极诚。贾诩心中暗叹曹操待己豁达如此,又见曹丕诚心认过,遂收纳其礼,领其官诰,就此揭过前嫌。

数日之间,曹仁与夏侯惇先后而至,共议征伐。夏侯惇抢先说道:“吴主孙权迁都于秣陵,改名建业,筑石头城,又于江岸筑濡须坞,仗长江之险,山川之固,急未可攻;西川已为刘备所得,且南北两条入川之路皆不在我手中,蜀道艰险粮道不通,亦不可图。依某之计,宜先取汉中张鲁,打通粮道,以得胜之兵取蜀,可一鼓而下。”曹仁道:“先取汉中是也。汉中为我所平,则蜀中大惧,刘备必调荆州之兵入川以拒我。彼时只遣乐进再下青泥关,荆州亦归我手,必也。”曹操抚掌大笑:“我二位贤弟经十数年南北征战,皆熟于兵法,且知大略,此我曹家兴旺之兆!二弟所论,正合吾意。”遂上奏天子,起兵西征。献帝闻国丈又要出征,准其所奏,下诏慰劳:“丞相公忠体国,古之出将入相若公者,唯兴周八百年之太公望差可比拟,余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公即请行,许都之内由朕署理,许都之外唯君命是听。”即命刘邵持节前往邺都犒军,赐魏公以提调全**马辎重全权,假节钺。

曹操见天子对己如此信赖,不由微感诧异。遂专令刘晔、杨修、司马懿三位主薄随军,因刘晔乃汉室宗亲,杨修乃故汉太尉杨彪之子,司马懿乃水镜先生亲侄之故也。于是兴师西征,传命长安,使征西大将军夏侯渊为前部,令张郃为先锋;曹操自领诸将居中;以夏侯惇合后,兼押运粮草辎重。曹仁南下镇守樊城,以防荆州关羽趁虚而入。话休叙烦,不数日大军过了潼关,前至长安。夏侯渊引关中诸将出城迎接,入公廨坐定,便向曹操报喜,说十数日前韩遂病死羌中,有西凉诸将田乐、阳逵、麴演、蒋石偷斩韩遂头颅,送于长安。韩遂死时,享年七十三岁。曹操惊喜不置,令将首级来看,见韩遂面目平静,便如生时。曹操嗟叹一番,下令以诸侯之礼厚葬,田乐等四人各有升赏。曹操亲为韩遂致祭,送葬回来坐犹未稳,人报韩遂旧将成公英率部来降。曹操大喜,令夏侯渊亲自出城受降,引成公英来见。成公英上殿,言韩遂即死,某恐部下去投马超,故引军以归朝廷。曹操大喜,告知已将韩遂以诸侯之礼厚葬,成公英感激涕零,誓言必粉身碎骨以报魏公。曹操因其熟悉关西地理民情,遂以成公英为军师,封为列侯。又思韩遂英雄一世,终来落得如此结果,又不胜伤感一回。

在长安歇兵三日,曹操下令举兵大起,直逼汉中而来。早有细作探知,飞马报入汉中。张鲁大慌,急聚文武商议,便欲效荆州刘琮,引众献地而降。其弟张卫阻道:“兄长不可,奈何兵尚未交,便将祖宗三代基业轻易送人?弟请五万精兵,可破曹操。汉中之地最险无如阳平关,弟请于阳平关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迎敌曹兵。兄在汉宁,多拨粮草应付。”张鲁依言,即遣大将杨昂、杨任为副,与弟张卫即日起程。军马到阳平关,下寨已定。曹将先锋夏侯渊、张郃引军随到,离关十五里下寨。是夜,曹家军士远来疲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杨昂、杨任两路兵杀来劫寨。夏侯渊、张郃大败,退见曹操。

曹操怒道:“你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闻‘兵疲须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欲斩二人,众官告免。次日,曹操只带许褚、徐晃二将,数十虎豹军士随从,登上小山,来看张卫寨栅。正在高处指点,不料被汉军暗哨看见,急报张卫。张卫即遣杨昂、杨任各带兵出营,绕到山后,分两路杀来。曹操大惊,欲走无路。许褚急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徐晃保着曹操奔过山坡,夏侯渊、张郃军杀来接应,杀退杨昂、杨任,救得曹操回寨。曹操见张卫把住险要路口,安营有法,即传令退军,对众将道:“孤料贼兵提备甚严,急难取胜。我以退军为名,使贼懈而无备,然后分轻骑抄袭其后,则必胜贼。”暗令夏侯渊、张郃分兵两路,各引轻骑三千,取小路抄到阳平关后。曹操自引大军退去。

杨昂听得曹兵退去,便请杨任只引些少军士守寨,自己尽提五寨军马,前去追杀曹兵。杨任以曹操最善败中取胜劝止,杨昂不从,领兵而出。当日大雾迷漫,杨昂军至半路,只得扎住,以待雾停再进。却说夏侯渊引军抄过山后,却于大雾中误入汉中营寨。见是空寨,便就寨中放火,惊得五寨军士以为曹兵大至,尽皆弃寨而走。杨任领兵来救,与夏侯渊战不数合,背后张郃兵到。杨任只得杀条大路,奔回南郑。大雾散去,杨昂认清道路,闻败兵来报,已被夏侯渊、张郃占了寨栅。想要回军时,背后金鼓大震,却是曹操引大队军马赶来。两下夹攻,四边无路。杨昂欲突阵而出,正撞着张郃,战未十合,被张郃一枪挑于马下。

那张卫在阳平关上,闻前面二将诸营已失,这才知道曹操用兵厉害,自己绝非其敌,于是只得半夜弃关,兼程奔回汉中去了。汉中诸官暗笑,原来其虽在哥哥张鲁面前愣充英雄好汉,孰料却是个不经吓的将军。曹操遂得阳平关并诸寨,先令夏侯渊领五千军,往南郑路上哨探而行,正迎着杨任军马。原来杨任败回汉中,与张鲁立下军令状,又引兵两万来战。张任摆开阵势,遣部将昌奇出马,与夏侯渊战不三合,被一刀斩于马下。杨任大怒,亲自挺枪出马,与夏侯渊大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夏侯渊暗暗称奇,见对方兵多,若是战不倒杨任,与己方大为不利。眼见对方与自己武艺不相上下,如何取胜?忽然想起在许都之时有一日与关公讨论刀法,关公曾演拖刀之法,不由心中大喜,遂丢一个破绽,回马佯败而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