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三章 迁都&兴学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三章 迁都&兴学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2:36 来源:笔趣阁

刘协闻言,眉头微皱,可最终还是颤颤巍巍的,接过了那封信。刘协借着微弱的烛光,依稀可见“山阳公亲启”五个行云流水的大字,跃然于信封之上,显然正是那曹丕的亲笔书信。

随后他缓缓的拆开信封,仔细的看了起来。而蒋济依旧默默的跪在一旁,一言不发。

渐渐,整个船舱内开始静的吓人,只能听见那火盆里木炭燃烧轻微的噼啪声。

不知过了多久,那个裹着棉被的人开始发出了一丝轻微的啜泣,再然后逐渐变成了嚎啕大哭。

“曹孟德啊曹孟德,朕跟你斗了一辈子了,可你死了之后,朕还是斗不过你,就连你的儿子也斗不过,哈哈哈......你赢了,朕认输。哈哈哈......”

刘协一脸释怀的,将那封密信投入了火盆之中,好似这封信从来没有在世界上出现过。除了写信和看信的人之外,也就再也没有人知道那封信上的内容是什么了。

再后来,蒋济很顺利的完成了护送的任务,返回许都之后,并得到了曹丕的许多赏赐。

数十年后,河内郡.山阳邑,某个气势恢宏的庄园之内。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躺在床上,显然已经时日无多了。

他紧紧的握着身旁同样满头白发的一位老妇人的手,一脸爱意的说道,“王妃,这么些年,让你受委屈了。我答应你父亲和你二哥的事情,如今已经做到了,就算九泉之下碰到他们,我也不会觉得羞愧了。”

————————

黄初,一个很有意思的年号。

传闻,早在四十多年前,有黄龙在谯县上空出现,当时的经学大家.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陋说:“这是什么征兆?”单肠回答:“这个地方以后必有称王的人出现,不到五十年,黄龙会再次出现,天象经常会反映人事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

殷登听闻之后,默默的把这话记下来。四十多年后,殷登依然活着。黄龙又在谯县出现,殷登听到这个消息时默默说道:“单陋的话,现在果然应验了。”

后来,当今的大魏皇帝.曹丕,也就将建安四十年,改元成了黄初元年。

黄初元年,公元235年,春,二月。

许都城中传出一道圣旨,并飞快的传向了天下各州。这道圣旨顿时又让天下哗然,它的威力不小于一个月前,曹魏代汉的那个事情。

因为,大魏要迁都了,迁都洛阳。

自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乱臣董卓一把维持了数月的大火,把洛阳城烧掉之后,迄今已经四十多年了。经过将近五十年的修缮,洛阳终于再次恢复了他昔日的繁华。

五年前,当时还是魏王世子的曹丕,也曾进言还于旧都,可最终却被当时的魏王.曹操,以天下方定,当对百姓以宽息的理由,给压下去了。为此,曹丕跟曹操退朝之后,还大吵争执了一番。

如今,经过了五年的休养生息,百姓们逐渐的富足了起来,再也没了可以阻拦曹丕的迁都脚步的人了。而朝廷的众文武们一致认为,大魏初建,许都太小,显然已经不适合作为帝国的王都了。洛阳地处中原腹地,物产丰饶,再如今又经过了数十年的修缮,自然是作为都城的首选之地。

也就是在山阳公离开许都的前后脚,新的大魏朝廷趁着还没有春耕,开启了迁都的脚步,而许都则被作为了大魏的龙兴之地,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我大魏,终于要迁都了。”

“是啊,老夫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几十年了。”

“我也是。许都虽然也好,但毕竟太小了,实在是配不上我大魏的气势啊”

“当今的皇帝陛下真是一个圣君啊。”

“哦?此话怎么讲?”

“你猜猜,咱们的皇帝陛下,为什么在这二月份迁都呢?不是夏天,不是秋天,也不是冬天?”

“不知道。”

“咳。你想啊,迁都这种大事,宫城得搬吧?衙门得搬吧?这些都需要用人吧?动辄需要耗用民力十数万,冬天虽说万物蛰伏,但是冷啊,人得多遭罪。夏天呢,又太热。秋天呢,又都在忙活收粮呢。”

“对对对,可这马上就要春耕了呀。”

“你看,所以说这才是咱们当今陛下的圣贤之处啊。这春耕啊多在三月清明前后,而陛下特意选在了二月,就是为了避开春耕的农忙。皇帝还陛下特意下了明诏,如果今年三月开春之前没有搬完的衙门,就明年再搬,万不能耽误春耕。而且啊,此次征召的十数万民夫啊,朝廷可都给发饷的呀。”

“是吗?那我一会儿也赶快去报名去。”

“走,咱们赶快去,晚的话就赶不上了。”

......

黄初元年,公元235年,春,三月。

在经历了一个来月的忙碌之后,大魏的都城终于从许都迁至了洛阳。当然为了避开农忙,还有一少部分的府衙要到明年才能搬迁了,不过总体上并不影响朝廷的运转了。

三月初九,大魏迁都后的第一次朝会,在洛阳大殿上正式召开,在朝的满朝文武自然也是全部到齐。

大魏皇帝.曹丕,高高的坐在那龙椅之上,颇有威严。

只见他缓缓开口道,

“昔日太祖武皇帝在时,曾下令各郡县齐修文学,县满五百户必置校馆,举各乡之俊杰入学,以致孔孟之道于不坠,礼仪仁让之风于不绝!今,天下安定,民生兴旺,即日起,县满三百户置一校馆,各乡适龄青年均可入学,以扬我大魏国威。”

曹操临终之前,在许都郊外曾经跟他推心置腹的深谈过一次。

当时曾经告诉过他,为大魏的长治久安。当今天下除了与民休养生息之外,还应当广起天下仁人志士。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兴学,要让天下更多的人都有书可读,因此才有了今日朝堂上的这一幕。

“陈司徒。”

殿内的新任司徒.陈群,手持象牙笏[wù]板,应声而出,“微臣在。”

皇帝.曹丕满脸微笑的说道,“陈司徒,这教化之事,向来是你司徒府的事物,爱卿要莫辞辛劳啊。”

陈群闻言,即刻信誓旦旦的说道,“请陛下放心,微臣定不辱命。”

曹丕随即微笑着点点头,似乎对陈群的应对很是满意。接着他的目光向殿内扫视了一圈,最终在以为须发皆白的老人身上停了下来,“丞相对此,可还有所高见和补充啊?”

只见那人站位于百官之首,虽然须发皆白,可精神依然健烁,正是那新任的丞相,也是当世的大儒.钟繇.钟元常。

钟繇可以说是老一辈人里面,资历最老的大臣了,这位老爷子今年已经八十三岁的高龄,却依然还坚挺的矗立在朝堂之上。他跟随曹家几十年,与曹操更是有着无比深厚的友谊,即使当今的这位皇帝陛下,私下里也还要称呼他一声伯父。

当然,新帝继位之后,也给了他莫大的殊荣,让他统领百官。如当年的魏王.曹操一样,负剑着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如萧何故事。甚至他的小儿子钟会,又被破格的加封为了征西将军,这可是除了大将军、车骑、骠骑、骁骑将军之外,官职最大的四征将军之一了。

毕竟此时的曹丕,已经不是当年的魏王世子了,而是大魏皇帝。天子无私事,所以自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大臣们一股脑的都挤到皇宫内去议事。

丞相.钟繇闻言,不紧不慢的走出群臣的队伍,毕恭毕敬的深深一揖之后,缓缓开口道,“陛下此策,乃是继承了太祖武皇帝的遗训,臣也深以为然。兴学于各州郡,自然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能,更好的得到圣人教化,为我大魏的万世基业所着想,对此老臣也自然不敢有所置喙。不过老臣以为,兴学不仅仅是各州郡的事情,也是我朝廷的事情。”

随即,皇帝.曹丕满脸喜色的大声道,“丞相快快讲来。”

钟繇依旧是那么的谦恭有礼道,“老臣遵旨。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朝廷都会置办学府。五帝时名日.成均,禹夏时名曰.东序,汤商时名曰右学,大周时名曰.上庠[xiáng].

至汉武帝.刘彻时,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引用直至今日。后逢黄巾乱世,礼崩乐坏,太学不兴,至今已有甲子岁月矣。

老臣恳请陛下,重开太学,为天下士子传授经义。一来,彰显我大魏崇文敬贤之心,二来,也好约束各地州府兴学之事宜。”

钟瑶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就连龙椅上的皇帝.曹丕,闻言嘴角都不经意的一勾,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啊,自己的这位“伯父”果然没让自己失望。在众人都觉得一件事已经很完美的时候,只有他总是还能够提出一些,更有创意的补充建议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