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四章 国子学祭酒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四章 国子学祭酒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2:36 来源:笔趣阁

曹丕闻言微微一笑,“丞相果然是真知灼见,你的这条所请,朕准了。”

台下的钟繇似乎并未讲完,随即说道,“多谢陛下,老臣还要些许补充。太学自汉武以来,讲解只是儒家的经意,其余学派的好似并未有太多的涉略。老臣以为,这似乎有些过于偏颇了。”

此言一出,殿内再次哗然。

因为毕竟自汉武以来的四百余年,太学所讲授的只有儒学一家。

更重要的是,殿内的这群大臣们除了武将之外和极个别,几乎全部都是儒家出身。甚至准确点来说,钟繇自己学的也是儒家,可他如今却又一丝断自己后路的嫌疑。

钟繇不顾殿内众人的议论,接着说道“老臣以为,大秦之兴盛,功劳在于法家;汉初之宽息,功劳在于黄老道家;孙武、吴起、王翦等人的不世之威名,功劳在于兵家;弱六国而强亲的张仪,功劳在于纵横家和辩者;一人守一城,功劳在于墨家;天地五行、百姓农耕,功劳在于阴阳家;而教化天下,功劳在于儒家。

对于天下来说,这百家之法缺一不可,太学都应有所涉略,只是在平时注意主次即可。应当聘请各个学派的老师,甚至朝廷在职的大臣们,在不耽误不定时赴学院教授课程。

昔日齐国有稷下学宫,在思想上兼容并包,没有门第之间,没有学派之分,为当时的天下创造了诸多名士。荀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诸如孟子、李斯、韩非子、邹子、慎子、申子等人,都是从稷下学宫走出来的。齐国的风貌也因此焕然一新,天下士子无不以师学稷下学宫而为名,从而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大霸主。

如今天下大定,百姓安居乐业。我大魏自然应当广泛兴学,以效法故人之稷下学宫。另外,老臣谏言,在太学之外,另并行设立‘国子学’,旨在与太学一同双管齐下,为我大魏之万世基业,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愿陛下,为太学和国子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刚开始群臣们还有所议论,可越听越发觉得丞相.钟繇说得有道理。另外他们虽然不知道这个新设的国子学是怎么样,但按照昔日里太学来看,这两所朝廷所设立的学校,日后也是为他们的子弟所设立和服务的,凡吏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均可以将自家的子弟送入太学学习,经过考试之后便可拜官郎中甚至太子舍人。

虽然也有部分,从各州郡推荐上来的寒门子弟,但那毕竟的是少数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没有提出太大的反对意见来,具体学什么就让他们定好了。

之时,十数年后的太学,无论门楣高低,只要真实有才的天下士子,都可以入之而求学。恐怕这些,是现在大殿内除了钟繇之外,没有人所能够想的到的。

而待钟繇说完后,整个大殿之内竟然变得鸦雀无声,旨在看皇帝.曹丕自己的意思了。

龙椅上的曹丕,一时间竟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自然知道钟繇此举没有私心,是为了大魏的江山社稷着想。

思索了一会儿,皇帝.曹丕不紧不慢的开口道,“丞相此言,甚有道理。昔日里,朕有意让丞相兼任太学祭酒,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钟繇闻言,随即朗声道,“谢陛下隆恩。”

“只是”,曹丕眉目微皱接着说道,“这国子学祭酒,朕暂时尚无合适人选。哎,若是蔡伯喈(蔡邕,字伯喈)尚在,自然是国子学祭酒最佳人选,可惜啊。”

突然一个荒唐的年头,在曹丕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可很快又被他自己给否决掉了。他心中不禁暗暗笑道,只可惜那文姬妹妹不是男儿身,不然的话,定然也是国子学祭酒的上等人选。

正当曹丕胡思乱想之际,突然有一人从群臣当中踱步而出高声道,“老臣举荐,北海.朱虚县人士,管宁,管幼安。”

众人回头望去,只见那人身高八尺有余,相貌端正,也是须发皆白。此人正是新任司空.华歆。

华歆[xīn],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华歆此人公正持平,始终也不毁谤伤人。为官更是见识过人,清正廉洁。早年间曾经在徐州为官,颇得百姓拥戴。再后来,设计从孙权处逃脱,投奔当时的曹操。并将亲朋好友所赠的金银珠宝,全部退还。

再后来,跟随太祖武皇帝东征西讨,颇有战功。相继转任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去年尚荀彧去世,则是由他接任尚书令。新帝继位之后,更是被加封为了三公之一的司空。他今年已然也是七十七岁的高龄了,与去世的荀彧同岁。

当今朝廷除了钟繇之外,可以说他的资历和官职是最老的了。而他口中所说的管宁,管幼安,乃是当今不世出的大儒,与他更是同门。

曹丕见华歆谏言,顿时恍然大悟道,“爱卿所说的管幼安,可是当年隐居辽东乐浪,公孙氏曾数次征召都不入仕的那位?”

华歆闻言顿感惊讶,疑问道,“正是此人,陛下对其有所耳闻?”

曹丕随即呵呵一笑,“朕何止是听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管宁与华爱卿乃是同门吧?昔日里,太祖皇帝任司空之时,曾经征召过这位大儒为司空。只可惜,被那公孙康给截断了诏命,这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想想,那公孙康可真是大胆啊!”

曹丕说着说着,话题就扯远了,甚至眼神都有了点儿飘忽。

乐浪公孙氏,早就有不臣之心,昔日里更是阳奉阴违的资助东吴孙权。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收拾他们罢了,过上一些时日是时候收拾一下这群乱臣贼子了。如若不然,他日后必为大患。

正在皇帝.曹丕心不在焉的神游太虚之时,台下的华歆的奏报声又将他拉回了现实,“启禀陛下,没错,那管宁正是老臣的同门。此人本意不再为官,只在传宗教学,志向高远。若是征召他入仕做官,恐怕他不会答应。但若是让他做传世人教化的国子学祭酒,他肯定会应诏而来啊。”

华歆话音方落,只见又有一人踱步而出,定睛一看,竟是那司徒.陈群,“回陛下,这北海管幼安,臣也有所耳闻。此人,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

传闻昔日他避祸辽东之时,公孙度多次征召他时,也曾给予了很多金银,可待他返回青州.北海郡之时,统统原封不动的返还了。此人清高恬淡,足可以比拟前贤。臣愿与华司空一同担保,举荐管幼安为国子学祭酒。”

曹丕见三公之中的两位重臣,竟然同时举荐同一个人,不免得被逗笑了,“既然两位爱卿,同时举荐这位隐士大儒,朕自然是要见见这位名人的。华爱卿。”

“老臣在。”

“那征召之时,就有你负责了。一定要亲在派车前往青州,将朕的这位国子学祭酒给朕安安稳稳的接过来。如若这位大儒在路上瘦了一两,朕可饶不了你啊。”

华歆闻言顿感大惊,没想到平日里一直是严肃示人的皇帝陛下,竟然还有如此俏皮的一面。但他此时心中更多的反而是高兴,自己终于又能见到,这位同门的老友了。

“请陛下放心,老臣定不辱使命。”

......

黄初元年,公元235年,春,三月。

随着一道道皇命诏书,从国都洛阳发出,络绎不绝的向各州传去。不日之后,各州郡包含洛阳和长安在内,同时开始大兴土木。

“这新皇帝刚刚登基,就开始大兴土木?这安生日子才过几天啊?”

“咳,你知道什么,咱们皇帝陛下建的这些殿宇,可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哦。”

“那咱们陛下的建的这些宫殿,难道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或者作为游猎行宫享受用的?”

“这你就不懂了吧?再说了皇帝陛下要是想要游猎,来咱们这贫瘠之地做什么?”

“哦,难道说这其中还有其它故事,快说来听听。”

“你没看见太守府张贴出来的告示啊。这些个殿宇啊,是朝廷特意下旨建造的郡县校馆。”

“噢?郡县校宫是什么?”

“通俗点来说,就是咱们的皇帝陛下啊,为了让天底下更多的人都能读的上书,特意建造的校馆。从今往后,每个县只要超过了五百户,都会有一个小的校馆,各乡都可以举荐乡里的俊杰入学。在洛阳和长安啊还有两个更大的校官,一个叫做‘太学’,另一个叫做‘国子学’。”

“哎哟喂,这两个校馆的名字听起来就不一样。”

“那可不,这太学啊乃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名字。这国子学啊,听说是当今丞相.钟繇公亲自起的名字哦。听说钟繇公还特意为两个校馆题了牌匾,做了碑文呢。而且听说他老人家啊,还兼任了太学祭酒呢。”

“可是,那洛阳的什么太学和国子学,跟咱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咳,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陛下传旨各郡,以后每年各州郡的校馆,都可以举荐一定数量的学子入太学和国子学学习。要是再通过了太学和国子学的考试啊,就可以拜官郎中。甚至有一的学子,可以成为太子舍人,那可是从龙之臣,太子门生啊。”

......

这是发生在黄初元年,一个郡县普通角落里的一幕,同样的一幕也在天下其余各州上演。一个伟大的时代就要来临,一个伟大的帝国就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