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臣 > 第四十八章.文武之争

逆臣 第四十八章.文武之争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8 02:58:05 来源:笔趣阁

所谓“留名入殿之礼”,是指某些文官武将,当他们的声望、功勋达到了某种程度,为朝野上下所共同认可之后,则效仿建国初时楚太祖封赏功勋之举,将其画像提字悬挂于“集英殿”两壁的仪式,以此流芳百世,为后人所瞻仰膜拜。

可以说,这般仪式,乃是对楚朝为人臣子者的最高肯定,文臣武将一生难求的无上荣耀。

近两百年来,多少青年才俊,多少大儒名士,之所以放弃自由布衣之身,进入官场朝廷,委曲求全,小心翼翼,蹒跚前行,一生所求,正是为了这般荣耀。然而或是因为机缘,或是因为能力,或是因为其他,哪怕最终位极人臣,却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

事实上,自当年楚太祖建国后首次封赏,将三十三位文官武将的画像悬于“集英殿”内之后,一百七十四年来,能得此荣誉者,不过区区十一人,且大都已是这些人因老请辞甚至逝世之后的事情了。

但很显然,在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将气势汹汹的草原联军逼得求和称臣的萧漠、张衍圣、八贤王三人,已是有足够资格留画字于“集英殿”。

然而,且不说刚刚年过四旬的八贤王,萧漠与张衍圣两人虚岁不过二十,以这般年纪却获得如此荣耀,莫说楚朝,已是近乎自古未有,也由不得众文武心中暗生羡慕嫉妒之意了。

可以说,经此之后,只要不出什么大的意外,两人的位极人臣之路,已是一片坦途。

~~~~~~~~~~~~~~~~~~~~~~~~~~~~~~~~~~~~~~~~~~~

丝竹钟鼎之声中,在一众文武羡慕的眼神注视之下,萧漠、张衍圣和八贤王快步走到众臣之前,于御阶之下站定。

虽然依旧有大臣对八贤王入朝主政的事情感到不快,但在费三贵宣布仪式开始后,却皆是强压下心中的不满,肃容静声,神色严肃,带着浓浓的羡慕或嫉妒,静静的注视着仪式的进行,不敢有丝毫喧哗。

“留名入殿之礼”,在众文武眼中的崇高地位,可见一斑。

“集英殿”很简陋,如今举行的仪式也颇为简单,却无比隆重。

只见随着丝竹钟鼎之声响起,楚灵帝自皇座上站起身来,亲自缓步走到萧漠、张衍圣、八贤王三人身前,随于身后的费三贵,则在楚灵帝站定后,扬声道:“礼起!!”

话声刚落,就见几名宦官内臣搬着一方矮案从侧殿走出,但于半路,就被一众大学士们接手,不顾身份地位,亲自搬至三人身前。

而张谦则手捧着三卷画册,来到了楚灵帝身后。

按照事先的安排,萧漠、张衍圣、八贤王三人,分别于矮案之后站定。

在楚灵帝扬手之间,钟鸣丝竹之声骤止。

然后就见楚灵帝先是从张谦手中接过一册画卷,当众展开,示众于百官,却见上面画着八贤王的全身肖像,身着九蟒王袍,身形英挺,气质间的英明干练,于三尺画像之内,尽显无疑。

然而,看着眼前的画像,萧漠却是不由一愣,他科举前后多于楚灵帝相处,相互之间经常交流探讨诸般文人技艺,自然识得,这幅画像,出自于楚灵帝的手笔。

看这画像的工艺精度,可知没有三五日时间绝不可能完工,想想接下来自己与张衍圣的画像恐怕也是由楚灵帝亲手完成,却是让萧漠一时间思绪复杂,哭笑不得——不知道自己该是感动于楚灵帝的宠信厚爱?还是该赞叹于楚灵帝的才华横溢、妙手生花?又或者无奈于楚灵帝竟会在这政务繁多的日子里,做这些绝不该由他来完成的无聊事情?

不过,看着眼前楚灵帝那略带得意的神情,萧漠心中暗暗叹息一声,最终还是没有露出任何异样神情。

怎样的人,怎样的性子,有些真的是天生注定,没有环境人际的巨变,根本无从改变。

而就在萧漠若有所思之际,楚灵帝已是扬声说道:“田氏子孙徵,宗室皇亲,太祖之后人,睿智英武,素有贤名,多年来为朕为国,功勋无数,大楚一百七十三年,于我朝危难之际,不惧危险,御敌于外,扬我国威,杀敌无数,招草原百族归华……今日天地祖先见证,特留画像题字于‘集英殿’,以前示古人,后励来者!!”

说着,楚灵帝将八贤王的画像平铺于八贤王面前。

然后,楚灵帝从张谦手中接过第二幅画像,展开示众后,却是萧漠的全身画像,正如萧漠所料的那般,依然是出自楚灵帝的手笔。

面容气质,依然是栩栩如生,然而楚灵帝手持画像来到萧漠身前后,看着眼前的萧漠,又看了一眼手中的画像,却是不引人注意的眉头一皱。

这是因为,萧漠的画像乃是楚灵帝根据自己先前的印象所画,虽然栩栩如生,却没想到经历了上元城之战,萧漠的气质之间已是出现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儒雅淡漠虽然依旧,却多了些许果断决绝,以及一些无法言喻的神情气质。

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寻常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楚灵帝一向与萧漠相熟,又是亲自作画者,人与画册两相对比之下,自是敏锐的发现了不同。

对于楚灵帝而言,这几乎是不可原谅的失误!!

只是,在这般情景之下,却是容不得楚灵帝再花上三五天的时间重新作画了,只得暗暗叹息一声表示遗憾,看向萧漠的眼神略带歉意,然后再次扬声道:“萧氏子孙漠,才华横溢,品行高洁,文采品行名满天下,世人敬之。三元及第入朝,留名百世;于大楚一百七十三年,蛮夷侵楚之时,自请御敌,阻蛮夷于上元城下,杀敌无数,保大楚万万百姓之安定,逼蛮夷求和称臣,折服四方,扬我国威,功勋卓著……今日天地祖先见证,特留画像题字于‘集英殿’,以前示古人,后励来者!!”

说着,楚灵帝又将萧漠的画卷铺放于萧漠面前,然后走到了张衍圣身前,展开了张衍圣的画册。

画像依然是楚灵帝的手笔,但这次楚灵帝却没有发现任何不妥。

说起来,战事之后,萧漠、八贤王、张衍圣三人,变化最大者,莫过于张衍圣。

然而张衍圣的变化不在于气质相貌,而是志向心思这般更飘渺的事物,所以变化虽然最大,却也最为隐晦,再加上楚灵帝对张衍圣不似萧漠、八贤王这般相熟,却没有丝毫察觉。

只见楚灵帝扬声道:“张氏子孙张衍圣,丞相张谦之孙,才思敏捷,品行优良,世人公知,名声传于天下早矣,更于大楚一百七十三年,蛮夷侵楚之时,自请御敌,收沦陷之地九城三十余县,杀敌无数,救百姓于水火,功勋卓著……今日天地祖先见证,特留画像题字于‘集英殿’,以前示古人,后励来者!!”

随着楚灵帝将张衍圣的画像放于张衍圣面前,钟鸣声中,费三贵扬声宣布仪式的下一步。

“贤臣题字了~~~~!!!”

随着费三贵话声落下,张谦从身旁宦官手中接过三副笔墨,一一摆放在萧漠、张衍圣与八贤王三人面前。

接着,楚灵帝更是亲自为三人研墨递笔,仿若一位老龄书童,丝毫没有顾忌自己的皇帝身份,而百官见证,也是视为理所当然。

在这个时候,主角只有一个,不是皇帝,不是百官,而是留画题字于“集英殿”的萧漠、张衍圣、八贤王田徵!!

~~~~~~~~~~~~~~~~~~~~~~~~~~~~~~~~~~~~~~~~~~~~~

接过楚灵帝亲手递来的兔毫,萧漠一脸沉思。

根据之前礼部的告知,萧漠知道,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自己题字于画像之侧,尽述自己的志向,以示君臣相欢,尽忠爱国,激励后来者。

在此之前,对于自己应该写些什么,萧漠想了很多,或是真心所想,又或是虚假应对,然后又一一否决,总觉得不适合。

本来萧漠已经决定,在这个时候写一些虚话假话,“忠君爱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云,应付过去也就是了。

但是,看着周围众人的羡慕热切,想到今日此时,这般仪式所代表的种种意义,萧漠却又不想这么做了。

难道自己要在百年之后,留给后人一个虚假的自己?

然而,志向?自己真的有吗?

如果往前,自己的志向是在这个年代搏得富贵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再受他人的欺压侮辱的话,那么如今已是实现了不说,这般志向在这“集英殿”里,在古人映衬、今人见证、后人缅怀之下,未免太不合适,上不得台面。

如果往后,对于所谓的“志向”,萧漠更是茫然——虽然他前与王翰结盟,但并不像王翰那样重视权力地位,只是为了日后如若张谦继续打压自己的话,可以多一个帮手盟友;虽然他后与八贤王联党,但那也只是因为八贤王心性手段过于厉害,让他不得不妥协,实际上他并不想像八贤王那样,以费尽一生树敌无数的代价,来改革时政,保田氏江山于万世。

为家?所有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到了。

为国?他也不想过多的干预历史的进度——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必要……

本质上,萧漠这样一个懒散淡漠的家伙,一向知足,甚至过于知足了。

沉思之余,萧漠向着周围看去,却见八贤王与张衍圣已经动笔了,只有自己一人,正持笔不动。

然而,没有任何人催促,包括楚灵帝在内,所有人都在静静以待。

“如果这个时候,我将‘自由自在、富贵闲人’八字写在画侧,会不会被所有恼羞成怒的同僚们暴打一顿?留画题字于‘集英殿’,可是他们大多数人一生的追求啊……”

萧漠自嘲的想到。

就在这个时候,八贤王与张衍圣已是落笔。

萧漠偷眼看去,只见三人之中,八贤王的题字落语,气魄志向最为宏大。

“前方多荆棘,持刀独往,千山万水,跋涉年年,难?固然;无惧无悔?亦然!只愿江山社稷、百姓安生可万年。”

想到八贤王如今已是立下了改革诸般时政,欲与天下人为敌的决心,这般言论,无疑正是他的志向,气魄之大,让人钦佩。

其他人虽然不知道八贤王的志向,但言语间保家卫国之心却是谁都能看得出来,许多之前反感八贤王入朝参政的文武官员,读着这般话语,看向八贤王的眼神,不由的多了一丝敬佩,而楚灵帝更是欣慰而笑。

另一边,相比较八贤王,张衍圣的题字落语,无疑最为隐晦,展现的气魄志向虽大,却未免让人摸不着头脑。

“人生在世,若庸庸,老死之际,名扬天下,位极人臣,又有何用?若立志,证能力于世人,显志向于天下,即使落落孤人,世人不解,唾骂及身,百年之后,又有何憾?”

挑不出毛病,但张衍圣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却没有人知道。尤其是张衍圣的祖父张谦,看着这般落语,眼神之中满是思索,神色复杂。

就这样,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了萧漠的身上。

而萧漠又暗思了片刻后,终于写下了如下话语——与其说这是他的志向,还不如说是他对自己今后人生的规划。

“人间万物,自有其定律,顺水推舟易,逆水而行难。家国之事,顺势则尽力,成之可称幸;逆势则退而谋划,失之亦可归于命。百年之后,思及一生,为国为家,可有心?可出力?所作所为,可称善?可无悔?终而不自责,足矣!!”

如若说,张衍圣的落语题字,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萧漠写下的言语,就让人眉头大皱了。

满眼皆是顺逆,多有宿命之论,毫无气魄不说,最重要的是,似乎言语之间,为君为国的心意,前所未有的少啊……

从某方面而言,萧漠确实是一个宿命论者。

于个人,他相信人可胜天——但那是在天命不与你认真计较的情况下,人生总有幸与不幸,遇到不幸之事,凭借一时之努力,跋涉而过,可以算是胜天;然而人时有力穷,如若短短时间内不幸之事接栋而至,无可止境,以一人之力,又能撑到几时?

于国家,萧漠自信如若自己尽力而为,可稍稍加快历史进度,甚至可以从某些方面稍稍改变历史进程,但也仅此而已。某些规律,总是不可违背,至少萧漠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从未出现过类似于要实现“君主立宪制”的远大志向——还远远没达到那个时候。

而这般落语题字,或许消极,或许毫无气魄,让人觉得软弱,但确实是萧漠的真实想法。

没有顾忌周围文武怪异的眼神,萧漠落笔静立,表示自己已经完工,抬头看去,却见楚灵帝认真看着他的题字,满脸笑意。对于信奉道家学说的楚灵帝而言,看到这般言语不仅不生气,反而觉得很合胃口。

看着楚灵帝的神情,萧漠微微一笑,突然觉得,楚灵帝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自己能遇到他,无疑是二世为人以来,所遇到的最为幸运的事情。

~~~~~~~~~~~~~~~~~~~~~~~~~~~~~~~~~~~~~~~~~~

细细欣赏了一番三人的题字落语后,楚灵帝挥手示意间,费三贵高声宣布着仪式的最后一步。

“字画悬壁了~~~~!!”

随着费三贵声音落下,张谦将一根精制杆子奉到楚灵帝的手上。

而楚灵帝则用杆子当先挑起八贤王的画像题字,将之悬挂在御座之侧。

萧漠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集英殿”内,除了悬挂于两侧的画像题字之外,在御座之侧下方,御阶两侧,还悬挂着三幅画像,数量不如两侧显眼,萧漠又一直想着其他事情,竟是没有发现。

思考片刻,萧漠已是恍然。

当然楚太祖以家族势力起家,身边跟随的族亲自是不少,而楚朝立国之后,这些人自然成为了皇室宗亲,其中不少都立下了莫大功勋。

然而,“集英殿”册封之后,如今日这般“留名入殿”时,却是犯难,虽说举贤不避亲,但悬挂画像的顺序却是一个大难题,越是靠前,就代表其在太祖眼中地位愈高,一众宗亲加入其中,即使有功,也难免让人信服,索性不论文武,另成一列,悬挂于御阶两侧,不与其他文武争锋。

回想《楚书》记载,当时楚太祖一共将六位宗亲的画像悬挂于“集英殿”,然而其后有三人参与叛逆之事,败亡之后自是被楚太祖所除名。

而这些年来,宗室不参政已成惯例,所以自然不可能再有宗室之人能立功以留画题字于“集英殿”内。

也就是说,八贤王将是第四位留画题字于“集英殿”内的宗室皇亲。

萧漠暗思之间,楚灵帝已是将八贤王的画像挂在了御阶之侧,然后又用杆子举起萧漠的画像,然后向着“集英殿”左侧——也就是悬挂着众文官名臣画像的那侧墙壁走去。

然而,楚灵帝刚刚前行不过三五步,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骚乱。

诧异之下,楚灵帝转头而视,却见一众将军府的武官们,在萧漠不久前曾见过的护国公罗裳的带领下,齐齐跪下,纷纷大呼道:“陛下请慢,这般悬挂,有所不妥!!”

楚灵帝微微一愣,停下了脚步,疑惑道:“如何不妥?”

只见那护国公罗裳肃容道:“陛下,萧漠翰林与张衍圣学士,虽然以文事而闻名,以科举而为官,如今也是我朝文系官员,但其立功,却是因为武事功勋,悬壁留画,自应该悬挂于武将一侧,又怎能悬挂于一众文官那里?”

随着护国公罗裳话声尚未落下,一众武将已是纷纷应是,一时间好不热闹。

而一众朝臣——绝大多数都是文官,哪怕是兵部官员——却皆是脸露怒色,一时间竟是大都失态,忘了时间地点情况,更没有向楚灵帝示意,急切之间,已是纷纷反驳。

“胡闹!!”

“一派胡言!!”

“萧翰林与张学士的学问出身世人皆知,又怎能以武将身份留画悬臂于‘集英殿’?”

……

萧漠看到这般情景,只觉得莫名其妙,而张衍圣却是微微一笑,然后向萧漠问道:“好戏来了,子柔可知,为何会出现这般情况?”

~~~~~~~~~~~~~~~~~~~~~~~~~~~~~~~~~~~~~~~~~~

PS:下一章:《舍武立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