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臣 > 第四十七章.八王入朝(万字)

逆臣 第四十七章.八王入朝(万字)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8 02:58:05 来源:笔趣阁

“八贤王接旨!!”

随着费三贵再次扬声宣旨,已是大概猜到封赏内容的萧漠、张衍圣、张谦三人,皆是神色凝重,思索着即将到来的变化种种以及各自的应对之策,皱眉不已;而隐隐猜到会有变故发生的王翰,此时更是表情专注,认真倾听。

反倒是大殿内其他的文武百官,尚在各有所思之中,消化着刚才萧漠与张衍圣受封时所带来的种种冲击与震撼,对于楚灵帝赐予八贤王的封赏,却并不在意。

在他们看来,八贤王虽是最受楚灵帝看重的兄弟,且睿智能干、素有贤名,如今又立下了莫大功勋,但其皇亲的身份,却是他最大的限制。接下来的封赏,恐怕最多也就是卤簿仪仗的升级,且多赏赐一些钱财资产罢了。

在楚朝,皇帝朝臣们对皇族宗室成员们的防范,并不比对外戚宦官的防范低多少,自太祖当年以乱政谋权的罪名,将自己的三位亲兄弟满门抄斩之后,近两百年来,楚朝的皇亲国戚们已再无入朝掌权的实例。

事实上,即使是今日的八贤王,虽已是楚朝百余年来最有权势的王爷了,但在大多时候,也仅仅只是作为临时任命的天使,行查探巡视之权,事情结束后马上就会被楚灵帝收回任命。想要进一步获得实权,按照楚朝的惯例,近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一切波涛汹涌,就在这风平浪静中开始。

~~~~~~~~~~~~~~~~~~~~~~~~~~~~~~~~~~~~~~~~~~~

随着费三贵的扬声宣旨,八贤王垂首出列,让人看不清其此刻的神情,只是默默的跪在楚灵帝面前,沉声说道:“臣弟在。”

只听费三贵扬声道:“八贤王田徵,睿智英武,素有贤名,多年来屡有功勋于国,如今更于国难之时,扬我国威,杀敌无数,招草原百族归华……特升卤簿为太子仪仗级,金吾一百二十人、兵部仪卫一百八十人、六军三百人【注一】……特赐紫金鱼袋、龙纹如意、宫中行马,赏银钱五万贯。贡布八百匹、皇庄三座,钦赐。”

(注一:“卤簿”即皇家与百官的仪仗队,级别繁多,规定严格,乃是封建社会官场阶级制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金吾”、“兵部仪卫”、“龙墀”、“六军”都是指仪仗队级别,多为掌旗使,但仅只用于皇室仪仗。)

刚开始,当费三贵宣读着八贤王日后的仪仗种种时,文武百官们还在含笑听着,心中想象着八贤王日后在上朝或祭天时的前后拥护、百般威风,心中虽然羡慕,但并不在意。

卤簿虽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让人羡慕惊叹,但说到底只是华而不实的摆设,意义重大,却无实际利益,反而会支出大增——哪怕今日封赏之后,八贤王的仪仗尊贵,已是仅次于楚灵帝。

然而,当费三贵宣读到“特赐紫金鱼袋、龙纹如意”时,百官们皆是神色大变,相互打量,面面相觑,似乎都在怀疑是否是自己的耳朵出现了问题。

待看到周围同僚皆是与自己同一表情时,终于确认了各自听力的健康,却又是一阵混乱。

前文说过,在楚朝,所谓“紫金鱼袋”,地位更高于“银鱼袋”与“金鱼袋”,乃是入朝参政掌权、身为阁老大员的象征。历来拥有“紫金鱼袋”者,身份最低的也是一个受宠信的六部之长。

而“龙纹如意”的地位,还要更甚于“紫金鱼袋”,拥有“龙纹如意”者不仅可以不宣而觐见君王,更有天使查探之权,堪称全天候与全方位的钦差御史——也就是说,各位阁老大员们的势力范围,无论何事何时,他皆可插上一手。

如此一来,拥有两者后,八贤王不仅可入朝参政,权力更是无可限制,虽然看似没有具体的实权,然朝中百务,皆会处在他的影响之下,说其是日后“聂政王”也不为过——这无疑极大的侵犯了各个权臣阁老们的权益。

而如此一来,又如何能让百官平静?

~~~~~~~~~~~~~~~~~~~~~~~~~~~~~~~~~~~~~~~~~~

果然,尚未等八贤王接旨,就已是有大臣出列,神情激动,跪下大声呼道:“陛下不可!!此旨有违祖制,还请陛下收回旨意!!”

众大臣一看,却是知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众阁老之一的王之智。

这位阁老说起来还是丞相张谦的师叔一辈,如今年已七旬,乃是张谦一党的核心成员,入朝以来一向主张遵循祖制、重视传统,又素知张谦对八贤王的顾忌与重视,在这个时候,却是成为了反对楚灵帝旨意的急先锋。

或是太过激动的关系,萧漠抬头看去,却见王之智畅言之间白须飘飘、身体颤抖,大有楚灵帝但有反驳,就要辩论到底的样子。

看到自己的旨意刚刚宣出,就有重臣开口反对,楚灵帝眉头不由一皱,刚准备反驳,就见签书枢密院事林尚出列道:“臣附议,八贤王虽然功勋卓著,然当年三位太祖之弟预谋篡位,太祖以雷霆手段诛之,自那以后,一百六十六年来,我朝就再无宗亲皇室入朝参政,多年以来已成惯例,贸然改变,还请陛下三思!!”

林尚虽然未列阁老之中,但却也是朝中重臣,更是枢密使王翰的表亲,如今出列反对,却是怕八贤王入朝之后,会分王翰之权了,朝中实权就这么多,两个人分蛋糕虽然会多有矛盾,但总比三个人分的好。

本来,王之智、林尚两人,身为张谦、王翰两党的核心人物,向来对张谦、王翰马首是瞻,在朝堂之上发表意见,也一向是在张谦、王翰示意之下进行的,这次没有经过暗示就当先出列发言,却是在他们看来,张谦、王翰对八贤王入朝主政之事,必然是要反对的,根本没必要进行请示。

然而,事实上,此时的张谦与王翰,思绪却颇为复杂。

在楚朝,臣权极大,某些时候已是可以与皇权相抗衡,然而臣子得权,又大多是因为皇帝的宠信——对张谦而言,他本身正是这种矛盾因果的最好体现——他很清楚,只要他一力反对,楚灵帝很有可能会在众臣抗命之下,被迫收回成命;但他同样很清楚,这次的旨意,很有可能是楚灵帝自登基以来最为认真固执的一次,如若反驳,必然会彻底惹恼楚灵帝,让自己在楚灵帝心中宠信受损。所以,即使是精明如张谦,对于是否反对八贤王入朝,以及不同决定后的利益得失,一时间也是算不清楚。

王翰矛盾犹豫的原因,大致与张谦相同,或许还要更复杂一些,毕竟他如今正处在失宠失权的边缘,更加担心楚灵帝对自己的看法,又有之前萧漠曾说过的“三家结盟”之言——虽然他明白,一旦八贤王入朝,比起地位稳固的张谦,自己的损失必然要更加严重。

这般思绪之下,不期然间,张谦、王翰两位权臣,皆是默契的保持着沉默。

然而,两党的其他成员们却不知道他们的想法,看到王之智与林尚反对,还以为是张谦与王翰的意思,于是更是纷纷出列、踊跃发言。

“臣附议,请陛下三思!”

“臣附议,还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臣附议,请陛下收回成命,另行封赏。”

不过片刻之间,张谦、王翰两党的成员已是尽数出列,纷纷跪下请命,萧漠抬头一看,却见满朝上下,已是有七八成以上的官员出列了,张谦、王翰两党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冷眼看着眼前的变故种种,萧漠并没有参与其中,赞成或反对。

他看得出楚灵帝立下这道旨意时的决心之大,无论众大臣如何反对,八贤王入朝已是不可阻挡,所以他并不会反对;但在众人皆在反对时,萧漠也不会贸然赞成,从而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

看着楚灵帝眉头皱的更紧,眼中有怒色闪过,萧漠暗暗的轻叹一声,摇了摇头:“陛下这次操之过急了,对于这般敏感事情,理应温水煮青蛙一般,在尽量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一点一点的将权力交予八贤王,让众臣慢慢适应……这般贸然行事,想当然耳,却非成事之道。”

突然,萧漠看到楚灵帝正欲发言,却是神色一变。

只见在众臣前列,一名身材高大面容方正的老者,此时也是出列跪下,昂首缓缓道:“臣附议,还请陛下三思,切莫开这等先河,以防日后生变。”

待这位老者说完后,剩下为数不多的官员也大都随之出列请命。

说起来惭愧,萧漠刚刚以“三元及第”的身份入朝没几日,就已是被贬斥归家,朝野之间声誉全无;起复后第二天就前去上元城监军,更是没有入朝的机会。所以对于朝中官员,竟是大半不认识,看到这名老者发言时竟然能让楚灵帝变色,并影响余下官员的态度,不由心生好奇。

“难道当今朝中,除了张谦、王翰、八贤王之外,竟还有其他大臣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似乎知道了萧漠的疑惑,身后的张衍圣身体稍稍前倾,对萧漠悄声说道:“这位老者乃是太傅林芝仕,乃是我朝清流的领军人物。”

听到张衍圣之言,萧漠点头表示感谢,心中恍然,暗暗道:“原来是‘一日七辞、永不结党’的林芝仕,怪不得有如此影响力,不仅能影响余下官员的态度,更能让陛下变色。”

自有国家政权以来,就随之有“清流”出现,这些人或许无权,但历来最重视自己的话语权与自己眼中的规则,他们廉洁却自诩清高,他们刚正却大都迂腐,他们对名声的重视远胜于权力钱财。

而这种人,往往也是最难说服的,因为他们很少会懂得“妥协”两字。

身为清流领袖的林芝仕,虽然势力远不及张谦、王翰两位权臣,但在民间的名声却不逊于两人——某次因为楚灵帝反驳了他的意见,而一日七辞,楚灵帝却拒不能受的故事,已是在民间流传多年;多年来一直提倡“为君子而不可群,为臣子而不可党”,从而受到一众清流御史的拥护,曾多次弹劾张谦、王翰两人结党营私,让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张谦都忍不住怒斥其为“不群而群,不党而党”。

这样的人物,自是会有这样的影响力。

“只是,这样的刚正人物,竟然在将陛下、张谦、王翰全都得罪了的情况下,多年来屹立不倒不说,更让一众自命清高的清流对自己马首是瞻,却也是奇葩了……恐怕,不是楚灵帝因为某些愿意而特意留着他,就是他看似刚正,实际上却是一个心窍玲珑的人物了。”

注意到萧漠看着林芝仕若有所思,张衍圣已是大致猜到了萧漠的想法,却轻笑道:“子柔此时还是想想自己接下来的立场为好。”

听到张衍圣的话后,萧漠微微一愣,环视左右,却发现此时满朝上下,除了只是前来观礼见证的众将军府武官和众贵族旧勋之外——将军府的武官将军们只负责带兵打仗,不得参政,而众贵族旧勋对于这般敏感话题一向是避之不及——只剩下四个人没有发表意见了。

而这四个人,正是张谦、王翰、张衍圣、以及萧漠本人。

“集英殿”内,群臣分两列而立,左列为众贵族旧勋与众将军府武将,右列为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在右列官员皆是出列跪下请命的情况下,四人站在那里,却是尤为显眼。

~~~~~~~~~~~~~~~~~~~~~~~~~~~~~~~~~~~~~~~~~~~~~

楚灵帝尚没有注意到这些,看到近乎所有人都反对自己的决定,一向生性平和的他,已是少有的怒不可赦了。

他没有质问最先反对于他的王之智和林尚,而是紧紧盯着林芝仕,怒声道:“林卿,朕记得你一向与八贤王交好,多次在朕面前夸赞八贤王,为何今日连你也反对于朕?!”

林芝仕虽然跪着,却依然昂首,对于楚灵帝的怒斥,并没有丝毫惊惧之色,反而愈加的气正理得:“陛下,老臣一向钦佩八王爷的为人与才华,说句大不敬的言论,如若八王爷没有身在皇室,老臣必然对陛下的意见百般赞成,然而,八王爷身为宗亲,却是不行,这是百年惯例,原因陛下自知,不可更改!!”

楚灵帝怒极而笑:“论功勋,多年以来,累计之下,满朝上下,谁人能与朕的八弟相比?论能力,八弟这些年来有哪件事朕安排了没有做好?论才华,天下间能与他并肩的又有几人?论品行为人,更是谁人不知?你为何反对?原因朕自知?朕不知!!你说予朕听!!”

林芝仕凝声道:“陛下您何必明知故问?八王爷的功劳、能力、才华、品行,老臣比任何人都钦佩,之所以反对,只是对事不对人,宗亲不可参政,乃是惯例,如若宗亲掌权,不怕其能力不足,就怕其滋生野心,权力愈大,野心愈足,最后再起建国时之祸……八贤王的为人老臣自然了解,然而陛下可能保证,此例一开之后,日后再有宗亲皇室之人掌权,能像八王爷这般忠心耿耿?虽然此事对八王爷不公,但为千百年记,还请陛下明鉴,收回成命!!”

说完之后,林芝仕又向旁边的八贤王躬身致歉道:“老臣话直,但只是就事论事,得罪之处,还请八王爷勿怪。”

八贤王依然保持着刚才接旨时的姿势,听到林芝仕的道歉,轻叹一声,道:“林公严重了,您一心为公,本王怎能见怪?”

在这种情况下,八贤王自然不能表达愤怒,但这般和解之语,却是让一力主张让八贤王入朝掌政的楚灵帝尴尬了。

只是,楚朝建国时的旧例尚在,对于林芝仕的反驳,竟是无言以对,一时间只是怒视,不知该如何回应。

另一边,萧漠微微摇了摇头,心中暗叹:“不愧是靠言论立足的清流领袖啊,辩论之术果然有一番手段,不仅借向八贤王道歉之际将陛下逼入墙角,更是在言论之中设下语言陷阱,让人无法作答——将是否让八贤王入朝主政延伸到了千百年记,只要陛下无法保证日后子孙后代的为人,就无法反驳,但这种说不清的东西又如何能够保证?真是高明……”

就在萧漠暗思之间,愤怒不已又无路可退的楚灵帝,下意识的向着张谦看去——他虽然堪称是自古以来最有才华的皇帝,却一向淡然处事,不善口舌辩论之术,多年来遇到这般情景,一向是张谦为他解围的——然而,今日的张谦,却是鼻观口、口观心,仿若假寐,低头暗思,仿佛根本没有发现楚灵帝的视线。

楚灵帝并不笨,转眼间已是想到了张谦的矛盾,知道他也不赞成让八贤王入朝掌政,只是不想与自己直接冲突,再联想到之前张谦一党的纷纷反对,也就绝了这般心思,又向着王翰看去,以往王翰对于这种“保驾护航”的事情,也是不落张谦之后。

然而,此刻王翰的神情,竟是仿佛和张谦一个模子造出来一般,仿佛假寐,仿佛暗思,但就是不回应楚灵帝的视线,再看两人身后下跪的百官,王翰一党的成员并不比张谦一党的成员少太多,亦是绝了心思。

心中怒气更甚之下,楚灵帝却是注意道位于百官之列最靠后位置的萧漠与张衍圣,眼中突然闪过一丝喜色。

他下意思的忽略了张衍圣,在楚灵帝看来,张衍圣身为张谦之孙,自然是抱着与张谦同样的看法,但萧漠——身为他的“好友”,又素来与八贤王交好,先前还向他透过风,这总该赞成自己的想法了吧?

注意到楚灵帝的视线,萧漠暗暗叹息一声,他是赞成八贤王入朝的——即使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也不想看着楚灵帝如此窘迫。但却也不想就这样骑马鲜明的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毕竟自己立足未稳,不宜得罪太多人,但此时,看来却是不可能了。

暗暗叹息之间,萧漠对着楚灵帝微微点头示意。

楚灵帝看到萧漠回应,脸上闪过一丝喜色——对于萧漠的信心,无论是哪一方面,或许他比萧漠本人还要足——于是收拢情绪后,道:“张谦、王翰、子柔、子佳,你们四人为何不说话?你们的看法又是如何?说予朕听。”

不出楚灵帝所料,张谦、王翰依然沉默。

然而,让楚灵帝想不到的是,张衍圣竟是与萧漠同时出列,又同时道:“臣有话说……”

言语响起后,张衍圣与萧漠对视一眼,皆是尴尬一笑。

楚灵帝也是失笑摇头,经此一事,似乎怒气平息了一些,道:“子柔先说吧。”

萧漠歉意的对张衍圣点头示意,待见到张衍圣摇头表示自己并不介意并退回位置之后,才缓缓的说道:“陛下,臣刚得封赏,又初入朝堂,按理来说,这个时候本应以观察学习为主,不应随便发言,然刚才听林太傅之言,心有不解,可否让臣询问一番?”

见到萧漠神色一如既往的淡定,似乎颇有信心,楚灵帝不由一喜,点头道:“自无不可,子柔问吧,想来林卿必然会知无不答。”

与此同时,林芝仕也回头看向萧漠,目光炯炯,神色间闪过一丝凝重——毕竟人的名树的影,萧漠虽然因为军事而高升,却是以文坛大家的身份入朝的。打量了萧漠两眼后,缓缓道:“萧大家……哦,萧翰林有话请问,老夫自是知无不答。”

萧漠点了点头,道:“还要太傅大人指教了。”

顿了顿后,萧漠却是眼神一凝,原先的谦和淡然之气少了一些,却多了一些凌厉,直视林芝仕的双眼,缓缓道:“早闻林太傅之名,对于太傅的为人,晚辈一向都是佩服的,然太傅刚才所言,晚辈却是觉得不妥。方才太傅您曾言及,您对于八贤王的品行、能力、功勋与才华,一向是认同的了?”

林芝仕点头道:“自是如此。”

“那又是为何不愿让八贤王入朝参政?”

萧漠又问道。

不知为何,林芝仕总觉得萧漠言语间正在为自己设下陷阱,正如自己方才对付楚灵帝那样,却是思索片刻,组织了一番语言后,才缓缓说道:“老夫刚才说过,宗亲掌权,一旦滋生野心,必然生乱。”

萧漠却摇了摇头,道:“太傅大人您生为儒学大家,自是清楚,《三字经》头两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善加教诲,让宗室之人懂得忠君之心……”

听到萧漠这般回应,楚灵帝眼中闪过一丝失望,林芝仕却是暗暗松了一口气,只觉得自己把萧漠看的太重,反倒是谁也没注意的张衍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似乎知道了萧漠的用意。

却见萧漠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林芝仕打断道:“萧翰林此话差矣,‘人之初性本善’固然是圣人之言,然也只是‘人之初’罢了,随着人之成长,诸般影响随之而来,影响为善,则愈善,影响为恶,则趋恶,却是不可控制……”

“那么前辈是认为宗室的教育影响,是偏恶的了?”

听到萧漠这么说,林芝仕怒道:“萧翰林莫要自误,曲解老夫的意思,老夫并没有这么说,老夫只是说为了以防万一罢了!!”

萧漠一副恍然的样子,又问道:“那么太傅大人的意思是,日后宗室子孙,必将会是有善有恶的了?”

“正是如此,老夫之所以阻止八贤王入朝,也是为了防止日后有野心者出现。”顿了顿后,林芝仕突然觉得自己这么说似乎有失妥当,于是又补充道:“当然,不仅仅宗室子孙会有善有恶,老夫的子孙也会如此,老夫并不会自大到认为自己的子孙必将会完美无缺。甚至是当今世人,哪里不是有善有恶?说起来,宗室教育一向由知名大儒负责,自是善多于恶……”

萧漠却是突然轻笑,悠悠道:“既然如此,我大楚百官,是否也是有善有恶?有青天有贪官?当然,晚辈并非影射众位同僚,只是延伸太傅大人之意罢了,还请各位同僚勿怪!!”

说着,萧漠向着四周躬身行礼。

林芝仕脸色一变,突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他一向善于口舌辩论之术,说到这里,已是明白了萧漠的策略,想要否认,但他一向自命“清流”,整日弹劾这个大臣结党、那个官员贪赃的,又如何能够拉下脸来说“大楚官员皆为青天大老爷”?

萧漠却得理不饶人,继续说道:“如若太傅大人您所言为真,那么按照您的理论,吾等为人臣子者既然有善有恶,为了以防万一,危害日后的江山社稷,是否应该将手中权力还于陛下,集体递交辞呈?”

林芝仕脸色再变,脸上已是显出羞怒之色:“萧翰林,你勿要曲解,老夫根本没这个意思?这两者根本不能一概而论,我朝中官员,大都是经过科举、吏部考核、陛下询查之后才会任命的,虽然偶有贪官出现,但几率已是大大降低。能掌权者,尤其是位居高位者,我大楚近两百年来,又有哪位不是忠君爱国之臣?”

萧漠却是失笑摇头,道:“说起来,张谦张丞相和王翰枢密使两位前辈的为人才华,晚辈一向都是钦佩的。”

听到萧漠的话,林芝仕脸上却是不由一红,却是他前段时间才刚刚弹劾张谦王翰二人“结党营私,长期下去,必然国不将国”云云。

萧漠微微的摇了摇头,笑道:“虽然自古以来,贪官屡禁不绝,但晚辈自是相信,殿内诸位同僚,经过重重选拔,哪一位不是才华绝伦?又有哪一位不是立功无数?何人不是忠君爱国之臣?”

顿了顿后,萧漠又悠悠道:“不过,吾等群臣既然同样有善有恶,然通过选拔与功勋之后就可位列朝班,宗室之人又如何不可?八贤王的品行、才华、功勋、能力,晚辈想来,诸位同僚大都是认同的,刚刚太傅大人不是也说,您对八贤王最为钦佩吗?既然如此,大家都认同了,为何又不能让八王爷入朝掌政,为陛下分忧呢?”

林芝仕怒道:“这又如何能够一概而论?老夫之所以反对八王爷入朝,乃是为了千百年记,以防后世有野心者,不能开此先河罢了。”

萧漠却寸步不让:“既然如此,那么后世宗室之人,如若能力、品行、功勋不足者,则不可入朝,宗室虽然尊贵,但如若想要入朝参政,则将之视为寻常官员,有功则赏,有错则罚。如此作为惯例,有吾等监察考核,太傅您又何必担心呢?”

“宗室之人掌权作乱,又岂能与寻常官员同比?”

萧漠轻轻叹息一声,道:“吾等臣子,就是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解难而存在,如若宗室掌权作乱,且真能成功,宗室有罪,吾等官员亦是同罪,乃是我等臣子办事不利,查人不明。更何况,即使日后出现了野心勃勃的宗室,又逃过了后世圣上与百官的眼睛入朝掌权,只要只要吾等臣子忠心,无人追随,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太傅大人难道对我等后来者如此无信心吗?”

说到这里,萧漠不待林芝仕反驳,已是躬身向楚灵帝道:“陛下,臣问完了。”

说着,萧漠已是退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楚灵帝看到林芝仕无言以对,却哈哈大笑道:“还是子柔有见地,说的好,好一句‘宗室虽然尊贵,但如若想要入朝参政,则将之视为寻常官员,有功则赏,有错则罚’,好一句‘如若宗室掌权作乱,且真能成功,宗室有罪,吾等官员亦是同罪,乃是我等臣子办事不利,查人不明’……”

顿了顿后,楚灵帝大声说道:“话虽然这么说,但朕相信,朕的后世子孙,如若有能力为君分忧,必然皆是忠心爱国之辈;即使有野心者出现,也必然会被朕的后世臣子发现阻止;即使日后有宗亲因掌权而滋生野心,因野心而叛乱,也必然被朕的后世臣子所平灭;朕对他们有信心。退一万步讲,如若他最后叛乱成功,替而代之,那只能会是一种情况,那就是百官没有阻止反而追随,那只能说明后世皇帝不足以掌管天下!!”

听到楚灵帝这么说之后,包括林芝仕在内,所有官员皆欲反驳,但想到刚才萧漠的言论,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

而这个时候,楚灵帝却看向了张衍圣,笑道:“子佳,你不是也有话讲吗?说来听听。”

张衍圣出列道:“陛下,臣也同意八王爷入朝参政,理由与萧漠大致相同,但臣还要补充几点。”

看到张衍圣也是同意,楚灵帝喜意更甚,点头道:“说!”

张衍圣道:“首先,我朝虽然近两百年来一直没有宗室入朝参政的情况,渐渐形成惯例,但也只是惯例,而非一些同僚口中的祖制,据臣所知,历代先帝从未颁布过‘宗室皇亲不可入朝参政’的御旨。”

楚灵帝微微一愣,却是他习惯成自然,一时间忽略了这一点。

太祖当年虽然杀了三个叛逆的兄弟,但为了不让族亲寒心,的确没有颁布类似的旨意,毕竟他是以家族势力起家的——虽然谁都知道他确实是这个意思,并在日后行政时严格执行了这一点。

“你继续说。”

楚灵帝点头,选择性遗忘了先帝逝世时类似的叮嘱,对张衍圣说道。

“其二,当年太祖曾说过,‘我朝诸般官职,有能者居之’,八王爷既然有这般能力,自然不能因为其宗亲身份而违背祖制。”

“对,继续说!”

看到张衍圣以“祖制”反击“惯例”,楚灵帝更加高兴了。

张衍圣继续说道:“此外,臣以为,宗室子孙,自出生以后,其日常用度、吃穿住行,说到底用的都是国家之银,自幼又大都受到文坛名士的教育,其中有能力者、品行优良者,自应该入朝做事,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解难,从而回报陛下与百姓。”

说完之后,张衍圣再次躬身一礼,已是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听到张衍圣的回答后,楚灵帝更加高兴,环视着大殿之上,尚跪在自己面前的众官员,问道:“你们可还有什么话说?”

百官一时沉默,虽然依然反对,但一时间却找不出有力的反驳言论。

就在此时,枢密使王翰却突然出列,躬身道:“老臣同意萧翰林与张学士之言,朝廷取材,素来重视才学能力品行,而非出身,既然我朝连祖上有罪者都可录用,又怎能对宗室之亲反加限制?”

看到王翰这位重量级权臣突然赞同,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惊。

王翰党羽满天下,权势能力虽然不如张谦,但有着无数京中豪门支持,也是根深蒂固,他出言赞成,却绝非萧漠、张衍圣可比的。

即使是楚灵帝,看到王翰突然赞成,也是一惊,继而一喜,知道大事成矣,原先对王翰的不满意与恶感,也随之减轻了一些。

却是王翰想明白了,如若自己反对,就会同时得罪楚灵帝与八贤王,或许还可以加上正受圣宠的萧漠,这对于权力地位正岌岌可危的他而言,是绝对不可行的。

反之,如若赞成,不仅能讨好楚灵帝,让自己地位变得稳固一些,萧漠之前说的他与八贤王、萧漠之间的“三家联盟”,更可成为现实。到时虽然自己的权力会不可避免的被八贤王分去一些,但总比闲赋在家好得多。

更何况,一旦“三家联盟”成真,他以往与张谦斗争时所处的弱势必然逆转,说不定到时候自己还可以得到张谦的势力范围作为补充,实力不降反增,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八贤王入朝后会开怎样的先河,会对后世出现怎样的不利影响,王翰已是顾不得了。

果然,王翰突然出言赞成后,王翰一党的成员们,经过短暂的混乱后,大都转换立场。

最先出言反对的签书枢密院事林尚,却是最先改口,只见他突然道:“陛下,臣原以为,限制宗亲入朝,对我大楚的长治久安利大于弊,然听闻萧翰林、张学士以及枢密使大人的话后,才突然醒悟,知道了臣原先的浅薄,却是臣错了,还请陛下降罪。”

“臣附议,八贤王的品行能力,自可入朝参政。”

“臣附议!”

……

一时间,原先跪下请命的官员,大约有四分之一多开始改口。

楚灵帝愈喜,对王翰点头表示嘉许后,又转而向张谦看去。

张谦稍稍犹豫片刻后,心中暗暗叹息一声,知道自己这次准备不足,张衍圣对八贤王的支持又必然会导致自己的门下思想混乱,大势已去。

回头瞪了一眼张衍圣,神色颇为严厉,却发现张衍圣正在与萧漠悄声谈着些什么,注意力不在自己这边,又转而露出无奈之色。

但回身之间,张谦的神色已是恢复一贯的儒雅,向楚灵帝躬身道:“臣心中矛盾,难以取舍,然既然陛下支持八王爷入朝,臣自然追随。”

然后,片刻间,又有近半请命的臣子改口。

大事已定。

“林太傅,你可还有话可说?”

楚灵帝转向了林芝仕。

林芝仕看着身后大都散去的请命大臣,眼中露出无奈之色,又看了萧漠张衍圣两人一眼,却是颇为严厉,尤其在萧漠身上,停留尤久。

良久之后,才说道:“老臣依然坚持,宗亲入朝参政之事,先例不可开!!”

不过,在这个时候,他倒没有以辞呈为威胁,大概是知道即使是辞呈,也不可能挽回楚灵帝的心意了。

然而,楚灵帝对于他的固执,却并不在意,大势已定了。

“八弟,你怎么说?”

楚灵帝终于转向了身处于风暴中心,却一直沉默以对的八贤王。

只见八贤王一如既往的神色沉稳,道:“臣弟无论身居何职,都必然尽心尽力为皇兄分忧,皇兄有命,臣弟不敢辞!”

楚灵帝哈哈一笑,道:“那还不接旨?”

“臣弟领旨!!”

见诸事已定,楚灵帝心情大好,招呼身边的费三贵,低语吩咐了一句什么,就见费三贵前行数步,扬声道:“封赏毕,行留名入殿之礼,众臣归列!!”

同时丝竹钟鼎之声大盛。

萧漠、张衍圣、八贤王事先已是被告知规矩,快步行至众臣之前,静静以待。

~~~~~~~~~~~~~~~~~~~~~~~~~~~~~~~~~~~~~~~~~~~~~~~

PS:下一章:《文武之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