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臣 > 第四十六章.封万户侯(下)万字章节

逆臣 第四十六章.封万户侯(下)万字章节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8 02:58:05 来源:笔趣阁

在楚朝,皇宫内城之中,“集英殿”与“宣政殿”,皆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中,“宣政殿”作为平日里皇帝与众阁老大臣上朝议政的地方,百余年来,楚朝的各种决策政事、诸般任命封赏、种种变法举动,乃至于皇帝的登基退位,皆是由这里颁布消息,从而明告天下。

年前,萧漠“三元及第”后,也是在“宣政殿”处接受楚灵帝的封赏,期间还闹过一出“十二王爷哭殿喊冤”的戏码。

然而,与“宣政殿”相比,“集英殿”在楚朝的地位,实则还要更高一些。

楚朝立国百余年来,于“集英殿”内举行的朝会,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余次罢了,然而每一次在这里举行朝会,皆会受天下万众所瞩目。诸般传闻,种种消息,更会在其后十数年间被世人津津乐道,毫不厌倦。

事实上,上一次“集英殿”开,尚是先帝在位时,张谦以“鸿儒荐取”的形式入朝为官、入阁参政,距今已有三十余年。而自楚灵帝登基后,尚是首次在这里举行朝会。

若在“集英殿”内召开朝会,一般而言,只会是两种情况:或是大楚文坛中,某位名满天下的一代文豪大家,应皇帝与百官所请,以“鸿儒荐取”的形式入阁拜相,则开“集英殿”,百官欢迎,皇帝行师礼,从而明示天下,朝野俱荣;

又或是像今日这般,前线将士立下莫大功勋,或挽大厦之将倾,救百姓于水火,或开疆扩土,留英勇之名于千百年后,从而开“集英殿”,对众将士进行封赏,集万千荣耀于一身。

对于“集英殿”之名,萧漠早有耳闻,却直到今日,才终于有缘一观,更是于无意间成为了此地此时的主角。

回想百余年来,那些曾在这里接受封赏的诸般文豪大家、名将贤臣、开国元勋,即使以萧漠的淡薄性子,心底深处,也依然不由的闪过了些许憧憬与惶恐。

然而,当萧漠进入“集英殿”后,却发现“集英殿”并不如他想象中那般豪华威严,事实上还颇为简朴,没有金纹玉雕、没有奢华装饰、没有象征皇家威严的黄绸龙雕,面积也只有“宣政殿”的三分之一左右,甚至连皇帝的御阶御座,也不过是三阶之上的寻常木雕圈椅。

某一瞬间,萧漠甚至觉得,即使是自家的客厅大堂,或许也要比这里更豪华大气一些。

若说这“集英殿”还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那就是大殿两壁上,所悬挂的数十张人物画像。其上皆是曾于此处受封的开国元勋与文坛大家,于悄无声息间,记录着楚朝一百三十八年来的武事功勋与文化兴盛。

然而,就这么一处简单的殿堂,进入其中的朝中文武,却再也不见之前的随意自如、言语喧哗,竟皆是满脸肃容,隐隐间带着某种崇敬与向往,三五聚于一处,或低声商讨,或观赏画像,带着一丝怪异的平和,再无一人来萧漠周围讨好笼络。

“集英殿”之地位崇高,由此可见。

看着眼前,那些严肃且心怀憧憬的文武大臣、那些贤臣名将与文坛大家的画像语录、以及那过于简朴、甚至可以说是过于简陋的殿堂,萧漠心中,突然有了一丝恍然。

~~~~~~~~~~~~~~~~~~~~~~~~~~~~~~~~~~~~~~~~~~~~~~

虽然早有宦官内臣通知众文武大臣前来“集英殿”,称朝会马上开始,但实际上,越是重要的事情,事前准备就越是繁琐,宦官内臣虽然催促,但也只是为了不让众官员耽搁罢了,所以文武百官虽然已是来到了“集英殿”,但实际上,距楚灵帝的驾临,还是要再等上片刻的。

而就在萧漠暗暗观察之时,自来到皇宫内城后,就与萧漠保持着距离的八贤王,却突然走到了萧漠的身边,眼中带着莫名的情绪,指着这处大殿,缓缓说道:“子柔,你是否觉得,这‘集英殿’过于简陋?”

萧漠摇头,道:“初见之时,确有这般想法,然现在却觉得,‘集英殿’本就该是如此简朴,如若过于奢华,那就不是‘集英殿’了。”

八贤王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道:“子柔所言不错,‘集英殿’本应如此。这里是我等为人臣子者的最终理想所在,记录着我大楚所有的文事武勋,若说再怎般奢华,也不为过,但太祖雄才伟略,却言‘集英殿自应简陋如旧,万世不变’,本王年少时不懂,曾以此事询问先皇,先皇解释说,‘一则过奢则俗,有辱名士,二则令人忘本,只着眼于今日之荣耀,忘却昨日建功成名前之奋苦’……”

言语间,带着一丝赞叹,以及某种更加坚定的决心。

萧漠点头,也是一番赞叹:“太祖之睿智,吾等后人不及。”

八贤王却笑着摇头,缓缓道:“子柔可自谦,却不可自薄,太祖虽然雄才伟略,但吾等未必不能做出一番成就以并肩。”

这依然是一种笼络,带着些许鼓动,然而萧漠却没有接话,只是微笑沉默以应对。

八贤王也不在意,只是拉着萧漠,行走于大殿两侧,为萧漠介绍诸般画像上,各位名臣良将的种种事迹,这些事迹萧漠早有听闻,但此时地位不同,心态迥异,再听一遍,配合周围的环境,却是另有感悟。

与此同时,众文武见到萧漠与八贤王聚在一起,皆是暗暗注意,然那王翰却是直接走到两人身旁,参与讨论——之前萧漠曾暗示的三家结盟之言,王翰虽然心动,但此时人多耳杂,却也不方便密谈,只是在两人面前刻意示好。

另一边,张谦正在与张衍圣说着什么,看到萧漠、王翰、八贤王三人聚于一处,却是眉头一皱,闪过一丝沉思,反倒是张衍圣,嘴角掠过一丝轻笑,竟是毫不在意。

~~~~~~~~~~~~~~~~~~~~~~~~~~~~~~~~~~~~~~~~~~~~~~~~~~

“这位是罗通鲜将军,当年他率领的前锋营可谓是威名赫赫,无人能敌,乃是太祖帐下的第一勇将。在我大楚立国之前,被称做‘犬罗’,原是敌军将领对他的侮辱之语,太祖闻知后也是怒极,然而罗通鲜将军却欣然接受,称此号乃是对其忠勇的赞誉,于是之后众同僚就皆以‘犬罗’称之。在我大楚建国后,就在这集英殿内,罗通鲜将军更是成为了第七位受封的武将。”

八贤王指着“集英殿”壁上的一副画像,对萧漠介绍道。

画像之上,却见一名面容阴沉严肃的中年男子,披甲持刀,双眼微眯,悍勇尽显,明明是一名武将,气质之间,却偏偏又给人一种大智慧之感。

另一边,王翰则是一脸唏嘘的补充道:“其实,罗通鲜前辈的排名本应该更靠前的,可惜有一次敌军偷营,危及太祖安危,罗通鲜前辈于危难之间替太祖挡了一刀,中了喉咙,彼时太祖以为罗通鲜将军战死,退敌后悲极大哭,军中将士皆闻,同是陪泣。然而天佑罗前辈,彼时神医梁祖德正在营中为太祖治疗伤寒,却是及时施加圣手,竟是将喉部受创的罗前辈,于九死一生中救了回来,可惜罗通鲜将军虽然性命得保,却从此却口不能言,成了哑人,无法发号军令,自是再也无法领军作战,功勋就这么被其他将领超过了。”

八贤王也是点头,道:“不过,罗通鲜将军虽然无法领兵,却一直侍卫在太祖之侧,从此之后,再也未让太祖受过当年之险境,功莫大焉。我大楚立国后,更是弃武从文,闲赋不过三年,就从一字不识变得可通读史书,其后还成为了太祖身边的阁老之一,笔墨随时带在身边,每次太祖问策,就是以笔书作答,多被太祖采纳。期间太祖更是多次亲手为其研墨递笔,传于世间,成为了一段佳话。”

王翰接话道:“老夫每次回想起罗通鲜前辈的事迹,皆是不胜唏嘘啊,如今我朝,能文者多,善政者少,知兵可战者更少,像罗通鲜前辈这般忠心耿耿、君主尽欢、且能文能武者,更是一个也无。不过子柔今日,却颇有当年罗通鲜前辈前辈的风范,只不过罗前辈是由武入文,而子柔却是由文入武,也就是了。”

萧漠摇头失笑,道:“王大人过誉了,下官却不敢与罗通鲜前辈相比,至少,下官如若身体受到重创,成了残疾,却是没有罗通鲜前辈这般的志气与意志。”

“说的不错,看来你这些日子里,却也没有被冲昏了头脑。”

说这句话的,并非八贤王,也非王翰,而是从萧漠身后传来。

萧漠转头一看,却见一名魁梧老者正目光炯炯的注视着他,打量片刻后,对着八贤王与王翰稍稍点头示意,就这么离开了,竟是少有恭敬之意。

然而八贤王与王翰却毫无恼怒之意,只是目视着老者离开后,由王翰向萧漠解释道:“这位是护国公罗裳,乃是罗通鲜前辈的后人,罗家世代忠烈,却过于耿直,一向直言直语,其实并没有什么恶意,子柔切莫见怪。事实上,子柔刚才那番自谦,已是让护国公对你颇有好感了,只是没有表露出来罢了,他一向都是这般性子,子柔接触多了,也就明白了。”

萧漠点了点头,并不在意,只是说道:“护国公乃是前辈,言语间更只是实言,下官怎敢怪罪。”

说话间,萧漠却看到那护国公罗裳,已是缓步走向了大殿的另一头。

在那里,一众朝中武将,正聚于一处低声议论着什么,待见到罗裳走近之后,这些武官将领纷纷行礼,神态恭敬,接着似乎向罗裳询问了一些什么,然后齐齐向着萧漠看去,神态复杂。

见到这般情景,萧漠心生奇怪。

自回京归朝之后,他所遇见的朝中官员,态度皆是热情,且无论官位高低,神态间均是带着一丝恭敬,以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崇敬、羡慕以及嫉妒。

然而这些武将,却又有所不同,虽然一样有着崇敬、羡慕以及嫉妒的情绪,但却少了文人一系官员的热情与恭敬,反倒是多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满是矛盾。

说起来,之前在皇宫外迎接萧漠的,几乎全是文官一系的官员,武将一系的官员,竟是极为少见。

这里面,似乎有着某种深层含义,让萧漠不由深思。

另一边,王翰眼神波动,若有所指的说道:“当年罗通鲜前辈虽然入阁参政,弃武从文,但依然将自家所有的子孙都送入了军中历练,如今这般规矩,更是成了祖制,百年未变。而那些与罗前辈同时期的军中元勋,虽然不似罗通鲜前辈这般由武入文,但他们的后辈,却纷纷走上了文人的路子。再加上罗前辈麾下无数同袍的支持,如今这护国公一脉,实际上已是成为了朝中武将一系官员的领头人物了。”

顿了顿后,王翰深深的看了萧漠一眼,又说道:“所以,今日子柔受封,说不得还要经历一番波则了。”

听到王翰之言,萧漠心中疑惑,反倒是八贤王已是明悟,点头道:“这却是要看子柔自己的选择了。”

萧漠微微皱起了眉头,心中若有所悟,却又不甚明朗,刚欲细问,却见殿后转出一名宦官,正是萧漠曾见过的费三贵。

费三贵也是一眼就看到了萧漠,讨好一笑,点头示意后,却是昂首扩胸,扬声道:“陛下驾到,众臣相迎。”

~~~~~~~~~~~~~~~~~~~~~~~~~~~~~~~~~~~~~~~~~~~~~~~~~~

费三贵的声音,带着宦官所特有的尖细,可谓刺耳,但众官员却不敢怠慢,纷纷排队站好,恭待楚灵帝的驾临。

而萧漠此时也来不及细问,只得快步进入队列之中,于最靠后的位置站定——如今萧漠虽然立下了莫大的功勋,任谁都知道他前途无量,又素受楚灵帝宠信,更是一代文坛大家,但实际上依然只是位居中书舍人、崇文殿侍讲,区区正五品官职,尚未达到位列朝班的资格,封赏之后会官居何职姑且不论,封赏之前,他能站在殿中,而非站在殿外顶着冷风等待召见,已是楚灵帝的分外恩宠、礼部的格外通融了。

而与萧漠站在一起的,如今满殿上下,也只有资历官职与萧漠相差无几的张衍圣了。

与此同时,随着费三贵的声音落下,丝竹钟鼎之声响起,楚灵帝在一众宦官内臣的拥护下,举步来到“集英殿”内。

山呼万岁声中,萧漠随众文武跪下,向楚灵帝行礼,偷偷抬眼上看,却见楚灵帝也正在向他看来,并未对萧漠这般失礼的行为表示怪罪,反而亲近一笑。

而不久前因为张衍圣描述北地惨景而出现的悲痛,却已是冲淡了许多。

“众爱卿平身。”楚灵帝唤道。

待文武百官起身后,楚灵帝笑着大声说道:“朕今日很高兴,朕的八弟回来了,朕的两位后辈回来了,他们不仅安全归来,更是立下了我大楚自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功勋,那草原蛮夷声势浩大,来势汹汹,趁我大楚失了防备,短短时日内,破城十七座,但那又如何?还不是被朕的八弟,我大楚的两名青年才俊给打了回去?不仅没能讨到丝毫便宜,反而元气大伤,称臣于朕?”

随着楚灵帝话声落下,先是张谦王翰等几位阁老出列,先后赞扬了一番萧漠等人的功绩,又将诸般功勋归于“大楚天运”、“我皇英明”之后,文武百官开始齐声高呼“我皇洪福”、“草原蛮夷不自量力”、“陛下领导有方”云云,虽然没有刻意培训过,但竟是颇为齐整。

待百官声音落下,楚灵帝的兴致也愈加的高昂,又说道:“但真正让朕开怀的,却并非是我朝战事得胜,说起来,朕宁愿天下太平,永无战事。”

说到这里,楚灵帝叹息一声,缓缓道:“这些日子,我大楚被草原蛮夷肆虐,百姓受苦,北地十余城沦陷,乃是我大楚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浩劫,已是让朕愧对于列祖列宗。虽然获胜,但朕怎敢沾沾自喜,居功自赏?朕已决定,待今日封赏了有功将领之后,朕会于明日早朝,颁布‘罪己诏’,明告天下,以示朕的罪过。”

听到楚灵帝此言,满朝文武皆是脸色一变。

然而,不待众文武宽慰反驳,楚灵帝神色间已是阴晦尽去,换上了喜色,接着说道:“让朕真正欢喜的是,我大楚后继有人,我皇室立功于国!!”

“萧漠与张衍圣,年不过二十,官不过五品,却不仅才华横溢,品行高洁,更是在异族肆乱之际、大厦将倾之时,自行请命,北上抗敌,到了最后,他们夺回沦陷之城近十座,阻蛮族于城下,杀敌近十万,逼得草原蛮夷称臣求和!!”

“朕的八弟,以皇家之尊,却亲临前线,于平型关外抗敌数月,最终虽然因一些将领目光短浅,私自行动,使平型关沦陷,但他在危难之时,首先想到的却不是自保,而是为国杀敌!!亲自带着千余残兵,甘冒莫大风险,深入茫茫草原,屠蛮族无数,其后更是亲手夺回了平型关,以及沦陷之城数座,断了草原蛮夷的后路!!”

“我大楚的皇家族人、后继子孙,如若都能像我八弟这般为国奋勇,我大楚的青年才俊、今后臣子,如若都像萧漠与张衍圣这般忠诚能干,即使再有何般的天灾**,朕又有何惧?我大楚又怎能不传于万世?”

不得不说,楚灵帝的这番话,颇有渲染力,只是未免剥了其他大臣的情面,随着他的话声落下,满朝文武,神色间皆是激动与羞愧交杂,跪拜于地,大呼“陛下圣明”。

楚灵帝再次让众朝臣起身后,向身边的费三贵点头示意。

却见费三贵前行一步,立于楚灵帝之侧前,打开一道圣旨,扬声道:“中书舍人张衍圣、张子佳接旨。”

萧漠身后,张衍圣出列,快行数步后,跪于楚灵帝面前,扬声道:“臣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书舍人张衍圣,本乃良臣之才,才思敏捷,品行优良,名声卓著,更于蛮夷侵楚之时,自请御敌,收沦陷之地九城三十余县,杀敌上万,救百姓于水火,功勋卓著,……如今立功于国,特拜官敷文阁直学士,户部侍郎,通奉大夫。特封卫国伯,封邑八千户,特赐金鱼袋,赏银钱三万贯。贡布五百匹。钦赐。”

~~~~~~~~~~~~~~~~~~~~~~~~~~~~~~~~~~~~~~~~~~~~~~~~~

随着费三贵话声落下,众臣皆是哗然。

虽然早已猜到,楚灵帝此次的封赏,必然极为丰厚,但却也少有人能料到,竟然会如此之厚。

那通奉大夫也就罢了,虽然是从三品官职,让张衍圣一口气升了三级,但不过是个闲散富贵的职位,以他的功勋,却也当得。

但户部侍郎,以及敷文阁直学士,却大大不同,虽然也只是从三品官职,但户部侍郎辅助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与百姓户籍,乃是有着极大的实权!!而敷文阁直学士,更是可以时常陪在皇帝身侧,对楚朝法度政策影响颇大。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

卫国伯,封邑八千户,特赐金鱼袋,才是使百官真正震惊的原因。

俗话说得好,封爵不加国,称公也枉然。也就是说,楚朝的爵位,不论品级,单论尊贵的话,其实是分为三种的。

第一种是最普通的爵位,称号中没有“国”字,也没有“忠”、“毅”、“武”、“文”四字之一,这种爵位虽然荣耀,但不惠及子孙,也被称为“不世爵”。

如若再荣耀一点的爵位,则称号中没有“国”字,却有“忠”、“毅”、“武”、“文”四字之一,被称作“子降爵”,又或是“世爵”,也就是说,子孙虽然可以继承爵位,但继承之时,却要降上一级,公变侯、侯变伯、伯变子、子变男、男变平民。

而最为荣耀的,无疑就是称号前,带有“国”字的爵位了。这种爵位,又称作“世袭罔替爵”,也就是说,只要楚朝不倒,你的子孙后辈中,继承者皆可传承你的爵位。

至于其他的差别,譬如“世袭罔替爵”的俸禄是“不世爵”的三倍有余,与此相比,就不显得多么重要了。

张衍圣的祖父,丞相张谦,也是有爵位的,更是一个侯爵,但却是“不世爵”,张衍圣的“卫国伯”,从爵位上看虽然低了一级,但在世人眼里却要尊贵多了。实际上,楚朝百余年来,大部分的“世袭罔替爵”,一般都只是封赏给皇室族人的。

而“封邑八千户”却更是难得。

早至汉末,所谓的“千户侯”、“万户侯”,就已是不再拥有实权,转而化为钱粮作为每年的封赏,而且钱粮给的也不多,以楚为例,所谓“千户侯”、“万户侯”,也不过是将每户转化为每月三文钱及三两粮的钱粮,作为俸禄发放。

张衍圣虽然被封为“八千户侯”,但实际上能讨到的好处,也不过是每月十五贯钱,以及不足一千斤粮(注一)作为俸禄罢了。这般好处对他而言,几近于无。

【注一:在这里实行的是古代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

虽然好处不多,但耐不住它尊贵。

封邑之侯,本来只是侯爵中的阶层,千户侯最低,万户侯最高,但到了楚朝,却是与爵位分离,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荣耀,意指“与皇帝共治天下”之意,荣耀自不用提。

而在楚朝,世人最看重的,往往并非实利,而是尊贵的地位与好听的名声。

而封邑之侯,自秦以来,就是皇室对立功者最为荣耀的封赏。

当年楚朝立国,楚太祖也不过封了十一位万户侯罢了。

而且那还是开国时期,稍有功勋皆有封赏,普通的爵位,并不比猪肉值钱。而距今一百七十余年以来,楚朝也仅仅只册封过三位“千户侯”罢了!更尊贵的五千户、八千户、万户等“封邑之侯”,却再也没见。

在京中勋贵眼中,所谓的“千户侯”、“万户侯”,并不比文人眼中中的“鸿儒取荐”稍差丝毫。

而如今,张衍圣不仅成为了“卫国伯”。更是被封为了“八千户侯”!!

想到其中荣耀,一些京中豪门,包括枢密使王翰在内,眼中皆是闪过了一丝羡慕。

然而,最让百官震惊的,还是那个“金鱼袋”。

鱼袋制度,自唐初实行,用以盛鲤鱼状各色符文符。唐时三品以上佩紫金鱼。四品以上佩金鱼,五品以上佩银鱼。

然而,至楚之后,官场制度虽然大部分依然继承于唐朝,但所谓官位职责,已是愈加的混乱,所代表的意义,大多时候不过是代表着俸禄的多少罢了。

你有没有实权,又有着哪方面的实权,还是要看皇帝的信任,以及临时的任命。工部尚书管着礼部的事情、礼部尚书管着刑部的事情,区区一个刑部主笔却管着工部与礼部,而真正刑部尚书却闲赋在家——这般奇怪的循环,对楚朝而言却是常事,直到张谦掌政后,多有改革,诸般混乱才稍稍减轻,却依然治标不治本。

就拿张谦、王翰这两位阁老而言,那张谦位居楚朝的宰相,虽然尊贵,官居一品,却是虚职,不管实事,但实际上,张谦却掌管着楚朝大半政事;王翰乃是枢密使,名义上掌管军国大事,但实际上楚朝军权向来掌握在皇帝手中,说穿了还是虚职,但如今不仅管着兵部,更是将工部刑部牢牢掌控在手中。

在这般混乱之下,代表着一个官员实际权力的,就是“鱼袋”。

一般而言,佩“银鱼袋”者,可位列朝班,佩“金鱼袋”者,拥有议政之权,而最尊贵的“紫金鱼袋”,则可参知政事,入阁掌政,也就是世人口中的“阁老”。

而张衍圣,不仅官拜敷文阁直学士、户部侍郎、通奉大夫,更是特封卫国伯,封邑八千户,最后,竟然还特赐金鱼袋?

这般封赏,过于丰厚,超过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事实上,有很多人不服。

但不服又能如何?张衍圣的功勋还在那里摆着,又有一个权倾朝野的祖父张谦,你敢反对吗?

就这样,面对这般超乎寻常的封赏,所有人皆是保持了沉默。

“臣领旨,谢主荣恩。”

反倒是张衍圣,一脸的平静,只在听到“户部侍郎”与“特赐金鱼袋”的时候,面上露出了一丝喜色,但转瞬即逝,至于什么“卫国伯”、“八千户侯”、“敷文阁直学士”之类,竟是毫不在意,就这么在众文武羡慕的注视下,默默的退回到萧漠身后。

~~~~~~~~~~~~~~~~~~~~~~~~~~~~~~~~~~~~~~~~~~~~~~~~~~

此时此刻,恐怕任谁都没能想到,如今最想阻止楚灵帝这般丰赏厚封的,不是别人,正是张衍圣的祖父张谦!!

无论张衍圣如何变化,他都是张谦的孙子,他的荣耀就是丞相府的荣耀,所以,对于张衍圣受到的封赏,起初张谦只有高兴,并无其他想法。

但即使张谦也没有想到,楚灵帝的封赏竟会如此之厚!!

封赏的太过丰厚,对张衍圣而言,自然没有不好。但张衍圣在今日受封赏的三人中,立功是最少的,连他都有这般封赏,那么萧漠与八贤王又会受到怎样的赏赐?

出于本能,张谦就想让楚灵帝收回成命。

然而,这般封赏毕竟太过诱人,即使是张谦,想要拒绝,也要在事先犹豫片刻。

而就在这片刻之间,张衍圣已是退回朝班,费三贵则已是拿出了另一道圣旨,打开后扬声道:“中书舍人、崇文殿侍讲萧漠萧子柔接旨。”

听到费三贵的声音,张谦暗暗叹息一声,知道已是来不及了。

他既然没能阻拦张衍圣的封赏,那么萧漠与八贤王受封之后,他就更无道理阻挡了。

而就在张谦叹息之时,萧漠已是出列,前行数步,来到张谦身侧,跪于楚灵帝面前,缓缓说道:“臣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书舍人、崇文殿侍讲萧漠萧子柔,才华横溢,品行高洁,名满天下,乃是贤臣之才,更于蛮夷侵楚之时,自请御敌,阻蛮夷于上元城下,杀敌近十万,逼蛮夷求和,保大楚万万百姓之安定,其后任谈判副使,折服四方,令草原各族称臣纳贡,扬我国威,功勋卓著,……如今立功于国,特拜官翰林大学士,权礼部尚书,正奉大夫。特封卫国侯,封邑万户,特赐金鱼袋,赏银钱五万贯。贡布八百匹。钦赐。”

果然,比起张衍圣的封赏,萧漠所得,还要更加丰厚。

在这一刻,所有人的心头,皆是闪过这般想法。

虽然百官都有些奇怪,以萧漠之功勋,理应排在最先封赏,为何今日封赏时,却是位于张衍圣之后,八贤王之前?但更多的,却还是对萧漠的羡慕与妒忌。

正奉大夫与张衍圣的通奉大夫一样,不过是闲散富贵的官职,虽然位列朝班,却没有任何实权,官居三品,只是比之通奉大夫高上一级,。

而“权礼部尚书”,即是领礼部尚书衔,可参与礼部之事,位于礼部尚书之下,礼部侍郎之上,却没有实权,也是三品官职,比真正的礼部尚书低了一级,依然只是一个闲职。

这两个官职,虽然位高,但连位列朝班的资格都没有,百官并不在意。

然而,那“翰林大学士”,却是从二品,比之权礼部尚书以及正奉大夫,还要高上一级不说,更是一个真正显赫的职位。

在楚朝,学士制度分为三级,分为“直学士”、“学士”以及“大学士”,分别对应四品到三品,三品到二品,以及二品至一品,其前称号不同,亦代表着地位尊贵的不同。

翰林大学士,乃是大学士中最低等的一级,但最低等的大学士也一样是大学士!!

如若说,张衍圣的“敷文阁直学士”,乃是有机会时常伴于皇帝身侧的话,那么“翰林大学士”,就是真正的时时伴在皇帝左右了,可谓是天子近臣中的近臣,最受宠信,也是最能影响皇帝想法的职位之一。

而且这个职位,历来更往往是皇帝拟旨时的主笔,对朝中政策的影响之大,消息之灵通,自不待言。

在民间,百姓们常常将大学士与内阁大臣搞混,实际上,从某方面而言,大学士就是不管事的内阁大臣。朝中政事,皆可参知讨论,近乎皇帝的谋士与老师,非大学问大声望者不可担任,影响极大。

而萧漠成为了翰林大学士之后,再身佩上“金鱼袋”,实际上而言,已是相当于身佩“紫金鱼袋”了。

从一个正五品的中书舍人,成为了一名从二品的翰林大学士,一口气升了整整五级,在楚朝,一年五升、甚至一年七升的官员,虽然存在,却少有能升到这么高的。

想想萧漠自三元及第后,入朝为官至今不过年余时间,再想想自己苦熬数十年,却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被萧漠超过或者并肩,却是容不得众文武不眼红嫉妒了。

然而,众大臣虽然心中或不忿或嫉妒,却也没有理由反驳。

毕竟,张衍圣接受封赏时,他们就没有提出异议,萧漠的武勋比之张衍圣还要更高许多,从某方面而言更是拯救了整个大楚,其后还立下了与草原各族谈判之功,以张衍圣为参照,这般封赏,绝不过分。

难道说萧漠的才华不足以担任翰林大学士?那么满朝的大学士就都要辞职了。

更何况,楚灵帝封萧漠的官职虽高,却皆是没有实权,让人连一个“年纪尚青,经验不足”的理由都无法说出。

所以,对于萧漠的封赏,朝中众文武,虽然有心反驳,却也只能无奈接受,抛开嫉妒与眼红,转而开始考虑如何与萧漠交好了。

至于那“万户侯”与“卫国侯”,有了之前张衍圣的铺垫,百官反而更容易接受。

其实,丞相张谦看到萧漠竟是崛起的如此之快,是很希望有人能提出反对意见的,如此一来,他也可以隐晦的表示支持,趁机打压萧漠的崛起之势。

可惜,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反对。

看到这般情景,张谦心底暗暗叹息一声,只能认了。

与此同时,却也不得不得暗赞楚灵帝做的聪明——虽然他的聪明,往往用的都不是地方。

他之所以先行封赏张衍圣,正是为了用张衍圣堵住众文武的嘴。

之所以将八贤王的封赏放在最后,恐怕是想与众臣讨论八贤王入朝参政的事情了。

~~~~~~~~~~~~~~~~~~~~~~~~~~~~~~~~~~~~~~~~~~~~~~~

然而,就在文武官员们心思复杂之时,那些朝中勋旧豪门的代表们,与普通文武大臣的想法,却又有不同。

大概是因为有了之前张衍圣的铺垫,让百官们忽略了一件事情。

萧漠成为了卫国侯、封邑万户!!

世人皆说京中到处皆豪门。但实际上,京城中真正的豪门贵族、或者说豪门中的豪门,被公认的,也只有十一家。

这十一家皆是有着三个共同的特点——国公、万户侯、以及一个名满天下的祖先。

而萧漠如今已是成为了万户侯,虽然不是国公,却也是卫国侯,仅仅只差一级,而以萧漠的才华功勋、以及楚灵帝对他的宠信,谁知日后会不会成为真正的国公?

萧家虽然没有名满天下的祖先,但萧漠本身就已是名满天下,不逊于前人……

如此种种,是否预示着,萧漠所带领的萧家,即将要成为楚朝第十二家豪门了?

豪门之间,或许勾心斗角,但更多的,却还是结盟联姻,以互利自保,维护豪门所共有之利益,抗衡新兴的朝臣,乃至于皇帝!!

如若萧漠的萧家,有机会成为第十二家豪门的话……

“或许,与萧家的关系,应该更近一些了。”

这是众豪门代表心**同的想法,至于王翰,看向萧漠时更是目光闪闪。

“臣领旨,谢主荣恩。”

然而,萧漠却不理殿内众文武的想法,也没有想那么多,神色比之张衍圣还要更加平静,拜谢之后,就缓缓向着自己原先所在的位置退去。

偶尔抬头,却见楚灵帝正向他露出一个会意的笑容,仿佛是在说:“你想成为一个富贵闲人,衣食无忧、自由自在,俸禄不要太低,责任不要太大,只要能经常与朕相处的位置,朕如今这般安排,你可满意?”

与此同时,萧漠耳边,再次传来了费三贵的声音:“八贤王接旨!!”

~~~~~~~~~~~~~~~~~~~~~~~~~~~~~~~~~~~~~~~~~~~~~~~~~~

PS:电脑一直有问题,一点“字数统计”就卡住……也不知这章究竟写了多少字,数了数,Word文档写了十三页,应该在万字以上。总之该章的情节已结束,就这么发上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