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五十八章 绕道入关,早有所料

逆天换明 第二百五十八章 绕道入关,早有所料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而金州初定,忙完春耕后,官府便在郭大靖的建议下,组织军民展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沟渠等等。

要知道,在明朝中后期,辽南四卫物产丰富,“并称沃饶,乃辽阳第一膏地,我之粮草全屯在此”。

在建虏叛明前,整个辽东的物资,差不多“皆取给金复海盖之间”。

也就是说,辽南四卫有着发展生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比较牢固的基础。

如此综合的因素,才使金州获得了今年的农业大丰收。尽管在郭大靖看来,这样的产量与后世相比,已是最低。

小冰河期的灾害影响,肯定是有的。

但通过种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的农作物,以及水利设施的作用,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抵抗和补救。

但这些抵抗天灾的办法和手段,建虏却一样也没有。

既不兴修水利沟渠,又没有良种,靠天吃饭,明年是个什么收成,基本上就可以确定。

而且,冬季建虏要来进攻,如果无功而返,白白消耗了粮草物资,甚至会使大饥荒出现得更快更早。

周庆和马民呆呆地看着郭大靖,直到他讲完,半晌才缓醒过来,互相对视一眼,都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是真的难以置信,虽然郭大靖已经在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也把小冰河期用别的辞汇来代替。

结论是勿庸置疑的,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就象太阳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简单重复却又永恒。

小冰河期的高峰将持续十几年,直到崇祯自挂东南枝后,才逐渐减弱。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郭大靖不用深究,他只知道建虏在大灾害期间也一样的难过。而大明在大灾害中倒下,建虏却靠着数次抄掠中原,撑了过去。

只要不使建虏有大肆抢掠的机会,建虏或是因经济危机而崩溃,或是在疲于应付中实力大减。

就这么简单,只要能和建虏展开对耗,就差不多能不战而胜。

“袁崇焕在与建虏议和。”周庆的脑子似乎回复了正常运转,皱着眉头问道:“如果成功……”

“怎么会成功,又怎么能成功?”郭大靖一哂,说道:“袁崇焕被皇太极玩弄于股掌之间尚不自知,皆因他不懂,战争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

“况且,能战方能和。否则,谁会与你和谈?”郭大靖又带着鄙夷的神情补充道:“或者说,能战方能止战。辽西明军,在建虏看来,能战吗?”

马民已经思索了半晌,终于捋清了头绪,说道:“袁崇焕可是打着缓兵之计修筑城池的旗号,与皇太极议和的。”

“这是他说的,但咱们也要说。”郭大靖笑了笑,“议和是见不得光的事情,谁也不敢公开说。而积毁铄金,谣言亦能杀人。何况,咱们的皇帝,可是个多疑的性子。”

建虏在大饥荒爆发后,必然会有所行动,不太可能死撑着坐困待死。一旦真的抄掠京畿,那现在散播的谣言就起作用了。

就象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袁崇焕私自派人到后金去吊丧,并与皇太极议和,找的借口是“以觇虚实”,以及争取时间修筑锦州三城。

但等到建虏攻打朝鲜,并摧毁了东江镇在铁山义州的基地后,袁崇焕立刻因此而遭到攻击,并被天启帝去职。

显然,袁崇焕已经忘了天启帝“边疆以防御为正,款事不可轻议”的警告,胆子更大了。

但隐患已经埋下,只要建虏有所发动,造成朝野轰动,崇祯为了撇清责任,袁崇焕就是“擅主议和”无疑。

关键还在于政治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明朝对建虏的策略会越来越强硬。

崇祯虽然不反对以讲和为策略和手段,但也表示:讲和策略只不过是羁縻之术,不是长期策略。暂时严兵固守,恢复实力,等待以后与建虏而战。

也就是说,议和是战略欺骗,不能当真,更不能被敌人耍了还不自知。

袁崇焕第一次与皇太极尝试议和,便被皇太极所利用,离间了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关系。

蒙古诸部的想法也很简单:什么玩艺儿,让俺们跟后金死磕,你们明人却又是吊孝,又是和谈,拿谁当傻子呢?

而再次与皇太极书信来往,议和谈得火热,似乎很快就会一拍即合。但袁督师是一片热心,皇太极却当耍猴。

等到袁督师修好了锦州三城,以为得计,皇太极已经带人绕过关宁锦防线,冲入京畿地区大抢特抢了。

袁崇焕,不过是个略通武事的酸儒书生,胆子很大而已;而皇太极,其心计和谋略,以及才能和魄力,连郭大靖都不敢轻视。

一个王者,一个自以为是王者的青铜,差距太大了。

郭大靖掏出个本本,边翻边继续对周庆和马民说道:“这几年的塘报,我都看过了,作了下归纳和总结,拣出了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其实,在郭大靖归纳总纳这几年的东江军塘报时,他的心情是震惊的,对毛文龙则是万分钦佩的。

知道建虏会抄掠京畿,郭大靖是靠着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完全是作弊,或是投机取巧。

但他万万没想到,早于他作出这个判断的竟是毛文龙。而且,从天启四年到崇祯元年,毛文龙提醒朝廷注意防范后金绕道入关,竟达十余次之多。

比如天启四年的塘报:“冬底,从潘家口进攻丰润等县,从冷口进攻台头,建昌无备之处,一鼓攻进边墙,得了中国……且得喜峰进攻,夹带奸细消息,肯如前番痴误……”

时间:冬季;地点:蓟镇喜峰口方向的潘家口和冷口;行动方式:向蒙古人借道。

当时天启帝的反应是:“上亦发谕,谓复辽之机,端在斯乎。闻假道潘家口,其急图防贼,而且令接济文龙兵饷。”

天启皇帝不但郑重其事向臣下提出警报,甚至连如何应对,都在旨意中有了具体的谋划。

但孙承宗等关宁官员却不以为然,奏疏里回报称奴贼狡猾,并且一向很谨慎,肯定不会做这种冒险的事情。

“……臣诮以群臣之所信者明之。喜峰之传,人尽信之,即如贼入喜峰,必假道西虏,道远而粮草之费奢,不知西虏为备乎,抑东虏自备之也。虏既自备以犯喜峰,却不能自备以犯山海?”

这就是孙承宗质疑的依据,他认为建虏要绕道入关,道太远,粮草耗费巨大,是蒙古人为他们准备,还是建虏自备?

如果建虏能自备粮草来绕道喜峰口方向,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山海关呢?

总之,绕道入关的可能性是有,但孙阁老等官员不相信后金会舍近求选,作出如此冒险的军事行动。

而且,从天启到崇祯,不只是毛文龙,还有一些官员将领都提醒过要防范后金要绕道进攻,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沿边的蒙古部落身上。

作为蓟辽督师的袁崇焕,对此的反应则是上奏称:“说者俱虑其席卷西虏,遂越辽而攻山海、喜峰诸处。人虑臣初亦虑之。”

“然按其起兵至今日,非万全不举。彼岂不知有此奇道可乘哉?然奇道亦险道也……然料其断不越关外而他攻。”

袁督师的意思是,别人考虑的我早想到了。建虏向来用兵谨慎,绝无兵行险著的道理。绕道入关的可能性是有,但微乎其微,肯定没事儿。

在很多史料中,有人断章取义,认为袁督师料敌于先,早就提醒朝廷要防备建虏绕道入关。但实际却是如此说辞,竟有麻痹朝廷的意思。

正因为有了那么多人料到建虏可能绕道入关,现在对于郭大靖来说,如何防范和准备,都不用再费心思,一切都顺理成章。

装什么料敌于先的诸葛亮,就拿着这些塘报,便能作为依据,进行提早的布置。

“建虏若真的绕道入关,袁崇焕虽在辽西,可也难辞其咎。我们要提前准备,到时掀起舆论风潮,将他拉下位……”

看着郭大靖有些恶狠狠的表情,说着编造出来的谣言,周庆和马民从震惊中慢慢清醒,对视一眼后,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对于朝廷,对于袁督师,恐怕东江镇的绝大部分军民都没有什么好印象。拉下袁督师,换上的官员未必好,但也坏不到哪去。

已经是断粮断饷,还改贡道,甚至是明年的粮饷都要被扣除,招数用了这么多,还能有啥?

既然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东江镇也没什么顾忌了。已经是最差的处境,还能给踩到地底下去?

“好,就这么干了。”待郭大靖一说完,周庆便用力点头,“我和老马亲自抓,挑选最忠心的手下,配合何贵忠、马海东,把你的计划完完全全地落实下去。”

马民开口附和道:“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应该足够布置人手。北直隶也有不少辽民,也能够招募使用。”

“保密是最重要的。”郭大靖提醒道:“老何与老马那里,是关键的一条线。再布置的时候,另外建联络线,尽量单线。”

周庆笑了笑,说道:“没问题。在内地安排眼线,可比在建虏统治区容易多了。”

郭大靖拿过酒瓶,给周庆和马民倒上,举起酒杯,说道:“东江镇的前途,能不能翻身,可能全在于此次行动。来,为成功贺,为胜利贺。”

“为胜利贺!”

“为成功贺!”

三只酒杯碰在一起,三人都是一饮而尽,相视着畅快大笑。

………………

对于东江镇的谍报能力,郭大靖是由衷的佩服。

比如毛文龙在天启四年的塘报中,第一次提醒朝廷时,便明确提到了建虏所派的给蒙古诸部送礼物的人的名字,象李伯龙、黄建极等人。

甚至于,蒙古诸部接受礼物后的表态“你们两家自去厮咬,输赢尽你,我不管你”,都能打探到,实在令人惊讶。

显然,在建虏内部有着东江镇的谍子,且地位不低。也或许是建虏不够保密,而泄漏出来的。

不管怎么说,谍报能力的强大,使郭大靖对于明年翻转形势,更有了信心。

酒足饭饱,郭大靖也没有马上离去,而是又与周庆、马民喝着茶水,商议探讨,把计划完善起来。

建虏如果绕道入关,郭大靖已经有了两个应对方案,思虑更加的周详,行动更有可行性。

第一个方案还是抄建虏的老巢,如果建虏留守兵力很多,聚于辽沈倚坚防御的话,便对建虏统治区展开多点进攻,解放大量的辽民百姓。

也就是说,第一个方案还有两个备选计划,都是立足于辽东,批虚捣亢,破坏建虏统治的基础,并壮大自己的力量。

第二个方案则是跨海登陆,在京畿地区袭击建虏,使其难以将劫掠到的人口牲畜钱财,安然运回。

之所以产生跨海作战的思路,是郭大靖思维的升华,或者说是对历史事件的重新研究和审视。

皇太极到底带了多少人马绕道入关,历史资料也是很有出入,没有极为确切的数字。

尽管很多史料都说皇太极是倾后金之兵,十万人马入关抄掠。但从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十万只能是号称,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

建虏的总兵力,也就是披甲的战士,老奴在世时也就六万左右。

经过了攻朝作战、宁锦之战、第一次征伐察哈尔、攻打旅顺,再加上东江军的几次战斗,差不多损失了将近一万。

人口的自然增长,再加上从野人女真各部掠夺,建虏在这段时间内能够得到的补充,顶多也就三千。

也就是说,建虏不进行动员的话,总兵力已经降到了五万四五千。

东江镇的发展壮大,已经对建虏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皇太极就是要绕道入关,也要留下足够的人马防范老巢被袭。

留多少,三万,应该足以抵挡东江镇的进攻。两万的话,恐怕守卫不了那么宽广的地盘,总会被东江军找到漏洞。

这样算下来,皇太极能用于抄掠中原的人马,加上附庸的蒙古人,应该也不足四万。

或许历史上的己巳之变就是这样,四万人马入寇京畿,号称十万。

如果真是十万大军,战事不应该打成那个样子,京城保卫战应该更加激烈。所谓的关宁铁骑,不全军覆没,也会被打残。

而随着郭大靖记忆中的讯息被大脑不断检索出来,他对自己的这个推断也是越来越能够确定。

比如皇太极率兵攻下遵化后,为了确保这个退出长城的咽喉要道,留下范文程守城,可兵力却只有八百。

应该说,范文程留守,皇太极已经是足够重视遵化城。但只留下这点兵,只能说明总兵力恐怕连四万都不到。

郭大靖放缓了马速,在夜色的星月之下,重新捋顺着,清晰着自己的思路。

棋胜不顾家,皇太极不可能犯这个错误。

辽沈是建虏的统治中心,有那么多的满人家眷,沈阳更有老奴的坟墓,绝不容有失。否则,他这个汗王也不用做了。

所以,他一定会留下足够的兵力,确保老巢无虞。这样的话,绕道入关的人马不会太多,万一遭到挫败,对后金也不至于是毁灭性的打击。

四万好象都高估了,三万嘛,可能性倒是越来越大。

郭大靖突然激动地甩了下马鞭,战马会错了意,向前急跑了几步,才又降下了速度。

总以为自己占着先机,知晓历史发展的轨迹,却没想到,还需要剥茧抽丝,才能发现其中的谬误,或是讹传,找到其中隐藏的真相。

“并信从前史不真。”郭大靖仿佛找到了闪闪发光的金矿,精神振奋,不由得发出了畅快笑声。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光想着直捣建虏老巢,为此而作着充分的准备,差一点就一脑袋撞到铁板上,所有的设想都可能化为泡影。

是的,不能直捣辽沈的话,只在建虏统治区的周边袭扰。也能解救出不少辽民,摧毁建虏的农庄。但战果甚小,远达不到郭大靖的目的。

不能攻占辽沈,那就转换思路,破坏建虏劫掠人口牲畜和钱财物资的意图,让建虏在大饥荒中一蹶不振,这也是明金战略转折的重要目标之一。

两个方案,总有一个能够有机会,尽管都不容易。

郭大靖勒住了战马,离自家商栈只有十几里路了,但他有股子冲动,想返回军情部,与周庆、马民再加商议,确定另一个方案的计划。

路旁的树枝在夜风中哗哗作响,几片枯叶飘落而下。

郭大靖自失地一笑,总是那么心急,想得还没那么完善,已经这么晚了,还要再去打扰周庆他们休息。

算了,把计划制定得周全一些,再和周庆、马民仔细商议,完善后加快实施吧!

郭大靖挟紧马腹,一抖缰绳,再次疾驰上路。

军情部离港口很近,派出和返回的人员乘船能直接到达,速度更快,消息传递的时间更短。

尽管金州军情部能够共享东江镇的情报,但毛文龙亲自掌握的谍报网,却并未合并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