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四十八章 皇太极胜利回师

逆天换明 第二百四十八章 皇太极胜利回师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尽管有了迫击炮,但抛石机并没有撤除,相关的弹药也在生产制造。

只是笨重,射程短,不好移动。但从造价上,抛石机还是最为便宜的武器。

况且,用于固定炮位的防御,抛石机在一二百米的打击距离上抛掷炸弹,也很厉害。

迫击炮的两三里,红夷大炮的一二里,抛石机的两百米左右,重火枪的百米内,轻火枪的五十米……

层次性的覆盖打击已经形成,建虏若进行密集队形的进攻,将遭受到从前到后,缴延两三里地的猛烈打击。

而且,壕沟和鹿砦、拒马、木桩组成的拦阻阵地,也更加严密。虽然没有铁丝网,可效果并不会逊色。

郭大靖对于正面防御的信心十分充足,唯一需要谨慎对待的便是沿海。如果是冬季,建虏蹈冰绕袭的可能性很大。

除了在沿海布置防线外,水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海陆夹击,将使建虏绕袭的企图化为泡影。

同样,在海水结冰时,守军也能够栽植木桩,形成拦截防线,展开有效的防御。

总之,南关防线已经考虑得非常周到,建虏想要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郭大靖与李维鸾在巡视中也认真严格,哪怕是一丁点的不足,也要加以整改。

防御工事的检查完善是一方面,郭大靖还视察了军营,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心声,弥补后勤方面的不足。

“这肥猪——”郭大靖没想到,数月时间,部队养的猪崽已经长得很是肥胖,过年差不多就能宰了吃肉。

养猪费粮,老百姓家是不准饲养的。但军队不同,大锅饭菜,数万人吃喝,不可能正正好好,剩下些饭菜很正常。

再加上刷锅水,打猪草,这些猪倒是不挑食,长势喜人。

“你们养得不错,想必很是辛苦。”郭大靖收起惊讶的神情,对着几个伙夫兼猪倌称赞道:“过年杀猪的时候,多给你们割块肉。”

一个膀大腰圆的伙夫笑得咧开了大嘴,说道:“多谢将军。家里的孩子就盼着过年吃上肉蛋饺子,一咬满嘴流油。”

我看你的哈喇子倒是快流出来了,这身材,一看就是伙夫的料。不知道以前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也是这段时间发育起来的。

郭大靖笑着点头,感到很满意。

至少,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军人能够吃饱是肯定的。而在大明,又有几个军镇能够做到呢?

真是,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军人竟然吃不饱、穿不暖,皇帝又怎么有脸发号施令,肉食者鄙的朝堂大佬又怎么厚着脸皮慷慨激昂?

而在金州,或者可以上推到广鹿岛,郭大靖就已经开始给予将士们倾斜的政策和待遇。

现在的条件更好了一些,副食方面除了鱼类等海产,又多了羊和猪,还有鸭鹅蛋类。

虽然吃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每个月能吃上一两顿肉汤,已经是将士们以前难以想象的了。

身体强壮,这是军人的基础条件。想想其他军镇的官兵,缺粮少饷,甚至都吃不饱,又怎么指望他们能有太强的战斗力?

大明的虚实,在建虏抄掠京畿时,便会暴露无遗。孤军深入的数万建虏纵横无敌,各地方的勤王军不堪一战,实在是有着简单却又复杂的原因。

杂粮饼子,萝卜海带虾米汤,军官的待遇是多一个咸鸭蛋,郭大靖吃得很香。军营的饭菜虽然简单,但管饱,已经比老百姓家要强很多。

“部队中的火枪训练和骑术训练,一定要常抓不懈。”郭大靖接着汤碗,饼渣也一点不浪费,边吃边对军官作着提醒。

王前用力点着头,说道:“将军放心,全军都在训练,已经基本掌握,连伙夫也没落下。要达到标准。”

那个胖家伙可以用重火枪,肉多能有效地缓冲后座力的影响。

郭大靖微抿起嘴角,把杂念甩开,说道:“战事一开,我还要征调民兵前来助战。不求他们能上阵杀敌,抬伤员、运物资,见见战场上的血腥,也是好的。”

张攀抬头看了郭大靖一眼,说道:“这恐怕要耗费很多粮食吧?”

“粮食还支撑得住。”郭大靖说道:“关键是这样做的好处,肯定是值得的。”

在各村屯,适龄男女只要身体没残疾,都要编入民兵,接受军事训练。比较简单的队列练习,长枪刺杀和弩弓射击。

而且,按照郭大靖的提议,陈继盛批准。民兵家中都要有武器,民兵都要有柳条盔、半身的木板防护甲。

民兵直接参与作战的可能性不大,多是作为补充的兵源,先掌握一些军事技能,缩短入伍之后的训练时间。

但更重要的是在百姓中形成一种氛围,让他们时刻记着所处的大环境,知道有强敌在外窥视,知道是谁在保护他们,知道这安宁日子来之不易。

抽调民兵助战,而不是参战,一来减轻军队的压力,其次是增加民兵的胆量。

最后一点郭大靖没有讲,否则又要说出“明年”这个众将都耳孰能详的词语。

如果明年有直捣建虏老巢,将其统治区砸得稀巴烂的机会,郭大靖便要调动全部的民兵,以及能推车运物的百姓。

建虏每次打仗,差不多都有家奴推车挑担地跟着,把劫掠所得运回来。

郭大靖也要学学这招儿,不仅要摧毁建虏统治区,还要让民兵和百姓来个大搬运。

谁运回来就归谁,谁捡到的就是谁的。不管是金银,还是其它物品,都慷慨地送给百姓,相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而民兵的作用还包括看押俘虏,运送粮草物资等等,郭大靖可以用一个新名词来概括,那就是“支前”。

在短时间内爆发战事,正好让郭大靖能对民兵进行一次锻炼,或者称为“支前”的预演。

张攀见郭大靖并不为粮食的耗费而在意,便知道他心里有底,便也不再多说。

大半年的时间,军队的变化是令人瞠目震惊的,张攀深有感触。如果说整个大明的军队中,东江镇的武器装备是第一强,他肯定毫不谦逊地接受。

快两年了,张攀记得清楚,郭大靖是何时从军,并立刻投身于援朝大战中的。

也正是在援朝作战中,郭大靖声名鹊起,使得东江镇有了可喜的改变,更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战绩。

一步步走来,一个个变化,张攀再回想两年前东江镇的情形,真的恍如在做梦一般。

古语有“以德服人”,那郭大靖就是以事实来让人不得不服。

军队越来越强,东江镇的情况越来越好,军民的生活也眼见地得到了改善,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也都是郭大靖的功绩。

“怀里还揣着兵书?”张攀突然瞟见郭大靖低头时露出了书页,不禁佩服地说道:“手不释卷,将军真是好学,值得末将学习。”

郭大靖呵呵一笑,伸手从怀里掏出书放在桌上,说道:“什么兵书,是郭某用来消遣的闲书。”

成书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被称为明代第一奇书。

《金瓶梅》中的众人在一片盛世繁华落幕后,死的死,走的走,像极了大明王朝,盛极而衰,积弊重重,走向了末路和灭亡。

郭大靖未必有这样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就没说假话,就是闲时消遣来着。

张攀等人很明显不知道《金瓶梅》中有着那种不可描述的描写,在当时能读书就是很厉害的,也并未减少对郭大靖的钦佩。

“部队中的夜学,还是颇见成效的。”张攀笑着说道:“不说别的,入伍超过一个月的,都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还能认得常用的几十个字,这就很令人感到骄傲了。”

常用的几十个字,基本上都有关军事,比如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和“前后左右”。

积少成多,夜学能坚持个一两年,士兵退役回乡后,至少能符合在供销站工作的条件。

郭大靖也不要求太高的学问,能读懂官府的告示,他就完全满意了。

不光是军营中的夜学,还有村屯的夜校,也带着同样的期望。文化知识的提高,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出太过有利的影响,但却是着眼将来发展的蓄力和准备。

所谓厚积薄发,学到了才是自己的,等用到的时候才会发现是那么有用。而在这方面,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

不能说,我认识了上百个字,会写几十个,会简单的算术,就要看到眼前的好处和利益。

你得这么想,全大明有多少人,又有多少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又有多少人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筐筐?

郭大靖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心态,要对自己的学习和长进,以及超过旁人而充满自豪和骄傲。

只不过,张攀等人也不是很明白郭大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独创,从古至今,哪怕是太平盛世,政府也没有过这样的举措。

让老百姓识字,让丘八学文化,投入虽然不多,可这思维,绝对是令人琢磨不透的。

如果让郭大靖来回答,也很简单,他在改造,向着自己心目中熟悉的社会迈进。

……………

各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小到一家一室的生活环境,大到一县一地,甚至是国家的模样。

郭大靖在奋力践行,崇祯在做着平辽的美梦,皇太极也完成了征伐察哈尔部的第一阶段的任务,率得胜之师返回沈阳。

从二月出兵,到九月,后金军攻击了西拉木伦河流域东侧的席尔噶、锡伯图、英、汤图四路,后又追击至大兴安岭南麓。

尽管皇太极没敢进一步深入察哈尔境内,给虎墩兔以致命的打击,但虎墩兔失去了察哈尔故地,喀喇沁部、鄂尔多斯、阿巴亥等部都臣服于后金。

对于察哈尔部来说,没有了故地,只能在宣大外与右翼蒙古诸部争夺牧场,以求立足。

对于大明来说,喀喇沁等蒙古诸部臣服后金,使得后金已经有了借道绕开关宁防线的可能,脆弱的北边防线面临着巨大危机。

而对于皇太极来说,不仅抢掠到了数万人口及数十万计的牛羊牲畜,还基本上解除了察哈尔部对后金的威胁。

先攻朝鲜,再击蒙古,皇太极终于实现了登基后的第一步战略计划,摆脱了被四面围困的不利局面。

不知道抄掠京畿的构想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或许现在只是一点点模糊的思路,也或许是明年的大饥荒逼得他不得不兵行险着。

入眼多是葱绿的颜色,树木、野草、庄稼,在风中摆动,似乎在欢呼鼓掌。

早已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草原大漠,枯槁的景象换成了现在的生机盎然。皇太极骑在马上,心情甚是愉悦。

“宪斗。”皇太极微微侧脸,将范文程召到身边,开口询问道:“两红旗攻打金州失败,损失不小,大贝勒难辞其咎啊!”

在进入后金统治区后,皇太极便接到了代善的禀报,知道了金州已为东江军所占据,两红旗攻打失利的消息。

眼看着再有两三日便能回到沈阳,如何处置这件事情,就必须有个具体的决定了。

范文程在马上躬身,恭谨地说道:“大贝勒闻敌占据金州,便果断出动本部人马进攻,虽然遭到挫败,但他是为大金着想,也是有情可原。”

皇太极微皱了下眉头,有些不甘,但好半晌,还是长舒了口气,轻轻颌首,说道:“宪斗之言甚是。大贝勒确实是顾全大局,没有过多考虑私利,很难得。”

因为两红旗的战败,皇太极未必不想借机打压下大贝勒代善。可现在四大贝勒面和心不和,特别是阿敏和莽古尔泰,更是对皇太极满怀戒惧和防范。

代善虽然也对皇太极的一些政策不满,但还算是识大体的,也尽量为着后金的前途考虑。

从攻打金州的兵力便能看出,全是两红旗的人马。

虽然莽古尔泰和阿敏也都有任务,一个去拆除锦州、大凌河等城,一个驻防辽东,但抽调出两三千人,还是能够做到的。

可正蓝旗和镶蓝旗未出一兵一卒,就很说明问题。如果攻打金州的兵力更多一些,兴许结局就会不一样。

所以,皇太极不能处罚代善,将本来还算中立的大贝勒,推到莽古尔泰和阿敏那边去。

非但不能处罚,还有好言慰抚,甚至对他果断出兵金州予以嘉奖。

范文程点到即止,相信皇太极会做出明智的选择。果然,皇太极说出的话,没有让他失望。

沉吟了一下,范文程躬身道:“汗王,两红旗万余人马,攻打金州失利,敌人实力的增长,值得警惕。”

一万建虏骑兵,足以纵横沙场,击败数倍,乃至十倍以上的明军。但那是在野战中,攻坚就另当别论。

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出动的人马都在数万,可依然没有达到目的,获得胜利。

若是在辽西,坚城重炮,攻击失败并不算意外。但打的是东江镇,又是其刚刚收复的金州,皇太极对两红旗的挫败,也感到些许的惊讶。

联想到阿敏在征朝鲜时的损失,皇太极微眯了下眼睛,轻轻颌首,说道:“东江镇的发展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应该是明廷的支援力度有所加大吧!竟然也有了红夷大炮,要刮目相看啊!”

代善报送的并不是很详细,但旅顺堡有红夷大炮,火器也甚为犀利,却是有的。

“金州不比宁远、锦州,若任由东江镇稳固占领,威胁很大。”皇太极轻甩着马鞭,询问道:“宪斗,你说是在秋收后发动进攻,还是隆冬时节,更加合适?”

秋收后发动,胜利后能获得更多的粮食,但河流对于军队的行进,以及粮草物资的运输,都有很大的阻碍。

冬季发动的话,这些障碍将不复存在。敌人若挖什么壕沟灌水,或是护城河,也将失去效用,只不过缴获的物资要少一些而已。

范文程只是稍作考虑,便开口说道:“回汗王,卑职觉得在冬季发动更好。”

理由不得细加解释,皇太极肯定能明白。说得过多,反倒显得皇太极很蠢似的。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道:“正合吾意。那攻打金州的人马呢,派谁去,派多少,不好决定啊!”

范文程也不好作推荐,这涉及到后金高层的矛盾,不是他能够轻作置评的。

“汗王不宜亲征。”范文程想了想,似乎是答非所问地躬身说道。

皇太极亲征察哈尔部,是挽回在宁锦之战中失利对其威信的影响。更重要的一点,军事行动有极大的胜算和把握。

但攻打金州,就又是建虏所不擅长的攻坚作战。先有宁远,后有宁锦,范文程本着以防万一的打算,劝告皇太极不要亲去。

皇太极不置可否,只是若有所思地看了范文程一眼,便不再言说此事。

范文程心中有些忐忑,劝说皇太极不要亲征,好象认为攻打金州不会成功似的。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知道皇太极是不是因此不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