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四十七章 朝鲜义助

逆天换明 第二百四十七章 朝鲜义助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这恐怕也是沈世魁要另僻财路的重要原因,郭大靖也看到了人参等特产的奇货可居,想要通过朝鲜的友人,在中间倒腾一把。

而对于和建虏的走私贸易,有朝鲜友人,也牵罪不到郭大靖头上。何况,用金银或镜子、丝绸来交换,也把资敌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建虏缺的是粮草物资,金银是没处花,郭大靖索性再给他们增加一些。

要知道,沙漠中要渴死的人,最宝贵的只是一瓶水,金山银山也挽救不了他的命。

不管林庆业等亲明朝人能不能提供帮助,或是帮助的力度够不够,郭大靖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而且,这条与朝鲜的联络线,郭大靖是不会向外人透露详细的。即便是毛文龙,也只知道他与某些朝鲜义士有来往。

能不能赚钱,能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物资,郭大靖心里也没底。所以,他才命吴九成等人,在山东、北直隶也分批量采购骡马牛羊。

只要价格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郭大靖已经准备拿出二十万两银子,使东江镇的后勤运输力,以及机动能力,提高一个台阶。

在郭大靖的认知中,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算不上什么问题。至于花的多少,并不是最在意,达到目的才重要。

“将军。”亲兵又进来禀报,“炮兵训练班的结业仪式快要开始了,您说好了要参加的。”

哦,被沈世魁这么一弄,都给忘了。郭大靖拍了下脑袋,起身穿衣,大步走出屋去。

火箭、迫击炮将逐渐装备部队,操炮的炮兵自然是必不可少。郭大靖便请各部调派聪明强记,最好是粗通文字、会算术的军官士兵前来受训。

其实,从训练操作红夷大炮的炮兵开始,郭大靖就与教官们一起,研究出了一套比较简单易学的教程。

经过多次试射,把大炮的仰角、装药量和射程、落点联系起来,做成一个小册子,就象后世查数学用表,翻看就知,死记硬背下来更好,也不用太过复杂的计算。

在军队中要找出识文断字、精通算术的将士,与在百姓中寻找读书人是一样的困难,采取这种教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有一项技能,却是炮兵必须要学会,且要精通的,就是测距。

对于此项技能,郭大靖绝对是高手,并有独家秘技,那就是——跳眼法。

在后世,这在军队中是最简单且常用的手段,但使用却并不频繁。因为有各种仪器,从望远镜到激光,更加精确。

但在当时,这种测距方法却非常实用。不借助任何仪器,只靠两只眼睛和大拇指,就能测出距离。

说白了,炮兵训练班的学员,只要掌握操作和调整火炮的步骤,并学会跳眼法测距,拿到小册子,就算是学成毕业了。

当然,成绩有好坏,悟性有高低,炮兵也有军官,也有职衔高低。

郭大靖快马加鞭,很快来到炮兵的训练营地。受训的学员们迅速集合,在操场上笔直站立,目不斜视地等着郭将军的检阅。

尽管是来自不同的部队,但都是东江镇的精兵强将,甚至还有——

郭大靖的目光在金重国等朝鲜义士脸上稍作停留,心中非常欣慰。

这些朝鲜人在与东江镇将士并肩作战,浴血拼杀,源于对建虏的仇恨,源于对大明帝国曾经在朝鲜亡国之际的无私相助。

而他们,亦将撑起朝鲜的脊梁,不向建虏屈服,不向建奴称臣。是的,郭大靖希望他们在将来会担起这样的重任。

………………

朝鲜,义州白马山城。

轰,迫击炮在烟雾升腾中,将炮弹发射出去。

炮弹划着弧线,飞过山石、杂草,落在一千余米外,滚动了两下,猛然爆炸开来,迸现出火光和黑烟,将土石草屑抛到半空。

“好,好啊!”林庆业用力拍着山城的城墙,满脸的振奋之色。

安克諴躬身道:“或加大发射药量,射程还能增加,约在三里左右。”

作为派往东江镇受训的朝鲜人,安克諴和金重国等人主修的都是炮兵。

而郭大靖研制定型迫击炮后,安克諴便和几名工匠随同运炮的船回到义州,献给林庆业,并作了演示。

林庆业用力点头,说道:“先有火枪改造,后又送来此犀利火炮,郭将军高义,令人无以为报。”

青铜迫击炮及炮弹的制造,郭大靖都无私相授,只是提醒朝鲜方面,要多注意保密。

燧发火枪也没瞒着,早在一个月前,便把朝鲜工匠送了回来,也给了相当数量的弹性钢片。

坩埚炼钢不仅能生产制造高碳钢的刀具模具,也能制造弹性钢,这使得燧发火枪的改造速度大大提高。

“此炮,在金州也是刚刚铸造。”安克諴也很感慨,说道:“郭将军的无私相助,令人钦佩。”

林庆业沉吟了一下,说道:“我委托商人在湾上马市交易到牛羊马匹上千,正欲装船启运。可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小气了。”

“奈何,建虏不喜金银,专要粮食、丝绸、棉布等物资,郭将军又不愿资敌。”

说着,林庆业转向身旁的金念良等人,问道:“我有意将我军之火枪挪借出两千,再加上搜购的千余枝,一并送与郭将军,你们以为如何?”

金念良知道送就是卖,林庆业并没有钱,火枪没了,有银子顶着,再造就是。

而义州军备的整顿加强,已有一年多,兵不过一万多,火枪也只有四千多枝。

但朝鲜与建虏在短时间内不会再爆发战争,这是能够分析并判断出来的。也就是说,火枪挪借并不会有什么危险。

“卑职以为非如此,不能显示感激之情,不能回报郭将军无私相助。”金念良躬身说道:“两千枝火枪而已,或购买,或打造,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补上。”

火枪的打造,并不只是义州在进行。作为一种主要武器,朝鲜有不少兵器工坊,负责为军队打造。

一国之力,与一隅之力,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林庆业这样做也是有把握的,作为抵御建虏的最前沿,义州重整军备,得到了沈器远的大力支持,武器的倾斜供应也是明显的。

“我军也正在换装燧发火枪,正好可作为借口。”车礼亮微笑着附和道:“不说改造,只讲回炉后重新打造,也尽可搪塞过去了。”

林庆业笑了起来,颌首道:“那便这么定了。念良,还是你负责运到金州,并向郭将军致以我等的诚挚谢意。”

金念良躬身称是,又不忘提醒道:“大人,是否再派志愿者前往金州?”

林庆业想了一下,说道:“再派三百人,孝一那边,应该也会派人,不要太多,过于显眼。”

不管是东江镇,还是林庆业等朝鲜将领,都认为围绕着金州,还将有大战爆发,时间就在今年。

建虏但凡有战略眼光,都不会允许辽南有敌人稳固的基地,有数万的重兵。这简直是抵在腹心的钢刀,随时能够猛刺过来。

所以,既是支援的态度,又能借战练兵选将,林庆业和崔孝一都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前后已经有两批朝鲜义士加入到郭大靖所部,参加了与建虏的厮杀作战。

伤亡在所难免,但在林庆业和崔孝一看来,归来的朝鲜将兵无论在作战技能,还是在作战意志上,都经受了淬炼,有着极为明显的提高。

这些具有实战经验的将兵充实到了新组建的义州军队中,给军队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

历史车轮还在滚滚向前,虽然郭大靖在猛力地撬动,但最多是使车轮跳动了一下,却又倔强地回复到原来的轨迹。

对此,郭大靖没有泄气,在继续憋着劲儿,也已经不太在意他发力后的历史改变。事在人为,尽力就好。

七月,袁崇焕到达宁远,弹压了川、湖兵闹饷哗变,并以川、湖兵曾是赵率教手下为由,将赵率教调离辽西。先移镇永平,再移至关门。

随后,袁崇焕又与满桂闹不和。崇祯收回满桂的尚方宝剑,将其调至大同,担任大同总兵。

“以辽人守辽土”,袁督师践行着自己的平辽方略,也满足了辽西军头独享资源的需求。关外重镇,再无外来将领。

不,还有一个毛文龙。袁督师的目光转向了辽东,看向了东江镇,盯上了与其早已不和的毛文龙。

首先,袁崇焕疏请朝廷派出文臣监理皮岛粮饷,意图通过行政手段节制毛文龙。

其次是奏请朝廷改变朝鲜贡道。

原朝鲜贡道经登州到北京,改为不经登州而经宁远到北京,从而切断毛文龙同朝鲜的政治联系,并切断其来自朝鲜的财路。

最后一招便是釜底抽薪,请罢登莱巡抚和辽东巡抚,名义上是在辽东“事权统一”,但却将东江镇直接纳入到自己的管辖之下。

辽东巡抚王之臣,因为弃守锦州等城,已经被罢免。登莱巡抚孙国桢,毛文龙的同乡,还管着东江镇的粮饷,非去不可。

在东江镇设文官监军,遭到毛文龙的强烈反对,只能暂时作罢。但后面的两条奏疏,却被朝廷接纳,很快予以批准。

此时的袁督师,不仅得到了崇祯的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他的背后站着文官集团。朝堂上的大佬,韩爌、钱龙锡、王永光、王洽、傅人龙等等,全都力挺这位东林党中最能打的“名将”。

怎么争,怎么斗?

反正,面对如此庞大的势力,郭大靖是没有办法的。

况且,他也不想去争、去斗,只管闷头发展,积蓄实力。到什么时候都是实力为尊,发展才是硬道理。

但毛文龙却还没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绞索正在收紧,还在上疏申辩,为东江镇争取着粮饷。

“……本镇揣辽事委可担当,定额无容再议。

“粮饷必须照依关宁,丝毫颗粒决不可缩,饷额恢复事不容缓....”

不管怎么申辩,崇祯只能是越来越厌恶。因为,他对东江镇,或者说是对毛文龙的印象已经定型。

这源于天启七年断粮断饷后,毛文龙对皇帝的口出不逊,也源于根深蒂固的“以文制武”,以及对边镇武将的不信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毛文龙被文官构陷,牵扯进阉党王国兴谋逆案,已经被打上了“阉党”的标签。

而崇祯的处置也能看出他对毛文龙的态度,不用什么三司会审,直接将王国兴处死,等于是认可了文官的诬告。

既是阉党,那必须除恶务尽,这可是朝堂上的东林君子们历史使命。

有这么多敌人,又陷入最危险的党争,历史上的毛文龙必死无疑。即便是现在,郭大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救他一命。

郭大靖放下了手中的邸报,长长地叹了口气。

登莱巡抚被罢,袁督师的奏议又得到了批准。

从今以后,凡是运往东江的钱粮器用,不再由登州、莱州直接运往东江,而是从山海关起运至觉华岛,经过蓟辽督师衙门挂号,再登舟转运至东江。

也就是说,袁督师通过蓟辽督师衙门的节制、转发和核查,控制了东江镇的粮饷、军器。

在外人来看,不过是换个地方转运,多个核查的程序。但真的是这样吗?

“来人。”郭大靖的声音有些低沉,对唤进来的亲兵吩咐道:“准备一下,明天启程赶往南关。”

毛文龙对于主动发起袭攻的作战计划并不算积极,理由也很充分,部队中的火枪装备数量,还达不到他的标准。

对此,郭大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火枪数量确实无法满足四个协的人马,也只能尽量平均分配。

而平均分配就意味着每协的部队都装备不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郭大靖所部的左协,算是装备火枪最多的,重火枪一千两百枝,轻火枪两千余枝,而全协人马却是一万两千人。

在材料充足的条件下,工匠们加班加点的情况下,造枪工坊每月能造出千枝轻火枪。

郭大靖不得不先紧着金州的部队进行装备,皮岛本部那边只能再等等。

按照他的标准,每协至少要装备重火枪两千枝,轻火枪四千枝,使热兵器的比例达到一半,才具备对建虏的必胜优势。

当然,如果装备率能够继续提高,就更令人振奋。压倒性的优势,也才是郭大靖的最终目标。

正常情况下,差不多要四个月,才能达到基本的标准。郭大靖也不得不暂时打消发动进攻的计划,继续耐下心来积蓄力量。

幸好,一个半月前,朝鲜的友人给予了大力支援。三千枝轻火枪的运到,使得金州的左右两协的轻火枪装备数量都达到了四千枝。

现在,三千枝火枪的改造才刚刚完成,交付军队。而离开部队三个多月后,郭大靖也终于返回了南关防线。

诸事都还顺遂,套在东江镇头上的绞索虽然在收紧,但郭大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断粮断饷也不能动摇东江镇的实力。

林家牵头相助,五万石南方的夏粮已经运到大连,加上秋天丰收已成定局,东江镇已经能够自力更生。

在郭大靖看来,这绝对能够算得上是里程碑似的大事件。摆脱朝廷的控制打压,才是东江镇能够发展壮大的最基本的条件。

而他急于返回前线,是因为得到情报,皇太极征伐察哈尔部获胜,正在返回沈阳的途中,代善等后金高层已赶至沈阳准备迎接。

不管皇太极是否会很快发动对金州的进攻,金州驻军都进入到了准战备状态。再有一个月就是金秋十月,无论怎样,都要做好保卫秋收的万全准备。

在南关防线与李维鸾会面后,两人商议一番,便分头巡视防线,检察部队的备战情况,以及粮弹物资的储备。

炮台上红夷大炮在棚下斜指北方,居高临下用望远镜瞭望,防御工事的前后都清楚在目。

“至少还应该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郭大靖放下望远镜,对着张攀等将领说道:“建虏最好是在冬季发动,那时候准备得要更加充分。”

别人只知道部队的火力装备率在提高,名为迫击炮的武器也在防线后布置,却不知道郭大还在等着从澳门运来的大批重火枪。

至少两千枝重火枪,将使守军的战力再次大幅提升。如果能再有两三个月准备,迫击炮的数量更将达到四五百门。

张攀笑了笑,说道:“就依现在的火力,建虏若来,也定然是死伤惨重,铩羽而归。”

这话说得没错,如果没有守住南关防线的实力,也不会倾尽全力来收复金州。

但火力得到成倍的加强,一次就把建虏打得胆寒,令建虏对于攻坚产生恐惧心理,明年便能够比较放心地向外扩张。

所以,同样是防守成功,同样是击退敌人,效果却相差很大。

“张将军所言极是,这防御早就是坚不可摧的。”郭大靖笑着颌首,并没有详细解释,将士们看起来信心都充足,这样就挺好。

目光继续瞭望扫视,郭大靖在高大的抛石机上稍微驻留,但也只是微微一笑,便又看向他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