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四十六章 沈太爷贪财,平台召对袁督师

“见过大帅。”沈世魁进到屋内,躬身施礼。

“不必多礼。”毛文龙抬了抬手,笑着说道:“坐下叙话。”

沈世魁落座之后,亲兵奉上茶水后退了出去,毛文龙开口问道:“听说最近的生意还不错,辽东特产和鲸肉都有了比较稳定的商贾承接。”

“春季倒是捕鲸的好时候,今年捕到了十几头,一些商贾也逐渐接受,卖的还算可以。”沈世魁如实答道:“但到底还是新鲜的更好,熏制的就差点,天气一热,这销量就不够理想。”

苦笑了一下,沈世魁继续说道:“至于辽东特产,搜购到的越来越少。”

毛文龙垂下眼帘,心中有些烦,能赚钱就够了,还嫌少,要那么钱干啥?

“听说林家已经走通了倭国的海贸,还在皮岛短暂停靠过。”沈世魁把话扯到了正题。

毛文龙抬起头,缓缓说道:“林家慷慨大义,在东江镇困难的时候,借贷了十数万两银子购粮。为了感谢,本帅才给他们提供方便。”

沈世魁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大帅误会了。我不不是要和他抢生意,只是想请他们捎带些商货,也是顺路的事情。”

毛文龙摇了摇头,说道:“你向林家提出来,他们就会以为是本帅的意思,不管愿不愿意,又岂会不答应?心中有了芥蒂,日后东江镇若再有困难,还会指望林家慷慨相助吗?”

沈世魁嗫嚅着解释,会好好与林家商量,不会倚势压人,成与不成都无所谓。

毛文龙知道这都是胡扯,身份摆在那儿,说什么人家会信?若不是自己是东江镇大帅,你沈世魁凭什么去跟人家谈?

碍于沈世魁是自己的岳父,毛文龙耐下性子,说道:“你知道郭大靖也做生意,但赚的钱基本上都投到了东江镇,前前后后不下数十万两。”

沈世魁的眼睛亮了,对详细的数据,他还真不是很清楚。

光投入就这么多,那得赚多少钱哪?看来自己有点搞错了,应该抱紧郭大靖这个财神才对。

对自己岳父的了解,毛文龙看沈世魁的表情,便知道自己这番苦口婆心白费了。不仅如此,恐怕还要把郭大靖给扯到里面去。

毛文龙抚着额头,有些头痛,好半晌才抬起头,沉声道:“你不要去找林家,也别去找郭大靖。做生意的事情,本帅给你问问。”

沈世魁赶忙表示感谢,也猜出毛文龙的心思,不想让他四下乱跑乱问地丢人现眼。

郭大靖是毛文龙的部将,由毛文龙开口,关系不同,倒是更好办一些。不管成与不成吧,郭大靖和毛文龙之间都好说话。

而且,毛文龙能拉下脸来,郭大靖也知道日后会有别的补偿,也算是一种利益之间的交换了。

毛文龙打发走了沈世魁,回到屋内,连连摇头,无奈叹气。

这事自己说,比沈世魁要好。至少,不会让郭大靖有别的什么想法,就是想赚点钱而已。

坐在桌案前,毛文龙铺纸提笔,勘酌再三,又重重地叹了口气,才开始动笔写信。

………………

七月的天,京城比辽东更热一些。

重新起复的袁督师,此时正在平台,接受皇帝的召对。

平台,建极殿居中向后,高居三躔白玉石栏杆之上与乾清门相对者,云台门也,两旁向后者,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即云台左右门,亦名“平台”者也。

而明朝的平台召对,相当于国情咨议。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尤其是问询地方封疆大吏,召对政务。

至于崇祯为什么会重新起用袁崇焕,当然得力于文官集团的推举,特别是首辅韩爌,也就是袁崇焕的座师。

理由呢,文官们用精僻的语言进行了阐述,那就是“不怕死,不爱钱,曾经与奴打过”。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前面的不怕死、不爱钱,不用多解释,就是这个“曾经打过”,难道就能成为专镇辽东的理由?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过《孙子兵法》的人,都知道,这是开篇的第一句,可见其重要,可见其难忘。

可春风得意的袁督师,便是在崇祯皇帝的召对中锐然以五年复辽成功自许,“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至于复辽的策略,袁督师果然如郭大靖所料,说出了“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御座中的崇祯不易觉察地挑了下眉毛,缓缓开口,问道:“以辽土养辽人,便是在辽西屯田否?”

袁崇焕没有多想,立刻答道:“回万岁,正是。全辽兵食所仰藉者,天津截漕耳……屯则有草有粮而人马不饥困,兵且得剩其草乾月粮,修整庐舍,鲜衣怒马,为一镇富强;屯之久而军有余积,且可渐减乾草月粮以省饷……”

崇祯听到屯田的这么多好处,脸上微露笑意,但又接着问道:“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

这是屯田保收的关键所在,怎样布置,能限制建虏长驱直入、破坏屯田;怎么防御,才能保住屯田所得,不致于为建虏所得,反为资敌。

袁崇焕脸上闪过一丝惊异,躬身奏道:“城堡关连,有浍有沟,有封有植,决水冲树,高下纵横,胡骑不得长驱……繇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

这是什么战术布置,听起来很是高深莫测,颇有些奇门遁甲、九宫八卦的神秘味道。

难道不用出动士兵拦击阻遏,凭着浍呀沟呀,封啊植啊,就能令建虏寸步难行?使屯田不受破坏,或是收获不被建虏抢走?

如果这么厉害,那还修城干啥?哦,袁督师不是早说过“不据险以守,无以固人心”嘛?

说白了,人还是要缩进城里,不能在野外与建虏厮杀作战。可这又回到了屯田的要害所在,仅靠地形,或者是挖沟栽树,就能保卫屯田?

如果有实战经验,与建虏打过的将领,肯定会说出其中的扯淡之处。别整得简炼又文绉绉的,听着云里雾里的很厉害,却无实用之处。

但袁督师面对的是崇祯,一个不谙战事,无识人之明,无判断主见的小年轻。听到袁崇焕的奇门遁甲,立刻激情澎湃了。

袁崇焕又加了一把火,“险设而事备,以六万守四城,奴即百万,何敢飞越?从此且耕且筑且前,夷来我坐而胜,夷不来彼坐而困,前后五年便可制胜。”

这下子,崇祯不仅澎湃,简直是燃烧了。

好啊,好啊,朕相信你,加油去干吧!

于是,崇祯立刻表示:“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皇帝很兴奋,可听着袁督师的复辽方略也很累,便去休息了片刻。

等到皇帝再回来议事,袁督师似乎也觉察到自己有点吹大了,赶忙进行补救。

“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这既是提条件,也是在铺后路。

五年不能平辽,袁督师也有得辩解。比如户部不按时发饷,工部的器械有问题,兵部在调兵选将上不听我的等等。

崇祯立即饬四部臣,即指示户、工、吏、兵四部,在粮饷、器械、用人、兵将方面,都要事事给予支持。

袁督师觉得还不保险,又奏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什么意思?

袁督师要堵悠悠众口,所有反对他的,提出不同意见的,都是诽谤中伤,都是妒嫉,你们就听我一人的就成。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祯立刻保证:“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

作了带有污辱性的比喻,这场平台召对,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两个错误的人聊了一些错误的废话。

但PPT做得漂亮,那是真有用,袁督师成功地从大明董事长崇祯手里拉到了投资,还得到了尚方宝剑、玉带等奢侈品的现场奖励。

于是,袁督师得到了他想要的,但不想要的,也没有甩掉。他的命运已经注定,却还不自知。

…………………

郭大靖作为后世的穿越者,也搞不出什么八门金锁、九宫八卦阵,只能老老实实,费劲巴力地构筑了南关防线,保护金州的军民和田地。

又是宽壕,又是拒马鹿砦,又是火枪火炮,还有数万军队坚守防御。与袁督师相比,真是汗颜之极。

丢人哪!郭大靖若知道仅凭口舌,就有如此奇效,索性就带一本《演讲与口才》来穿越了。

幸好,郭大靖也没太大的奢望,只凭《平辽方略》就能令崇祯拜服,依然在按部就搬地进行着自己的计划,卖力地工作和准备,卖力地提升着东江镇的实力。

是否能主动发起进攻,不让建虏消停,郭大靖在等本部的回信儿。

金州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联手行动,金州就可少抽调兵力,金州的安全更有保障。

毕竟,建虏的机动能力不得不防,从辽阳直下金州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尽管皇太极征伐察哈尔部,还未回师。可建虏还有四旗人马,不能掉以轻心。

“按照现在的进度,再有两个月,火枪就能全部改造完毕。”

“造枪的速度加快了,每天能达到三十枝,人手再增加的话,还能够提升。”

“弹药生产还要提速,从皮岛本部送来的数千辽民中挑选人手,充实到工坊。”

“炮弹和火箭铁壳的打造,可以包给民间作坊,以增加产量。”

郭大靖一边看着各个工坊的数据报表,一边做着相应的调整,以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

热兵器作战比冷兵器更加需要后勤的保障,仗一打起来,只是弹药的消耗,就是惊人的。

按照上次金州防御战的标准,那可是准备了大半年的时间,目前屯积的弹药量只够三次到四次那种规模的战斗。

而随着火器的数量增多,威力的加强,弹药的消耗量也会成倍增长。

幸运的是,还有时间。而军工生产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就更令人放心。

在工坊区已经待了快两个月了,郭大靖算了下时间,露出微笑,仰头靠进了椅中。

嗯,心情确实是舒畅的。顺利地工作,顺利地生产制造,顺利地装备部队,以后还要顺利地打击建虏。

在这两个月中,郭大靖计划中的工作基本上都完成了。

火箭最终确定型号,开始进行大量制造;命名为轰天炮的臼炮,也确定了两种大小,连同弹药,投入生产。

燧发枪的打造,因为工具钢的出现,而实现了产量突破,在逐步实现郭大靖的目标——全军热武器化。

从工坊区的扩大,以及工匠数量的暴增,就能看出军工生产的旺盛势头。

如果加上造船的工匠,有将近一万非农人员在为东江镇制造着各种武器装备,这绝对是令人瞠目震惊的数字。

按照新定的工匠的待遇,技术较好的一级工匠已经与士兵相同,二级工匠则相当于士兵三分之二的粮饷,再加上少量的特级工匠,差不多等于多养了七八千兵。

当然,效果非常明显,工匠们的生产热情被激发出来,都卖力地工作,唯恐失去这份能够养家糊口的生计。

幸好发行了军票,也幸好有钱买粮,朝廷恢复发放的粮饷,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从目前的天气,以及农作物的长势来看,秋收是基本有保障的。对于毛文龙和陈继盛来说,这就消除了发行军票之后的担忧。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情况会越来越好,只有郭大靖知道,东江镇和毛文龙将迎来一个严峻的考验。

随着袁督师的上任,第一件事情是在辽西排除异己,并和辽西军头进行利益捆绑;

其次则是议和,与建虏的书信来往,从袁督师来到辽西,一直到建虏抄掠京畿,就没断过。

最后一件便是断绝东江镇的粮饷,还要禁海,不惜饿死成千上万的东江镇军民。

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这三把火,无论再怎样辩解,也是于敌有利,且更象是内讧争斗。

郭大靖不能阻止袁督师上位,不能左右崇祯的激情燃烧,但却能早做准备,维持住东江镇的实力。

所以,作为重中之重的粮食,郭大靖已经告诉林家,从南方运多少要多少,还让他尽量与从事海外贩粮的海商建立起长期联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你袁督师如何施计,东江镇都能岿然屹立,继续与建虏周旋抗衡。

不用太长时间,在议和中把你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皇太极,就会亲手把你送上不归路。

当然,郭大靖也在憋着阴招,利用崇祯多疑猜忌的性格弱点,找机会把袁督师拉下马。

“将军。”亲兵进来禀告,呈上了书信,“旅顺陈副帅派人送来的。”

郭大靖点了点头,伸手接过,在信封扫了一眼,微微一怔。

打开信封,郭大靖读着信件内容,眉头轻轻皱了起来。

毛文龙写的信,除了询问了一些正常的军务情况外,还委婉地给沈世魁说了话。

如果方便的话,给沈世魁指条赚钱的路子,或是算他合股,让他赚点钱。

这能说不方便嘛?郭大靖摸着下巴,不陷苦笑起来。

我又不是缺钱,要集资招股,有钱自己赚多好,你这不等于伸手管我要钱吗?

可毛文龙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无奈。郭大靖也明白,毛文龙来开口比较好。要是沈世魁直接找上来,轻重都不好拿捏。

沉思良久,郭大靖不想让沈世魁掺和到自己的生意之中。那就只能把倭人介绍给他,你不是想做生意嘛,倭人需要什么商货,你要能采购,自然能赚钱。

可你要没那个能耐,就干瞅着,怪不得别人。

思虑已定,郭大靖认为还要和林家打个招呼。毕竟,这从表面上来看,有和林家抢生意之嫌。

但从实质上,林家和沈世魁是各干各的。毕竟谁也不可能垄断对倭的海贸,就象不能垄断国内的生丝一样。

而要从国内收购生丝,人脉很重要,至少在短时间内,沈世魁恐怕没有太多的货源。

人哪,真是贪心不足。鲸肉给你了,辽东特产也基本上把持着,这还不够你赚的?

郭大靖摇了摇头,由辽东特产,又想起朝鲜方面的事情。

除了拿出银子,请林庆业帮着打造火枪,以及通过建虏和朝鲜的互市,采购便宜的牛羊马匹外,郭大靖还指定了人参、鹿茸等辽东特产。

辽东战事之后,人参毛皮等特产在内地的价格水涨船高,东江镇原来的生意,也主要是这些为主。

但出产人参、鹿茸的地方,绝大部分已是建虏的统治区,沿海的空白地区,经过数年采收,现在已经很难寻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