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八十九回 中行寅蠢散昭陵会 董安于智建晋阳宫

诗云:皆因赵盾为国忠,致令遗孤一脉承。百年之后看赵鞅,便改门楣列七雄!开场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少年赵鞅,在韩起、魏舒协助之下步入政坛,始入六卿,凭借出色才干,顺利立住脚跟。此后周景王崩,王子猛与庶子朝争位,子匄得立,是为周敬王。王子朝造乱,敬王渐不能敌,向诸侯求援。晋国执政韩起遂再次扛起“尊王”大旗,插手宗周事宜。由是自己坐镇晋国,遣荀跞为帅,率诸侯之兵主持勤王。然而荀跞奔波数年,依然动乱不止。当时赵鞅为父亲服丧已满,韩起便奏请晋顷公起用赵鞅,与士弥牟同为荀跞之副。

由是赵鞅出世,带兵出国,与宋乐大心、鲁叔孙昭子、卫北宫喜、郑子大叔,以及曹、邾、滕、薛、小邾共十国代表,在晋国黄父召开会盟,商议平定周室混乱。赵鞅照会各国,要求提供粮草、拨调军队支援敬王,只半年有余,便将王子朝之党基本被肃清,赶出王畿之地。由此在韩起、魏舒多方照顾下,赵鞅在政坛崭露头角,并为列国诸侯所知。其后未久,韩起寿终,魏舒继为执政。士鞅便趁韩氏之衰,对赵鞅软硬兼施,欲迫其归附于范氏。

士鞅者,祁姓范氏,讳鞅,谥献。故又名范鞅,史称范献子,士匄之子也。早在公元前559年,中行偃率十二国联军伐秦,因下军将栾黡不听号令,擅自率军回国,中行偃只得命全军撤退。栾黡弟栾钺却以之为耻,号召军中勇士继续攻秦。当时士鞅正年少气盛,便随栾钺攻秦,栾钺战死,士鞅得脱。栾黡驱士鞅奔秦,后虽回国,但自此栾范交恶。四年之后,中行偃伐齐,士鞅从父出征,勇立战功。又五年,栾盈叛乱,魏舒欲附之,士鞅果断挟持魏舒,成功孤立栾氏,终灭其族。父亲士匄死后,士鞅始入六卿,为下军佐。至赵武死后,韩起执政,六卿瓜分晋国权柄,兼并其他大夫之家,党同伐异,政出私门,国势大衰。

韩起执政二十八年,年逾九旬寿终正寝。魏舒继为执政,便觉颇有些力不能逮。其后羊舌氏、祁氏遭到士鞅诬陷,合六卿之力,共灭二大夫之家。自此之后,晋国大权彻底为卿族把控,国君再无实权。魏舒不欲复封羊舌氏及祁氏后代,便化二大夫封邑为四县;魏、韩、智、赵四家各得一县。士鞅及荀寅一无所获,由是对魏氏大为不满,便转而拉拢赵氏,命三子与赵鞅来往。其实士鞅为拉拢赵氏小宗邯郸氏,早于十数年前便将荀寅姐荀姬嫁与邯郸大夫赵胜为妻,以结姻亲之属。赵胜乃赵穿后裔,邯郸子赵旃之孙也。因娶中行寅之姐,生子赵午。由此以来,邯郸氏与赵氏血缘逐渐疏远,而与中行氏及范氏进一步拉近。

便说士氏三子因奉父亲士鞅之命,来与赵鞅结交,时常同至赵府,交情渐密。赵鞅爱习骑射,欲伐自家园林为马场,遂请教三范道:“我园中树木茂盛,不便纵马驱驰,诸兄以为何如?”范长子答道:“此事智者不问亦不为,愚者不问而为之。”次子答道:“欲马疾驰,则劳民砍树;若惜民力,则不惜马足。”幼子士吉射却道:“可先令百姓上山伐树,如此马得其用。继开私园,使民见树;山远园近,百姓则乐伐园林;且山道崎岖,园路平坦,百姓又悦;园林砍完,低价售之,百姓更悦。则为一事而三悦国人,一举三得也。”赵鞅喜而从之,则其树得伐,百姓称快。士吉射甚为得意,归告母亲一举三得之计,不料其母怒道:“终毁灭范氏者,必此子也!少年轻狂,炫耀不施,哗众取宠,岂能长久哉?”

魏舒执政次年,时为公元前513年,晋顷公十三年。魏舒命中行寅与赵鞅至汝滨修筑城池,并命收缴民间铁器,冶炼兵戈,以卫公室。士鞅乃与荀寅密谋,矫传魏舒假令,命赵鞅将所收集铁器熔铸成鼎,并镌铸范宣子所定法令于鼎身之上。列位看官!此将法令昭示天下,便等于宣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时代,将成历史也。由是此事甫作,便遭诸侯国卿士大夫强烈声讨。太史蔡墨因感慨道:“范氏、中行氏其将亡乎!矫传执政之命,擅制刑器,并为国法。范鞅必使晋至穷途末路也。赵鞅亦与此事,赵氏概受其累乎?”魏舒闻说此事大惊,急召集诸卿商议,是否将其刑鼎熔毁。于是范鞅极力主张保留此鼎,赵鞅、中行寅附和范氏,韩氏支持赵氏,荀跞默不作声。魏舒虽为正卿,只得少数服从多数。

魏舒仅执政五年,便即猝死,士鞅代为正卿。此时晋顷公之子姬午在位,史称晋定公。士鞅执政七年,贪得无厌,损公肥己,利用一切手段压制韩、赵、魏及智氏。赵鞅此时已大为成熟,看透范氏用心,于是便利用士鞅命其子拉拢自己之机,装憨卖傻,韬光养晦,不问朝中之事,只在自己封邑内积极进行改革。乃选贤任能,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毋恤、史黯、窦犨等智谋之士,又同卫庄公蒯聩、方技门掌门扁鹊(并非春秋初期神医)、相师姑布子卿等各方奇人广泛结交。又派尹铎、董安于在封邑内修建城池,经营赵氏大本营。

尹铎受命,便即问道:“未知主公命我建城,是欲为提供赋税之所耶,或为保护族人屏障乎?”赵鞅道:“必为坚城,固若金汤。我赵氏日后有难,可于此为避难之所也。”尹铎应诺。赵鞅因厌恶中行氏,又嘱道:“中行寅于五十年前所建围墙,卿必要拆毁之。”尹铎领命,因与董安于拜辞家主而去。董安于字阏于,平阳翼城人,太史官董狐之后。因出身史官世家,故深明地理风水,又知赵鞅用意,便选址于太原盆地,审时度势,以远离五卿势力。因见汾河西畔,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南带梗阳,龙脉风水绝佳,于是建议在此筑城。因其地位于晋水之北,故将此城命名为晋阳城。尹铎大喜,二人一拍即合。

期年之后,城墙修成,当建宫殿衙署墙壁。董安于献策,全用丈余荻蒿楛楚茎秆以做墙骨,外面糊上泥膏,便为宫墙。此墙观其外表,与夯筑土墙并无二致,遮风挡雨,更是便当。但虑及万一外城即破,宫城被围,则可敲掉墙外泥膏,将里面植物茎秆取出,以为箭杆、戈柄,源源不绝其用也。建筑内殿之时,外围游廊又皆以铜柱取代木柱,平时美观耐用,危急之时则可熔为箭簇、刀戈。最后修建内城四围宫墙,又采用版筑之法,利用太原盆地卤土、汾水河沙、卤土沙,三者合一,夯实压紧,凝固之后则其坚如铁,且遇水后卤碱渗出,更与沙土混结成坚硬外壳,可防溃散。晋阳城经二人合力筑成,果然是固若金汤,面面俱到。此后凭借晋阳城之固,两次救赵氏于危难,其设计心思缜密,由此可见一斑。

晋阳城完工成就,尹铎便遣使往报家主赵鞅,请其前来视察,验收城池。赵鞅闻报大喜,乃率家臣等到达晋阳,见所建城垒错落有致,高下相倾,颇为满意。但行至内城,见中行寅所建城墙非但未拆,反而增高丈余,又加其厚。赵鞅大怒道:“尹铎竟敢阳奉阴违,欺哄我也?必杀此子,而后进城!”董安于闻此,急率筑城众臣拜倒车前,谏道:“此墙虽属内城,其实乃为最后保命之屏障也。尹铎既奉主公之嘱,当初亦欲拆毁此墙。是我等告之,若外城已破,单凭此墙,亦可保内城旬月无虞也。于是遂命保留,并高筑此墙。因是众人之议,故未奏请主公。此墙可使守军警惕,且能防备万一,有何不好?”赵鞅听罢醒悟,便以免难军功嘉奖尹铎。其后全仗此墙,又有董安于所备箭镞,再有内城所积千囤粮食,方在邯郸、中行及范氏联手来攻时,牢不可破。后人便在晋阳建尹大夫庙,以纪其功。

董安于受赵鞅之命,出任晋阳宰。因以法治理晋阳,耿直无私,便被誉为法家治国之祖。董安于出身史官世家,据说是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之董狐后人。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董安于比赵鞅年稍长,很早便为赵鞅家臣,为赵氏起草文告政令,才华出众,向以忠义闻名诸侯。壮年时方为赵鞅肱骨,担任司马之职,协理军政。又任家宰,总管赵氏家族事务,治下百姓毫无二心,深为赵鞅信任,视为左膀右臂。

当时魏舒既死,晋国六卿排序便即发生根本变化。其时六卿,乃是中军将士鞅,荀跞为佐;上军将赵鞅,荀寅为佐;下军将韩不信,魏侈为佐。于是士鞅登上执政宝座,范氏再掌晋**政。由此韩、赵、魏三家便即面临挑战,走向低潮。韩不信、魏侈孙继祖爵,跨代之卿,资历年龄乃至才能,都甚平庸。赵鞅出道不长,且处处皆受上军佐荀寅监视,不敢随意而为。士鞅志得意满,初掌国政,便依刑鼎所注法律,向魏氏下手开刀。乃以替周王室筑城墙时,擅离职守为由,给已故正卿魏舒定罪,下令撤除柏木外棺,降以大夫之礼下葬。众卿大夫见此,皆都敢怒而不敢言;赵鞅心中衔恨,但深知此时强弱不敌,只得暂且隐忍。

便当此时,蔡昭侯自楚归国,为报受楚令尹囊瓦扣囚三年之辱,前来求救于晋。士鞅为树立威信,欣然应允,即刻发起昭陵会盟,召集十八国诸侯,号召合力伐楚。中行寅主盟,亦如楚国令尹囊瓦一般,向蔡昭侯敲诈贿赂。蔡昭侯愤恨道:“我便因不堪囊瓦索贿之辱,方请兵以报也。今若复行贿于公,则复以何报晋!”坚持不允其所请。中行寅索贿受拒,恼羞成怒,便上书执政士鞅,谏止晋国为蔡侯之故伐楚,并言此举对范氏毫无利益。可笑士鞅!竟然听信中行寅一面之辞,复遣散十八国诸侯大夫,昭陵之会就此不了了之。由是诸侯大失所望,晋国伯侯信誉与盟主威严,就此损毁殆尽。其后齐景公便即趁机而起,组成齐、鲁、卫、郑四国反晋联盟,自为盟主。士鞅执政七年,范氏及中行氏大盛,势压其余四卿。

话说齐景公复兴祖宗霸业,联盟鲁、卫、郑三国之时,惟宋国不从其盟。当时宋景公在位,朝中有司城乐祁,乃是开国以来旧族,戴姓乐氏,字子梁,故又称司城子梁。因见晋国会盟虎头蛇尾,遂提醒宋侯道:“自昭陵会盟以来,晋国威信大失,且国内麻烦不断,内乱不休,诸侯皆欲叛离。虽然如此,但今我既不叛离,又不依附,晋侯定会怀恨。不如遣使往聘,以为长久之计。”景公信以为然,遂命乐祁为使,往聘晋国,重修两国之好。乐祁领命,却深感此次去凶多吉少,于是将己子乐溷托付景公,使为戴氏继嗣,然后离宋使晋。

晋定公闻说宋景公主动遣使前来纳聘,深感欣慰。正卿士鞅此时正欲拉拢赵氏,遂遣赵鞅远出国都迎接。赵鞅与乐祁在绵上会晤,把酒言欢,相谈甚洽。乐祁暗道:“不出三十年,晋政必归赵氏。”由是便将聘礼盾牌六十面,皆都赠与赵鞅。遂率使团到至晋都,干脆住进赵鞅府上。家臣陈寅流涕哭谏道:“我戴氏一族,此前都是依靠范氏;今主公改换门庭投靠赵氏,且将国礼皆都解囊相赠,不入范氏之府,莫非不妥?然其事既为,不可挽救矣。主公若死于晋,我必力保戴氏子孙,使其在宋国得志可矣。”乐祁叹道:“我亦知此番有来无回,但日后能保宋国者,必是赵氏,而非晋侯也。我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寅所言,果不其然。乐祁与赵鞅举动,都在士鞅监视之下。因见自己正卿权威受到赵鞅挑衅,宋国君臣改换门庭之志已显,士鞅不由大怒,乃奏请晋侯道:“乐祁身为宋国使臣,奉其主之命来聘晋国,却擅自结好赵氏,相与勾结。若不严惩,则恐诸侯皆欲效尤也!”晋定公称是,便下令捉拿乐祁,囚禁下狱,不放归宋。赵鞅知是士鞅幕后操纵,只能徒唤奈何。

按下宋使被囚,复说其他中原诸侯。且说昭陵会盟既散,郑献公君臣带兵回国,执政子大叔于途中一病不起,以至猝死。献公大为悲悼,及回郑国,下令厚葬大叔,由驷歂继为执政。驷歂乃是郑桓公后裔子孙,姬姓驷氏,名歂字子然,甚有才能,且在诸侯之中极具贤名。驷歂既为郑国执政,便请出兵,一举灭除许国,正式宣布背晋向齐。随即劝说郑献公与齐景公正式结盟,又拉卫灵公入伙。齐景公便即联合郑、卫,向鲁国发起进攻;鲁国不支,乃遗使向晋国求救。晋相士鞅闻而大怒道:“郑国望风使舵,世人习以为常。但卫国地处黄河南岸,其若叛晋,邯郸休矣!”于是立命荀寅为将,赵鞅为副,出兵救援鲁国。闻说晋**至,齐景公不敢接战,郑军收兵还国,卫国便即孤掌难鸣。晋军至卫,卫灵公求和请成,中行寅命赵鞅前往谈判。赵鞅却不亲自出面,只派两名家臣涉佗、成何,往会卫侯。

晋、卫双方在鄟泽会盟,卫灵公见晋国只派两个大夫前来结盟,羞恼不堪。但见晋国大兵压境,只好与盟。于是各自登台,盟誓之际,卫灵公请涉佗、成何二人为己执牛耳。涉佗、成何以为自己来自上国,呵斥卫灵公道:“卫国地不过我晋国原、温两县,有何资格位列诸侯,命我等为执牛耳?”卫灵公闻言面赤耳热,隐忍不发。于是歃血为盟,卫灵公身为诸侯,应先歃血,于是上前,右手伸向盘中。未料正当此时,涉佗突然上前喝道:“晋国向为侯伯,我未曾歃,你何敢先为?”手起一掌,将卫灵公面前器皿打泼,复将其右手用力推开。器皿既破,便将卫灵公右手割伤,鲜血横流。卫卿王孙贾见状,急上前打个圆场道:“结盟为仪,其诚在心。我寡君岂不奉礼,又焉敢不受盟约哉?”于是勉强歃血,不欢而散。

转眼之间,宋使乐祁被囚于晋国已达三年,诸侯皆都叛晋。赵鞅见时机已至,遂向晋定公请命道:“今天下奉晋者寡,宋国为我旧盟,不宜久羁其使也。宋侯主动遣使来聘,我犹囚之,则诸侯其谁愿再与我结交哉?”晋定公认为所言有理,但不敢擅决,遂询执政士鞅。士鞅亦欲释放乐祁,但闻是赵鞅提议,于是奏道:“当初扣押宋使,是恐其归还,教唆宋侯叛晋也。释放乐祁可矣,但需用其子乐溷代之。”定公便使人去问乐祁意见,乐祁一口回绝。定公再问国相,士鞅无奈,终于同意释放乐祁回国,但段以范氏名义放归。于是亲至狱中,来见乐祁道:“卿被扣押,是因党同赵氏;今被释放,是因范氏恩德也。”乐祁由是去晋回国,但未出晋境,就病死途中。或者乐祁本无恋生之意,故宁死不愿成就士鞅功名也。

宋使死于途中噩耗传来,晋国朝堂一片哗然。士鞅立刻下令夺回乐祁之尸,以为与宋国讲和定盟资本。晋国卿大夫及诸侯闻之,皆都不耻士鞅之行。便在乐祁死后次年,士鞅亦得寿终而亡。临终之前,遗嘱足智多谋之第三子士吉射继为范氏宗主,为下军佐。士鞅既死,正卿一职便由中军佐荀跞担任。于是晋国六卿将佐复有变化,乃是:中军将荀跞,赵鞅为佐;上军将荀寅,韩不信为佐;下军将魏侈,士吉射为佐。由是荀跞荣登执政正卿之位,带领其智氏家族,重新继承先祖智罃荣耀,渐成晋国第一豪门。赵鞅由此终于熬死政敌士鞅,升为中军之佐,位列六卿第二。其雄才伟略、远大抱负,至此开始,才有用武之地。士鞅虽死,其子士吉射更贪,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与中行寅相互勾结,两家之亲更为紧密。

士鞅死时,是为周敬王十九年,郑献公十三年,公元前501年。是年,秦哀公嬴㻫公薨逝,在位三十六年。太子夷公早死,秦人遂立夷公之子,是为秦惠公,又称秦前惠公。郑国执政驷歂严格遵循并保护贵族利益,于是年依据邓析所制《竹刑》条款,杀邓析本人。《竹刑》出现,在中国法律发展史里程碑事件。此前各国刑法皆都铭刻于鼎身,因其笨重且平民难得一见,故其法律不能普行通用。而竹刑便于携带、查阅,故此民间得以依照参考,因而得以广泛流传。邓析首倡刑名之治,操两可之说,积极主张刑法公开,自然便如晋国刑鼎一般,引发郑国贵族极大不满,故此终于作茧自缚,被驷歂依其刑律定罪而杀。在驷歂后裔子孙中,便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驷歂氏。其后省文简化,便分为单姓歂氏、驷氏。

再说晋定公十二年,赵鞅再次率兵伐卫。卫灵侯请降,并献五百户属民,以结赵氏欢心。赵鞅退兵之后,便将此五百户卫民暂寄族弟赵午封邑邯郸,然后命尹铎修建晋阳城,以安顿贡户,并作赵氏宗族保障。晋阳城筑就,赵鞅便寄书于邯郸氏宗主赵午,索要寄居民户。赵午表示遵从宗主之命,准备处理移民一事,家臣却一致反对,谏道:“今正值齐国会盟四国,欲进犯邯郸,若仓促移民,必予敌人以可乘之机。且卫人安居邯郸,又何必急于迁往晋阳哉!”赵午信以为然,遂寄书赵鞅,再拖延一些时日。赵鞅闻讯怒道:“赵午向来亲于中行氏与范氏两家,此必欲将卫民五百户据为己有,反叛我赵氏也!”立即以宗主之命,将赵午招至晋阳。邯郸午未知族兄之怒,遂坦然来至晋阳,欲当面解释迟发移民之事。未料赵鞅并不许见,立将邯郸午下狱处死,并告知赵午随从涉宾,要邯郸氏家族自立其主,必还卫民。

涉宾回到邯郸,向公子赵稷哭诉家主被赵鞅所杀。赵稷闻报号哭不已,邯郸众臣亦都大怒,群情激奋,谋划为先主复仇。于是公推赵稷为邯郸大夫,厉兵秣马,准备就绪,便据邯郸城发动叛乱,声讨赵氏。赵鞅时在国都绛城,听闻邯郸氏拥兵造反,乃命上军司马籍秦为将,统军攻打邯郸,剿灭叛军。列位看官!赵鞅此番不与家臣谋士商议,自作主张委派籍秦为将领兵,便是大意至极,以至险些万劫不复也。其以为如此安排,自是马到成功,手到擒来,未料籍秦却是中行寅所派卧底,使其为将,正是适得其反。书中暗表,籍氏本为晋国公族之后,世代皆为朝中大夫,并向来依附荀氏。籍秦并为荀氏家臣,曾多次跟随荀吴、荀跞、荀寅等东征西讨。自智氏与中行氏决裂,其便心向中行寅,并为其监视赵鞅。邯郸午本是中行寅外甥,赵鞅使籍秦率兵讨伐邯郸,岂非与虎谋皮?因此险至灭族,着实可怕。

于是籍秦引兵东出,一面向邯郸进军,同时早遣使者,快马分向中行寅与士吉射告急。中行寅与士吉射闻报,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议营救邯郸。遂召集州兵家甲,准备与邯郸氏一同叛晋。两家动静,却被赵鞅家臣董安于察觉,便亲至绛都来见家主,提醒早作准备。赵鞅虽甚惊惧,却心存侥幸道:“晋国之法,首发祸乱者死。我欲待其乱发,后发制人,不亦可乎?”董安于急道:“君其不闻先发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乎?今事急矣,使彼发兵来攻,我晋阳百姓必遭危害也。我必作战备于先,主公若虑首乱之罪,则使我董安于承之可也!”赵鞅闻言,沉默不答。董安于知道家主默许,便回晋阳,调动赵氏军队,积极备战。

果不出董安于所料,数日之后,范氏与中行氏便即起兵,向赵氏发起进攻。上军司马籍秦本来按兵未动,见荀氏发动,便令调转马头,与邯郸军并回晋都,向绛城发动突袭。赵鞅闻说籍秦反水,不由大惊,便带扈从家甲仓皇逃离国都,撤回晋阳,与董安于合兵据守。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赵氏自下宫之难以来,再次面临灭族危机。因尹铎与董安于未雨绸缪,在建晋阳城时殚精竭虑,面面俱到,此时便即发挥出巨大作用,范氏、中行氏、邯郸氏合力攻打,久攻晋阳不下。便在此时,智、韩、魏三卿发挥作用。

此时晋国六卿,已是矛盾重重。荀跞与赵鞅貌和神离,荀寅与韩不信相互厌弃,魏侈与士吉射相互憎恨。荀跞又因当年瓜分羊舌、祁氏封邑之事,与范氏嫌隙极深。而韩、赵、魏三家,却是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矢志不移。于是荀跞及其宠臣梁婴父,韩不信、魏侈与范氏旁支士皋夷,五人联合倒荀,密谋策划驱除中行寅,以梁婴父取代中行氏卿位;同时赶走士吉射,使士皋夷担任范氏之主。五人虽然各怀心思,但目标空前一致,于是一拍即合。

密谋已毕,荀跞遂以正卿名义,向晋定公请命道:“当年君与臣僚相约,首发祸乱者死。盟书沉于黄河,诸神皆知。今赵氏、范氏、中行氏三家始发祸乱,如仅驱除赵鞅,是谓对赵氏不公。法律之上,人人平等,请将中行氏、范氏一并驱除!”晋定公准奏,乃命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攻打范氏、中行氏封邑。但因范氏、中行氏势力雄厚,三卿之军竟不能克。荀寅、士吉射恼羞成怒,便撤晋阳之围,反向晋都绛城发动进攻。齐国公族后裔高强当时避难于范氏,提醒二卿道:“以臣攻君,是以下犯上,必成众矢之的,万劫不复,请二位君侯慎思之!”荀寅、士吉射不听,全力攻打国都。晋定公号召国人剿灭叛军,于是范氏、中行氏众叛亲离。智、韩、魏三家守卫国都,范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战败而逃。

韩不信与魏侈见范氏及中行氏败逃,由是联合入宫劝谏定公,请赦赵氏首乱之罪。定公亦认定范氏、中行氏是为公敌,于是诏命赦免赵鞅,继续担任上卿。荀跞虽然不喜赵氏,但此时自忖难与韩、赵、魏及定公抗衡,亦只得将错就错,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四卿相聚,在晋定公殿中盟誓,并力讨伐中行氏、范氏,除死方休。范氏、中行氏两大贵族逃往卫国,封邑无主,荀跞便请韩、魏二卿依照预定之策,与赵氏商议,欲使士皋夷为范氏宗主,梁婴父取代中行氏之位,六卿制度不变。赵鞅闻此,极力反对,乃私谓韩、魏二卿道:“晋国之衰,便始于六卿分治之制也。士鞅在时,范氏一族便贪婪霸道,欺凌君主;今既罢士吉射,复换士皋夷,是换汤不换药,有何不同?且荀跞阴险毒辣、唯利是图,尤甚于范氏;为一己之私,连同宗中行氏都可出卖,又有何爱于我三家?梁婴父卑劣小人,乃智氏走狗,岂可使其为卿,以助智氏之虐哉?”韩不信、魏侈闻而大悟,乃弃智氏,追随赵鞅之议。

于是来日朝议,韩、赵、魏三家异口同声,反对恢复六卿,建议便以今之四卿,维护国君之权。晋定公闻听此议,自然抚掌欢迎,连声称赞,荀跞未料成此局面,万般无奈,只能作罢,于是四卿均分中行氏及范氏封邑,以及其国中户口百姓。梁婴父不得为卿,咬牙切齿深恨,便对荀跞道:“赵氏能独挡范氏、中行及邯郸三家之兵者,全仗董安于这其家宰也。若不杀董安于,晋国迟早必将归于赵氏。主公何不借口董安于先发祸乱,以责赵鞅杀之?”正是:蛇口蜂针皆可防,最难防者小人心!欲知荀跞怎答?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