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九十回 董安于死赵为知己 齐少姜葬虞望故乡

诗云:南风初劲北风微,争长诸姬复娶齐。越境定须千两送,半途应拭万行啼!开场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荀跞亦自痛恨赵鞅,拆散韩、魏与智氏联盟,今闻梁婴父之计,立即采纳,遂亲自修书,派人送往晋阳,转告赵鞅道:“士吉射、荀寅虽确实发动叛乱,但寻本溯源,皆由卿擅杀邯郸大夫于前,董安于私调赵氏军马,挑衅于后而起。晋国之法,先发祸乱者死。今范氏、中行氏俱已伏罪,则董安于之罪,惟卿自处!”赵鞅览书,深恐赵氏亦成众矢之的,又觉愧对董安于一片赤诚,由是六神无主。董安于闻知,遂入见赵鞅道:“臣候今日久矣。若我死晋国得安,赵氏得宁,则何辞一死?今日之死,已甚迟矣!”说罢转身回家,上吊自尽。壮哉,惜哉!董安于以命交付赵氏,可谓“士为知己者死”之典范。

赵鞅强忍悲恸,将安于尸体陈街示众,并派人告知智跞,赵氏由此得安。陈尸三日之后,赵鞅便将董安于收殓厚葬,命诸子侄执后辈之礼送葬,亲自致祭。丧事已毕,又将董安于灵位安置赵氏宗庙,世代享受祭祀。据《韩非子·观行》载:“董安于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此乃是成语“佩弦自急”出处。董安于性格沉稳,思虑周全,赵鞅则行事果断,故谓其君臣之谊,是以长绩短。有传说谓,赵鞅从晋阳到邯郸,途中忽命停车。车吏请问其故,赵鞅道:“董安于在后未至。”吏曰:“主公为三军之望,岂可因其一人而废行?”赵鞅只得前进,行百步又停。待董安于赶至,遂道:“我忘塞阻秦晋之界,又忘取府中金帛;且未向行人烛辞行。”安于答道:“此臣行军落后之故也,各都安排妥当,不需主公劳心。”

在晋阳之战中,董安于分兵出击,功劳最大。至解范氏及中行氏之围,赵鞅重赏董安于,董安于坚辞道:“昔臣少时,为赵氏作文书,起草文告命令,为世人称道,信义树于诸侯,主公不赏;及臣壮年,为府中司马,执掌军法,军中从无暴虐邪恶之事,主公不赏;及臣年老,峨冠博带以任赵氏家宰,使民无二心,主公不赏。此番臣丧心病狂,使主公诛赵午引发内战,主公却定要赏我。与其丧心病狂受赏,臣不如逃亡!”说罢转身就跑。赵鞅急追而挽留,遂罢其赏。董安于先任赵氏司马,善察阴奸,博识谍贼,使敌国之间谍及国内邪佞之徒皆都丧胆,不敢作乱;后为晋阳宰,首用不赦之法,后为商鞅效法,用于改革秦政。

《韩非子·内储说上》载: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婴儿、盲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皆都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又《说苑·政理》载:董安于治晋阳,问政于蹇老。蹇老曰:“曰忠、曰信、曰敢。”董安于曰:“何解?”答曰:“忠于主,信于令,敢于不善人。”董安于曰:“此三者足矣。”其法治思想,于此二则得之矣。

除尹铎及董安于之外,赵简子又有家臣周舍,以好直谏闻名。周舍死后,赵鞅每听朝不悦,大夫请问其故,赵鞅说道:“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今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赵鞅只因择善而任,又唯才是举,由此大附赵邑,而兼怀晋人。此时已至春秋末年,晋国六卿都突破“百步为亩”旧制,以适应形势。但遍观六卿田亩,智、范、中行氏亩制小于韩、赵、魏亩制;而韩、魏亩制,又不及赵氏亩制之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二百四十步为长,但赋税却在六卿中为最轻。范、韩、魏、中行氏皆实行伍税一,而赵氏“公无税焉”。孙武曾分析晋国六卿田亩制改革,认为赵氏改革最为成功,因此必致晋人归心。

赵鞅心伤董安于之死,且对范氏连同中行氏痛恨已极,因而奏请晋定公,要求征伐卫都朝歌,尽除二氏余孽。定公准奏,便命赵鞅全权负责剿灭中行氏、范氏叛军,而朝中政务则完全交予荀跞,是谓“智氏主内,赵氏主外”。赵鞅自此改名志父,以示继承父志,改过自新。于是率领晋军,便向朝歌进发。中行寅、士吉射听闻赵鞅率领大军前来,急遣使臣至齐,向齐景公求援。又派大夫析成鲋前往戎狄,请狄军袭击晋国绛都,以解朝歌之危。

使臣离开朝歌不久,赵志父便引晋军大至,将朝歌团团围困,风雨不透。先说使臣至齐,拜见齐景公,递上中行寅与士右射书信。齐景公览书,因等待晋国内乱已久,今见中行氏及范氏前来求救,不由大喜,自谓从此能够插手晋国内政,夺其伯主之位矣。遂立即修书遣使,共约鲁定公、卫灵公分别会盟,商讨救援朝歌之事。复说戎狄之主,闻来使陈说晋国大军主力皆被赵鞅带往朝歌,绛都只有智氏一族军队驻守,因而大喜,便引军南下,向绛都发起突袭。荀跞老谋深算,亲率家甲亲军百计死守绛都,终使绛都稳如泰山。

时有赤狄族人首领名曰小王桃甲,居住晋国北境。原来近百年之前,亦即周定王十四年,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诸部,先后被晋景公击灭,部众大部并入晋国,成为诸大夫家农奴或家甲军卒。其后百年来因不堪晋人奴役,赤狄不断起兵反抗,屡败屡战。此番晋国内讧,析成鲋搬请狄师来伐,小王桃甲闻而大喜,便趁机复聚族人起义,杀死家主,后随狄军围攻晋都。然而未料荀跞善守,戎狄之军久功不克,不久缺粮,意欲退兵,复被荀跞算到,趁夜引兵出城突袭,戎狄战败而逃。小王桃甲与析成鲋走散,本人逃入朝歌,与士吉射、荀寅会和,析成鲋逃奔成周洛阳。赵鞅闻说绛都危而复安,遂命并力攻打朝歌。

入秋以后,齐景公复与宋景公在姚地相会,商讨救援范氏事宜。于是遣使潜入朝歌,挑唆范氏、中行氏,命其余党在晋国境内作乱,以使齐、卫、鲁、宋联军趁便入晋,师出有名。二卿大喜,乃派家臣籍秦、高强从朝歌突围杀出,往旧邑率领族人造乱。二人皆是万人之敌,遂饱食战饭,趁夜杀出。晋军不备,果被他二将透围而出,分别回到二卿封地,召集族人为乱,并前往朝歌救援二主。是年冬,籍秦、高强二人引军会合,进攻晋国潞邑。齐景公闻报,便遣使致书郑献公,使其出兵,与范氏家军联合,进攻赵氏封邑百泉。赵鞅闻说封邑被攻,只得解去朝歌之围,分兵往救潞邑、百泉,皆都获胜,迅速大败敌军。

由此经过半年恶战,赵鞅虽然取得辉煌战果,但亦发现许多不利因素,相继出现。于是主动撤围,休兵调整。列位看官!你道赵父志发现哪些不利因素?此其一,齐景公所率齐、鲁、卫、宋、郑五国反晋联盟实力强悍,不容小觑。其二,范氏、中行氏自士蒍、荀息辅佐晋献公始,在晋国孕育势力长达百年,早已根深蒂固,党羽遍布全国各地。且经士匄、士鞅苦心经营,范氏实力位居六卿之首;中行氏亦在中行偃、中行吴南征北战之中,掠夺大量土地、人口与财富,实在非同小可。此番攻打朝歌之战,既然籍秦与高强突围而出,若赵鞅不尽快撤军休整,则二卿必以宗主名义号召族人,组织迅猛反扑,赵军必至腹背受敌。

其三,范氏长于外交,与周王室上卿刘氏、鲁国执政季孙氏、宋国大夫戴氏、郑国大夫罕氏皆都交厚,外援资源雄厚。尤其周王室刘氏家族,世代与范氏通婚,又有苌弘为刘氏出谋划策,更令赵鞅如芒在背,故此不敢对范氏穷追猛打。其四,晋国内部不稳。执政荀跞与赵鞅素有矛盾,荀跞怨恨赵鞅阻己提拔士皋夷、梁婴父为卿,赵鞅更恨荀跞逼死董安于。二人共事多年,一个主政,一个率军,既勾心斗角又能各识大体,勉强合作。荀跞欲借范氏及中行氏以弱赵氏,赵鞅如何不知?故此不敢死战,实欲保存赵氏实力也。

于是经过一年休整,赵鞅再次出兵,分为两路,一路佯攻朝歌,围而不打,一路向邯郸发起猛攻。邯郸氏赵稷不敌,便遣使向齐国告急。齐景公闻报大惊,乃联合卫灵公共同发兵,一面救援邯郸,同时包围赵氏基地五鹿。复派卫国大夫孔圉为使,联络鲜虞人进伐晋国,攻占棘蒲,企图逼迫赵鞅撤围邯郸、朝歌。齐景公并调拨大量粮食,由郑国子姚、子般引军押运,往援朝歌。士吉射率军出城迎接援军,赵鞅急调军拦截,双方遇于戚邑铁丘。赵军眼见敌众我寡,士气不振,忧心忡忡。赵鞅见此,乃当众起誓道:“范氏与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并灭晋侯,先君依靠郑国之助,才得保全。今郑国无道,弃我国君而助权臣,是逆天意而行也。我从天意并行仁德,此战必胜。因与诸公约誓:如能胜敌,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亦可获得自由。”

众军听罢,士气大振。赵鞅续道:“我赵志父若能胜敌,必将洗脱前罪,复得宠于君。若是战败,愿接受绞刑,死后以大夫之礼下葬,用三寸厚桐木棺,不用衬版外棺,不饰车马,耻于葬于先祖墓地!”诸将听罢,热血沸腾,皆都忘记恐惧,只欲拼力决战。列位看官!赵鞅此番在铁丘之战前誓师,便成为后世兵家楷模,永留青史。至商鞅变法之时,甚至将赵简子此篇誓词加以编纂,使为定制,并作为秦**法国政,是谓军功赏爵制度。

晋定公十八年,八月初七日,赵、郑两军对垒交锋。赵鞅身先士卒,大夫邮良为其御戎,卫太子蒯聩为车右。面对敌众我寡之势,赵鞅复高呼道:“毕万者,匹夫也,连续七战,生俘敌将,获马四百匹,犹得善终正寝。诸公努力,我等不死于敌手也!”说毕命令擂鼓鸣号,身先士卒,冲向敌阵。晋军敢死队在前,随主将拼命冲向郑军,身冒矢雨,其猛如虎。郑军亦奋勇相迎,赵鞅右肩中伤,倒伏车中。蒯聩以戈扶之,赵鞅重新站起,继续率军作战。晋军看见主帅如此,士气愈加高涨,迅猛向前冲击,郑军节节败退,死伤大半。赵鞅终因伤势过重离开战场,卫太子蒯聩指挥追击,郑军遂尽弃粮草辎重,夺路而逃。

铁丘之战,晋军全胜。赵鞅因恐再次与范氏陷入相持,难免后院起火,故此宣布乘胜撤围朝歌,班师回军。晋军以少胜多大败郑军,赵鞅由此名声大噪,被晋人视为天人。此战后不久,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油尽灯枯,是年秋驾鹤西去。由是赵鞅继荀跞担任执政正卿,独掌晋国大权。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之后,赵父志是为第三位正卿,嬴姓赵氏开始实现再度腾飞。孔子闻此叹道:“赵鞅已经得志矣!”司马迁在其《史记·赵世家》中亦如此写道:“赵名晋卿,实专晋权。”赵鞅独掌晋政,乃是晋国世卿制度必然结果,亦拜智跞寿命不长所赐也。荀跞之子荀申才干平平,韩不信、魏侈则素来亲赵,故此赵鞅独裁水到渠成。

赵鞅为执政卿后,首要之事就是重组内阁,清算范氏与中行氏残余势力。铁丘之战次年六月,赵鞅率晋国大军进攻宗周,要求周敬王惩办刘文公。推其缘由,是因五年之前,范氏士吉射与中行氏荀寅合攻赵氏,刘氏曾以周天子名义帮助范氏,并让部分王室田税。铁丘战前,刘文公家臣苌弘又命郑兵护送齐国粮粟,再助范氏也。周敬王收到赵父志问罪之书,因不舍刘文公性命,又无计使赵氏退兵,寝食俱废。刘文公见敬王为难,只得丢车保帅,杀死家臣苌弘,遣使出城,以其首级告罪于赵鞅道:“此前周室出兵,助范氏、中行氏为祸晋国,都是苌弘擅自做主,某与天子皆不知也。今斩其首以谢赵卿,保证下不为例。”赵鞅满意其说,遂表示既往不咎,因而撤兵回国。复派人杀死士皋夷,以除国内范氏残余。

列位看官!若论苌弘之死,其后二千五百年来,赵鞅与刘文公皆遭史家所诟,皆为苌弘鸣不平者。因苌弘终其一生,皆对周王室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信任,且连圣人孔子亦拜为师,实亦堪称圣贤,不应成为范氏替罪羊也。苌弘与周敬王君臣同心戮力,本欲复兴王室,便遭诸侯国中权臣嫉恨。卫国大夫彪傒便曾说道:“自幽王昏乱以来,周室之衰,至今已历十四世矣。苌弘欲图复辟,其能得善终乎?”此论极能代表诸侯心声。范氏与刘氏世为姻亲,则刘氏相助范氏,岂可深责?又何必杀苌弘!相传苌弘终生事周,却为周室替罪而死,悲壮冤屈,因此其血入土,三年化为碧玉。后世常以“碧血丹心”称颂为国捐躯之士;复以“苌弘化碧”比喻千古奇冤,典出于此也。《后汉书·郡国志》中注引《皇览》说,偃师东北山(邙山)有苌弘墓。今偃师市化碧村有冢,则应为苌弘所葬之地。最近在该村又发现明朝万历年间所立苌弘墓碑,进一步印证此说。

便说铁丘之战后次年春,齐国国惠子、卫国石曼姑率领联军包围戚邑,将夺取之。因戚邑本是卫国孙氏家族封地,今欲将其重新收回也。赵鞅此时正在国内调兵遣将,由是暂时隐忍齐、卫挑衅,积极备战范氏及中行氏。冬十月,赵鞅率军再次包围朝歌,驻于朝歌城南。中行寅预料朝歌无法再守,遂独自突围,逃亡邯郸,投奔赵稷寻求庇护,赵稷纳之。于是朝歌城只剩士吉射一家固守,危在旦夕。赵鞅见此,愈加不肯退兵,下令加力攻打。

周敬王二十九年,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七月,齐景公命大夫田乞、弦施带领偏师,会和卫卿宁跪,带兵军指朝歌,救援范氏。赵鞅避实就虚,立即移师攻打邯郸,至九月兵临邯郸城下,下令大举攻城。中行寅、赵稷固守两个月,入冬后十一月力竭而溃,赵鞅率军攻入邯郸。中行氏及邯郸氏弃城而逃,荀寅逃亡鲜虞、赵稷逃奔临地。齐景公听闻邯郸被围,派弦施领军前往救援,已自不及,正好接着赵稷,遂将临地城墙拆毁以归。景公闻报大怒,又派上卿国夏进攻晋国。由于赵鞅军队在外,国惠子一路势如破竹,一个月内连续攻陷晋国邢、任、栾、鄗等多城,一直打到鲜虞,并护送中行寅至柏人。面对齐国大肆侵晋,赵鞅隐而不发,而是在邯郸休整养兵,一边暗中调兵遣将,准备向范氏、中行氏发起最后攻势。次年春,赵鞅率军出邯郸,兵围柏人,四面攻打。中行寅不敌,弃城逃亡齐国。柏人光复,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势力终被清除,晋国之敌长达八年之久,至此终告结束。

有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便在晋国八年内乱初发未久之时,南方吴越之间亦爆发大战,愈加激烈,更为精彩热闹。如今说完晋国之事,便容腾出笔墨,补叙吴越恩仇可也。便说吴王阖闾,自楚国郢都班师还归姑苏之后,就此威震中原,名扬天下。阖闾由是始事游猎,享乐之情潜滋暗长。乃大兴土木,先建长乐宫于国中,后筑高台于姑苏山。又于胥门外为径九曲,以通上山之路。春夏出城上山,秋冬则进城入宫,吃尽穿绝,不亦乐乎。忽又想起自己率兵伐楚之时,越人趁火打劫之恨,谋欲报之,于是派出间谍,往越国侦探虚实。

便在吴国间谍入越之际,即是周敬王二十三年。进入越都,只见满城挂孝,国人哀戚,如丧考妣;悄悄打听探问,却是无巧不巧,原来恰逢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葬允常于会稽木客,世称木客大冢。间谍闻听此讯,立刻北上返回姑苏,还报吴王。阖闾大喜道:“允常既死,勾践黄口孺子,不足忧也。”于是暂息伐越之念,复又耽于享乐。列位看官!你道吴、越之间,因何成为仇雕敌战之国?则固然有晋楚争霸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尤在于双方国境相交,利益冲突之故也。伍子胥曾对阖闾言道:“夫吴之与越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车。”可见吴国若要扩张领土,越国乃为首取之地。无独有偶,越国君臣也有类似想法。越大夫范蠡便曾对越王允常说道:“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两国民风习俗相同,地理位置又紧密相连,要向外扩张,必然是势不两立,列位看官须知。

吴之攻越,由来已久。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就载有吴王余祭进犯越国之事。吴军并对越国俘虏施以酷刑,又虐待甚于奴隶,故被俘越民怨以伺间,每欲寻找机会报复。吴王余祭伐楚观舟之时,被越人守船奴弑杀,可知越民对吴人之切齿仇恨。越人先祖,乃是夏禹后裔,少康庶子无余,姒姓。商朝之时,无余受封于会稽,供奉夏禹祭祀,遂建越国。因其地处偏僻,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经历二十余世,传到允常。鲁昭公三十二年夏,吴发大兵伐越,此为用师于越之始。杜预注《左传》云:“自此之前,虽扭事小争,未尝用大兵。”此时正值越王允常执政,由此依附楚国,专与吴国为敌。晋国史官蔡墨对此曾云:“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是谓吴王撕毁此前盟约,突然进犯盟国,乃属不义之举,自然要遭舆论谴责,说其享国不永,必受其凶。

越王允常经过数年准备,决定举兵反击。鲁定公五年,适逢吴军正与楚国交战,吴王进占郢都,越王于是趁机入吴,盗掩袭之。此是越国首次自卫反击,以报五年前吴军进犯之仇。但当时两**事实力相较悬殊,吴军正处于鼎盛时期,故此越军并未能取得重大战果,但足以显示越王允常敢与吴国为敌之勇气决心。史籍所云:“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可谓允常为越国发展,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允常既死,子勾践继位,当时正是翩翩少年。勾践或作句践,本名鸠浅,因越国与中原语言不同,便被史家音译为勾践。

却说吴相国伍员,闻说越王已死,少年勾践继位,于是来见吴王阖闾,建议伐越。吴王却道:“我闻齐、楚通好,此乃大忧。我欲先伐齐,后及越,如何?”子胥进言道:“相互交聘乃两国之常,齐之聘楚,未必助其害吴,岂可因此为罪,遽兴兵旅?大王若忧齐国与吴为敌,臣有一计,可以破之。今太子波元妃已殁,未有继室,王何不遣使求婚于齐?如其许我,则为姻亲之国,化敌为盟;如其不从,伐之未晚。”阖闾从之,便使大夫王孙骆往齐,为太子波求婚。齐景公年老,止有幼女少姜未嫁,不忍远适吴国。大夫黎弥以利害劝之,景公只得许婚。于是王孙骆还报,吴王复遣其为使,纳币于齐,迎娶齐女归国。

少姜年幼,不知夫妇之乐,与太子波成婚之后,只是想念父母,日夜号泣,抑郁成病。吴王阖闾闻而怜之,乃改造北门城楼,更名曰望齐门,令少姜日游其上。少姜凭栏北望,不见齐国,悲哀愈甚,其病转增危重。临终之前,密嘱丈夫太子波道:“妾闻虞山之巅,可见东海,乞葬我于此,倘魂魄有知,庶几可望见齐国!”太子波奏闻父王,乃依少姜所请,葬于虞山顶上。今虞山有齐女墓,又有望海亭,便缘于此典。太子波忆念齐女,未几亦卒。

太子正值壮年而亡,阖闾悲哀不胜,欲于诸公子中另择可立为嗣者,意犹未定。太子波前妃所生长子夫差,年已二十六岁,聪明多智,人材英伟,便私见国相伍子胥道:“我乃嫡长孙,欲立太子,只在相国一言!”子胥许之,便入见吴王道:“立子以嫡,则乱不生。今太子虽不永禄,有嫡孙夫差,可承王嗣。”阖闾犹豫道:“夫差愚而不仁,恐不能奉吴之统!”子胥答道:“夫差信以爱人,敦于礼义。且中原礼制,父死子代,经之明文,又何疑焉?”阖闾闻而叹道:“寡人听子,卿善为辅之!”遂立夫差为太孙。夫差再三感谢子胥。

国中之事已毕,转过年来,乃是周敬王二十四年,阖闾亲自南下伐越。乃留伍子胥与太孙夫差守国,自引伯嚭、王孙骆、专毅等诸臣,选精兵三万,望越国进发。越王勾践闻报,亦亲自督师出征,以诸稽郢为将,灵姑浮为先锋,畴无余、胥犴为左右翼。两军复又遇于檇李,正是数年前两国交锋之处。于是吴北越南,相距十里各自安营下寨。来日列阵交锋,激战十合,各有损折,不分胜负。勾践望见吴阵队伍整齐,戈甲精锐,乃使大夫畴无余、胥犴督敢死之士,各持长枪大戟,来往冲突吴军。但吴军战阵坚如铜墙铁壁,又有弩手射住阵角,越军敢死之士冲突三次,俱不能入。勾践见状大忧,诸稽郢密奏道:“罪囚可使!”

勾践闻言大悟,乃命收军还营,使诸稽郢连夜前去安排,当夜无话。次日清晨,两军复各离营列阵,击鼓传命,预备决战。便在此时,诸稽郢忽命传令官道:“发出旗号,依计行事!”传令官领命,遂登将台,挥动令旗。只见旗门开处,越军阵中忽奔出三百赤膊壮汉,却是军中所有触犯死罪者,至吴军阵前二十步而止,分为三行站立。吴先锋之军不知此三百人何意,只可注目呆看,观其后面举止。只见越国赤膊军列队完毕,俱都自腰间各拔短刀,飞快雪亮。第一排百人队向吴军齐声叫道:“越王得罪上国,我等愿死,以谢吴王!”话音刚落,钢刀皆都自刺入腹,当即倒地。吴兵甚以为怪,皆注目而观,不知其何故。

第一排越囚尚未全死,各在地上辗转哀号之际,次排百人跨步上前,只离吴军五步,齐声大叫道:“我等愿死,以谢吴王!”各将刀自刺心窝,当即倒地便死,血流遍地,淹及吴军脚踵。吴人大为惊恐,皆往回缩脚,阵角开始松动。便在此时,第三排越国死士再次跨步上前,只距吴军两步立定,亦高声大叫道:“我等愿死,以谢越王!”说罢各举钢刀,齐向颈中的勒。列位看官!这一招着实狠辣,须知人之颈上都有动脉血管,只一切断,其血便如血箭一般,皆都喷向对面吴军脸上,一时五官皆被糊住,哪里还能睁得开眼?于是皆都不由自主,往后便退,一时阵角大乱。而越国死士将“以谢吴王”改呼“以谢越王”,便是进军暗号。越王勾践闻之,便命击鼓鸣号,畴无余、胥犴帅各率死士,呼哨而前,冲入吴阵。勾践亲统大军继进,右有诸稽郢,左有灵姑浮,冲开吴阵,左冲右突,直奔吴王阖闾王旗而至。正是:当面冲杀犹可挡,含血喷人实难敌!欲知胜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