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289章:按兵不动

明末黑太子 第1289章:按兵不动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带着尊师的叮嘱和一堆赠品的张煌言回到莫斯科,便跟驻莫斯科的瑞典领事表明了大明对于欧洲战事的态度。

瑞典在波罗的海南岸的控制区的面积也不算太小,驻军常年维持在两万左右,规模谈不上多大,但基本都是精锐部队。

清军此前频繁向西进攻,居然发兵百万,一举灭掉了波立,

这让卡尔十一世有些坐立不安了。

瑞典的外交战略一般是参照明帝国与法国来制定的,在法国参战之后,卡尔十一世还要看一看明帝国的态度,然后再做决定。

如果世界第一和第二强国都参战,尤其是组成了打压鞑靼人的联盟的话,

那瑞典就不需要继续迟疑观望了。

但是明帝国此前的态度比较接近中立,在欧洲地区的驻军也不多,

是否能尽快参战就留有疑问了。

卡尔十一世认为鉴于明清双方的世仇,

明帝国迟早会参战的,唯一不好揣摩的就是具体出兵的时间。

明帝国一旦出兵,瑞典肯定在三天之内就会向波罗的海南岸的地区大规模增兵,反之,那就还要再等等……

为了进一步打探情报,卡尔十一世还屈尊先抵达波罗堡,然后乘火车去往莫斯科,与张煌言面谈相关事宜。

两人见面之后,张煌言便拿出了尊师写给卡尔十一世的亲笔信,因为大明在北欧的盟友就这么一个。

如果可以实现两军协同作战的话,那就等于直接多出四五万友军来配合,对南下行动大为有利。

卡尔十一世对这项提议也非常感兴趣,原因也很简单,明帝国空军与坦克部队均是世界第一。

己方部队与明军联手,拥有火力与制空权的双重优势,对付以骑兵为主的鞑靼骑兵集群就没有任何压力可言了,

对方兵马再多也无济于事。

张煌言直接保证,若是己部决定南下,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对方,在军事互信方面可以让卡尔十一世决定放心。

明帝国的西部国土虽然与瑞典接壤,然而双方一次保持着亲密而又友好的关系,没有发生过任何摩擦与冲突。

两国的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瑞典也因此收益颇丰,渴望继续与明帝国加深合作,实现更大程度上的互利互惠。

在一七零零年,卡尔十一世还要再次通过北线铁路访问明帝国。

今年算是走的距离稍微近一些,但能得到张煌言的亲口保证,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在面谈之后,卡尔十一世判断明军最晚将在五年内动手,最快可能在明后年就南下。

这次访问莫斯科得到的只是一个针对鞑靼人的军事行动的时间段,而非时间点。

可卡尔十一世还是看到了正在大规模更换新式装备的明军部队,尤其是“大力神”轰炸机。

张煌言说这种轰炸机目前在乌拉尔山以西仅仅部署了一百架,卡尔十一世认为实际数量可能翻一倍。

有了两百架“大力神”轰炸机开路,在前面实施地毯式轰炸,那么明瑞联军就所向无敌了。

在一六九八年春,鉴于前两次西征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保成皇帝便决定发动第三次西征,目标还是勃兰登堡-普鲁士。

此番就不仅仅是对其进行劫掠了,而是要使其下场跟波立一模一样,彻底消灭这两个公国。

腓特烈公爵已经竭尽所能,率领自己的三十余万部队和二十万友军拼命抵抗鞑靼人的入侵,结果却不甚理想。

来犯之敌几乎皆为骑兵,机动优势非常明显,不论是守城还是野战,北方联军的步兵多半时候都成了摆设。

发生在一六九七年至一六九八年春的抗击鞑靼人的战争,就让北方联军损失了超过十万人。

而一六九八春季开始的第二次战争,让本就处在疲于招架状态的北方联军叫苦不迭,连腓特烈本人也开始变得消沉了。

仅仅不到半个月,鞑靼人就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入侵行动,兵力仍旧高达上百万,完全不给己方喘息之机。

对于利奥波德的冷漠,与蒂雷纳的自私,腓特烈也感到无比的恼火。

没有这两个人的支持,自己仅仅依靠约五十万联军士兵,根本无力阻挡鞑靼人的猛攻。

经过再次动员,己方兵力与上次相差无几,然而质量就下降不少了,直接导致战斗力的下滑。

由于连年被战火所殃及,当地居珉大规模逃往西方,导致普鲁士地区无法春耕,腓特烈不得不迫放弃普鲁士的土地。

将兵力收缩到勃兰登堡,准备与来犯的鞑靼人决一死战。

五十万人用来守城是够用的,与对方打野战,那就完全是力有不殆了。

腓特烈不是没有努力过,在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非黑森的法兰克福)以北地区。

两万北方联军骑兵阻击经此处渡河西进的三万清军,联军苦战近两小时,击毙鞑靼骑兵约三千人,自身损失近四千。

不过成功地将对方击退,算是取得了一场惨胜。

是役的胜利并不足能阻挡清军的多路渡河行动,利用奥德河枯水期,有超过二十路规模相近的清军向西渡河。

超过六十万大军扑向奥德河西岸,北路的清军更是攻入了由奇葩叔侄所统领的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

威廉与他的叔叔阿道夫不得不放弃了对峙,开始各自御敌。

尽管不是联合作战,也算是难得一见的结束了家人之间的敌对状态。

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的总兵力超过十万,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骑兵集群,也只能分散据守在各座城镇里,乡下完全成为了清军恣意劫掠的市场。

威廉与阿道夫对此都非常生气,分别派出自己的数千骑兵想要击退附近的小股清军。

偷袭那么一两次,消灭数百鞑靼人还比较容易得手。

可被清军发现,提高警惕,特意布下陷阱之后,梅克伦堡-什未林的骑兵就落入了全套里。

三天之内打了五仗,全部落败,被击毙和生擒的人数超过两千,其他人都被吓得落荒而逃,再也不敢轻易前来送死了。

战火烧向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对腓特烈来说反倒是件好事。

起码自己又多了一个不得不抵挡鞑靼人入侵的盟友,确切的说是两个。

在放弃掉普鲁士的地盘之后,勃兰登堡选侯国以北便是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

再往北就是位于波罗的海西部的梅克伦堡湾,过了海湾便是丹麦的法尔斯特岛。

与该岛隔着一条海峡的,便是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

被击败的丹麦军队现在都撤退到了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的北部地区。

一旦战局变动更加恶劣的话,停泊在梅克伦堡湾的丹麦舰队就将本国陆军接走。

鞑靼人是怎么想的,腓特烈不知道,但鞑靼人想要将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洗劫一空,那对互相看对方不顺眼的叔侄是肯定不同意的。

事情也正如腓特烈预料的那样发展了,威廉与阿道夫都在拼死抵抗鞑靼人的入侵,并且派人联系自己,要组成联军,击退可恶的鞑靼人。

现在虽然有些晚了,可还不算是太晚,更何况索别斯基此前也表示愿意出兵与腓特烈的部队携手作战。

大概是索别斯基对冷眼旁观的利奥波德太失望了,指望这位皇帝来给自己复国,那不如另找个盟友。

至于蒂雷纳……

伟大的欧洲战神居然还在看热闹,一点北上支援的念头都没有!

蒂雷纳已经打定主意了,在清军不进攻南德地区之前,明军什么时候动手,他再下令。

法军和他本人没有拯救索别斯基与腓特烈的责任和义务,利奥波德想去,他也不会加以阻拦。

蒂雷纳拒绝出兵的理由很简单,清军并未倾巢而出,仅仅出动了一半不到的兵力。

再就是奥军一直没有消息,这是很诡异的,此时更要提高警惕,严加防范。

随着法国空军实力的逐步增强,蒂雷纳其实已经不把清军放在眼里了。

对盟军来说,机群加骑兵的战术足以打垮清军纯骑兵部队的进攻了。

反而是同样拥有机群的奥军很不好对付,想在短时间内将对方打垮是很难的。

五十万法军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法国东南大区,以及瑞士、威尼斯、奥地利、南德意志。

其他地方……

很抱歉,你们先挺两年再说吧!

欧皇路易十四在与明帝国皇帝沟通之后,对方同意提前帮助己方培训轰炸机的机组成员。

不过最早一批“大力神”轰炸机还是得在一七零零年交付法国空军,数量不会超过二十架。

如果一年交付二十架,那么五年就能达到一百架的数额了。

在此之前,两艘六级铁甲舰(布吕歇尔)已经交付法国海军了。

法国海军司令德埃斯特雷对此是欣喜若狂的,但这种万吨级铁甲舰无法开到陆地上。

其实对消灭鞑靼人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蒂雷纳只能苦等“大力神”轰炸机的交付。

对索别斯基与腓特烈等人来说,从一六九六至一七零零年,盟军主力一直盘踞在南德地区,此举无疑是自私而又致命的。

直接导致波立与普鲁士相继被鞑靼人给灭国,勃兰登堡、萨克森与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的处境也极其严峻。

上百万鞑靼骑兵犹如一支规模浩大的蝗虫大军,在不断啃噬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利益。

对此,利奥波德当然一清二楚,可他实在难以放弃打胜仗的诱惑。

跟着蒂雷纳,盟军就能屡战屡胜,离开就不一定了。

驻扎在东线的法军,包括空军在内,都听蒂雷纳一人指挥。

不得不说,路易十四对这位元帅是百分之百的信任。

除了与鞑靼人的第一次交锋,由于战果太少,算是平局之外。

其余三次,均以盟军大胜而告终。

当然,第四次不那么尽如人意,主要是亚平宁半岛的防御太过薄弱。

也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卸给蒂雷纳,他也照顾不了那么远的地方。

但在中欧这一带,蒂雷纳所采用的战略战术无疑是比较成功的。

据说此前还重伤了鞑靼皇帝,在返回途中重伤不治而亡,导致了新君继位。

利奥波德自认为自己也有可能做到如此功绩,不过仅仅是可能。

蒂雷纳将可能变成了实打实的战果,这就是名将的可贵之处。

还有一点,那就是瑞士军队、威尼斯军队、罗马军队现在都听从蒂雷纳的指挥。

利奥波德其实只能指挥神圣罗马帝国与奥地利公国的一群联军,自身的战斗力实在无法脱离法军,执行自行作战的任务。

自己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听从一名法国元帅的指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有损皇帝的威严。

可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利奥波德也就不计较这方面的利弊得失了。

任由战局发展下去,自己这个皇帝恐怕都快做不成了……

随着北方战事愈演愈烈,利奥波德相信蒂雷纳终究有按耐不住的时候。

一六九九年春,清军出兵高达两百万,从东向继续大举进攻德意志中北部地区。

战火燃遍了勃兰登堡、萨克森、梅克伦堡-什未林以及周边的公国,卷入战争的人口高达上千万。

利奥波德对此非常着急,希望蒂雷纳立刻出兵救援,不然半个神圣罗马帝国恐怕都要落入鞑靼人之手了。

蒂雷纳一如既往的冷静而有淡定,同时规劝利奥波德不要心急,还要继续等待,不然会前功尽弃。

战事发展到这个地步,不论是联军还是法军,都已经不再是能够扭转战局的一方了。

只有明军南下,才是决定胜负的真正力量!

利奥波德越来越认为这位法国元帅已经老年痴呆了,他都不知道明军何时能够出兵,就将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

这种元帅要是自己的下属,恐怕在前年就得被解除兵权,回家去哄孙子去了……

蒂雷纳的解释很简单:如果陛下想要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最终结果,那就最好不要在意采用的方法与具体过程!

哪怕自己抓不到偷了自己钱包的小偷,只要别人能抓到,并且将钱包归还自己,不就行了?

干嘛一定要自己抓住那个小偷呢?

某些时候,懂得变通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能保住性命!

如果利奥波德此前就出兵救援腓特烈等人,现在别说是不是皇帝,可能连生死都不能确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