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三十三章 炼制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三十三章 炼制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3:25:02 来源:笔趣阁

古代西汉时期,华夏的炼钢方法就已经发展起来,有了坩埚炼钢。

到了东汉时期,又发明了炒钢法,这个时候炼钢方法其实就已经非常完善。

再算上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技术,华夏古人发明了钢铁技术发展的几乎所有技术。

但是,制约炼钢技术发展的瓶颈——炉温,一直到了十八世纪才由西方人解决。

这也造成了在十八世纪之后的两百年,东方落后于西方。

铁的熔点是1538度,但是普通火焰的温度只有几百度,例如木柴燃烧的温度就是六百度左右,普通状态下,木炭的燃烧温度也只有不到一千度。

古代通过鼓风机,坩埚,土窑,能够将温度提升到大约一千一百度到一千两百度之间,这已经是最高温度。

这个温度状态已经是极限,并且几千年都没有跨越过。

没有精密的工艺,没有化工原料,没有先进的空气提炼技术,炉温就从来没有超过一千两百度。

不过,钢铁在几百度的温度下就已经能够进行新的分子排列,在烧红了之后会变软,就给了古代工匠们操作的余地。

在没有暖气室供气,即便用最昂贵的炭当燃料,赵德昭也无法真正让钢铁融化。

裴格安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她在这大半个月的时间里,花了赵德昭将近一千贯,把东宫的余财花了大半,购买了大量的化工原料。

当然,这个时代的人是不懂什么是化工的,购买的大部分是矿石原料。

还有一些染料,也通过刘小购买了回来。

而这个时代的染料,大部分都是毒素和化学原料。

相比之下,从开封府买生铁,从新郑那边拉煤炭,耗费还不是最多的。

裴格安离开了赵德昭的监督,就有些放飞自我,时隔半个月再见的时候,她就搞了四种能直接将一头牛毒死的毒药。

这里面有一种生物毒,三种矿物毒,除了砒霜的砷毒,其他三种都是这个时代没有的。

做出了这些东西,她就显得得意洋洋地在赵德昭面前卖弄。

赵德昭却有些头疼,谁家的媳妇是这样的啊,天天想着杀人。

不过她没有荒废时光,在造出了四种毒药的同时,裴甲也按照她的意思,改造了一个新的打铁房。

这个打铁房跟原本的相差不大,主要是改建了里面一个不大的高温炉。

这个高温炉不仅重新建设了供气管道,换了中间的坩埚,更重要的是,改造成了上下两个燃烧室。

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将炉温提升到理论上的一千两百度。

这个时候,铁虽然没有融化成铁水,但是变成了海绵铁,比几百度炉温烧出的铁更容易去除里面的杂质。

而且,裴格安还“发明”了几种助溶剂和添加剂。

她做的一切都是借助赵德昭的名义,而裴甲和裴风裴云父子三人根本不敢来问赵德昭,只会按照裴格安的吩咐行事。

至于裴母和几个小家伙,看见赵德昭吓的起来就跑。

赵德昭抵达庄子之后,观察了一番炉具,重新让裴甲改造了矿渣流经通道,就开始了第一轮的加温。

这个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以为基础配置是最好的,因为需求量不大,赵德昭也没有从铁矿石开始炼制,而是选择了直接购进生铁。

从矿石变成生铁这道程序,要是全部自己做,农庄的人都用上怕是还不够。

有了生铁,将其变成熟铁,变成钢,只需要几个人就足够了。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渗碳,这个需要绝对的经验技术。

在普通认知中,碳含量少于百分之零点二五叫低碳钢,零点二五到零点五是中碳钢,到了零点六以上就是高碳钢。

在合理的范围内,碳含量越高,钢的硬度就越硬。

当然,注意合理,如果碳含量太高,就太脆,变成生铁了。

而如果太少,就不是钢,而是熟铁了。

渗碳的方法有很多,像裴甲掌握的就是上层用木炭燃烧,利用木炭里面的碳分子自然添加。

但是这种方法很考验经验和运气,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

赵德昭和裴格安都掌握了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比如焖钢法,这种方法在后世还很普遍。

不过赵德昭和裴格安都是懒人,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在炉子旁边观察,然后根据渗透出来的铁渣观察渗碳程度。

所以他们将方法教给了裴甲之后,就开始玩泥巴,当木匠。

泥巴是专门从旁边的黄土地挖来的最细腻的黄泥,当木匠则是不想暴露他们想要做什么东西。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钢材都出来两炉了,他们才造出了一个木制的连发弩箭底座。

然后将黄泥用水调和,制作出两块模板,将这个底座在两块泥板之见印出模型。

泥模稍微干一点之后,将两块模板合在一起固定好,通过在两块泥模之间用水平仪,观察错位程度。

虽然底座需要一体化来保证强度,但是对钢材的需求并不是很高。

他们准备用铜,因为现在的炉温,足以融化熔点不到一千一百度的铜。

等炼制出来了四炉大约两百斤熟铁之后,更换了一个坩埚,直接融化了赵德昭从东宫带来的一个铜器。

第一次的试验当然失败了,从手肘到手腕之间的底座需要一体化来保证精度,准度,可是铜的连接杆太细,导致了断裂。

浪费了一个泥模而已,这些铜还可以继续用。

继续试验,在第三次的时候,终于做出了合格的底座。

底座分两部分,一部分在手腕处,一部分在小手臂上,可以直接套在手臂上,有一个弧度包裹住手臂。

前方是控制系统,需要继续制作几个调节装置来控制,后方上面有三根箭槽,可以安装三根二十厘米以内的钢柱箭。

从手腕到手肘,有一根铜柱固定一体化,不会让钢箭伤到自己。

因为裴格安想要淬毒,赵德昭不得不小心一些。

钢箭的射程并不远,利用熟牛筋来发射,射程不会超过五米,三米之内才会有真正的杀伤力。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因为这个连弩只是给裴格安防身。

控制器的制作耗费了周臻一周才完成,这些都不是用泥模浇铸,而是用铜敲打出来的,精度难以控制。

不过制造出来的控制器让赵德昭非常满意,这个靠旋转就能上弦的装置装在手臂内侧,利用连接的铜柱定位。

上弦不费力,五秒钟左右就能上弦,两秒钟就能将把三根细铜柱组合成的开关装上。

然后手腕放平,握紧拳头,只需要拳头往回收,就能触动开关,发射钢箭。

裴格安很喜欢这个可以藏在衣服里面的连弩,让赵德昭做了两套,一边手臂一套。

先给老婆准备好了装备,赵德昭才开始为自己准备装备。

他的装备很简单,只有两把横刀,不过这两把横刀需要超强的硬度。

横刀是赵德昭使用最习惯的兵器,在明朝用了百年,收藏的各种横刀几百把。

但是现在他一把没有,只能自己打造。

而他的第一个假想敌人是王继勋王三铁,这个人目前的实力,应该高于还没有完全长成的他。

在这样的时候,想要正面杀他,就不仅仅需要出其不意,还要有一把好兵器。

而横刀也是直刀,刀鞘可以做的与剑鞘差不多,不会显得失仪。

后世将横刀的地位捧的有点高,但是在唐朝,就是低级将士的配刃。

将领们一般只会系一把剑,中正平和的剑,才是上等人的兵器。

赵德昭是皇子,系一把横刀在这个时代是失仪,掉面子的。

这个时代的横刀制造水平也很差,没有百炼刀,更没有包刃法炼刀,就是普通的铁制。

而相比剑,横刀因为是厚背,所以为了节省铁料,现在越造越少。

东宫也有几把,但是拿来砍木头都怕砍断。

在明朝的时候,为了迎合赵德昭的喜欢,各种各样的横刀制造方法都精益求精,甚至有一些发展成为冷兵器的制造标准。

赵德昭清楚地记得好几种,在现如今的条件下,他准备采用的是刀体三层包钢法。

其实简单的来说就是,将软钢包在硬钢内,这样刀剑可以达到外硬内韧的优点。

不过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刀背的硬钢和内芯的软钢不同,而刀刃的硬钢和刀背的硬钢,其实也不同。

这种不同不仅仅是淬炼的不同,还包括了渗碳的程度不同。

赵德昭为裴格安忙活了半个月,这一次轮到她为赵德昭忙活了。

精密地控制不同的硬度,韧度,只有她才能做到完美。

对裴甲,赵德昭并没有任何隐瞒,将全套技术告诉了他,加上裴风裴云,几个人商议了一整天,才开始了炼制。

前面阶段,赵德昭只管打铁,锻炼自己的力量和耐力。

而裴格安一直研究着她的那些添加剂,不停地拿一块块钢铁在炉子里试验再冷却观察。

可以看的出来,裴家众人现在不仅怕赵德昭,更怕他们的女儿,他们的妹妹。

因为她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一个不识字的丫头,现在不仅将手下的太监和侍卫管的井井有条,还会看书写字了。

这对几辈子都没有出一个读书人的家族来说,震撼是无比强烈的。

当然,他们不会认为这是神迹,只会认为这是赵德昭教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