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553章 取消文人免税功名田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553章 取消文人免税功名田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2:05 来源:笔趣阁

偷盐盗盐一方面是商贾自身行为,一方是贪财官吏,还有是盐户本身缘故,官员贪财,商贾就不得不花费诸多银钱打点,这些成本都要归入盐巴成本里面,再加上自己也要获得足够利润,一百斤算作十斤出纳都算正常,盐户从官府得到的粮食、银钱不足,无法养活家小时,并不愿意将盐巴送入官府,而是私下里送入商贾手中,致使盐场出产降低。

盐场产量不足,原因诸多,刘卫民自大舅哥宝钞之事时,他自身也算经营了盐巴,对此也有些了解,在准备夺回盐巴时,他就仔细考虑过,解决盐场问题,一个是扩大盐场晒盐场地,增加食盐产量,一个是解决晒盐盐工生计和盐场管理人员治理。

盐场晒场地扩大并非难事,即使不使用水泥在外围修建池子,他同样可以自海外岛屿晒盐,可以使用船舶运输盐巴,管理盐场官吏问题也不是多大问题,加强管理给些份子也就是了,关键是盐工,并不是多给些钱粮养家就足够了,盐工与农夫一般无二,同样存在着盐场人丁增多无法养活问题,一家老小二三十口子守着五亩十亩盐场,若不盗盐贩卖才是奇怪了呢,故而盐场多余的青壮就需要转流为民。

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余的也都算不得什么,官方只需负责产盐还账,账目偿还清了,朝廷是自己运输、设店铺经营,还是官府贩卖小票额盐引,所有百姓自主前往盐场贩卖,或是依然以代理商分片售卖,都由朝廷自主决定,他不可能永远给人擦屁股。

带着皇帝儿子离京,盐场巡视只是附带之行,最重要还是研究铁路修建路线,沿线的开矿准备事宜。

蒸汽机的研究极为顺利,顺利的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动力输出心脏出来了,机械院弟子、工匠们一分为二,一部分入登莱,研究船用蒸汽机事宜,剩下的转而研究车辆上运用。

具体会多久可以运用尚不可知,但他还是准备提前规划好路线,即使火车十年二十年也无法运用,他也要在沿途看一遍,研究可行方案,此时的他们还没能力遇山开山能力,只能尽可能选择平坦之地,尽可能的靠近,或直接从城镇穿过,串连更多经济带。

朝廷有张嫣、张氏垂帘,代替皇帝儿子充当木雕泥塑,在天启十年六月,刘卫民来到陕西,带着百姓种植红薯,打井抗旱时,卫民党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两千一百多代表进行各项党内表决,自召开至结束用时一个月,期间确定了诸多事宜,不仅包括《党纲党章》党内之事,同时也对宪法逐条进行表决确定,人事的认定,未来三个五年规划等等。

七月底,百十骑将所有议题,整整一大木箱的决意送到刘卫民眼前,看着随行前来的半大小子刘卫坤,刘卫民有些哭笑不得,如此娃娃怎么就被党内委任成了陕西道布政使了呢?

“姐夫,不是俺走的后门,真是俺在吏部考核拿了第一,最高委员会面试俺也是得了八分第一的,不信……不信你问……”臭小子回头,却发现没人可以为他作证。

“刘卫坤”名字还是刘卫民亲自给他的,跟着姐姐刘英儿在府里十年余年,见识的不知比他人多了多少,小小年纪一边在学堂学习,一边还任着户部员外郎,眼前不住挠着脑袋的浑小子头脑灵活是不假,可他年岁也太小了些,官场非比寻常,个个都是老油子,滑溜紧着呢,一不小心就能栽了个大跟头,坐户部官署,只是梳理数据还罢,管人治人……

刘卫民苦笑拍了下半大小子脑袋,看了他从怀里掏出的信件,脸上苦涩更甚。卫民党可用之人太少,地方官吏虽然纷纷选择加入了其中,但真正忠诚的有多少?没人能知道,至少短期内无法判断,故而内阁决定优先培养小朝廷和学堂里的娃娃们。

其他地方原有大员在无错期间,不可能降格,更不适合刘卫坤这种连二十岁都不足的年轻人为一道布政使,但是陕西、甘肃、山西、河南被祸祸一圈的地方却是可以,学堂大量二十来岁年轻人充入其中历练。

抬头看向一干年轻人,刘卫民最后也只能心下暗自叹息,也只能点头认可了此事,与懵懂的皇帝儿子拿着皇帝玉玺大印、自己的党魁大印“哐哐”加印起来,父子二人趴在桌案上盖大印了一日,其他的还罢,哪怕是十六七岁半大娃娃成了督师他都不再惊愕,但是面对罢去举子功名田免赋却迟迟无法盖下去。

走入房内,看着他举着大印停住,尚未回京的刘卫山来到近前,拿起看罢,微微摇头叹气。

“想不到内阁竟然将此事办了下来,看样子魏阁老费了不少功夫。”

刘卫民将大印扔到一旁,叹气道:“虽然离京前在报社提了此事,民间百姓赞同者颇多,文人士子反对的却众,本以为此事会在三弟前去大明岛时,强行做下此事,没想到魏阁老却将此事做下,虽得一时骂名,却造福于万民,大功于国啊!”

刘卫山点头,说道:“三弟所言甚是,文人科考入官,今后非卫民党不可入官,如此就不再是科考不科考之事可以决定得了,若真的堵住了文人的路子终究也是不妥,趁机逼迫文人士子后退一步也是可行的,只是此作为势必会得罪一些文人士子,或许也因此,内阁才以学堂、小朝廷出身分于各地为吏的原因吧。”

刘卫民微微点头,堵住科考路子是不可能的,哪怕后世也还有公务员社招之事,功名田免税,看着也就一亩一二十斤斤粮食,关键是挡不住数量多,得罪人自也不在少数。

内阁选择了个最佳时期,因大明钱庄信誉崩溃,江南倒霉的文人尤其之多,驸马府趁机吞下了无数田地,就算有些文人躲过了灾祸,也会因百姓怨言而不敢大肆反对。

功名田免赋,实则是国家“以文治国”政策,是国家拉拢文人团体治国,如今却是“一党”治国,是党人治国,文人的身份得到极大弱化。

文人功名田免赋,大明朝赋税降低,实际上还是需要缴纳赋税的百姓承担了这部分消失了的赋税,哪怕看起来与他们无关。取财于民,用财于民,赋税的收取,无论是用于官员治理地方,还是征募军卒守家护国,或是赈灾救民,或是铺桥修路、开沟挖渠……最终还是算于用在百姓身上。

缴纳赋税百姓,赋税用于身上是天经地义,可没有缴纳的,或是偷税了呢?

没有挑开这层纱,缴纳赋税的百姓不会不满,可一旦挑开了,不满声自是此起彼伏,社会需要公平,为了鼓励读书给予免税,是不是也应该给奋勇杀敌、守边护国将士奖励?是不是也要给军户们全都免去赋税?

社会富裕到了一定程度,种地免赋,甚至还要补贴鼓励是必然趋势,但这是以后,是从高产出的工商业中补贴给脆弱的农耕经济,刘卫民很想取消所有田地税,只是他现在还做不到这一步,大明朝也还没达到如此高度,仅仅百万以上的军卒就是个极大的负担,唯一庆幸的是大明朝卫所制度,他只需暂时替大明朝养活一支精锐军卒即可。

取消了功名田免赋之策,科考与党内考核、吏部考核并行,骤然之下,得罪一大批敢怒不敢言之人是必然,如此情况下,刘卫民可以理解内阁以诸多皇家学堂、小朝廷诸多年轻人为吏、大吏行为,万事以稳为重。

沉默良久,刘卫民转头看向刘卫山,说道:“明日大兄带着批奏回京吧,朝廷有些事情激进了些,军方绝不能有丝毫异样,必须无条件支持内阁,任何风吹草东必须第一时间内强压下去!”

刘卫山在陕甘不知抓了多少人,砍了多少人脑袋,心下也极为赞同他的话语,点头说道:“三弟放心,明日就带着人回京,此处由卫辅监军当是无碍,各卫自查也无需三弟担忧,咱们兄弟还是能够控制住各卫所的。”

刘卫民微微点头,在熹宗之时抽调了近千卫所将领们的精锐家将私兵,刘卫民抽调幼军散于各卫所为将,或是威逼购买,或是用海外之地置换,许以爵位封赏于海外,尽可能的用和平法子把他们手里的军户屯田收入囊中,重新分于军户,以此获得底层军卒拥护。

愿意低头的卫所将领,愿意吐出土地,无论是以市价售卖给驸马府,还是置换海外田地,或是干脆前往海外当个逍遥自在贵族,驸马府都给予了足够尊重,留在卫所的将领,依然保留着原有军职,不愿的去海外给个贵族赐爵,可若与他作对,直接找个由头砍了脑袋,杀鸡儆猴,有时候,杀戮就是最有效的震慑。

卫所军将一代代继承,想要让其离开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江南、江北都砍了不少将领的脑袋,仅总兵就砍了七人,千户数十,百户数百,其中不乏九边卫所将门,除此外尚还有数百大小将官与祖大寿一干辽东将领流放海外。

幼军出身将领治军颇严,驸马府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老弱军卒重新获得土地,且不允许售卖土地,为每一个军户建立特殊账户,许以特定数额的无息贷款,许以与民等同科考为官条件,允许卫所军卒为民经商务工,取消一切歧视性政策,唯独有一条,卫所军所户籍出身,年满十八周岁必须服役三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