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554章 初登大明岛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554章 初登大明岛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2:05 来源:笔趣阁

大明卫所兵制,一人为正丁,一人佐之,四户供之,即常备军卒超过百万,卫所后备役超过四百万,尽管各卫所逃失无数青壮,依然还有四五百万男丁,但若由军户转而为十八岁义务兵卒,数量就要少了许多,可他却不能骤然如此,只能先确定此事,只能等待将来缓慢实行。

卫所历经两百年,事实情况很糟糕,真正青壮不足半数,失孤孩童为卒、年老体衰者为卒是普遍之事,若要不管他们,反而会生生饿死在路边,没法子养活自己的军户依然留在军中,十八岁青壮只需服役三年,家中分了田地,有了无息借贷可以应急,可以科举,可以经商务工,比之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底层军卒的支持,刘卫山自是不太过担心军中之事。

刘家兄弟素来重视军伍,仅以卫所军卒义务为卒,数量要少了许多,帝国势必要面对兵源不足的问题,势必要增加退役军卒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势必要加大爱国教育,鼓励民间百姓义务从军。

大明朝,甚至各朝各代,除了秦朝外,军卒的地位都较低,明朝更甚于各朝,不仅仅承担着保家护国职责,还要承担近乎罪民一般重赋,禁止务工,禁止科考,逃散者众多。

社会需要公平,军卒战力需要加强,需要民间更多尊重,不仅仅只是放开与耕种百姓同等权利,还要给予更多社会地位,卫民党吸纳党员也优先吸纳军中之良人,荣誉性质的“骑士、男爵、子爵”也多授予军中之卒,退役后有优先入党,优先入基层为吏资格,诸事皆优先资格。

刘卫山带着刘卫民的军中建议回京,执掌帝国最高军委会诸事,将诸多民务交给一干年轻官吏,一只眼睛还盯着陕甘诸卫所土改、调动,关外有过万军卒和刘部蒙骑,陕甘边军已经不需要这么多军卒,将各卫所土地分与军卒,余者将调往西疆草原沙漠守边。

刘卫山、刘卫民对陕甘将门尤为严厉,要么处死,要么发配西疆镇守,大明将门,以陕甘边军最众,远离帝国中心,根基也尤为牢固,也因此,刘家四兄弟和幼军一系对其打击也最重,大同、宣府、蓟镇将门则调入京城为吏,剥离与军卒之间的联系。

控制了各卫所底层军卒,保住底层军卒利益之下,他不相信哪一个将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叛,却依然在陕西停留的时间最久,自西安一路往西入甘肃,一路前往沿着古之丝绸之路西行,数百人在邢烈两千卒护送下,准备自俄力列城入高原,拜会高原辅教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拜会一下高原各喇嘛,由高原入川蜀,顺江入江南……

但儿子太过年幼,并不适应高原气候,最后不得不在叶尔羌停留过冬,天启十一年开春后才由原路返回。

刘部这个不是部族的部族如同一个怪兽,短短几年内吞噬了太多部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松散联盟,等到各部族意识到了刘部的威胁时,太多牧奴的逃散加入,吐鲁番、叶尔羌、亦力把里等部族已经没能力约束部族,在邢烈带着陕甘各卫军卒入西疆后,不得不在强大火器逼迫下低头,成为帝国的一员。

与鞑靼右翼各台吉们一般,刘卫民同样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自治权利,同时认可黄教的宗教地位。

西疆不同于北疆,情况更加复杂,更易于动荡,刘部的重心也逐渐向西偏重,有些事情不可能骤然一次性解决,他需要的是一个法律上的统一,至于后来会不会反叛,那是后来之事,今后但凡反叛,一律血腥镇压也就是了。

刘卫民西行,沿途总是跟随着无数钱粮,沿途开设无数石料厂、矿场,无数人拿着锤子敲砸石块,无数石块运入砖石厂焚烧成水泥。

巨型水泥厂子,仅建厂就不知需要多少时间,但小型的厂子并不是太过困难,刘家寨有烧制水泥的经验,技术工匠入各地指导,刘卫民不计代价收购,短短时间内,北方各府县皆在官府名义下建起诸多石料厂、水泥砖石厂,炭石开采也在官府名义下大肆开采。

天启十一年九月,刘卫民父子自河南入河北归京,火车头却依然未有研制出来,而卫民钱庄却花费近三千万两,收购了难以计量的水泥、碎石。

离京一年有余,刘卫民花费的诸多银钱大多被北方各府县和百姓赚取,朝廷财政得以缓解,各地尽管对朝廷取消功名田还有诸多怨言,尤其是驸马府将恢复北方经济为重心,南方并未得到太多利益情况下,南方士人多有怨言。

南方并未得到太多利益,而且南方士人多余北方,功名田取消,南方遭受损失要多一些,而北方土地老财却借着石料矿场、水泥厂、炭石场、铁矿的开设,纷纷转型加入工商行业而获利无数,北方自百姓至士人反而大力支持朝廷各种政策。

火车头没有研制成功,登莱却制造了一艘木质蒸汽船。

回京后,刘卫民在府邸休养了小半月,整理了各府县收购的水泥材料贮备后,决定在铁路之前,预备修建北京至宣府、大同、山西、河南、山东、哈尔滨数条十二米宽水泥道路,卫民钱庄投资一亿五千万两,拥有水泥道路三十年自主经营权。

消息传遍天下,无数人咂舌,更多的商贾却跑到驸马府,希望可以承建道路铺设事宜。

此时的车辆还只是马车为主,货运量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几十吨地步,水泥路面要求并不是很多,刘家寨至京城有一段水泥路面,尤其是京城百姓见识过水泥路面铺设过程,技术要求并不是很高,但马车行走在上面,哪怕是木质车轮也可日行百里,如此路面可极大减少货运费用,各商贾们尤为眼馋如此道路,一听说刘大驸马要耗资万万五千万两修建如此道路,全都跑到驸马府询问,希望可以承包一段道路的修建。

江南商贾虽遭受了重创,论经济实力依然还是大明朝之首,北方各矿场利益没能捞到,道路修建上却希望可以狠狠捞上一把,纷纷入京登门,希望可以凭借财力分上一杯羹。

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一遍北方各府县,所获资料颇多,刘卫民与学生弟子们勾画大明朝北方道路脉络,前来的商贾们和各府县官吏们全由朱徽妍和沈允招待。

如此巨大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至少需要数年乃至更久,一亿五千万两或许只是个起始,需要的钱财可能会更多,但他并不认为三十年经营权的投资会亏本了,掌控了道路运输就掌控了大明朝经济,驸马府垄断海运、河运,品尝过垄断运输带来的巨额利益滋味,对此巨额投资并不怎么反对。

但是道路的修建还是有主次之分,山东、河南入京城有河运运输,哈尔滨入沈辽,入京城的道路主要还是战略上的需求,所产利益短期内,至少在关外百姓不是足够多之前,并不能产生太多利润,但陕甘入山西,贯穿山西入宣府,入京城这条道路却可产生无数利润,铁路暂时还有技术上问题需要解决,这条水泥道路也成了优先修建的首选。

天启十三年,由工部和刘家寨共同主持下,京陕水泥道路开始修建,而刘卫民则带着儿子再次离京,登上天启大帝号蒸汽机轮,带着十艘改造的万料汽轮开始远洋航试。

蒸汽机配合风帆,十一艘万料巨舰设计最高航速为十五节,明朝的船只庞大,体型稍宽,并不像是军舰,更像是专门为货运运输设计的船只,因为南洋水域复杂,存在着诸多暗礁,水密舱出现远远早于西方,稳定性也极为不错,为了适应远洋,工匠们又重新设计了些重型远洋船只,超过百米的万料大船喷吐着浓黑黑烟还是引起无数人关注。

长子朱慈爝,次子朱慈像是天生长在海上的,并未有常人初登船只存在的晕船之事。

设计十五节航速,真正跑起来却达到了最高十七节航速,哪怕六级逆风也有八节巡洋航速,自登莱航行了小半月抵达小琉球,又经一月来到大明岛,期间有逆风、顺风,比以往远洋节省了倍余时间,对此刘卫民极为满意。

经营了大明岛十年,每年不知要送上多少食毒虫之物,十年送来的百姓、流放罪民就超过二三十万之数,登上大明岛,看到的却有些萧条荒芜。

“爹爹,这就是大明岛么?”

长子朱慈爝眼中满是新奇,刘卫民一手怀抱着次子,大手牵着长子,随行的刘卫贞和前来迎接的刘养、刘马氏、周云等人,唯恐有毒蛇之物伤了帝国小皇帝和大小国公,十余头大黄狗在旁乱转。

不等刘卫民开口,衰老了许多的刘养上前一礼,笑道:“大明岛毒物颇多,人丁甚至不如小琉球,岛上也无黄金可采,确实不如小琉球繁华,但这座岛却是个宝岛,土地肥着呢!”

刘卫民微笑点头,拍着儿子小圆脑袋,笑道:“人多了就繁华,人数稀少自然显得萧条些,而这里却是咱家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