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542章 再次变天(中)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542章 再次变天(中)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2:05 来源:笔趣阁

“一两银子蒸发带来的是数两银钱的损失,明票至少蒸发掉三千万两银子,骤然之下,大明朝承担不了过亿两的损失,北京城已经没法子平定民怨,能够平定的只是卫民钱庄里面的财富,只是南直隶、小琉球、辽东存储的粮食,与爝儿登基不登基关系并不是很大。”

“而且爝儿、小朝廷所属务实官吏也需要些许威望,爝儿入关平陕甘民乱,小朝廷官吏平定纸钞和粮食不足危机,皆有利于提升各自民望,消除之前咱家退缩带来的消极影响。”

刘卫民看向刘英儿,突然开口笑了起来。

“当年本小旗曾答应过你一个女元帅,今次爝儿御驾平乱由你领兵,本小旗今次什么都不管不问,只带一双眼睛,自辽东运送粮食赈济陕甘,为你照看后方。”

又看向一干女人,目光落在张氏身上。

“大的事情差不多就如此,你们也都先回京城,张嫣是大舅哥发妻,是太后,你是爝儿生母,爝儿尚还年幼,你与她一起垂帘听政,张嫣为东,你为西,万事以稳妥、重典为重,最短时间内稳住局势为重,该杀杀,该流放流放,无论是民还是官,一律重处。”

“还有,钱庄不同于其他,卫民钱庄之事依然由卫雅主持。”

想到大明朝再次由金融引起的大乱,觉得有必要再多说几句,看向名义上自己小妾的张氏。

“大明钱庄依然予以保存,由朝廷严格监管,相应的律法、条陈予以制定,至于明票贬值问题……卫民钱庄予以注资两千万两,明票以市价兑换回购明票,帮助大明钱庄稳定局势。”

“大明钱庄是朝廷钱庄,卫民钱庄是皇家私产钱庄,两者互不干涉,各自独立经营。卫民钱庄虽说是皇家钱庄,皇家可以分红钱庄获利,不可插手经营之事,这点要特别注意,是死规矩!”

“两家钱庄分开独立经营,一家出了问题,另一家也可相助度过难关,在两家之上设立一个金融监管司法官署,独立运营的司法监管官署,不受朝廷、皇帝影响官署。”

一干女人也有些心惊大明钱庄和朱由检欲要发行五千万两国债造成的金融灾难,数月间造成的灾难比民变造成的灾难还要恐怖,仅蒸发掉的财富就不知多少,明票的贬值超过七成,江南破产商贾不知多少,唯一发了国难财的就是宁德驸马府,仅江南就不知吞掉了多少桑茶田地和无数店铺、庄园,大明盐商更是上吊自杀不知多少。

听着他说着两家钱庄,众女赞同了他的意见,对于儿子朱慈爝暂不回京也算是认同了下来。

十月底,朱徽妍、张氏带着一干女人返回辽阳,刘卫民却成了闲散之人,与师明一同组织了数万刘部牧人,在寒冬腊月前往辽阳运输粮食,准备由此赈济陕甘无数遭灾百姓,而刘英儿则带着刘大少前往美岱召,接见九边大小将领,准备来年如何平乱事宜。

在刘卫民看来,平定民乱主要是钱粮食赈济流离失所的百姓,没了饥饿的百姓参与叛乱,仅仅只是一些异心之人叛乱,根本无法动摇了大明朝根基。

刘卫民组织刘部牧民运输稍晚些,朱徽妍带着一干大小妇人率先回辽阳,待遇远不是回京阅兵之时待遇,尚在辽阳五十里外呢,大大小小官吏,一个个雪人出现在了她们面前。

一阵寒暄过后,朱徽妍将刘卫民的意思说罢,礼部尚书魏广微与诸人对视一眼后,拱手道:“国公考虑甚为稳妥,内阁会在最短时间内确定伴驾平乱文武臣子,就是不知国公对内阁、信王安置可有些意见?”

朱徽妍一阵沉默,微微叹息道:“小朝廷所属官吏虽资历浅了些,任事还算勤勉,入京后朝廷所属官吏皆由魏阁老与诸位阁老斟酌任用,动荡之下,出些岔子不怕,怕的是无人勤于、敢于任事。”

魏广微、孙世纪、刘之坤、刘文炳、方逢年、马士英……一干内阁阁老大臣全都大大松了口气,提起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孙世纪年岁较大些,抱拳说道:“陛下、国公、公主信任我等,我等定不负国朝,只是信王府处置却难了些。”

年轻的刑部尚书方逢年上前抱拳深深一礼,正色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臣以为先帝落水和炅皇子遇刺当严查,当三司审之!”

朱徽妍沉默数息,微微点头,叹气道:“此事就由内阁和宗人府主持审理,事涉信王依法处之,但此事不宜为朝廷主要之事,主要之事乃稳定民心,具体之事先回辽阳,回京城再说。”

“臣等领命。”

众臣齐齐躬身应诺。

朱徽妍回辽阳,唯恐林丹汗出幺蛾子,刘卫海统领两万幼军亲自坐镇开原,小豆芽刘忠国亦领万人居于哈尔滨城,自两个方向逼迫林丹汗不敢乱动。

郑贵妃、傅懿妃、张嫣三代遗妃并未出城五十里迎接,只是在辽阳城外迎接着朱徽妍一干人入城。

再见张嫣,朱徽妍竟有些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将刘卫民意思说了个大概,言她依然为东宫太后,依然由她垂帘,郑贵妃、傅懿妃等神宗、光宗遗妃们对此虽有些皱眉,却也没有开口反对刘卫民的决定。

大明朝最具有权势公主回辽阳总管府,总管府全都忙了个不停,好像所有人都知道未来会有如何的飞黄腾达一般,全都脚步急匆匆。

男人不在,正厅堂餐桌上也只是一干妇人,郑贵妃坐在正中,左手首位是光宗遗妃傅懿妃,右手首位是熹宗遗妃张嫣,朱徽妍和小喜儿坐在傅懿妃之下,郑贵妃开口询问刘卫民的意思,朱徽妍又一次将大概决定说了一遍,说道:“爝儿和小朝廷威望有些不足,相公以为爝儿此时入京也无太大益处,当日在乾清宫之所以诺下十五年之事,皇奶奶也知相公的心思。”

郑贵妃询问,朱徽妍开口,其余女人只是停住吃食,默默听着,就是一干娃娃们也颇为安静。

“帝国太大,爝儿又年幼,小朝廷多是年轻吏员,本应多方磨炼,但此时天下动荡……”

见朱徽妍微微摇头,郑贵妃苦笑道:“京城朝臣是够老成,却短短时间内将天下弄成了如此这般,还是干净、简单些为好,此事就如此吧。”

朱徽妍微微点头,与张嫣目光碰撞了下,犹豫说道:“皇嫂是爝儿嫡母,皇兄意外病逝,无论炅儿为帝,还是爝儿,皇嫂为太后垂帘都是理所应当,但帝国太大,已经不再仅仅限于大明朝之本土,相公以为……今后朝廷当以朝臣之意为重。”

张嫣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只是微微点头算是应了下来。

李康妃见场面无人开口,犹豫说道:“妍儿,镇国真的什么都不管了吗,朝廷和天下可都一片乱糟糟呢。”

傅懿妃有些担忧点头道:“是啊,如此乱糟糟,若无镇国看着终究有些不妥的。”

遂平公主朱徽婧、乐安公主朱徽也成了落落大方少女,齐齐点头赞同。

朱徽妍却笑道:“小朝廷居于关外,相公也没怎么过问,不也没出了太大问题,天下虽乱,也只是因钱粮而乱,由魏公公督理司礼监、东厂、锦衣卫,由方正孙阁老主持都察院,多遣派一些御史、镇守监军、东厂番子、锦衣缇骑,乱也乱不到哪里去。”

张嫣微微张嘴,想说宦官贪鄙啥的,神宗、光宗遗妃们对此却颇为赞同点头,宁德驸马府、刘家寨等产业,净军、幼军以及海外多有宦官监军、管事,也没见有什么不妥的,只要规矩严厉些,犯了规矩该如何就如何也就是了。

越是动荡越应该严厉律法,待民仁善、公正,在无数钱粮支持下,自也没啥乱子不可平定的,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对此两宫娘娘们有着清醒认知。

郑贵妃看向长长餐桌上妇人、孩童,说道:“臭小子只要不离开大明朝,驸马府、刘家寨还在,只要幼军不乱,你们没必要太过担忧,吃饭!”

一干妇人苦笑,也只能拿起碗筷,在一干宫女们服侍下各自吃着饭食。

魏广微和一干内阁阁老却连夜商议朝廷人事任免、调动,他们深知刘卫民的性子,唯恐争吵低效影响了自己前途,很短时间内确定了朝廷大致人选,直到深夜才确定了以山海关总兵刘卫山、兵部侍郎孙传庭、卢象升、右都御史黎鸿业、驸马冉兴让等三十余人为伴驾平乱文武大臣名单。

魏广微将名单放下,叹息道:“仅两三年时间,大明朝天下竟然成了这般,魏某想也未曾想到!”

刘之坤端起茶水饮下,干燥冒火的喉咙才稍微舒适了些,笑道:“朝廷最大的问题是财赋之事,大兄未雨绸缪囤积粮食,天灾**之下,若非朱由检、北京城上下激怒了大兄,就算陕甘、山西、河南有了天灾,以大兄性子,最终还是不可能不管不问的。”

孙世纪心下叹息,刘文炳点头说道:“泽厚此言在理,先有陕甘四县毁田、杀人之为,后有阅兵和漕帮河运之事,无论怎么看都是愚蠢之为,只会逼迫国公不满反击。”

方逢年皱眉道:“魏阁老,若非因东林报社与诸多报社鼓吹,今日当不会发生大明钱庄之祸事,是不是对这些报社予以裁撤、治罪?”

几人眉头皱起,尤其魏广微、刘之坤、卢象升、孙传庭等人,他们知晓刘卫民对今后朝廷打算,若真的行“虚君”之事,诸多报社反而成了他们最大的威胁。

刘之坤与魏广微交换了下眼神,说道:“书田兄所言甚是,东林党人以报社散播诸多虚言蒙蔽百姓,当治其罪,朝廷当立律法严厉报社之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