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457章 取而代之……有样学样

(没得说,三章。)

……

刘英儿认真想了好一会,还是摇头说道:“老爷要么带头反对此事,要么就不要再过问朝廷激怒天下之事,反正俺是越来越看不惯朝廷胡作非为!”

刘卫民一愣,有些不解她会说出这句话语来,一阵沉默后轻声叹息,起身爬到五刀耕犁上,坐在狭窄的木板上挥动皮鞭,如同一辆马车拉着五个利刃,自己的体重足以将刀刃深入泥土中,两个橡胶轮子前的小轮足以让深耕的深度保持一致。

草原的牛不会耕作田地,也不愿意带上枷锁,最后还是用起千百年古老法子,每一个牛鼻子上加了个鼻环,车辕正中上方有一个高高挑起的横木,除了一头耕种半辈子的关内老牛外,所有不老实的草原牛的鼻环绳索全都拴在横木上,六头牛,除了领头老黄牛可以自由转动身子外,其余的前二后三五头草原牛只能随着领头黄牛向前、向左、向右,除非真的可以忍受撕开鼻子的疼痛。

刘卫民根本不管其余牛儿,只是不时抖动绳索,指挥着头牛向左向右,刘卫民耕种田地技术不是很好,一日也就耕种了两三百亩,远不如他人更加聪明,五刀犁子只要畜力足够,一日耕种千亩田地亦不再话下,而他最不缺少的就是畜力。

一两个时辰后,再次换上一组气势正盛耕牛,沈辽几乎空了,人人都需要日夜不停耕种,冻土刚刚解冻就必须种下麦子、黄豆或红薯、土豆,相比土豆,人员稀少的他们也只能选择麦子、黄豆。

五刀犁子只是将坚硬、带着草根的田地松软,之后还需要耕地用的耙子来回耙地,将大块土块粉碎,将草根去除,在耙地时,通常会将基肥撒入田地中,如此来保证施肥均匀。

基肥不能是新鲜粪便,必须要腐熟后,通常每个百姓家中都会挖一个坑,河底黑色泥土、沟里地皮土、枯草树叶、动物粪便……都会被勤劳的农民收了起来,一层粪土一层腐土树叶,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利用粪土发酵发热杀死枯草中的草种、害虫,使之成为麦谷最优良基肥。

施了肥,田地松软平整了,就需要使用耩子耩种下麦子、豆子……每一种所用的作物的耩子里的孔洞都不相同,耩子里放入种子后,种子会顺着耩子中的孔洞,沿着与孔洞连接的铁质中空利刃般耩头,将种子种入田地中,因麦子、豆子颗粒大小不同,需要的间距不同,就要控制孔洞大小,加速或延迟种子掉入田地时间。

麦子种下基本上无需太过管理,除了早期需要清除些杂草,一旦麦子长了起来,数量的优势压制着杂草生长,杂草也很难影响到麦子长势,唯一担忧的就是老天爷不要太过吝啬不下雨。

麦子成熟了,镰刀收割,选出一块地作为打麦场地,用牛马拖拉着石碾将场地压实在了,将收割的麦子摊在地上,拖拉着石碾一遍遍碾压干枯麦子,通过扬起时风吹走杂质,最后剩下麦粒,暴晒几日收入谷仓即可。

千百年来的百姓一直都是如此,刘卫民所做的无非就是增加耕犁犁头,增加牛马拖拉,增加耙子长度、铁齿数量,增加耩子漏斗数量,需要做的是耕地要快,耙地要快,耩种亦要快。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很聪明,遇到困难自个琢磨些时间后,基本都能找到法子解决,有一刀、两刀犁子就能制造三刀、五刀、十刀,如同一眼铳、三眼铳、八眼铳一般无二,只是因为寻常百姓很难养活一头牛马,更别提养活十头八头了,而且寻常百姓田地也很难超出百亩,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五刀犁子是极大的浪费,但相比较刘卫民来说又是不同。

皇庄、王庄、孔府,甚至早期抢的李三才的田地基本上都是连在一起的,谁也无法保证今日田地还是湿润的,后日或许就因土壤干燥无法耕种,佃户损失就意味着他的损失,尽可能短时间内耕种、收获,为了避免佃户和自己损失,更大些的农具就有了必要性。

至于是否因此要多花费些银钱,对于他来说还真算不得什么,数年来但凡他名下的佃户都要比一般百姓富裕些,损失也少得多,无论耕种还是收获入仓,效率都要比单独的农户高的多,寨子里杂七杂八的手工活也会分与农妇,军卒需要衣物缝制,纺线纺纱织布、胭脂水粉建房盖屋、走商托运货物、船厂、炼铁炉子,挖煤、水泥厂子、枪炮作坊、臭胰子、镜子……甚至前去海外挖银淘金。

尽管有些工钱真的很低,可只要管吃管住,挣了一文钱就落兜里一文钱,日子就好过一日,每年与宁德驸马府打工之农夫就有几十近百万,也因此让他获利颇丰,养活之人更是不知多少。

刘英儿或许是对的,心下却总有些愧疚,耕种了小半月,两三万将士才将沈辽之地的田地耕种完毕,自沈辽带着人过抚顺入萨尔浒,过界藩城继续北上,在后世黑龙江大片大片肥沃土地上继续耕种。

越向北,解冻时间越晚些,沈辽包括铁岭、开原耕种完毕后,北上乌龙府时正为合适耕种水稻、大豆、玉米,而他在沈辽耕种麦子之时,小豆芽刘忠国也同时带着数万各部东海女真人砍伐清理树木。

东海女真即是野人女真,为了控制住东海女真各部,小豆芽并未因此离开伯利,并未迁入刘卫民所记忆当中的黑龙江首府之地。

伯利的位置极为重要,可以将伯利比作北京城,或是九边重镇,越是向北,人越野蛮,与恶劣的环境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不如此就很难存活,若要控制,就必须顶在前面,必须尽可能的伸手辐射更广地域。

记忆中的黑龙江首府土地肥沃,地处平原,很适合耕种,也易于富庶起来,但是小豆芽还是选择留驻于伯利,这让他极为欣慰满意。

记忆中的地方属于虎尔哈部,他不知道是不是正因此部族,后来才有了哈尔滨之谓,因为此族一面与鞑靼部相接,同时又与海西女真北端为界,并且松花江也在身边经过,但如今却属于刘卫民名下之族。

纯粹的依靠狩猎,食物的匮乏就别想养活太多人,故而虎尔哈部虽所占地域很广,人丁却不是很多,并有很大一部分是丛林鞑靼所属。

辽东部族统一取消,只以村寨、城镇、州县为名,东海女真不耕种,到处都是树木,需要将土地上树木一一清除,合用的拉走运去登莱胶州湾造船,不合用的则用来建造屋舍,数万人齐齐动手,刘卫民在沈辽一边耕种,小豆芽在一边清理,春麦冻土化尽就要耕种小麦,紧接着可以种植水稻、大豆,最后可以种植玉米,但不管种植哪一种,都只能种一季,沈辽以麦子为主,四月底进入后世记忆的地方开始种植大豆、玉米,人员不足的他们甚至没时间来关注朝堂之事,等他意识到时,时间已经进入了五月,刚刚进入五月第一日,本还干劲十足的刘大驸马像是疲惫到了极点,急需休息之人,一个人躺在床上整整昏睡一日。

刘英儿有些担心他的状况,许久不沾锅灶的她又一次守在锅炉前,端着满满一碗奶白色汤水走入只是树木搭建的简陋木房,见他还在昏昏欲睡,轻轻坐在床头。

“老爷……”

鼻尖轻嗅着浓郁香气,肚里一阵鼓噪,人却不愿转身去看一脸担忧的刘英儿。

“此时……爝儿……陛下是否住进了寨子里……百姓是否已然出了京城?”

“老爷,先喝些汤水吧,公主若知老爷一日未食,会担忧的……”

人依然沉默不语,许久才细碎翻身,脸上无一丝表情盯着刘英儿双眼。

“老爷背叛了兄弟,是个混蛋!”

刘英儿微微低垂双眉错开,又抬眼直视他双眼。

“英儿不知道老爷所说之事是否会发生,英儿只知道老爷做的已经够多了,泄露天机终究是不妥的。”

“老爷,您要回京英儿不敢阻拦,可去了京城又如何?除非老爷摄政为王,您也与英儿讲过三国之事,言过曹操……摄政真的好吗?”

刘卫民一阵低眉沉默,默默端起汤水微微饮上一口,刘英儿不言不语将筷子送到他手中。

“英儿跟着大婶学着熬制的,俺尝过了,挺不错的呢!”

刘卫民只是微微点头,又是一阵沉默……

刘英儿默默起身,从木箱中拿出干净衣衫,默默将散落地上的书信一一收起,一个静静喝着汤水,咀嚼着颇有嚼劲的蹄筋,一个默默收拾着细碎杂物……

“摄政不好。”

“取而代之不好。”

刘英儿一愣,转身看向正低头抱着老大的汤碗男人,看着他脖子仰起,整个脑袋几乎埋在了人头大的木碗中。

“曹魏得天下仅几十年,虽因种种原因,但曹操确实开了个恶劣开头。”

“有样学样,大明朝本土且如此,老爷一旦开了这个头,活着的时候或许可以控制住海外诸地,一旦老爷死了,安南、苏禄、大明岛、美洲、冰州、马六甲……甚至小豆芽、毛文龙、大哥、二哥……”

“谁……又能说得清……”

“老爷不摄政,咱家不取而代之,海外各督没人敢有异样心思,就算有……”

“也不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