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秦歌一曲 > 第四百七十五章:进退两难

秦歌一曲 第四百七十五章:进退两难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3:27 来源:笔趣阁

青颜军团的主军帐和其它的军帐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正常的看,除了军旗,看不出什么。在军帐前的亲卫伍,也没有特别之处,“东骑第四青颜军团”的长幡平平静静,太阳三足鸟旗、三熊步军旗、青色鬼面的青颜军旗一一拱卫着字幡旗。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北信君自己随身带的三卫军。囚牛卫把军帐围住,狴犴卫排开了入帐的道路,还有嘲凤卫在认真上位的水镜和徐英子带领下,守在军帐的门口。在这样的威势下,刘已吾一身戎装的来了。

随着卫军的放行,刘已吾踏步入了方自点起禺支香的军帐中。一看到北信君,就立正敬礼,高声道:“东骑第一鹰扬军团刘已吾参见君上!”北信君摆摆手,把头上的三面四相盔摘了下来,放在几案上,道:“礼毕!”刘已吾虽然收了礼,却是一下子跪倒,道:“已吾死罪!”北信君莫名其妙,道:“刘已吾,你这是什么意思?” 刘已吾道:“末将妄自尊大,君上来了,不亲身迎接,此罪一也,不着人请示问好,罪二也,此属不敬之罪!请君上降责!”

北信君的手顿住,本来他是无意的在几案上敲击的。测试文字水印6。但是……北信君的脸上难看了起来,道:“你搞什么,什么时候你学会了这一套?” 刘已吾更是不敢抬头了。刘持白道:“君上,大哥是……”北信君扬手制止:“要跪出去跪去,人来,带他到外面去!” 刘已吾不敢动,两个囚牛卫进来,提着刘已吾到了外面。北信君道:“莫名其妙,他来这里才多久,学了这一套,跟本君请罪,想讨乖卖好吗?身为一个军人,不想着战场上立功拔旗,却跑来玩这一套!让他好好清醒一下!” 刘持白、刘兴波顿时无话可说。

的确,刘已吾是用了心计,他的确是在北信君的面前讨乖卖好。但这里面是有各种的原因的。因为刘已吾这段的时间一直在布署东骑军的防御阵地,所以没有时间做别的事。他指挥军兵在民夫的帮助下,于北定之外,渭南之间,筑起了一道九重的土墙。由于东骑军的弩箭足,所以刘已吾一连的布下了数个弩箭阵地。一俟秦国的大军真要攻击,刘已吾有信心用五千人就可以挡死秦国两万骑兵的冲击。测试文字水印5。由于秦军战心不定,所以给了他机会,当他布好了这一切,听说了北信君的到来,于是就去向北信君请罪,实际是要引北信君问他话,如果北信君问他怎么来迟了,他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这一番功绩!可是没有想到,反而让北信君大怒,罚他去跪着。不过这也是北信君的算计,是要磨掉他的傲性。

这是一个必然,因为如果手下的将军把这种性情随意的滋生,就会变化。因傲生骄,因骄而自大。刘已吾这次向北信君讨乖卖巧,以后就会越发的卖弄心眼。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刘已吾驻军的是在北定,这里是东骑国最繁华,最丰茂的地方,食间酒肆无以穷尽,商铺店户,也是多不胜数,往来的客商不绝,每一天里,都有百千的大车在北定城进进出出的,各种小商品也是第一时间就出现在这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思想受不住诱惑,生出一些微妙的变化也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可以自由离开自己的军营到城里去的刘已吾。

由于这件事情引头,北信君达到了他的吓马威,在军队里进行了一次整顿,让军队没有滋生出骄气。测试文字水印9。且不说东骑军随着北信男君的到来而引发的这种微妙变化,再说渭南。

东骑已经完全的在前一年把渭南交割到了秦国的手里,出于遵守合同,所以秦国的接收也没有费力气,只是委派了官员,就轻轻松松的把整个渭南拿走了。在刚开始,随着大量的秦民到来,他们是开心的,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多的肥沃土地,自然喜得不胜说了。东骑也如践前言,教他们种地,除草,施肥。虽然东骑有所保留,但这也让秦民们开心。一下子,秦人移来了三万的民众。第一年也的确是达成了大大的丰收。按理说这当是好了,但不幸随之而生。在此就要说说诸国的税赋问题了。

在战国时代,农业也许不是很发达,虽然有了五谷,但是种而不得法,如果光靠着农田,而没有别的收入,最多也就是能让自己吃个饱。可这样就足够了么?还有税要交呢!东骑主要收商税,所以农税是非常低的。测试文字水印4。而战国的其它国家,在农税上却就是不低了。不是说那些国家不重商,但是这个商的运用却是有问题的。正是靠着这种商业的运作,在当时的战国才可以经受得住连连绵绵的战斗。可就算是如此,农赋也是不可少的,收五成的税赋都正常。

为什么在战国这种农业都不发达的情况下,还可以收这样多的税赋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关键就在于当时的生态环境。我们现在的中国有多少人口,十六亿人。但在当时的战国有多少人?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也不过是两千万人口,经历了楚汉相争,人更是走了一大多的半,全国只剩下几百万人。如此稀薄的人口,想也是知道,当时的生态是多么的丰美,别的不说,山里就有很多的食物,当然生活不是太好就是了,对于小民百姓来说,那也尽是够了。在电视剧《新大秦帝国》里,商鞅让百姓到山里去刀耕火种。

由此一点就可以说明,在没有田地粮产的情况下,百姓靠着山也是一样可以勉强度日的。测试文字水印9。这还是他们的野生知识不丰富的情况下,不然可以自由自在的逍遥度日。可对于国家这是不对的,所以国家对于那些躲在山里不交赋税的人称其为野人,打杀随意,如果你是一个贵族,你到山上,看见了野人,杀了那是白杀,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形态。

那么,东骑的田赋是什么样的呢?东骑划民四等,军人置产课二十比一的税。功民置产课十五比一的税。公民课十比一税率。奴隶平民课十比二的税率。这个税率是田赋。也就是说,在东骑,最贵的田赋也不过是十税二。东骑真正的财源税收全都是来自于商业。开始的时候,东骑的商业是以北信君的指点开始的,是以集体的名议行商。光是这样的行商,就可以得到富足的收入。到了现在,东骑更是得到了大多魏、赵、秦、楚、齐的商人入东骑,光是交易税就足够东骑的使用了。特别重要的是,东骑采用的是纸币。在这个纸币的便宜上,东骑发大了。东方六国包括秦国都要用大量的铜铁来制铸布币,齐国的商业兴旺,钱竟然不够用,最后不得以,采用了贝壳来补充不足的货币。测试文字水印6。可见这个货币的制度对六国的影响。

而东骑用的却是纸币,这是想用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的纸币。宋的商业发达,但制约宋的发展,就是货币的不足,最后引发了交子的诞生。当时的交子是滥发的,货币大于资产所有,引发了通货澎涨,所以才会出问题。而东骑不一样,由于刚开始发行的就很谨慎,到现在为止,也是东骑币与它国的布币共用。现在虽然一下子增印了东骑币,但并没有达到饱合,再加上这笔钱是一点点的投入到市面上,所以更是无惊无险。齐国是货币不够用,宋朝是货币太多通货澎涨,但东骑,却是正正好的发展!健康的经济造成了东骑国的富足。

所以,东骑可以名正言顺的减低田赋,很多的秦民疯了似的进入东骑,寻求的就是这超低的田赋。与其向秦国纳五成的粮赋,不如向东骑纳两成的粮赋。在秦民进入到渭南的时候,拼命的种田,但打下的粮食,却面临国府的征收。一次征收下来,民众的心冷了,这里也反映到了一个人心的问题。测试文字水印6。眼看着堆积满满的粮谷豆子,转眼的工夫,就少了一半。是人谁会不心痛?但秦国却引以为常,秦国是减免了一定的赋税,很多穷的地方都不要交税,还减少税率,但在渭南这样一个丰收的宝地,那自然是没有必要减免的,大丰收,而且渭南的房子也是现成的,所以秦国现所当然的要收税。税一收,民心全都拔凉拔凉的。

征收了百姓的税后,秦国还公布了新法,新法的一项规定就是,多交粮有功,多交粮有赏,会封爵。在秦国别的地方,因为秦国的减赋政策,百姓得到了好处,国府不收税,百姓为了好处,还争着交粮,但是在渭南,就没有这个待遇了,交出了足粮后,国府还让百姓主动交粮。这让百姓如何肯干?所以,等着百姓来交粮的新渭南令李格对着空空如也的府库,只能发出无奈的笑。百姓不想交粮,纵然新法再好,但这种厚此薄彼,太让百姓无法接受了。

征收军粮的简再度踏足到这个粮仓里。李格一摊手:“将军看到了,没粮!”简吃惊道:“这都去年明明是丰收,何以府库里竟然无有余粮?”李格解释说道:“去年征收的粮食,有的是本官留下的应急粮,还有一批上交到了国府,交到了栎阳,其余的尽数发往北地军营,那里虽然兵少,可也有三万之众,囤积粮草是必然之事,你们要我让百姓多交征粮,没有。测试文字水印2。”

简说道:“是百姓不肯交粮么?”李格笑着说道:“秦川减赋,别的地方都是税一税二税三,有的地方还不用交粮,到了渭南,一下子就要如常的交全粮,百姓的粮不是没有,也的确是大大的丰收,比起其它的地方,东骑人留下的田好,地好,更是指点他们耕种,但是我们征的却太重了,十税五,虽然平常不多,但那是没有比较,东方的国家里基本都是这个样子,魏国好一点,十税三,可是将军知不知道,东骑却是十税二的!不仅止如此,这十税二还是最高的赋税,很多的人只交十五税一和二十税一,将心比心,人家只交那么少的粮,独我渭南的百姓却是要交那么多,现在还要他们交,谁愿意?”

简大怒,道:“岂有此理,一帮贱民,为国交粮,岂有如此斤斤计较的道理!”李格却是冷冷发笑。测试文字水印1。简完不成军令也是急,就道:“难道是他们真的没有粮吗?”李格摇摇头,道:“渭南有田老旧田三万四千亩,这些田原本只有一万多亩,东骑人来了开荒到了三万四千数有余,全数交付我大秦!亩亩都是抓把泥能滋出油的肥田,将军说说,能打多少粮?”

简虽是太子傅麾下的千人长,但他从军前也是一个平民农家子,自然是知道一二的,道:“六至七万石,不,六万石?七万石?”李格摇摇头,道:“实话和你说,是十五万三千石!”简一惊,道:“怎么可能?”李格道:“本官也不信,可能是土地好,也可能是东骑人派来帮忙的那些农令好,总之就是这么多。本官收赋七万石有奇,收了两千石于府库里,余下的分两半,一部上交到了栎阳国府,一部上交到了北地大营!这都是可以查证的!”

简立时道:“如此说来,百姓手中,尚有余下的七万石粮,他们至少可以再交三万石以上,何以他们不愿意交粮?”李格道:“将军想要强征军粮?”简道:“我不能做主,要回去问太子傅大人。测试文字水印3。”李格拂袖道:“如果将军真的能征到粮,那也是好,不如,将军把我那两千石粮运回去?”简道:“两千石粮,也就是吃五六天的,那哪行!”说着离开。

简是替太子傅嬴虔来征军粮的,那么,为什么太子傅嬴虔要向这里的百姓就地征粮呢?

很简单,秦公嬴渠梁一下子调动了七万大军,虽然这里说是七万大军,但真正能说得上话的,还是嬴虔、子岸、子之、车英的四万大军为主要精兵。他们是嬴虔一手训练的,是打胜了西豲后参杂了戎狄部的一支精兵,是秦国最强最精锐的一支军队!由此可见秦公嬴渠梁对东骑的愤恨。

从二月调兵,一直到三月,大军按兵不动,嬴渠梁进退两难,有心要打,但是东骑国也摆开了大军,东骑也有战斗力,如果不能如前次攻灭西豲一样灭了东骑,那就会让秦国这几年积回的元气再度丧失。因为东骑国一直以来的保密制度,秦国上下对于东骑的军方一无了解,他们不知道东骑军的编制,不知道东骑军的数字,不知道东骑军的装备,不知道东骑军的真正战斗力。孙武子说过,夫战者,庙算多为胜。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的原理,可当秦公嬴渠梁想要知道的时候,却是赫然发现,原来秦国上下对于东骑国,竟然一无所知。最后,他翻出了嬴山的奏报,嬴山的奏报说明了一切,这是来自于一个名叫十五的人的口述。

于是,嬴渠梁招来了十五,向他再次的询问,但遗憾的是,十五的口供说明了两点。第一,十五在东骑只从事于骑兵工作,他只是带骑兵的,他简明的叙述了自己在东骑的一些事,说了自己参与灭义渠的战斗,从这里得出了北信君的确是一个精于兵法的兵家!在十五说这话的时候,北信君已经回到了东骑,这反而加深了嬴渠梁的顾忌。再问东骑的骑兵,过去东骑是有几千多的骑兵,最后到底了上万,可是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老黄历了,现在的东骑国有多少骑兵?粗粗估计一下,拉出十万来是一点也不成问题的。

所以秦国的那七万人就不定够用了。老甘龙的话又响在了嬴渠梁的耳边。

“打东骑,要有一战尽灭国之力,否则,最好不动!”

十五的第二个意思是,东骑国,北信君,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存在,就北信君本人,是一个非常喜欢革新的人,他的做事风格总是变化万千,十五知道的东骑已经太远了,那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这两年间发生的事是可想而知的,十五离开东骑的时候,东骑刚刚灭了义渠国,国众不超过十万,现在的东骑人数已经达到五十万以上,军威强大,国富民强,用现在十五的话当成资料,那显然是不足的!最后,嬴渠梁等于还是两眼一摸黑。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