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扩张之路 > 第五百三十七章 来自欧洲的冤大头

扩张之路 第五百三十七章 来自欧洲的冤大头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5:04 来源:笔趣阁

新兵训练营里面,王五正在擦拭着刚刚到手的新。

和许多的老兵不同,王五是前不久刚刚才从预备役被征召入役的预备役兵。说实在的,在被征召之前,除了预备役集体训练的时候外,王五还真没有碰过真枪。

而这一次距离他上一次碰枪,已经过去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

同时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王五心里也微微感到恐惧。

这种恐惧并不仅仅只是针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更是一种对未知未来的恐惧。因为根据征召他们的军官,还有军营里来自一个地方的同乡们说,这次他们要打的是德国人,很离开,即便是英国人和法国人也有些打不过他们,所以这些家伙才会找上他们。

而且根据从报纸上得来的消息,在这场战争中英法等过恐怕已经阵亡了上百万人,伤的人数更是多的数都数不过来...

如果他们真的登上战场的话,谁也不敢保证他们能平安的回到家乡。

何况他们上的还不是一般的战场,而是那个传说中即为遥远的欧洲战场...

这也是王五会感到恐惧的另一个原因,毕竟欧洲距离中国实在是太遥远了些,谁也不清楚在那里会遇到些什么事情,那里对于王武这些人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土地,如果说这样他都没有半点反映,那他的神经也未免太大了些...

王五原本原名并不叫王五,而是叫王狗蛋。后来在报名征兵的时候,负责征兵的军官觉得这个名字不怎么好听,在看王五的相貌也还算不错。于是便打算给他起个新名...

问题在于,那个军官本身的文化水平也不怎么高,让他取名字多少有些强人所难。最后这位王五的上司给他起的名字,就是王五——————比王狗蛋强了些,但似乎也没强到哪去。

对此他的上司似乎也有些不太好意思,但还是振振有词的道。

“这个名字可是过去一个革命义士的名字,大有来头...”

后来王五也曾经亲自了解过。得知这个叫王五的的确是个革命义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那种。再加上不管怎么说,王五这个名字也要比王狗蛋强上许多。所以他也就没在介意些什么...

————————————————————

虽然王五是被强制从乡里征召的,但是王五本身其实并不是很怨恨下达这个命令的严绍,因为王五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在王五的家里,除了父母高堂之外。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境十分贫困。虽说当时他家处于北洋的统治区域内,但想那些北洋官僚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实在是有些过于异想天开了些。

事实也的确如此,虽说北洋的统治区域内生活起来的确要比其它的一些地区强上一些,但实话说,强的很有限。而王五的家里又十分困难,全家五口人,只有他和他父亲这么两个劳动力...

只是就在他家生活窘迫的时候。严绍却击垮了北洋政府,而后新的国社政府取代了旧有的北洋政府。而新政府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取消了包括农业税在内的诸多苛捐杂税。

几乎只是瞬间,王五一家的生活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而后一些又一些不合理的税收被取消,大量的工厂成立,这都给当地的人们带来新的变化。

尤其是在半年多前,国社政府的‘义务教育’计划被推行,王五家里的弟弟、妹妹全部都被送入当地新开办的学校,而且是强制性的,并且非但不征收任何学费,而且还免除了课本等杂费,甚至还提供早餐和午餐给学生...

王五的弟妹本来就很年幼,在家里根本就不能算是劳动力。

换句话说,一个五口人的人家,只有两个劳动力,却需要养活五张嘴,情况有多复杂可想而知。

而现在,原本的五张嘴,却由政府开办的学校代替养活了两张,王五一家的生活压力顿时减轻许多。尤其是在一年多前,自从王五的父亲加入一家机械厂后,全家的生活更是轻松许多。

饮水不忘掘井人...

王五一家自然是感念严绍的恩德,更何况这次政府征召预备役还承诺,如果在战争中发生了什么意外,将会给予大笔的抚恤金,保证即便人死了,家人也能衣食无忧的过上一辈子,王五自然没什么好犹豫的。

他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心里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更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要帮洋人打仗。但既然这是严绍提出来的,那也就是他支持的。

即便是他弄不明白究竟为什么,相比也是他没有严绍聪明,所以才会想不明白。

就好像当初政府免费给老百姓修水渠和水坝的时候一样,当初谁也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结果第二年居然就碰上了干旱。

而在那些水利工程的帮助下,王五他们更是非常简单的就度过了本来应该是很困难的旱灾|——————要知道,在往年的时候他们可是要跑十多里路,才能把农田需要的水弄好。

————————————————————

和王五一个情况的人有许多,这些人或许并不识字,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他们却知道他们现在的生活究竟是谁带来的,也因此虽然前段时间的‘共和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却始终没能影响到乡间,而影响力仅仅只限于一些大中城市之内。

这也是严绍不着急的一个原因,城市的确重要,但如果只因为这个就只重视城市而不重视乡村的话。那么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后世严绍历史上的某政府,不就是因为不重视乡村,而只在乎城市。结果被另一个政治团体发动老百姓给撵出了中国吗。

暂且不提这两方的冲突,究竟哪方正确哪方错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被撵出中国大陆的那个政治团体之所以会失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另一个团体重视到了他们没有重视到的地方。

反过来讲,另一个最终成功的政治团体最初时之所以会失败,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盲目的学习另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却忽略了自身的情况。光想着工人阶级,却也不想想当时的中国有多少工人,又有多少农民。

这种革命纯粹是在按照教科书来。哪有不失败的道理?

所以他们最终失败,不过等到他们意识到了农民的重要性后,他们成功了...

而有了上述的教训之后,严绍又怎么可能会不重视乡村?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每一次内乱都是从乡间发展向城市。而很少是从城市间发动出来的。

再加上在中国,农民的数量要远远多余任何阶级。所以如果想要保证国家的稳定,就必须要先稳定住农民阶级。而严绍从穿越开始,也一直都是在这么做的...

如今他也得到了回报,就像前面说的‘共和运动’,他们之所以没有反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共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支持的是严绍和他背后的国社政府。

至于地方议会?

虽说这个时代的官绅阶级也有些真心为民的,但盘剥地方的官绅绝对更多。不要忘了。这个时代地租最少的也是一半的程度,对于一些官绅。这些乡民或许会真心尊敬,但对更多的官绅,他们即便不会敌视,也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友善态度...

如今的共和运动是做什么的?简单些讲,就是把权利从国社政府和严绍手里分走,而后交给那些他们并不信任的官绅。

这些百姓已经在自己的家乡居住了许多年,对那些官绅是个什么样子知道的一清二楚。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愿意支持这些官绅掌权的话,除非他们全都是白痴。

套用后世的一句话,中央的领导是亲人,省里的领导是好人,县里的领导是坏人,乡里的领导是敌人,村里的领导是仇人,现在这帮人就是想当县里、乡里和村里的领导,该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何况现如今的国社政府又那么强势,地方的警察局不说,司法部与地方政府根本毫无关系,两年下来,已经不知道抓了多少犯法的官绅,他们根本不必担心这些官绅的报复,该支持谁,他们自然心里有数...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宁可相信严绍,相信国社政府,也不愿意去相信这些家伙。

而严绍,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

————————————————————

在京津地区的这段时间,彼得斯并没有只在城市里停留。除了到军营里探视两个乙种师的训练情况之外,还曾经到乡间看了看。

结果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虽说中国的一些城市变化较大,但是农村方面和过去的区别却并没有多少。

并不奇怪,毕竟国社政府才成立了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多如果连农村地区也能作出和城市一样的改变,那严绍就不该教严绍,而是该教神了...

但是让彼得斯惊奇的是,那些并没有太多变化的乡村地区,里面的村民对严绍的支持却异常的高。而在预备役的训练营里,哪些来自乡村的士兵对于严绍,同样是异常的崇敬...

这一切,在欧洲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这种情况彼得斯也非常的好奇,只是他来中国的任务,毕竟不是探查这些来的,而是为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中国盘桓的这段时间,彼得斯除了查看中国远征军的准备情况、中国的现状之外,也在等待着欧洲方面的新命令。

最终,他等到了...

就在彼得斯在中国盘桓的这段时间,东线战场爆发了一场规模极大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主要参与方为同盟国的德奥联军。也即是德国陆军和奥匈帝国陆军,而另一方则是协约国阵营的俄国。

结果不言而喻,这场战役俄国人再次失败。损兵折将十多万。

虽然和开展初期的几次失败相比,这点失败算不得什么,但是和开战之初相比,俄国人的实力已经衰弱了许多。如果情况在这么继续下去的话,或许东线战场的局势会变得更早也说不定。

而且从俄国国内传来的消息,这场战役之所以会失利,与俄国如今对各项物资的紧缺其实也不无关系。

所以最终已经无法等待的英法等国给彼得斯开了一个绿灯。允许他作出较大的让步,但有一点必须确定,那就是铁路竣工的时间。

这次英法会给严绍钱修铁路。可不是因为他们的那条神经不对劲了,完全是为了能给衰弱的北极熊多弄一条输血管,保证这场战争最后会以胜利告终...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即便是多花些钱。他们也认了...

反正最终这笔钱肯定是要从美国借的。已经欠了美国人过亿英镑,又何必担心再多欠几千万呢...

————————————————————

对于协约国的这种让步彼得斯心里觉得有些别扭,但也清楚这是目前最好的一个选择。毕竟无论是英法还是俄国的根本都在欧洲,不像中国,即便欧洲那边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中国人也不必担心德国人会打到远东来。然而英法.........如果俄国真的扛不住了,他们就必须面对全力以赴的同盟国...

而且如果俄国真的完蛋,就连原本被俄国牵制的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也会调转矛头。把锋刃对准他们,这绝对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两日之后。在朱尔典和雷?科帕等协约国外交官的陪同下,彼得斯与以段祺瑞、顾维钧等人为首代表团进行了有关‘迪兰铁路’的谈判。

整场谈判历时十天,最终谈出来的结果就是。

作为主要目的的‘迪兰铁路’将由国社政府承担主要的建造责任,而协约国方面则主要是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具体数额大概在三千万英镑,这笔钱由英法俄等国共同承担...

整条铁路将由四线构成,并且至少需要在一年半之内竣工。

另外在铁路所需的机车等方面,其中一半将由协约国从美国订购相关机车,另一半则由国社政府负责。同时铁路运营的人工成本和维缮成本也由国社政府负责。

自条约签订的第一日起,协约国将会先支付国社政府五百万英镑。等到国社政府修出了价值五百万英镑的铁路后,协约国便会提供下一百公里所需的资金及费用,等到这部分完成,协约国便可以继续提供后续的资金。

这个条款,完全是为了避免协约国自己被耍了。

不过总的来讲,整个条约对国社政府和严绍来说还是很有利的,因为这项条约意味着,在条约签订之后,接近两千公里长的迪兰铁路的修筑费用,绝大部分都会由协约国来承担,甚至就连那已经修到酒泉的路段费用,协约国也会补上——————尽管严绍根本没告诉他们这个事。

当然,好处不是白拿的,就像条约上说的一样,铁路必须要在一年半内通车,而且为了保证施工过程当中不会出现什么‘特殊情况’,协约国政府还会派出十多个代表负责监督工程的进度。

这点让严绍有些不爽,毕竟这可是他的国家,但想想他已经赚到这么多了,严绍的心情顿时变得愉悦许多。

另一方面,其实严绍对迪兰铁路也是志在必得,即便协约国不监督催促,他也会玩命的去推动这个工程,更何况现在有冤大头出钱帮忙修铁路了?

几乎就在条约签订的下一刻,严绍就给远在兰州的詹天佑发了一封电报。

电报上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他以‘战争速度’来修筑这条铁路。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人可以歇,工程不可以歇。必须要保证全天二十四小时,每个小时工人们都在进行着工程。工人本身更是要三班倒的去修铁路,本身除了原有的工资外,也多了一大堆的津贴——————这个津贴也是严绍管协约国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

而协约国在考虑到三千万英镑都允诺了,一点小钱似乎也没所谓之后,很痛快的就把这几十万英镑给批了下来...

然后...

就在条约签订的十天后,协约国往兰州派的监督人员还没抵达,交通部的人就已经主动找到彼得斯等人,索要新铁路的一百万英镑。

看着索要资金的交通部官员,彼得斯等人一阵愕然,毕竟他们当初的协议是在完成了五百万英镑的路程之后,才会开始支付新的费用。

眼下条约才刚刚签订十天,怎么中国人就找上门来了?

所以理所当然的,彼得斯等人回绝了交通部官员的要求。

但是等到几日后,十多名协约国的监察人员乘坐着崭新的复线铁路,从兰州一路抵达酒泉时协约国才明白自己被严绍给耍了。

原来中国早就已经开始修这条铁路,只是一直都秘而不宣罢了...

直到他们这帮来自欧洲的冤大头从天而降...(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