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扩张之路 > 第六百二十二章 一石三鸟(下)

扩张之路 第六百二十二章 一石三鸟(下)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0:56:40 来源:笔趣阁

收复外东北固然是个大喜,但是时间长了,庆祝的热情也会跟着渐渐消退的。眼下国内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欧洲战场、苏俄的成立,还有就是外东北的建设工作,剩下的吗,则大多都是一些生活琐事。

事实上,眼下也只有这么一些事情值得报道,别的事情大多不值一谈。

只是就在国人打算像往常那样生活的时候,踏出家门的人们却吃惊的发现,在各处的公示栏正张贴着政府最新的公告。

公告上的内容很简单,为了加快外东北地区的发展,政府鼓励百姓自愿到外东北去定居,并且承诺只要是愿意到外东北去的民众,政府将会提供住处、过冬的被褥、以及足够所有人吃一年的口粮。

除此之外,政府还承诺6岁至60岁的国人,只要自愿到外东北定居皆可获得至少五亩田地,政府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这一政策的公布,顿时轰动了全国。

对于农民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土地,如今政府居然承诺白送土地,这怎么可能不让国人轰动。何况政府还承诺,6岁至60岁,只要愿意到外东北去定居,都可以得到土地。

那个60岁暂且不提,6岁什么的…

寻常夫妻只要有个孩子,这就等于是白送的地啊!

何况这个年代崇尚早婚早育,10多岁有孩子并不稀奇,3、40岁抱孙子了也不奇怪。这么算下来。全家五六口、七八口是很正常的,一次便有可能获得三四十亩的地…

三四十亩,这在后世看上去似乎是很平常的。毕竟寻常的承包户,在承包土地的时候都是以公顷来计算的。但是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三四十亩地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在某些地区,三四十亩地或许只能算是个富农(历史上民国时期的江西十二亩地便算富农),但是在某些地区,三四十亩地却已经称得上是地主了。

当然。仅仅只是个小地主…

而如果是那种光兄弟姐妹就七八个的那种,能得到的土地恐怕就更多了。不过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虽然这个年代推崇早生早育。但是早夭的几率也一样大,像是后世,生下来的孩子夭折的几率很少。

如严绍父亲那一辈,是60年代出生的。兄弟姐妹全部加在一起大概有。唔,算算,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大概有兄妹六个人。

而其母亲那边,则有五个人…

这主要是因为医学发达了,孩子活下来的几率也比较大了。

不过现在…

医疗可比教育更难普及,眼下就连教育都还没普及呢,更何况是医疗了…

————————————————————

就像前面说的。土地才是百姓的命根子,所以新政策公布之后。顿时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即便是在国外也有不少媒体进行了连篇报道,认为中国人是真的不打算回去了…

和另一个时空不同,这个时空,政府的公信力是很高的,所以百姓并没有怀疑政府的话,很快在地方上便有一些百姓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其他百姓虽然还在观望,却也是蠢蠢欲动。

这并不奇怪,虽然自【七五工程】和【欧战】后,国内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几乎每年都能得到极大的增长,国内工人的总数也因为这个原因而节节攀升。

但即便是这样,中国的底子终究还是太薄了一些。

就拿钢铁来说,寻常列强三四千万的人口,三四百万的粗钢产量已经足够用了。可是中国的人口却比这些国家足足多了十倍以上,想要在‘人均’方面赶上列强,还需要再增长十多倍才行——————当然,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你生产这么多钢铁,总要能消耗掉才行,不然只生产而无法消耗掉,很容易就会产能过剩,最终只会带来灾难,当然,这些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一个三四千万人口的国家有三四百万的粗钢产量,可以称得上是工业国家。可是一个四五亿人口的国家,三四百万的产量,你觉得距离工业国家这个称号大概能有多远?

眼下的中国便是如此,虽然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想想人口啊什么的,其实中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家。

虽然大量创办的工厂已经消耗了许多的劳动力,但是占据劳动力数量最多的依旧是农业。偏偏中国的领土虽大,可适合做耕地的地方却很少,好的耕地就更少了…

再配合上庞大的人口…

灾难…

考虑到全国过半以上的耕地都在地主的手里,这又是一个灾难。

虽然早在安徽的时候,严绍就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劝说那些地主把租子减少到三成五的程度。但是自愿减租的地主固然有,可也有些地主无论怎么劝说也不减租,还有一些地方的地租,为了防止佃户跑掉,甚至还和同村乃至同镇的地主达成了攻守同盟,一同咬牙不去减息…

减租减息毕竟是自愿的,政府也无法强迫,所以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办法,何况………地方政府内的官员和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联系,即便有上面的命令,他们也未必会愿意去管…

结果就是,国社政府颁布的诸多政策中,尽管以免除农业税最为震撼人心,但实际上真正改善百姓生活的还是严绍减免的一系列苛捐杂税,以及像厘金这样严重阻碍商业行为,进而抬高物价的税项。

至于免除农业税?对那些自己有地,或者是在开明地主手下干活的农民来说还好。但对那些摊上了些铁公鸡、葛朗台来说的恐怕就…

然而即便是这样,光复以来严绍所作的一切,依然能让许多百姓为他去死…

————————————————————

地方上发生的事情严绍难道不知道吗?当然不可能。然而对此他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毕竟减租减息都是自愿的,政府不好干涉,何况当时的国社政府仅仅只掌控了一半的省份,还有一半则是在各地军阀的手中。

而那些军阀或是军阀手底下的军官,多与地方有所联系,有些军官家里干脆就是地主。强行推广减租减息,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说到底。国社政府刚成立的时候,对地方的统治毕竟是名义上的,若是强制推行减租减息的话。很容易再次爆发内战——————严绍毕竟还是太年轻了,尽管当时国社军已经控制了半个中国,但还是有许多人把严绍看成是唇上无毛的小白脸一流…

何况新收复的北洋军里,几乎都是旧式军人。家里买些田地。是这些军人的老习惯了,甚至就连当时的国社军内部,也有不少军官家里是地主…

再加上当时欧战距离越来越近,为了尽可能赶上这场盛宴,严绍也只能是谨慎行事。

其结果就是,从13年国社政府成立到如今,已经过去4年的时间了,除了最初的时候有大量地主自愿减租减息外。往后的几年里尽管有些波动,但其实和死水并没什么区别。有些本来是跟风的地主见其他地方没有减租减息也没什么后,居然也跟着撤了回来,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万幸的是,前面的一系列新政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实惠,所以百姓对中央政府和严绍并没有不满,其不满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和议会还有那些地主们身上。

只不过因为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许多,所以这种不满并没有像另一个时空那么激烈。毕竟在另一个时空,七成的租子都已经成了良心租子了。

事实上这也是百姓支持严绍,而不是支持那些议员的另一个原因,毕竟这些议员平日里的行为可真的是一点也没有要替他们做主的意思。

————————————————————

严绍并非没有想过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最初的时候是地方还并不稳定,贸然就强制推行减租减息,绝对是一种找死的行为,何况还有欧战在等着。

等到欧战爆发了之后,尽管国社政府的威望再次得到了提升,但严绍反而更没有功夫去忙这个了…

眼下北上和西进两个战略同时进行,国内的稳定再次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显然也不是推行减租减息的合适时机。

不过在严绍的心里,应对办法也不是没有,这个办法就是通过工业来取代农业,同时扩大耕地面积以及提高粮食的产量等。

前者是严绍跟后世学的,在后世单纯的农民已经较少了,就是因为去上班赚到的钱要更多些,至少是不相上下,而且还不需要看天吃饭。

当然,如果你能承包n公顷的土地,那当我没说。严绍的想法就是想办法把人都送到工厂里去上班,而少了耕地的人,相比那些地主也无法继续维持现在这样的高租子,只是这种办法毕竟见效太慢了些,没有二三十年是看不出成效的。

至于扩大耕地面积还有提高粮食产量等,则需要较强的工业能力和技术能力。

前者暂且不提,后者的话………无论是那个什么水稻(前两个字写了怕被和谐),还是建设水利工程,都需要一定的工业及科研能力。

而如今,随着外东北的光复,严绍的面前多出了一条新路。

这条路很简单,就是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农民,让原本只能在地主那里租地耕种的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虽说外兴安岭的气候条件,未必适合人类居住,产量什么的恐怕多少也有些………但是架不住地多啊,而且多种些马铃薯一类的农产品,吃饱饭是绝对没问题的。

这,便等于是解决了许多农民的土地问题。

再来,大量农民的迁入。也能起到稳固外兴安岭统治的作用,这个就是其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随着大量农民北上,除非那些地主想自己下地耕种,不然便只能是降低租子吸引农民留下来——————当然,这些地主也可以考虑购买些拖拉机什么的来代替劳动力,效率可能还要更高一些,但是拖拉机的成本毕竟太高,寻常地主很难有这样的魄力。何况绝大部分的地主恐怕也很难想到用拖拉机来进行耕种。

而只要能达成这么目的,那么原来一直都困扰着严绍的地租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这,便是第三点。严绍推出这个政策,可谓是一石三鸟…

————————————————————

由于政府较高的公信力,再加上这个时候铁路已经修的四通八达,绝大部分地区。除了西藏这类太难了些的地方外都已经修通了铁路。所以很快便有第一批的农民拖家带口的,乘上了北上外东北的列车——————尽管为了修这些铁路,财政部的那帮人就差卖肾了,好在已经修的差不多了,铁路大跃进也可以告一段落,往后在这方面的投入可以少上一些,不然梁士诒他们真的是连上吊的心都有了。

虽说之前政府已经说明了,外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而且寻常的庄稼只能是一年一熟,但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这些农民的热情。毕竟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一直都是农民千百年以来的愿望。

即便是一年一熟,一家三口十五亩地,也足够他们生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累死累活的,还要给别人交租子了…

第一批北上的人数大概在八千人左右,都是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天南地北,几乎哪里的人都有。

八千多人,虽然似乎并不是很多,但考虑到这仅仅只是第一批,而且后面还有许多人正在观望,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

农民北上的期间,一些地主也在琢磨着北上的可能,甚至还有些人询问着政府的口风,想知道能不能在外东北购买些土地。

严绍到是不反对土地交易,反正外东北的土地和国内的一样贵,不过他这次调动百姓北迁,除了是为了稳固外东北的统治,最要紧的还是解决国内的土地问题,所以严绍很快就追加了一条命令,严令任何家中土地超过五十亩者,定居外东北之后只需购买土地,而没有得到免费土地的权利,同时严禁已经分到土地的农民与人交易,至少是短时间内不许…

这一规定自然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官绅都认为这条规定是在歧视他们,而偏袒于穷人。

只是对于严绍,他们也没什么办法,毕竟如今严绍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峰,即便他们做些什么也无法动摇。

而且…

他们也就是顺着那个免费田地去的,心里想着在外东北住上一段时间,弄些白给的耕地,然后再从迁移过去的百姓手里买一些。虽说外东北的土地要比国内的差上一些,但起码也是一年一熟不是?

不过现在既然出了这么一个针对性的条款,他们也就没什么兴趣了。

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担心。

就好象许多俄人都相信最终外东北依旧会归俄国所有一样,国内的官绅也都有些担心,毕竟俄国积威多年,他们很难相信刚刚崛起的中国能打败俄国,仅仅只是认为中国是趁着俄国内乱才能收复外东北,等到俄国缓过进来了,恐怕人家就要秋后算账了。

若是免费的耕地,他们到也有些兴趣,毕竟即便是被俄国人抢回去了,那也是当初白得来的。可如果只许购买………投入的越多,将来俄国人抢回去的时候,损失岂不是也就越大了?

这一点,他们不能不担心…

最终的结果就是,地方上的官绅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选择到外东北去发展,而绝大部分则是留在了国内。

与此同时,随着对政令的补充,社会上却是一片欢腾。

毕竟在寻常人看来,明明已经富的流油了,却还想办法从政府那里扣好处,还和普通的贫农争利,这实在是件很无耻的事情,反观严绍,却因为补充的政令而得到了更多百姓的爱戴。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严绍不去拉拢地方上真正的管理者,而去跑去讨好那些泥腿子,是件很不智,也很丢分的事情,然而只有严绍一个人清楚,这些所谓的‘泥腿子’发威起来究竟会有多么恐怖。

所以严绍是一点也不敢对农民的事情疏忽怠慢,这次的事情也是如此…

一些在地方上有田地的官员或是军官,对此都微微有些不满,但是这次严绍毕竟没有强制减息减租,只是从另一个反响谋求发展,到也算是给足了面子,所以他们也不好多说些什么。

不过另一方面,就在大洋舰队组建成功,印度洋舰队也已经开始挑选出发的舰只时,欧洲方面,苏俄和德国也签订了正式的停战协议,只是就在苏俄代表喜悦的看着手里的协议时,此时此刻,他还不清楚自己究竟面临着多大的危险。

来自盟友的危险…

或许是前盟友...(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