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扩张之路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对立

扩张之路 第二百二十三章 对立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1:35 来源:笔趣阁

1月的南京虽然不如北方寒冷,但空气潮湿,所以也未必差上太多。天气寒冷,街头上的行人自然也就少见不少。

南京城内的街头上,一辆汽车正缓缓的向码头的方向驶去。

由于道路还算比较平整,再加上汽车的橡胶轮胎和在这个时代还不错的减震系统,所以汽车驶的十分平稳。

而在道路的两旁,那些普通的行人对这辆汽车却一点也不感到好奇。

毕竟是南京,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汽车一类的东西虽然不像在上海那么多,但也不算少见,久而久之的这里的居民也就习惯了。

何况刚才驶过的那辆汽车还是国内最常见的‘雨滴’汽车,汽车这东西本来是一种十分昂贵的‘玩具’,没错,玩具,毕竟这东西实在是太贵了,3、4000美元,那可就是七八千甚至是一万多银元。

当年张謇在南通办大生纱厂,第一年的盈利只有几万块,福特在1903年创办汽车公司的时候起步资金也才2万5千多美元。

至少在国内,如果不是钱多的没处花的话,谁会拿这么多钱来买辆汽车。

但是等到雨石汽车公司成立,并且推出雨滴这种平民汽车后,情况逐渐开始改变。700美元,也就是一千多块,不到两千银元的样子。

这么一大笔钱自然不是个小数目,自然不是寻常百姓可以想象的。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一个月才3块钱的收入,一年也就30多块。可能还要更少一些,一千多块银元,不吃不喝存三十年也不够。至少也给五六十年…

换句话说,这种在欧美算得上是平民汽车的东西,对老百姓来说依旧昂贵。但至少对普通的富人来说,却不是无法承担的东西。

一般的地主家中,多年积蓄下来哪个没有几千上万块,那些当官的自然是更不用提了。所以连带着,这种汽车在国内也就变得普遍起来。现在汽车公司每月对国内的销量已经从早前的一两百、三四百增长到了如今的500多辆。虽然这个数字和欧美方面相比还很微不足道,但至少已经算是不错。

也是因为汽车开始普遍的关系,所以老百姓对这类东西也不再像最初那样感到新鲜。

然而这个时候道路两旁的百姓们并不知道。刚刚从他们身边驶过的那辆汽车上面载着的人并不是他们想象当中的商人、富豪,而是这场起义的有功之人。

孙武…

车子里面,孙武阴沉着一张脸,一句话也没有说。

虽然这样。但只要是熟悉他的人都很清楚。这正是他恼怒至极的表现——————其实普通人也都这样。

“孙部长,您看这件事?”坐在孙武的对面,孙发绪轻声道。

“还能怎么着…”沉默了片刻,孙武寒声道。“他黄克强没答应,我总不能过去求他吧…”

这次南京光复成立临时政府,本来孙武是想上门来讨一个陆军次长的位置的。没错,孙武是很狂妄,但他也清楚他和黄兴之间影响力差距甚大。所以陆军部长这个位置,如果说黄兴当上总理或者是副总统的话。他还有些希望,现在既然黄兴当上了这个陆军部长,那他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求一个次长的位置。

对于博得陆军次长这个位置,孙武还是很有信心的。

毕竟不管怎么说他也是首义三武中的第一武,坐这个位置还是有资格的。

而实际上当时的湖北籍参议员刘成禹等就曾经向孙文建言,“宜宠异武昌诸将,勿令怨望。”筹建政府时,于右任也曾专访黄兴,提出要重视武汉首义同志。

只是当时孙中山才刚刚从国外归来,对国内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人事方面多由黄兴裁决。而黄兴本人也因为阳夏保卫战发生的事情,对武汉革命党人极不顺眼。

结果临时政府当中除了黎元洪当选为并无实权的副总统外,九个总长中无一个武昌首义参加者,九个次长中虽有五个湖北人,但都没有参加武昌起义。

革命为的是什么?一是国家民族,再来就是官位钱财了。

真正的无私革命者是很少的,至少在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的革命者除了为国为民外,还有就是为了革命成功后的那点胜利战果。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不会在后来闹出那么多的矛盾来。

然而兴冲冲的跑到南京来,却碰了一鼻子的灰,这让孙武如何不恼怒。

“是啊,那个蒋作宾何德何能,可以坐上这个次长的位置…”偷偷观察了一下孙武的脸色,孙发绪替他抱屈道。“恕我直言,论影响力部长您的确不如黄克强,但比这蒋作宾却是超出太多,这个次长的位置他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听到孙发绪的话,孙武赞同的点了点头,脸色却越发的阴沉。

认真的讲,这次担任陆军次长的蒋作宾其实也是个很不错的人物,在历史上国际联盟的第一次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蒋作宾任中国代表参加会议,并以中文发言,这也是国际联盟会议首次出现中文发言——————当时的标准语言是英语和法语,所以这也是第一次出现这两种语言外的第三种语言。

问题是在辛亥革命当中蒋作宾虽然也做了不少的贡献,但明显不如孙武等人的大,偏偏黄兴在反对孙武做陆军次长的时候用的是他资历不够的理由,要说当上陆军次长的人比他强也就算了,但至少在现在那个蒋作宾无论是能力还是功绩都不如他,这叫他如何接受?

当年孙武、邓玉麟和焦达峰在最困难时经常饿着肚子,为了革命甚至于把衣服都典当出去了。他们三人一件长衫三人共着穿。汗衫睡觉时脱下,由孙武的夫人李云卿为大家浆洗晾好,到太阳出来晒干后。他们才能起床出门。

这种情况一直到后来刘公也加入共进会,并捐献了1万块钱后才得到了缓解,后来孙武因为做起义用的炸药导致手和脸部都受了伤(虽然是因为刘公的弟弟太二,居然在炸药旁边抽烟),也因此虽然孙武、张振武等人的品性不是很好,但对革命的确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

见孙武恼怒的样子,孙发绪表面上是在为他抱屈。心底却是暗暗偷笑。

因为孙武现在的这个样子,恰恰是他所想见到的。

“孙部长,在下这里有番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沉吟了一下,孙发绪轻声开口道。

“哦?”孙武一愣。“孙先生有话请直说,不必如此…”

“是这样,这次临时政府的九个部长里。没有一个是湖北人。九个次长里虽然有六个是,但却没有一个参加过首义,可见黄克强对我武汉一系的偏见,再加上现在孙大总统十分信赖黄克强,而这黄克强在阳夏保卫战的时候却又和我们……如此一来,我们湖北一系的革命党人想要出头恐怕就很难了…”

“是啊…”对孙发绪的话孙武也是十分认同,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因为当初在武昌的时候落了黄兴的面子。大大的得罪了他,现在人家虽然没有找他们算账。当然,这也是因为他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想在他这里落到什么好处,恐怕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所以,现在想要扭转这个局面就只有两个办法…”说完孙发绪偷看了眼孙武,发现他听的很认真。“一个吗,就是到黄兴那里去为武昌的事情赔罪,我曾听人说过,黄克强此人好恭维,只要多说些好听的话,想必他也就不会在这么为难我们湖北革命党人了…”

事实上以黄兴好恭维的性格,如果孙武真的去为武昌的事情赔礼道歉,说不定黄兴还真的会原谅他们。只是话是这么说,不过孙发绪可不觉得孙武会采纳这个建议。

果然,听到孙发绪的话后,孙武先是冷哼一声,接着便寒生道。“先生说的这是什么办法,想让我向黄兴赔罪,这绝无可能!”

其实黄兴和孙武的矛盾很早以前就有了,甚至还在武昌那件事之前,早在阳夏保卫战的时候黄兴就曾经主张过全力收复汉口,而且不肯分散兵力。而孙武则认为民军两万人不应该布置在汉阳一地,而应当分守汉阳上游的蔡甸等地,并且支持吴兆麟,反对进攻汉口。

后来黄兴在内部意见没有统一的情况下就反攻汉口,结果惨败而归,民军内部的矛盾也大大加深,同时冯国璋也如孙武预料的一样,从蔡甸等地发起进攻,最终导致汉阳没守多久就沦陷了。

孙武和黎元洪等一派以湖北人居多,他们与黄兴不和,蒋翊武一派以湖南人居多,则是簇拥在黄兴身边。而且在黄兴担任战时总司令的似乎后,孙武也对其十分嫉妒,曾经公开说黄兴不过是先声夺人,实际上并不懂得军事。

有了这些矛盾,再加上共进会最初成立的时候黄兴就对共进会多有不满,后来又发生了武昌的事情,不久前他又在讨陆军次长的时候因为黄兴碰了一鼻子的灰,现在要他向黄兴赔罪,这自然不是孙武能够接受的。

“既然孙部长不愿如此…”孙发绪微微一下。“那在下这里还有第二个办法,眼下南京虽然成了中央政府所在之地,但武昌毕竟是首义之地,在南方诸省眼中之重要地位绝不逊于南京,再有黎元洪黎副总统声誉正隆,既然南京政府排鄂,鄂人功高材多,应另竖一帜,以与之相抗。”

“这…”听完孙发绪的话,本来还在恼怒当中的孙武顿时清醒了许多。“毕竟都是革命党人,这么做的话会不会…”

“都是革命党人…”孙发绪嘿笑一声,面露不屑之色。“敢问孙部长。当出您讨去陆军次长职位的时候,他黄兴黄克强可否想过都是革命党人这件事?可曾想过武昌首义之功?”

这次没讨成陆军次长却碰了一鼻子的灰,本来就是孙武最恼怒的一件事。如今听到孙发绪谈起这件事,稍稍平息的怒火顿时旺盛起来,只是他的心底还是有些犹豫。

也不奇怪,毕竟共进会是从同盟会中分裂出来的,曾经和黄兴说过谁更兴盛,则同盟会和共进会就归附于谁的焦达峰也已经在辛亥革命中死去了,孙武虽然恼怒。但未必能下这样的决心。

然而这个时候孙发绪坐在一旁却是不停的挑拨离间,再加上孙武本来就和黄兴有间隙,刚刚又被碰了一鼻子的灰。本来有些犹豫的心思顿时坚定起来。

“那该怎么做?”

见孙武总算是下了决心了,孙发绪也是一喜,连忙回答道。“眼下黎副总统虽然只是一个副总统,但世人皆以为其是革命始创者。声誉绝不逊于孙黄二人。只要有了副总统的支持…”

只要有了黎元洪的支持,那么孙武就有了和黄兴抗衡的资本。

反之,如果有了孙武这个首义三武的支持,黎元洪的资本也会变得雄厚起来,这件事对双方可说是互有好处。

————————————————————

听完孙发绪的话,孙武顿时茅塞顿开。

没错,既然黄兴看他不顺眼,那他就跟着黎元洪干算了。毕竟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湖北人。本身就有着天生的一层亲近。

所以在作出了决定后,孙武立刻通过电报局给远在湖北的黎元洪发了一份电报。并且在电报上谈起了此事,同时声明自己愿意辅佐黎元洪。

孙发绪根本就是黎元洪派过去的,如今孙武会这么做决定虽然在黎元洪的意料之中,但他还是感到了大喜过望。

就在鄂军都督府里,看着刚从南京传回来的电报,黎元洪面露喜色的对着身旁的人道。“好,很好!”

“恭喜副总统,只要这位首义三武中的第一武愿意加入我们,副总统对抗南京的把握也就更大了…”见黎元洪这么高兴,站在一旁的一个幕僚笑着道。

“是啊,黄兴这么刻薄对待鄂人,实在是愚蠢至极,不过我们也给感谢一下他,如果不是他的话,我们想拉拢那些革命党也没这么容易…”说着黎元洪看向一旁的幕僚。“你们说说,接下来该怎么办?”

“接下来吗,临时政府新创,许多职位都已经给了出去,换而言之,和孙武一样没有得到职位的人相比也不会少,我们正可借此机会拉拢这些人…”听到黎元洪的话,幕僚捻了捻须子轻声道。

而听到他的话,黎元洪也是赞同的点了下头。

这个时候感到失意的其实并不只是孙武一个人,毕竟黄兴不喜欢的是湖北革命党人,湖北革命党可不止孙武一个人, 在南京的一些湖北籍军人,如湖北沔阳人唐克明、黄冈人夏占奎等,因为没有获得希冀的军职,也对临时政府心生怨意,“均以孙(武)为奇货争迎合之”。

再加上有孙发绪在其中游说, 于是,得到这批人支持和黎元洪暗中赞助的孙武转往上海活动,与湖北籍参议员刘成禹联络在临时政府中失意的党人和政客,于1912年1月与黎元洪、谭延闿、张振武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民社。

民社在上海成立后,孙武又在武昌成立了民社分社,拥黎元洪为理事长,公开与同盟会唱起了反调,武汉俨然与南京对峙。在南京的老同盟会员时功玖、刘成禹本为临时政府参议员,因与黄兴有怨,也支持孙武。

后来南京会议的湖北代表孙发绪回到武昌,在黎元洪主持的一次会议上,孙发绪说孙文如何吹牛,南京政府如何卖国。孙武非但没有制止,反而说 “南京政府如此败坏,我宁可承认袁世凯,不承认南京”。

可以说,正是由于当初武昌发生的那点间隙,导致了革命党间的严重分裂和对立。

历史上的一年多后,章太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也认定之所以导致“天下汹汹,党争如水火者”,就是自黄兴不重用孙武开始的。

章太炎在1913年写给上海国民党的信中说得更坦白:“既而武汉倡义,稍有权利之争,地位有殊,遂分政党,条件未异,门户各分,昔之弟兄,今为仇敌。致令奸人乘间,坐拥高权,天下汹汹,徒以黄克强、孙尧卿二公之反目耳,衅隙已成,弥缝无术。”

自然,武汉方面也不可能全都倾向于孙武或黎元洪,毕竟在武汉除了一个共进会外,还有一个文学社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文学社的领头人蒋翊武是湖南人,而黄兴针对的则是武汉革命党,和蒋翊武挨不着边。而且对于对于宁汉失和,原同盟会成员也颇多不满,于是没多久黄申芗便率先发难。

1912年2月27日夜,黄申芗纠集了群英会、文学社等数千人起事,向孙武家奔袭。因孙武的亲信事先获知消息,让孙武到汉口回避,孙武躲过一劫,而这个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倒孙运动…

这次湖北党人内讧,使辛亥武昌首义之名黯然失色,武汉也失去了和南京争锋的能力。但是稍后不久发生的另一件事,却使得整个同盟会的名誉都跟着失色不少…(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