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悟道天龙 > 第七章 东坡肉养生养气

悟道天龙 第七章 东坡肉养生养气

作者:啃魂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02:05:54 来源:笔趣阁

王闰之落落大方,心平气和地说了几句很普通的客套话,秦朝不知不觉亦心平气和,仿佛回到了家里,正面对母亲。刚刚被误会是皇帝微服私访,多少有沾沾自喜,这下全没了。

聊了几句,转入正题,谈起李诗诗。

不知怎么,秦朝不想隐瞒王闰之,一切都实言相告。王闰之不相信李诗诗去了苏州,瞧秦朝的神态和语气,却又觉得他不像是在说谎,这么说很没水平,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秦朝见她真不懂武功,比王语嫣还不懂,心中感慨良多,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或者不该说她不懂,而是像读武侠小说般看懂,像学文一样学懂。

活在这高武的世界,最不懂,能比过去的自己不懂?

懂与不懂的标准不同,更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王闰之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在理智上却又不得不信,拿不定主意,请他稍等片刻,忙着去找苏轼商量。秦朝是谁?外面那些人知道都要装作不知道,王闰之不用。

秦朝见王闰之大失从容,心里有种说不出地成就感,却又觉十分不该。念头一转,按理说苏轼最忙都该腾出身来见上一面,他该不会是想借机观察,顺便考验一下自己的人品?

另一边,苏轼从妻子嘴里得知李诗诗的奇遇,整个人全傻了,半晌才回过神,喃喃自语道:“从汴梁到苏州走直线通运河都有三千余里路,早知道武功有这么神奇,就不该一心只扑在文学上,弄得现在‘百无一用是书生’,不如拿把刀上沙场杀敌……”

“苏家做文坛领袖还不够,难道还想争武林至尊?”王闰之这话像一盆冰水浇在苏轼头上,让苏轼打了个冷颤,一下子完全清醒。

满脸感激道:“惭愧!惭愧!若非夫人提醒。险些又酿下大错。”

心想:学武学不到最高不如不学!重文轻武的内中情由,老百姓可以不懂装懂,我可以?要没有太祖皇帝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有一百颗脑袋都砍了。没了脑袋,要武功何用?

“早说过,苏家不做文坛领袖,夫君便不会如此多灾多难,时而被打压,时而被提拔,一手大棒。一手萝卜,不吃不行,吃了后,以前有最大抱负,也都早被磨平了。”

苏轼一双耳朵被夫人弄得左痒右痒,也只有强忍,听完转身道:“夫人所言甚是。但这次回朝,为夫心里是高兴居多,拼了老命也要多实现一些理想。多伸展一些抱负。”

王闰之做了个隔墙有耳的手势,两人不再谈论朝政,一边说着家里的琐事,一边走向秦朝所在客房。却不知这一切都被秦朝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一句不漏,一字不差。夫妇俩虽然已经很小心谨慎,但毕竟都没怎么亲身体验过武功的神奇。

隔山如隔山。

面对着年纪比自己大一、两代。辈分却不知大了多少代的‘东坡先生’苏轼,秦朝感慨良多,嘴里滔滔不绝。有时连他自己都不知说了些什么,直到苏轼说少年老成,才回过神。

秦朝用‘北冥版金刚不坏体神功’表演了一轮又一轮‘青年之身、童子之身、少年之身’用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说上几轮,说服力远胜用嘴说上几天几夜,省时不省力。

苏轼、王闰之震惊之余,百感交集,特别是想起武功有强身健体之效。这些年,夫妻俩都劳心劳力过多,身体常常感到吃不消。

按秦朝所知的历史,王闰之就在这三年内早逝,苏轼大致死于十年后。

苏轼夫妇虽然一直都重视养生,但养生以养气为主,事业不顺气如何能顺!再精于养生也无力翻天。如今亲眼见识到如此神奇的武功,远超平日里了解,不由生出新的希望。

苏轼突然道:“武功不到家难免伤身,入了味是能延年益寿,但文学入了味就不能延年益寿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是基本功,却也因此排第一。”

秦朝猜这不过是话引,认为苏轼主要是想听听自己在武学上有什么高见,就像自己很想听听他在文学上有什么高见。却不知该怎么问,难道直接问他怎么写诗?怎么写词?

下人早摆好酒席,坐着的只有苏轼夫妇和秦朝,允许在旁边站着的只有一个侍妾王朝云。苏轼不想因顾及被下人听去而尽说些官场套话,只好委屈王朝云在一旁侍候。

以此时的社会风气,在接待贵客的时候,一般都如此,别说用侍妾陪酒、端菜、歌舞、娱乐,就连侍寝都很正常。只因苏轼与王朝云感情比一般的夫妇还好,才觉得有些委屈王朝云。

可现在除了王朝云,苏轼实在找不出一个信用可用之人。虽然有担心秦朝看上王朝云,不好拒绝,却不想失礼。一个是文坛第一人,一个是武林第一人,这还是第一次见!

即便不谈武,只谈文,只一本《寻秦记》,苏轼都认真翻阅过好几遍。却也因此,看出秦朝的思想与行动有太多不同,至少在他书中不禁女色的思想很明显。

从书面了解,很难相信他能一直戒色戒杀,言行如一。

秦朝早就听说过王朝云的大名,确是很喜欢和敬重。

记忆里,在千年之后关于她的简介,现在依然清晰如初:

王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妓。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

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转到苏轼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香,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轼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朝云时年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夫妇善待,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份,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朝云与苏轼的关系很奇特。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别是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两段艰难岁月,但一直没有苏轼夫人或妻子的名号,只是到了黄州后才由侍女改为侍妾。

……

苏轼在杭州三年,之后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

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王朝云甘愿与苏轼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轼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轼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

眼下王朝云与记忆里的合在一起,给秦朝带来一阵特别强烈的冲击,神色随之不由自主发生了一连串不小的变化。苏轼见了,不由更不安,后悔不已。

过了一阵,见秦朝彬彬有礼,才稍感放心。

王闰之细察各人神色,自己心思跟着变化万千,到底是什么滋味,自己也说不清,只知以酸楚居多。这么多年这么努力做一个贤淑的好妻子,也只能做一个好妻子,不能像王朝云那样,做苏轼的红颜知已。性格不同、出身不同、才貌不同、缘份不同、身份不同,种种不同皆不能强求融合为一。明知如此,却不甘如此,到底有想些什么?

自己也很想知道。

王朝云察言观色,不懂秦朝的目光为何如此熟悉而古怪……

大起疑心:“他好像已经认识我很久很久,可我为什么对他毫无印象?难道是假装?有这必要吗?若不是假装,我自怎会半点都想不起来?倘若真的很熟悉,又该怎么办?怎么办……我的记性一向很好,这次怎么了?是了,才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的感觉就像多年的兄妹一样,很亲近。难道他是我的亲弟弟?不可能呀!这是怎么了?”

过了半天,秦朝才暂时抚平了心湖,耳边传来苏轼对文武之道的疑问。

秦朝稍微斟酌了一会,才不急不缓道:“文武之道亦属阴阳之道,缺一不可。但阴阳之间不是不能转化,白天是太阳,晚上变月亮,女人能生出男人。文学高了对练武既有益,也有害,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更好的转化之道。文学上有文学障,武学上有武学障,文武之间有文武障。突破文武障的难度和好处,可能远远大于纯粹的文学障、武学障。”(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