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韩国之飓风偶像 > 第二十四章 网络的另一边……(下)

任何东西,最终都要交给时间去检验的,扎克伯格也知道,无论他还是安俊赫能做的不多。“动态消息”的推出是对facebook基础规则的深度挖掘,不能因为用户不满意就诚惶诚恐地取消这个计划——没有了“开放”理念,人们不再共享自己的信息,那样的话,这个网络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它不再是facebook,而是另一种博客服务!

“好了,不要多想,我们下去。”按着他的肩膀,安俊赫笑道。

扎克伯格点点头,看到安俊赫已经向门外走去,正要跟上,他又想起什么:“等等,安,你的眼镜。”

“……谢谢,我又把它忘了。”

“伙计,出席这样的场合,你为什么总是喜欢戴副眼镜?”

接过扎克伯格帮忙取来的平光眼镜戴上,听到他的询问,安俊赫耸肩:“遮一下我的眼睛,它会让人们少恨我一点。”

“有效果吗?”扎克也知道安俊赫的眼神比较尖锐,会给外界咄咄逼人的错觉。

“也许有效果吧,我也不太清楚,至少有个人说,我戴上眼镜看上去会比较和蔼一点。”

“哦?谁?”

“一个叫yoona的女孩儿。”

说话间,两人下了楼。

今天,就是9月1日。

facebook虽然有新闻发言人,不过类似全网开放。和推出“动态消息”这样重大的事情,显然新闻发言人是无法胜任发布会主持工作的,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如果要出席的是技术论坛,那么主持发言的就是首席技术官,如果出席的是重大声明活动,主持的便是ceo。

楼下,四季酒店的展示厅,已经来了许多新闻界人士和硅谷方面的观察员,里面或许还有一些华尔街的代表。

最近半个月。facebook是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家公司就像他们的网站,总是在做着挑战传统和标新立异的事情,无论是炒得轰轰烈烈的拒绝雅虎收购的事,还是它突然宣布要全面开放。

在它的名气随着前段时间的传播。已经广为人知的情况下。这次的发布会。自不再像上次公开拒绝雅虎收购决议那么寒酸,不算硅谷和华尔街代表,只新闻界来人。就不再局限于圣弗朗西斯科地区,甚至也不再局限于加利福尼亚本地媒体,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类大报刊,都派来了相关版面和专栏的采访团队。

坐在这座繁华的大厅里,约翰注意着前方那些来自大报社的同行,微微有些无奈。

发布会最好的提问位置,已经被那些大报社的人占去了,虽然他目前供职的《圣何塞信使报》也是新闻集团旗下的知名机构,但比起另外几个巨头,仍旧只能灰溜溜地缩在角落里,和他同样命运的,还有另一个本地媒体,《旧金山纪事报》。

脑海里转着这个思绪的时候,右手边不远,一个中年人察觉到他的视线,面无表情地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嘿,居然给我脸色看。”

约翰笑了笑,并没多介意。他认识那个中年人,大家供职的两个报社都是本地规模最大的,又都是报社互联网相关专栏的特约撰稿人和作家,偶尔自然有所交集,不过以前关系虽然不好,却从未像现在这样,说起来,一切还是因为facebook和它的新ceo。

罗德就是最初对安俊赫和facebook表示不满的那位撰稿人,而约翰,则是facebook的支持者,他对安俊赫所说的黑客精神很感兴趣,可惜这些天来,他没有约到安俊赫深谈或者做个采访,那位韩国人似乎非常忙,他打了几次电话联络facebook,对方都说安总裁公务繁多,暂时不接受外界探问。

“……约翰,约翰!”

周围数十人议论的声音很是嘈杂,隐约听到有人叫自己,约翰回过头,随后发现,后方隔了一排座位,一个原本也在圣何塞,去年跳槽到《奥克兰论坛报》的朋友在向自己招手,眼见他回头了,对方笑着挤了过来。

“约翰,我就知道你会来的,看过你的好几期评论,老伙计,为了facebook你都和罗德在专栏里吵起来了!”

“是他说话难听。”约翰不以为意地撇撇嘴,随后问道:“肯特,你不是在奥克兰么?怎么会到这里来,我记得奥克兰很少关注硅谷的事情。”

名叫肯特的男人耸耸肩:“凑个热闹而已,谁叫这个facebook是最近挺热门的话题,我们的生活专栏正在做一个互联网生态的评论,我正到处帮那位专栏大作家采集素材呢!”

听出他话里对所谓“专栏大作家”的讥讽味道,约翰没有接话,看来对方在奥克兰的工作也并不太顺利,接下来是理所当然的絮絮叨叨的抱怨,他没有兴趣听那些东西。

掂起脚尖张望着前方,约翰发现,讲台那边的工作人员已经将设备都准备好了,于是趁着肯特还没开口,说道:“肯特,赶紧回到自己的地方去,发布会要开始了。”

“我站在这里又没关系,瞧,没人和我挤位置。”肯特不以为然,“约翰,不要太认真,只是个发布会而已。”

……没有共同语言了……

约翰摇摇头,不再理他,因为发布会已经开始了。

原本作为展厅的大厅,几盏强光都已经打开,将讲台处照得纤毫毕现,当一身西装,戴着眼镜的安俊赫与休闲装扮的马克.扎克伯格一同出现的时候。原本还喧闹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一刹那,但紧随其后的,是犹如疾风骤雨一般爆发的快门声和补光灯的闪烁。

安俊赫念起了手中的发言稿。

不知道别人的感官如何,至少约翰很喜欢看这位韩国人发言时的样子,或许因为是偶像明星的关系,即使念着公式化的发言稿,他也不会让人觉得枯燥。

他的英语很标准,带着淡淡的加州口音,而且他似乎特别善于把握音节的变化。语速加快、减慢、停顿。这些变化组合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会认真地听他到底在讲什么,更重要的是,即使只见过安俊赫两次发言。约翰也察觉到了。他总是将公式化的东西尽量缩短。那让他的发言非常简洁而明朗。

讲台上安俊赫在念发言稿,约翰则把自己这些感官分析记在本子上,准备作为以后给安俊赫整理人物资料的时候使用——这是他查到安俊赫是个明星后。才出现的念头,一个韩国明星为什么会来到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做ceo?他的成名,他在韩国商业上的发展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这些都让约翰很感兴趣。

看到他在记录着什么,站在他身旁的肯特悄声道:“嘿,伙计,你在研究这个韩国人?得了吧,他只是个小公司的ceo而已!”

约翰无动于衷,直到将最后一行记完,方才耸肩反问:“谁知道这家小公司,会不会变成大企业?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变成大明星?”

肯特翻了个白眼,而这时,讲台上的安俊赫也已经念完了发言稿,强烈的光芒,与时而亮起的闪光中,他抬起头,隐藏在镜片下的双眸扫视着下方的人群,表情恬淡,自信,且从容不迫:“现在开始提问时间。”

随着他这句话,台下从安静陡然变得喧闹,等候一旁的新闻官走下讲台,一边维护秩序,一边点了一位女记者。

后方的约翰和身边的人一样,收回高举的手,掂起脚尖看了过去,然后不出意外地发现,是《纽约时报》的。

“安俊赫先生,据我们了解,facebook的现有用户极为反对全面开放计划,请问facebook团队是否考虑过这样的情况?”

……陷阱……

在新闻行业做了多年,约翰一听就知道这样的询问里藏着的猫腻儿,若回答考虑过,她就可以写facebook无视用户意愿,行使独裁统治,若回答没有考虑过,她也可以写facebook骄傲自满,完全无视老用户利益,反正不管怎么样,她都可以编出足够吸引眼球的内容。

身旁的肯特低笑:“这小子有麻烦了。”

约翰没有说话,只是注意着台上安俊赫的表情,这位韩国来的偶像明星ceo,似乎并未察觉到里面的凶险,闻言笑了笑,答道:“感谢瑞秋女士的提问,其实这个问题现有用户根本不必担心,整个facebook团队,包括我、马克、还有我们的技术官、工程师,我们一直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facebook开放或许会带来一些冲击,但冲击没有用户想像的那样大,我们的社交理念虽然是建立一个巨大的网络,将人们连接起来,但它本身的模式并非简单的多方交互,而是梯段式的,影响到人们连接的因素,包括语言、社区、学校、兴趣爱好等等等等……我们可以保证,你能找到的朋友,都是你真正想要找的朋友。”

听了他的解说,约翰微微松了口气,身边肯特轻声嘟囔着什么,大抵是为没看到笑话有些不爽,他懒得理他,这时那边的新闻官又一次开始点人。

时间推进着,排在前方的媒体一个个站了起来,提出一个个问题,而台上的安俊赫则一一解答,有时涉及到技术方面,扎克伯格也会上台代为解说。

整个发布会的气氛热烈而又不混乱,称得上颇为成功了,可是随着时间流逝,约翰的情绪也越来越低落,或者说,和他一样排在后方的,情绪都不大高昂。

大抵只有肯特觉得无所谓,反正他来也就凑个热闹。当讲台上,安俊赫又回答完一个问题,宣布“下一位”的时候,肯特看到约翰连手都懒得举了,不由劝道:“老伙计,别这样,只是个采访而已。”

约翰没有说话,他在看着时间,发布会已经快结束了,今天注定又没有结果。

叹息着。他收好笔记本。正准备离开,就听到台上安俊赫的声音传来:“发布会快要结束了,下面这位就由我来点吧……来自《圣何塞信使报》的先生或者女士请举一下手。”

哗!

前方数十人回头的壮观景象,把正发愣的约翰吓了一跳。他几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边下意识举起手。一边指了指自己:“我?”

嗡的一声,有人低笑出来,有人窃窃私语。台上,安俊赫倒是没有露出异样的神色,只是点点头:“是的,您是……”新闻官凑到他耳边说了句什么,随后人们便见到他表情变得恍然,露出笑容:“原来是约翰先生,感谢您那几期对facebook以及我个人的支持!”

“呃……不,不客气……”约翰下意识摇头。

“好吧,约翰先生,请提问吧!”

终究是做过不短时间的新闻工作,虽然因为太过意外,而有些行为失措,不过约翰深呼吸几下,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

他的问题早就准备好了,不是关于黑客精神——虽然他很想问这个——他要问的,是他研究facebook时另一个更大的疑问。

“请问安俊赫先生……”约翰斟酌了一下词句,问道:“……全面开放对facebook明显是战略上的重大突破,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认为,与全面开放同一天推出的‘动态消息’,也是facebook另一项重大战略呢?您前面说,全面开放对互联网的意义,是邀请网络用户主动产生交互和自由创作内容,那么,‘动态消息’对互联网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他提问出口的刹那,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了。

关于“动态消息”,此前并不是没有人提到,《华盛顿邮报》就询问它是不是会对人们的**保护产生影响,只是当时安俊赫并没有正面回答,没想到,约翰从另一个角度又将它提了出来。

一片寂静之中,台上,安俊赫默然。

这样沉默片刻,就在安静的人们以为安俊赫又要拒绝回答,约翰的眼神也从期待,渐渐转变为无奈的时候,安俊赫清朗的声音再次响起:“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个小故事。”

灯光明亮且强烈地照射着,处在光芒的中心,安俊赫摘下眼镜,一手扶着讲台的边缘,一手插进口袋里,退后两步,神情似思索似回忆:“有些新闻界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在韩国有自己的事业,几个月前,我并购了一家娱乐公司,在并购完成,查阅那家公司人事档案的时候,我发现一件趣事,有个在我并购前被解雇的员工,档案里注明的解雇理由,是那位员工在一个基于wiki超文本的‘百科’服务条目里,上传虚假信息,破坏公司名誉。”

“当然,那条虚假信息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员工之所以被解雇,也是有次他和同事酒后说漏了嘴,当时看到,我只把它当作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但是……”

他思索着,屈指轻轻敲着讲台,台下人们的注意随着那一下下轻微的声响,专注地集中在他身上,特别是约翰。

他下笔飞快地记下安俊赫的每一句话。

“……但是来到帕罗奥图,来到facebook,更深入地接触到互联网这个产业之后,我又一次想起这件事,我在想,那位员工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发泄?还是因为觉得好玩?我们再扩大范围思考一下,此时此刻,这个世界上,网络能够覆盖到的地方,究竟有多少人像那个员工一样,只是因为好玩或者恶作剧,就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诋毁?我们再更深入地问一句,互联网究竟怎么了?”

嗡——

议论纷纷,窃窃私语。

当安俊赫最后那句反问出口,所有人都再也无法淡定下去,有些人已经想到了他要说什么,事实上,关于互联网社会学提到的,互联网正在作为人们的虚假身份,为合法或非法目的提供自由的论战,已经在各大报刊上进行过不止一次了,这是网络大发展12年来,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台上,安俊赫没有理会下面的干扰,继续道:“各位媒体朋友和专业人士,相信都已经清楚我提起这个小故事的目的。各位,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真实,发展到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屏蔽自己的身份,或者夸张自己的身份,让自己与现实完全不同。而当他们能够抛弃现实身份的时候,一种最强大的想象力就没有了约束的力量——有人因为这种想象力而让网络变得有趣,变得丰富多彩,比如杨致远、拉里.佩奇等等互联网先驱们,而有人,则因为这种想象力造成更大的伤害,更多的损失。”

“这里,我要再次提一下马克.扎克伯格最喜欢的《埃涅阿斯纪》里,那个理想的城市,他和我的理念都是相同的,我们都认为,自由不应该无序,保护也不应该无度,特别是在网络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与真实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如今,它是时候要建立一种秩序了——而秩序的建立,首先要公开身份!”

之前根本没有人想到,一个“动态消息”的提问,居然会引出安俊赫口中如此宏伟的目标。

该死的!

《圣何塞信使报》挖到了大新闻大话题!

这瞬间,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地望向约翰,但他们显然羡慕的早了。

“13年前,皮特.施泰纳先生,为《纽约客》创作,后来被比尔.盖茨先生引入《未来之路》一书的一篇漫画里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句经典的名言,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下面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抬头望了过来,惊讶、愕然、震动,迎着那种种表情,安俊赫语气激昂,眸光锐利:

“这句伟大的名言,开启了互联网12年的鼎盛!而今天,我在这里回答约翰先生:facebook在做的,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网络另一边究竟是个人,还是一条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