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434 决战 3

海上长城 434 决战 3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1:05 来源:笔趣阁

美军日军在太平洋上忙活,说不定哪一刻激战就会爆发。作为盟国中的一员(其实美英两国还没有正式承认),海唐国也大力支持了美军一把。用海唐国驻美国公使王世的演讲,那就是:海唐国表现出了一种极为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天使都不足以形容其善良,或许其高尚已经无穷的接近上帝。

在珍珠港被炸的第二天,海唐国派出了所有的六艘大型油轮,携带近三万吨重油奔赴太平洋战场。这也就是够美军太平洋舰队对付使用个三五天的数量。李广还在并不宽裕的兵力中还抽调了两艘霸下级鱼雷艇两艘潜艇护航。不过,这些船队到达澳大利亚之后,有美军舰队护航,应该安全问题不大。

至于海唐国自身的油料供应,大船没有,海参崴船厂出产的四百吨小油船差不多有一百多艘,基本上能满足海唐国的需求。

李广也没有闲着,曰:哥很忙的。海唐国,海抗军还有无数的事物需要处理。

最近,海抗军又一项技术革新完成。这是海抗军潜艇三队全永海的创意--潜艇上搭载飞机。

当初李广听到全永海这个创意时,差点喷口水。他从未听说过这种玩意,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另一个时空。这个设想好像有点科幻?

但是,在看了全永海和技术人员的方案之后,李广不得不承认,好像真的可行。

其实这个方案倒是很简单,在潜艇的瞭望塔后面加装一个大型的箱体,里面安放飞机。

飞机摘掉了螺旋桨,机翼折叠一下。存放倒是不算困难。尤其是,海抗军的战机现在有了火箭助力装置,不需要有结构复杂,体型庞大的弹射器,飞机就能在海面上起飞。

这些改造,都没有难住海抗军的技术人员。反倒是有些东西看似简单的问题,增加了不少难度。比如飞机出入的舱门,面积如此之大,如何解决密封问题就是非常难的。技术人员花费巨大的代价,折腾好久。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注:日本在二战中,有一款最大的潜艇,就可以搭载飞机。)

李广折腾这么多,改造四艘潜艇到底是什么目的呢?

放火。

计毒莫过绝粮。

自从海抗军上次火烧东京,李广就迸发了一个念头。火烧日本的稻田。出动航母放火烧稻田,实在代价有些高。潜艇放火。性价比最高。

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正是日本收割稻米的季节。当然,也是放火的最佳时间段。

塞班岛,美军和日军正在激战。日本本土却迎来了莫名其妙的一场又一场的大火。

日本四岛,当然到处都有日军驻扎,但是高炮却不可能随处布置的,飞机和雷达更不可能到处部署。尤其是没有战略价值,甚至没有战术价值的农村,别说高炮和飞机了,甚至连步枪都没有几只的。

海抗军潜艇三队的四艘潜艇。四架飞机,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疯狂偷袭。

这种偷袭真的难度不高,日军兵力和装备还没有充裕到能够在农村部署的地步。而且,纯粹是欺负日军没有几架夜航战机,其实日军有夜航战机也白搭,这年代的夜航战机,也就是能夜间飞行,想空战,真的很困难。所以海抗军的作战任务危险性真的不算大,总之只要天气还好,战机每天夜晚都出动,白天大家伙儿都沉入海底睡大觉。

这种水面上都能燃烧的凝固汽油弹实在是威力太大,随随便便的扔下一些小型燃烧弹,就随随便便的烧个千儿八百亩农田,放火实在是不要太简单。

在日本稻米收割的季节里,海抗军付出两架飞机的代价,烧掉日本稻万亩。对于日本的粮食造成形成惨重的打击,直接影响了上百万日本平民的口粮供应。

李广没有想到的是,海抗军这一行动,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小鬼子吃了大亏,红了眼睛,自然要疯狂报复。

但是,鬼子没有想到,海抗军有这样的能力,还以为是美军的飞机。于是报复对象却是美国,捎带的还有加拿大。

十月份,日军出动了两艘水上飞机母舰,逼近美国西海岸,对美国和加拿大的粮食产区进行了数百架次的火烧农田。

鬼子是有样学样,袭击的区域全是美军防御的薄弱地带,偷袭竟然连连得手。

结果,美军也是大怒,于是出动大量的军力搜捕。最后日军这两艘水上飞机母舰和数十架飞机全部完蛋,但是对美国和加拿大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上千万亩农田被烧,秋季作物严重减产百万吨以上。

当初,海抗军在苏门答腊岛放火,引起了印尼土著居民的全民烧山。李广曾感叹,放火是场传染病。

现在看来,放火乃是全世界性质的传染病。正是粮食的收获季节,德军在苏联战场到处放火,烧毁了不计其数的小麦。苏军反击,又不计代价的在德军控制区放火,同样的造成粮食的大量减产。

在南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不知道怎么也知道了这一招,正好秘鲁有海唐国销售的燃烧弹,结果智利就倒了大霉。

在年底时,世界各国发现,烧农田的效果简直比打仗还恐怖,谁都承受不了这样的损失。于是轴心国和盟国经过磋商,在人道主义的大旗下,一致同意,都不准再有意的烧毁对方的农田。这也算是战争中的一个人道奇迹。

但是,损失已经造成,后果很严重,很严重。

----

太平洋上的战斗,李广可以暂时只当看戏。但是缅甸的战事已经逐步展开,李广于八月十日到达锡兰唐港,开始精心做战前的精心准备。

在缅甸的北方,华军和海抗军有两条进攻路线。由于缅甸的地形限制,实际上这两条进攻线路。两处战场几乎是独立存在。

由于海抗军的存在,缅甸局势和历史上大不相同。根据盟军的作战计划:

战役的第一步:西线战场,也就是密支那方向,海抗军和华军需要向南推进一百多公里。而东线战场,华军需要向南推进三百公里左右。

达到这一步,两支大军才能汇合。

战役的第二阶段:在缅甸北部汇合的大军从中路由北向南直杀仰光。

而海抗军主力,将会在北方的两军汇合后,在缅甸南部沿海登陆,从而形成对缅甸日军南北夹击的局面。

本来在作战计划中,英军应当承担从印度方向向缅甸方向进攻。压缩日军控制区的任务,但是想叫英军出兵实在是可能性极小,李广几乎不对此报希望。

八月十五日,和日军偷袭巴拿马运河同一天,华军反攻缅甸的战役进入第一阶段。

由于华军在缅甸的东北方向。东线大军的前锋位置远远落后于西线大军。故此,在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部副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催促之下。东线华军率先打响缅甸反攻战役--十数万华军强渡怒江。迈出反攻的第一步。

和历史上的缅甸反击战完全不同,参战的华军除了蒋委员长的几个嫡系部队,还有几支杂牌军。这些杂牌军,有一个共同点,和海抗军颇有一些关系。

第一支,滇军。

海抗军和云南军阀龙云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往来。但是。四二年蒋委员长给海抗军第三纵队司令苏青送了四万多云南保安团,其中一万多素质较好的,被海抗军吸纳。

实际上,海抗军。尤其是陆军,有一成的士兵都来自滇军。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总是有几分香火情。

第二支,川军。

海唐国移民最大比例来自云贵川,川人在海抗军中的比例自然不低。

第三支。西北军。这支部队的军长刘如明,正是海抗军战略空军大队长刘国邦上校的老爹。关系自然深厚。

第四支,豫军。这支部队和海抗军关系最深,旅长徐战,自从三七年就和李广熟识。可以说,这支部队完全是依靠海抗军才得以生存的。而海抗军中的众多中下层军官都曾经在徐战的部队中轮战过,关系自然不浅。不过徐战虽然是旅长,兵力却是一点点都不少,足足一万六千。

蒋委员长真是好算计,担心在缅甸反攻中海抗军不肯尽力,竟然把和海抗军关系最为密切的几只杂牌军送到了缅甸战场上。其实海抗军还有一支关系不错的部队,那就是广西的桂军。不过桂军稍稍的自成体系,蒋委员长不是那么容易指派的。这些部队怕是在委员长眼中属于比较碍眼的类型。

李广怀疑,这些部队即便是打完了缅甸战役,能不能回到老巢,都是个问题。尤其是滇军,要知道蒋委员长可是对云南王龙云很腻味的,早想把云南完全抓在手中。

随着前线消息不断传来,华军的一个弊端显现--大部分华军都不懂得什么步炮协同,空地协同。士兵和下级军官不知道何时该呼叫炮火支援,也不知道该何时呼叫战机的空中支援。在他们的军事概念中,火炮和空中支援都是战前的火力准备,战斗过程中,这些东西起不到什么作用。

李广感慨,华军打了这么多年仗,竟然战术上没有什么提高。其实这也不能怪华军,国穷民穷,部队能吃饱饭已经是极为不易的一件事情了,几乎所有的华军都没有机会演习步炮协同,至于空地协同就更不要想了。这种战术演习,连蒋委员长的嫡系部队都没有机会的。演习是要花钱的,中国缺钱,这就是根本原因。

别的部队可以不管,但是徐战的部队却不能不管。海抗军陆军中指挥层出身的地域性比较强。目前,团级和营级军官中,广西军官占了一大半,而营级和连级军官中,河南和湖北的军官比例更高,这些军官大多来自徐战的部队,或者曾经在徐战的部队参战,甚至他们的父兄还在徐战的军中。海抗军的发展历史,决定了这样的地域性军官来源。

在和徐战磋商之后,苏青派出一千名官兵,就地拆散全部打入徐战部队。徐战的独立旅从上到下所有的副职全部由海抗军军官担任,虽不可能立刻战斗力达到海抗军的水平,但是却能保证徐战独立旅步炮协同和空地协同能力大大的提升一个层次。

对于徐战的部队,海抗军这种行为并无不妥,毕竟两军关系和渊源非常。而且徐战也早有心转投李广,对于部队被海抗军收编,是抱着期望的态度的。而且,在蒋委员长心目中,徐战的独立旅就是海唐国在国内培植的一股独立力量,再加上,徐战部地处中原要冲,而且和桂系关系不错。委员长因此非常忌讳,早想把徐战打发到国外了。

但是,对于其他杂牌部队,海抗军就不能如此伸手了,被人误会想吞并军队可有麻烦的,而且委员长虽然对这些杂牌部队有意见,但是海抗军要是吞并,委员长心情肯定是不会舒畅的。在目前的情势下,海唐国移民,少不了委员长的协助,关系还是要维持的。

后来,西北军军头刘如明倒是要了一百多海抗军通讯官兵。老军头算盘打得精明,战事遇紧,儿子刘国邦的空军力量自然会倾斜。有了这么一百多通讯兵,战场联络基本够用。而且这一百多通信兵,也不可能对他这支部队形成控制权。

三天激战,华军成功的强渡怒江,此战海抗军的空中力量得到展现,华军远征军司令卫立煌连连发来电报,表示感谢。

对于缅甸战役,无论是李广还是海抗军官兵都没有藏私,海陆空三军是全力出击。空军投入的力量可不仅仅是战略空军,还有陆军航空兵部队,合计战机超过一百五十架,在缅甸北方有着绝对的制空权。

-------

缅北在激战。李广看华军的进度,差不多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在怒江西岸站稳脚跟。华军,半个月时间能把部队和给养运过怒江,已经是相当不易的一件事情了。对于华军能不能在十月份缅甸的雨季结束前,推进两三百公里,完成既定目标,现在还不好判断。

凡事预则备,海抗军也在一步步的调整军队。当初李广答应蒋委员长出兵五万,但是实际上海抗军为了缅甸战役准备了足足八万大军。

在缅北,苏青有三个团的陆军,加上空军力量,差不多有两万兵力。

在唐港,海抗军准备了足足七个陆军团,三支仆从军。其一黑昆仑营,六千兵力,首领墨勒。其二蓝昆仑营,六千兵力,首领高比。其三,缅甸友军,六千兵力,首领乌巢。加上海军兵力,近六万人马,是为海抗军南部集群。指挥官第二纵队司令杨威武少将,参谋长佘劲松上校。

毛泰祖有名言:不打无准备之仗。李广推崇备至。

海抗军上下,提前一个多月时间,进入临战状态,武器弹药齐备,兵强马壮,士气高涨。(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