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356 谋战三板斧 下

海上长城 356 谋战三板斧 下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1:05 来源:笔趣阁

袁总理风尘仆仆的回到海参崴。痛失长子对于袁教授的打击很明显,一个多月时间,袁教授已经头发灰白,再不复往日的精神矍铄。

袁子在中途岛一战阵亡,李广也很内疚,尽管他已经久经沙场,看惯生死,也仍然难免悲伤。

没有太多的时间悲伤,袁教授和李广商谈良久,定下了和英国人谈判的基调。

袁教授负责谈判,李广开始进一步调整兵力。

潜艇一队仍然在日本本土周围袭击商船。潜艇二队此时已经在锡兰周围作战。潜艇三队全永海已经回到了海参崴。

在李广布局的锡兰战略中,全永海带领的四艘潜艇,有着极为重要的任务--封锁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1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37公里,水深25至150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在参谋部制订的计划中,海抗军封锁马六甲海峡的主要手段有两点。

第一就是铺设水雷。这种事情,全永海半年以来干的最为得心应手。全永海的直接战功目前看来是海抗军三个潜艇队中最少的,但是在二战结束后,经过统计才发现,四二年的上半年,全永海的潜艇三队是海抗军潜艇部队中战功最为显赫的。

四条潜艇在半年的时间里,全永海的部队直接击沉日军商船的数目不多,只有二十七艘,合计不到六万吨。但是他铺设水雷近一千枚,全部都是在日本要害航道。不仅遍布日本本土周边的航道,还在朝鲜半岛,对马海峡到处派送水雷,半年来炸沉了日军商船军舰超过了三十五艘,排水量达到十四万吨。

全永海的水雷命中率创造了一个记录,竟然高达百分之三,简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应当说,担任这种任务,海抗军海军中有两个人比较适合。第一个就是全永海,第二个才轮到自由龙号舰长黄中华。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商人般的狡猾。

尤其是全永海,每次铺设水雷都是经过严密的考量,尽力做到把水雷的效益最大化。水雷看着粗苯,但是价格不菲,一枚装药五百公斤的水雷。国际售价高达四千美金。如果不是当初在索马里缴获了一大批意大利水雷,海抗军还真是不舍得如此奢侈的使用。

除了全永海的努力。战果如此辉煌还有另一个原因。海抗军的水雷有一部分采用了混合引信,除了普通的触发引信,还使用了海抗军自己研制的磁性引信。

当初李广搞到了德国人鱼雷,德国的鱼雷在当时采用的是磁性引信,李广本想利用磁性导航,但是却未能成功。不过倒是研制出了磁性引信。歪打正着就使用到了水雷上。

无论是日军商船还是日军军舰都没有消磁,这正是全永海铺设水雷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三的原因所在。差不多三十枚水雷就能炸沉一艘船,这个效率可是高的惊人的。海抗军鱼雷的命中率根据几年来的战斗,统计下来大约是百分之四十五。爆炸率大约是百分之七十,综合下来,差不多三枚才能有效爆炸一枚。被动的水雷能达到百分之三,实在是惊人的成就,

军舰消磁,说来简单,其实就是用电缆把军舰缠绕起来,然后通电,以感应的办法消除建造过程中产生的磁性。但是,和许多技术一样,本身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想到。

海抗军的军舰和六艘快速商船全部都经过了消磁处理。这一点倒不是李广身为穿越者的创造,而是从英国人那里学来的。

在欧洲爆发之后,德国人率先使用了磁性引信水雷,给英国海军造成惨重的损失。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在缴获了两枚鱼雷之后,很快就搞清楚了其中原理,也找到了应对办法。

办法很简单,英国人甚至没有刻意保密,海抗军就是在史密斯上校的聊天中得知的。

但是如此简单的办法,时值四二年,只有英国海军和海抗军使用。无论是强大的美国还是日本,亦或是率先使用磁性水雷的德国,军舰都没有消磁。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德国陆军还有磁性地雷,德国的坦克倒是采用了消磁技术,但是苏联根本就没有磁性地雷,好像有些自作多情,多此一举了。

水雷再好,但是在马六甲海峡铺设,那纯粹是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冒险,因此危险性极大。全永海肩上的担子不轻。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海抗军没有水雷的制造能力,只能是改装,现在水雷库存不足两百枚,不足以封锁马六甲海峡。

解决办法,肯定是从英国要。袁教授狮子大开口,直接就是两千枚水雷。这可是几百万美金的物资,英国比海抗军富有,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此外为了支持陆军的作战,袁教授还要了二十万枚反步兵地雷。不过二十万枚反步兵地雷倒是不值多少钱,一枚地雷不过一两美金的价格。

和全永海协同作战的,还有海抗军的pjp号水上飞机母舰。水上飞机的使用可是比较特殊的,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放火。

海抗军参谋部人才济济,虽然大多数没有什么正规的军校经历,但是也有相当的策划水准。有一个参谋是来自苏门答腊岛的华侨,他对于马六甲海峡很熟悉。

苏门答腊和马来亚的土著居民没有环保意识,其实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环保意识。这些人喜欢放火烧树林,以此开荒或者捕猎。经常搞得马六甲海峡烟雾弥漫,航船视线受阻,以至于船只受损,航道封闭。

印尼和马来人这种习俗其实不仅仅是在二战前后。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这种状况。

这个参谋出的主意就是--放火。这手段惠而不费,既能以烟火阻挡日本海军战舰的航行,又能掩护潜艇部队铺设水雷,可谓一举两得。

这个主意被李广欣然采用,pjp号上装备的水上侦察机性能不错,但是却无法和日军的战斗机对抗。不过话又说回来,日军虽然占领了苏门答腊岛,却不可能处处有机场。而且pjp号烧的都是没有意义的树林,又不是什么战略要地或者城市,说不定小鬼子知道了都不会有什么介意。

而pjp号又是在苏门答腊岛以南的大海上徘徊。远离另一个重要海上通道--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巽他海峡,应当说危险不大。

参谋部又指出,如果日军无法从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那么巽他海峡将会是第二个重要出口。这一点,李广也想不出什么招数。要知道,四艘潜艇在马六甲海峡布雷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以海抗军的军力是无法应对如此广阔的战场的。

不过这倒是给李广提了个醒。由此冒出一个念头,对几个月后的一场大战起到了相当作用。

这就是李广对锡兰战役的第二板斧。七月四日,pjp号在舰长张乾文带领下率先出击。七月五日,全永海带领潜艇三队奔赴战场。

至于李广宣称的第三板斧,一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只知道,郑学昌被严令不得浪战。大西洋号战列舰编队只允许采用海上游击战术,不得和日本海军硬拼。

这第三板斧,在李广的词典中叫做--无为。兵法上叫示敌以弱,进一步的解释就是祸水东引。当然了这个无为只是指海军方面。而不是陆军和空军。

李广所谓的无为有两方面的意图。

第一英国着急的话,出动主力舰队作战,海抗军欢迎的很。海抗军就这么点力量,绝对不能无畏的消耗,尤其是在没有航母之前。

第二,美国方面。由于日军突然在新几内亚东南登陆,直接威胁莫尔兹比港,现在麦克阿瑟带领美军和澳大利亚军正在和日军死磕。这场战役在原来的时空根本就没有发生。纯粹就是李广这只蝴蝶煽动翅膀,引起的改变。历史上这个时期,日本和美国即将展开的是瓜达尔那岛战役。

莫尔兹比港的重要性,比起瓜达尔那岛来说,重要百倍。因此这场仗,双方都是不得不死拼,也毫无疑问的要激烈。

由于情报缺失,李广并不知道,那块海区的战斗将要比他想象的还要激烈。日军在已经登陆新几内亚东南的情况下,此时已经登陆了瓜达尔那岛。

在历史上,日军仅仅登陆瓜岛,实际上是一个战争的败笔。

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扩张有一个规律,总是以已经占领的岛屿为中心划出一个七百公里半径的圆。而这个圆的边缘地带,有什么岛屿,就是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目标。原因是,七百公里是日本海军零式战机的作战半径。应该说,鬼子这一点还是计算的不错。但是历史上,日军占领瓜岛时,违反了这一规律,瓜岛距离日本海军的核心港口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尔港口九百公里,陆基战机无法提供支援。这一点虽然不是历史上日军瓜岛战役惨败的全部原因,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

现在,日军在登陆新几内亚东南,攻占莫尔兹比港之后,仍然占领了瓜岛,这个历史上的敗招就有可能成为妙棋。

从地图上看,拉包尔位于北方,而莫尔兹比港则位于西南,瓜岛则位于东南,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边长一千公里上下的三角形。

一旦三者全部稳定下来(拉包尔已经稳定。),那么三角形内部的所罗门海将会成为日本海军的内湖。即使没有航母,日本海军战舰也有陆基战机的保护。

一旦这个设想被日军实现,那就太可怕了。

直接结果就是,盟军海军将会在这个海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间接结果,有可能造成莫尔兹比港的麦克阿瑟大帅陆军崩溃。麦克阿瑟有那么多兵,总得有吃有喝有弹药吧,没有了海军支援,怕是支撑不了几天的。长远的后果,澳大利亚将会裸露在日军的刀锋之下。

因此,现在美军和日军死磕已经成为定局。而且是海军加上陆军全面死磕。

李广要是知道,肯定会非常开心的,要知道逼迫美国人把人力物力向着太平洋战场倾斜,是李广早就期盼的。

李广对于推动改变美国的先欧洲后亚洲政策不遗余力,但是事实却是引起了罗斯福总统和某些将领的反感。但是蝴蝶煽动的未知之处却使得美国不得不把兵力和物力向着亚洲战场倾斜。

可以想象,仅仅一个瓜岛战役,在二战历史上就能排上前十名规模。现在又加上了莫尔兹比港的战斗,那简直就是精彩纷呈。李广很期待,但是这次他很低调的表示,不参与,不评论。(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