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399 民政部

海上长城 399 民政部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5:45 来源:笔趣阁

在海唐政府中,排名第二的部是民政部。

倒不是因为这个部权力大,而是因为其名气大。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部其实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因为其管理的业务和其部长的特殊性,使得这个民政部竟然成为唐人最熟悉的一个部。

民政部部长-苏毛丽云。也就是苏茂德的老婆苏毛氏,苏紫紫的老妈。李广的准岳母。

苏毛氏不是宗教局局长吗?怎么变成了民政部部长了呢?

不用说原因,而且苏毛氏成为这个民政部部长是毫无阻碍的。这个部长人选--苏毛氏可以说是唯一得到大家公认的。

而且苏毛氏的宗教局局长,仍然兼任。仍然是没有人反对,即便是那些学富五车的教授,比如古之兑教授,尽管他对历史和传统的儒道佛都有相当研究。但是有研究并不代表能做事,苏毛氏大字不识几个,却做出了学者都难以相比的成绩。古之兑教授尽管看不惯苏毛氏对经意的理解,但是在成绩面前却不得不甘拜下风,只能担任宗教局的副局长。

看看苏毛氏的具体作为,就知道还有些清高和追求“真理”的古之兑教授难以相比了。

本质上,海唐国的宗教政策,其实就是民族政策。

李广从中看到许多,但是感慨只有一句---某些人真坏啊。而且这个坏还不是说苏毛氏,而是袁晔。

有一段时间,李广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袁晔教授和苏毛氏两人本应当有些对立,但是实际上却相当的关系不错,甚至言笑融洽。

要说,这两个人因为女儿的原因想向对方让步。或者劝对方让步,绝对没有可能。无论是苏家还是袁家,根本不可能让女儿给李广做小,即便是平起平坐都不可能。李广为此头疼不已,甚至比上战场还费神。

应该说,这两个人是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的。

袁晔是在实验自己的民族政策,而苏毛氏却是在实现她的“传教理想‘。关于民族政策,这玩意可是一个大课题。以李广超出这个时代数十年的目光,都给不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袁晔曾经给李广讲过一个历史资料,蒙古族在清朝应当算是统治民族的一部分。在占领中原的过程中蒙古族为满清立下了大功。

但是蒙古族在整个满清统治时期人口经济不仅没有发展,还严重衰退。

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满清的统治者采用了高超的手段,这个手段几乎把蒙古的血性和血脉连根挖起。

那就是佛教,满清举起了文化武器,佛教迅速的在蒙古族得到了认可。

清代的统治者为了驯服英勇善战的蒙古民族。不但在政治上采取了很多的手段,而且还利用宗教这一有利的统治工具。达到了其更好统治蒙古地区的目的。

早在清朝统治蒙古之前。佛教的分支之一--黄教就已深入蒙古地区。因此,清朝统治者便利用蒙古人民笃信黄教的特点,大力推行黄教。

满清政府在两百余年中,不断的引导加码,结果竟然出现了蒙古草原上寺庙满地,喇嘛成群。甚至发展到相当极致的地步。某一户蒙古人如果有几个儿子,只留一个在家,其他的几个全部当喇嘛。

大肆的建寺院,自然是消耗了民间财富。男人都当喇嘛了。那么人口自然不可能增加。天天念佛,战斗力也会迅速衰减。

袁教授不愧是学历史的,满清的统治招数被他信手拈来。所以苏毛氏这个佛教徒就成了他的政治盟友。

苏毛氏在锡兰的时候,就对锡兰的佛教颇有微词。

明明是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印度,但是苏毛氏就是固执霸道的认为那里的佛教不正宗,硬是从国内请来了十多名高僧,在锡兰建立了一个寺庙。她表示--这才是正宗的佛教,要让锡兰人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佛教。

一直以来,苏毛氏对发展佛教徒有着崇高的兴趣,很纯粹绝对不参杂私利。不仅不从中牟利,而且还主动掏钱。

李广亲眼所见,苏毛氏对念经绝对是有口无心,但是对发展佛教徒却是兴高采烈。

渐渐地,李广看出苏毛氏所理解的佛教实在是奇怪的要命,经常是从佛教的六道轮回直接就岔道了道教的长生不老,有时候还是儒教的忠孝节义。

但是,人家苏毛氏硬是说这才是正宗佛教。有几次,李广都实在有些看不过眼,好端端的佛教硬是被苏毛氏宣扬成了四不像。但是,袁晔却从一旁阻止了李广的干涉。

原因嘛,深通佛法的古之兑古教授都败在苏毛氏的成绩之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唐岛的土著,有极少部分信基督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原始的乱七八糟的崇拜,并没有绿教的存在。苏毛氏主导的佛教一出,立刻大杀四方。

虽然袁晔总理只运允许她在黑人土著中发展,这位苏毛氏不挑剔,真有些有教无类,众生平等的味道。传教大业竟然是进行的兴高采烈,乐此不彼。

由于锡兰人对佛教有自己的解释,苏毛氏因此很不喜欢锡兰。

但是在大唐岛苏毛氏发现了用武之地。

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于是,在战火连天中,苏毛氏竟然占用了宝贵的飞机运力,从国内招来了两百多和尚。苏毛氏可是自掏腰包,别人还说不出点什么。

苏毛氏对于“事业”可是非常上心的,飞速发展的传教大业更使得苏毛氏每天都兴高采烈。

语言不通,对于本来就不识几个字的苏毛氏来说,根本不是问题。黑人土著现在看到唐人,打招呼都是“阿弥陀佛。”

苏毛氏传教有着浓重的苏毛氏特色。

第一步,被李广称为“好心的霸道。”不管人家土著是不是本来有什么信仰,直接就在土著部落中建造一座土楼作为寺院。

土著想动武驱逐?在海参崴周边。土著是绝对没有这个胆量的。

第二步,无论土著本来有什么习俗,生老病死全部给拉到寺院中进行仪式。简单的来说,苏毛氏认为佛教是什么,那么佛教在这里的形式就是什么样子。至于说用什么手段拉人,这就是苏毛氏的特色了。

什么?我做可是“善事”,让你们信佛,给你们念经超度,让你们转世投胎有个好人家,这些黑家伙竟然不领情?这还有天理吗?

苏毛氏遇到这种事情。立马就爆发,蹦着小脚,就开始指派人手。苏家可是不同其他,有钱,有人。有枪的。

在海唐国,伤残军人可是有资格持枪的。而苏青的部下中也有不少伤残。苏毛氏就那么随便一拉就能招来个百八十号伤残军人。强制之下。土著们不得不开始在寺院中举行某些佛教仪式。

别看是退伍兵,如果是别的政府官员绝对不会动用。要知道,这种行为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是非常忌讳的。

但是,苏毛氏动用退伍兵,理由纯粹,当然她也想不到其他。李广本来担心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准岳母闹出什么大事来。还有心制止。袁晔教授不仅不制止,反倒是怂恿,更是把那些退伍的伤残老兵纳入了政府的编制。

伤残老兵成了正规编制,苏毛氏某些不恰当的名声因此也就烟消云散。

--

后来。一件事情,加速了苏毛氏的传教大业。

在大唐岛,土著部族之间的仇杀可是几乎天天上演的。

在一次部落仇杀中,某部落失败,因此男女老幼都躲进了土楼寺院。土著人傻了点,但是也不是一点智力没有的,哪个都知道,围楼防御坚固,躲到围楼中更安全。

恰好这个土楼中可是有一个班的伤残老兵驻扎的。这些在百战余生的老兵,可不是那些冷兵器的土著能比的。有枪在手,一个班的伤残老兵根本就不怕几百土著的袭击。小小一战,两三百部落青壮被屠戮一空。

自此,土楼寺院成为安全的标志,在土著部落中日渐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存在。

不过土著想建造土楼,却是没有可能的。建造土楼,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需要相当的技术和经验。

于是土著们求到了苏毛氏头上,苏毛氏大发善心,找了技术人员指导土著建造土楼。条件很简单,不用土著们额外付出什么财产。只需要在土楼正堂位置建造一座佛堂即可。

由形式到内涵。

苏毛氏可能并不懂这个传教策略,但是她却真正做到了无师自通,身体力行的在传教。

土著们住在土楼中,在和尚们的熏陶之下,渐渐的慢慢也能沟通交流,于是乎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佛教徒。而且这些没有什么文明的土著,成为虔诚的佛教徒的速度简直是异乎寻常的快。快的使李广惊讶不已,几个月下来,一个个土著连见面打招呼都是阿弥陀佛。

面对如此快的进展,古之兑古教授就是再看不惯苏毛氏胡乱解释佛教,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苏毛氏有大志向,放出话来:十年,只要十年,所有大唐岛土著都会成为佛教徒。

----------

如果说,宗教使得苏毛氏在土著中名声大噪。那么苏毛氏的另一大爱好--做媒婆做红娘,却使得苏毛氏在移民中和军中名声更加响亮。

苏毛氏在给自家的亲戚中的女孩或者青年们拉红线。也很热情的为大唐岛的所有人说姻缘。

海抗军历年来伤亡虽然不大,但是因为伤残不能再上战场的老兵也有近千人。这些老兵虽然都有田地,也有抚恤金,但是在大唐岛女人严重缺乏,想找个老婆,尤其是华人老婆,却是极不容易。

苏青之所以在缅甸招收缅甸女人,其实仍然是苏毛氏的善心发作。于是乎很快的就解决了所有伤残军人的婚姻问题。

至于爱情和婚姻自由,在苏毛氏的脑子中根本就没有那个概念。如同人口买卖一般的行为,被苏毛氏做的崇高伟大,洋洋自得。

然后嘛。商人们在孟加拉用粮食换回来的女人,也成为苏毛氏拉红线的对象。苏毛氏做媒婆的大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有了一大帮说媒爱好者簇拥在其身边。海唐国大大小小的老板,都是跟着苏茂德发财的。他们的老婆却都是跟着苏毛氏说媒,真是蔚为奇观。

至于补偿商人们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付出劳动力,有的是出钱。总之商人们也不赔本,移民也找到了老婆。皆大欢喜。

再后来,是海抗军在锡兰用武器弹药换回的锡兰女人。

而苏毛氏最新的成就则是为移民们开始找土著女人结婚。

别看海唐从民间到军方为大唐岛弄来不少女人,但是远远不够这里的移民的结婚需求。有部分华人农民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是还没有老婆。

在苏毛氏等一干媒婆的劝说下,不少人克服了审美观点上的差异。娶了土著姑娘做老婆。

土著女人粗手大脚,吃苦耐劳。又会生养。对于这些在国内几乎难以生存的农民来说。其他都是妄谈,百善孝为先,传宗接代才是他们最重视的。

李广其实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些百姓的审美观这么容易克服。后来李广才知道,自己不学无术了。他所看到的黑人,实际上应该不算是黑人。而是印尼人种。

大唐岛的某些族群,并不是纯种的黑人,准确的来说应当是棕色人种。其实认真的话,就能看出来。他们的肤色并不是像黑人那么黑黝黝的,而且其中的区别还很大。

唐人移民,自然都希望娶个中国女人,但是目前看来非常不现实,甚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都不现实。国内长期的战乱和饥荒,对于女性的伤害最为严重。女性在灾民的比例中极低,在正常人群中女性的比例也相当低。

这个年代不是二十一世纪,穷苦人家的男子打光棍其实一点点都不稀奇,甚至是普遍现象。在媒婆们的嘴巴宣传之下,生物学有了新发展,这些女子黑了点,主要是祖祖辈辈在阳光下晒的。有了土楼不用再风吹日晒,过上好日子后,要不了几年就会变白的,将来生个孩子,两个大人凑一下,孩子也不会那么黑,不用担心的。

这些怪论,海唐国的移民们倒并不完全相信,但是现实的条件下,移民们有不少人还是接受了这样的异族通婚。

这样的婚姻,虽不理想,但是却有着重要的理由,而这个理由足以说服这些移民--延续香火。

李广对于血统还有些执念,但是袁晔总理却根本不以为然,中国人一贯是父系遗传观念,混血子女照样是子孙,照样是唐人。更何况,只要唐人移民数量占据了多数,要不了两三代,这里就全是黄头发黑眼睛的炎黄子孙。

袁总理本人当初娶的老婆不就是高丽女子吗?谁敢说为海抗军出力流汗,在中途岛海战中阵亡的袁子少将不是炎黄子孙?

所以袁总理对于异族通婚是完全支持态度。

另外,袁晔认为,民族政策中其他的手段或者宣传都不能一劳永逸。**裸的杀戮,李广是坚决反对的。所以袁晔认为只有古老的通婚才是王道,血脉混合之后,就再也分不出你我。这种手段,在李广看来太原始了,但是管用的就是好手段,在李广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之前,就只能如此。

总之苏毛氏的行动得到了全部海唐国移民的赞同,无论是军政民商。

苏毛氏刚上任,一个最大的举动,令人极为惊诧---海唐国的《婚姻法》出台。

要知道海唐国现在有一个宣传大纲,但是连真正的宪法都没有呢。《婚姻法》竟然就横空出世。

起因倒不是苏毛氏有这种高水平的意识,而是袁然在英国找了一帮子法学专家,参照英国法律制定了一部《婚姻法》。

本来预订一部法律,倒是也算正常。如果是正常国家,通过一部法律非常复杂,也绝对不是三五天就能通过的。

当这部法律传到海唐国,立刻引起了苏毛氏的重视。苏毛氏对此的理解比较特别:赤-裸-裸的挑战啊。

袁然制定的婚姻法核心很明确: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一夫一妻。

别人或许会从其他角度考虑,可是苏毛氏不是别人。苏毛氏立刻把这一条理解为袁然对苏紫紫的挑战。

难道老袁家还不死心?还准备和她苏毛氏争女婿?俺家苏紫紫现在可是有绝对优势的。

女儿的地位受到威胁,苏毛氏立刻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促成通过这部法律,就是苏毛氏应战的号角。

她不仅拉拢一帮子老太太,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枕头风,四下游说,极力支持这部婚姻法。

无论是发改委,还是工农商联合会,苏毛氏这帮老太太可是太有杀伤力了。

心存其他心思,还想纳个小妾的某些商人们,或者政府官员们根本不敢和苏毛氏一帮老太太辩论。稍有不服,立刻就是后宅不宁。

而且,发改委那帮年轻官员大多是新学堂毕业或者海外求学的新青年,也都对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观念持支持态度。所以这部婚姻法就奇迹般的在五天内得到了颁布执行。

很儿戏啊,不过一个不足百万人的国家,其实能征求一下官员和工商联合会的意见已经是相当民主了。

李广欲哭无泪,苏毛氏不知道,李广可是知道的。他又做父亲了。袁然在十月份在英国生下了李广第三个孩子,一个男孩。李广的婚姻再次陷入波折。

苏毛氏凭借婚姻法,名声更加响亮。海唐国各族女子如果受到了家庭暴力或者其他打击,也习惯性的找民政部出头。久而久之,这个民政部竟然成为一个妇女维权的机构。

随着民政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苏毛氏这个民政部长也因此在海唐国的各个政府部门中民间排名第二。(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