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364 飞虎名将

海上长城 364 飞虎名将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5:45 来源:笔趣阁

李广到达唐港时,海抗军在鲍刚的指挥下打的有声有色。

要是看看地图,海抗军的处境绝对不容乐观。

唐港的北方,是大片的原野,比较适合野战。在这个方向上,鲍刚设置了两条防线,加上唐港本身,算是三条防线。

唐港的西面,是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海抗军在这座大山中部署了整整一个山地营的兵力。

唐港的西南方向,是一大片的丛林丘陵,二十多公里宽的防线上,海抗军也只有一个丛林营的兵力。

而唐港的东方,则是茫茫大海。

乍一看,唐港已经是四面受敌,这也是李广当初担忧的原因所在。读电报,看参谋们在沙盘上分析战局,很身处战场的感觉完全不同。十七日凌晨,李广登陆唐港,立刻就卷入了紧张的战局之中。身为海抗军的最高指挥官,李广上一刻在潜艇上时候,感受是旁观,这个感觉非常怪异。

尽管对于唐港周围的战斗,具体到班排级的战斗,李广都有所了解,也给予了鲍刚很多建议。

当他真正的站在唐港这块土地上,才从盘观者变成真正的参与者。簇拥在他周围的弟兄不再是纸面上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李广曾经听过一位老兵所说,战场上当兵的最怕的不是死,而是当官的丢下他们跑了。国内战场上固然有为了民族生存舍生忘死的勇士,也有不少身居高位的败类。某些败类丢下正在浴血奋战的弟兄,逃之夭夭,以至于军心动荡,一溃千里。

古语有:兵是将之威,将是兵之胆。

身为海抗军的最高指挥官。李广的到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士气,他要向所有的战士们表达一个意思--我将和你们一起战斗。

两军对垒,士气为先。

登陆之后,李广直接带了警卫奔赴前线。

在唐港西方的群山中,海抗军一个山地营的弟兄正在抵挡日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半个多月以来,在这片山区发生的战斗多达百余次。

半个月来,山地营的弟兄表面上看是且战且退。当日军一个精锐搜索联队,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挣扎。总算打到阿拉尼山口,这才发现,前面的都是开胃菜。

日军的搜索联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至少有一半人都是打惯了仗的老兵。但是在这座大山中,他们遇到的是对手。完全不同。要战术有战术,要训练有训练。要装备有装备。论作战意志。比起这些自认疯狂的日本鬼子还要强悍。而且这些对手们的进攻手段设伏手段变化万千,小鬼子稍不留神就得留下些零碎。

这种打法,鬼子极不适应,小刀子割肉疼的厉害。鬼子想报复,但是对手根本就不给他们拼命的机会。所有的袭击都是短促激烈,有连排级别的埋伏。也有单兵的冷枪。有时候鬼子想咬住海抗军的尾巴,但是一个疏忽就再次被打个埋伏。

这一路上鬼子根本就没有打什么像样的仗,被耗的有些神经麻木。等到了阿拉尼山口,日军指挥官才发现近千兵力已经去了四成。

阿拉尼山口是锡兰中南部通往东部沿海-唐港的一条重要通道。扭曲的群山中。有三条山路全部在此汇聚。只要能够占领阿拉尼山口,那么,日军兵锋就可以直指几十公里外的唐港。

茫茫大山中,海抗军能够选择的阻击阵地不少,虽然阿拉尼山口地形不错,但是这里已经是最后可以依托的地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仅仅是这么一处阵地,对于防守方来说已经相当危险,情形不容乐观。

但是打仗不是搬教科书,山地营营长佘劲松敢于把阵地选在此处也是有着充分的考虑的。

佘劲松在海抗军中有点特别。在海抗军的陆军中,团一级的三个军官,有两个都来自原来华军的德械师--苏青和鲍刚,另一个是杨维武,出身特种小队。

而营级军官中,比例最高的是广西人和原华军军官。要知道,李广刚刚起家时就从广西用钢铁“换”了一批保安团。另外在上海时,也救回了几个德械师的官兵。

相对的来说,这些人素质不错,而且在海抗军中时间也长。因此营级军官几乎全是这一批老兵。不少人从军已经有十多年的经历,加上在海抗军中多年的军事理论培养,无论是资格还是指挥水平都是海抗军的上选。而佘劲松则是徐战从桐柏山送到海抗军的一个山村农民,读过几天书,但是从未有军事经历,更不要说上军校了。事实上,沙劲松也是唯一的非广西籍,非德械师出身的营级军官。

和其他的营级军官不同,佘劲松今年尚不足二十二岁。在海抗军所有营级军官中,除了装甲营营长秦湛,他是最为年轻的一个。更厉害的是,这个年轻人参加海抗军只有三年,而且只有在索马里参加过一场战斗。这样单薄的经历,能成为营长,足以说明其超人的军事能力。

在整个海抗军,无论海陆空,以李广看,能称得上军事天才的唯有佘劲松。

但是,佘劲松毕竟年轻,又从无指挥高强度战争的经验,甚至战场经验还不如一些老兵。是不是三国的马谡,战国的赵括,还需要战场考验。

阿拉尼山口扼守要冲,更关键的是其地形特别。这里有着大致平行的四道山梁,四道山梁中间夹着三条山路。

而最外的两道山梁则向着唐港方向延伸的多一些,仿佛大手护住了内部的两道山梁。

山梁所夹的三条山路,在阿拉尼山口汇聚成一条路,由此可通往唐港。

如果说长达一个多月的山地战,展示了佘劲松的战术能力。在十七日当天发生的战斗,则体现了沙劲松的谋略。

在四道山梁上,佘劲松平均布置了两个排的兵力。没有分主次,丝毫不算出奇,甚至显得有些呆板。

每一个指挥官都不希望打硬仗,硬碰硬的进攻实在对部队的消耗太大,像进攻对手重兵把守的山梁,几乎是每一个指挥官都想避免的战斗。

但是,被小刀子割肉折磨的欲死欲仙的小鬼子的表现却非常另类,仿佛捞到了什么好机会似得,进攻的异常积极。

鬼子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无论是单攻侧翼。还是两翼齐飞,亦或是中央突破,连续打了四天,却无法攻占哪怕一座山梁。

在佘劲松呆板的防守面前,小鬼子发现。他们的各种战术手段通通失效。但是,此刻的情形已经由不得鬼子不继续打下去了。

四天时间。日军再次伤亡三百多人。进山时一个搜索联队齐装满员。近千号人马。到了这个时候,只有三百人还能战斗。小鬼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事实上如此惨重的伤亡,日军指挥官根本就无路可退。如果撤退,不仅官职不保,怕是连小命也难保。

十七日凌晨。正在进攻的日军惊奇的发现,他们被包围了。

佘劲松利用四天时间,亲自带领两个连四百余人,在大山中攀爬潜行。成功的迂回到了日军进攻部队的后方。

本已经精疲力尽的小鬼子前一刻还在进攻,后一刻就开始惊慌失措,被海抗军前后夹击。战斗进行到下午,海抗军取得了彻底胜利。至此,一个精锐的日军搜索联队被全部消灭。

日军援兵还在山间跋涉,海抗军已经打扫战场,再次固守阿拉尼山口。

此战是佘劲松的成名之战,也是山地战的经典之作。如果只看佘劲松在最后四天的战斗,根本不足以说明佘劲松的优秀。

半月以来的战斗,每一天都是佘劲松计划中的一部分,小鬼子一步步落入圈套丝毫不知。

佘劲松指挥的山地营,在此前的半个多月的战斗中,不断的以小部队进攻,迟滞日军的进攻速度,也同时在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更是在消耗日军的弹药物资储备,当然也是为海抗军在阿拉尼山口构筑工事争取时间。

之所以部队一直撤退到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为了拉长日军的补给线。上百公里的山路补给极其困难。相对的来说,小鬼子困难了,海抗军的补给就轻松了。这一环套一环的计划,表现出佘劲松用兵之缜密。

而迟滞日军的进军速度,海抗军有了足够的时间构筑工事,阿拉尼山口四道山梁上,佘劲松敢于只布置总共两个连八个排固守四道山梁,与充足的准备是分不开的。

半个月来,在阿拉尼山口,海抗军不仅修筑了坚固的工事,而且更是配送了大批的弹药。虽然兵力不多,但是小鬼子想夺下阿拉尼山口却是痴心妄想。呆板的分部兵力,有呆板的好处,那就是可以面面俱到。反倒体现了佘劲松用兵之稳。而四座山梁能在日军强攻之下,巍然不动,更是体现了佘劲松的阵地构筑水准。

佘劲松亲率两个山地连连续在山中迂回四日,冒险在山林悬崖中穿行,直至迂回到日军后方,却是体现了他用兵之奇。

此战,佘劲松以一营兵力正面对敌日军一个搜索联队(不足千人),双方兵力几乎相当。消耗战中,日军损失近半兵力。在阿拉尼山口阻击战中,日军再次损失三百余人。等到了最后,佘劲松奇兵突起,全歼剩余的三百余日军。

此战打的极为漂亮,半个多月的战斗,海抗军伤亡不足两百人,全歼日军一个搜索联队。即使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广到达阿拉尼山口时,战斗刚刚结束。

别看全歼的只是一个搜索联队,但是其意义重大。这是海抗军第一次全歼日军联队级别的编制。面对山地营的将士,李广当即宣布:“佘劲松即日晋升为少校军衔。”

面对受伤的战士,李广宣布:“弟兄们辛苦了,你们打得很好,打出了我海抗军的威风。”

行了个军礼,李广接着道:“我保证每一个伤员都能得到最好的医疗。请弟兄们安心养伤,兄弟们等你们伤愈归来,一起杀鬼子。”

对所有参战的弟兄,李广大声宣布:“全体官兵,每人犒赏一千唐元。第一山地营自今日起号飞虎营。”

这是海抗军第一个有荣誉称号的部队。一时间,欢声雷动。(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