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十四章 搞掉翁同龢 下

穿越1879 第十四章 搞掉翁同龢 下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0:37 来源:笔趣阁

翁同龢拿到李鸿章“卖官鬻爵”的花名册,教唆光绪皇帝这次一定要干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将李鸿章拿下法办,就像当初康熙拿下权臣鳌拜一样。

年轻的光绪皇帝也很激动,要是拿下李鸿章,“后党”肯定大受打击,皇帝的威严必然能在朝廷树立起来。但他内心的疑虑更重,问翁同龢道:“老师,这李鸿章可不比张之洞,亲爸爸十分信任他,她年纪越大,对李鸿章就越信任,好像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办海防也好,赈灾也好,洋教案也好,只要一出事,就找李鸿章。上次黄体芳弹劾李鸿章,亲爸爸不仅没有追究李鸿章的过失,还勃然大怒,说黄体芳妄议更张,迹近乱政,把黄体芳交给户部议处,给黄体芳定了罪名。我们贸然再去请奏太后,罢免李鸿章,会不会又惹亲爸爸生气?”

翁同龢摇摇头,说:“皇太后也是明事理的人,更何况她现在已经归政,这一次我们证据确凿。皇太后就算想偏袒李鸿章,恐怕言官们也不会就此罢休。”

光绪皇帝一拍龙椅,说:“好,朕这就去颐和园见亲爸爸。”

这时,光绪已经开始亲政了。早在光绪十四年,光绪帝就谕内阁,宣布将清漪园加以整修,并更名为颐和园,以备慈禧归政后居住。

因为那里的西苑距皇宫也不是很远,乾隆皇帝曾经在这里驻跸,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养性怡神。而且园中万寿山前的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帝为庆祝其母六十大寿修建的。光绪皇帝和醇亲王就把旧名清漪园谨改名为颐和园,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备慈禧临幸,作为慈禧太后六十华诞的贺礼。

颐和园的整修工程与光绪帝亲政、大婚,以及慈禧太后完全归政,都在两三年间就完成了。光绪十五年二月,慈禧太后也就将帝国的政务交给光绪皇帝,表面上退出政坛,荡漾于颐和园山水之间,颐养天年。

为了试探慈禧太后是不是真的完全归政,翁同龢还指使御史屠仁守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奏折,大意是建议慈禧太后在这次完全归政后,继续操控或者说实际上掌握政权,建议外省密折、廷臣封奏,仍按照训政时期的体制仍书皇太后、皇上圣鉴,俟皇太后披览后再施行,并建议皇太后继续住在慈宁宫,以方便对朝政的处理。

慈禧太后看了屠仁守的奏折,极端震惊和愤怒,这明显是有人在背后指使,试探她归政的决心。慈禧大怒,便表示垂帘听政本属万不得已之举,鉴于前代流弊和教训,特饬及时归政,上符列圣成宪,下杜来世口实。这是不容再作讨论的事情。现在按照屠仁守的建议,归政伊始,又降懿旨,饬令内外奏折仍书皇太后圣鉴,仍由皇太后指示,这不是让皇太后自坏规矩,自损名声吗?

表完态,慈禧太后还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大骂屠仁守的这个建议既与朝廷先前的决策相违背,又开后世妄测訾议之端,所见甚属乖谬。此事关系甚大,若不予以惩处,无以为逞臆妄言紊乱成法者戒,让光绪皇帝下旨免去屠仁守的御史之职,并被宣布屠仁守永不叙用。屠仁守就这样成了翁同龢的挡箭牌,只好回老家教书去了。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少年天子光绪帝在王公大臣、蒙古王公,以及满汉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声中驾御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宣布大清帝国在他的领导下,必将在过去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大清王朝一定能够再现昔日辉煌,告慰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

不过,光绪皇帝这时并没有完全昏了脑子,从紫禁城到颐和园,也有三四十里地,乘坐龙辇,路上就得花一个时辰,但光绪皇帝还是保持着早请安晚汇报的好习惯,军国大事,都请慈禧太后定夺。搞掉李鸿章这么大的事,当然先要去和慈禧商量的。翁同龢也做了周密的准备,他藏了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左副都御史张佩纶。

张佩纶流放回天津后,对李鸿章不计前嫌收留感激涕零,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翁同龢此时并不知道张佩纶的思想已经发生巨变,更不知道张佩纶秘密加入了李鸿章的幕僚,见他戍边期满,原来又是“清流牛角”,也猜到慈禧太后本来对张佩纶的才华很欣赏,于是做了个顺水人情,举荐他为御史,想拉拢他。荣寿公主也给慈禧太后吹耳边风,赞张佩纶是个人才,不用太可惜了,慈禧太后一高兴,便让光绪皇帝下旨,让张佩纶官复原职,署左副都御史。

光绪皇帝那日照例去颐和园给慈禧太后请安,然后就汇报李鸿章在灾年“卖官鬻爵”,翁同龢等大臣强烈要求惩办的事。

慈禧太后一听又有人弹劾李鸿章,面色不悦。她确实年纪越大,对李鸿章就越信任。加上最近慈禧太后推荐一个四川布政使司布政使,结果却因不学无术被亲政后的光绪皇帝给否了,慈禧强烈感觉到,光绪皇帝和翁同龢的“帝党”,越来越威胁到自己一言九鼎的地位,这时见翁同龢竟然要朝李鸿章下手,当时就黑了脸,但碍于这次翁同龢弹劾李鸿章的罪名是“卖官鬻爵”,性质很严重,不好公然袒护,便召他们几位当事人和重要的御史大臣前来清漪园议议。

不到一个时辰,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张佩纶、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先后赶到,翁同龢首先发难,拿出花名册,打开后足足有一米长,上面秘密麻麻写了李鸿章“卖官鬻爵”的名单和得到的银两,他把折子跪呈慈禧太后:“禀皇太后,此名单是张之洞从吏部拿到的名单,经查实,李鸿章利用钦差的身份还有皇太后、皇上的信任,在三年灾年共计卖官1221个,得白银一百二十万两,规模之大,亘古未闻,罪无可恕,请太后和皇上严惩,以振朝纲!”

醇亲王、刘坤一等大臣听了翁同龢的话,对李鸿章卖官鬻爵的行为颇为震惊,窃窃私语,这李鸿章怎么会干这种事呢?李鸿章难道还会缺钱?

慈禧连奏折都没接,看着站直了身子、面无表情的李鸿章,缓声问道:“李中堂,翁师傅所说这事,可属实?”

李鸿章到颐和园之前,李经述就跟他说过翁同龢估计要弹劾他之事,建议他承认此事。李经述还微笑着对李鸿章说,他去准备酒宴,庆祝即将发生的大好事。

李鸿章也觉得这事没什么好隐瞒的,面不改色回答慈禧道:“句句属实,不过翁师傅说少了,老夫共计出售官衔和爵位1556个,得白银一百八十万两。”

醇亲王等人一听就明白了,李鸿章卖的是官衔和爵位,根本就不是实职官位。慈禧自然也明白,翁同龢只是想借题发挥而已,于是松了一口气,原本准备了解此事。正要发话,翁同龢见李鸿章没有抵赖,用鼓励的眼神看了一眼张佩纶,暗示张佩纶站出来大胆攻击李鸿章。张佩纶便站出来,说有话说。慈禧她很久没有听张佩纶慷慨激昂陈词了,问张佩纶怎么看这事。

张佩纶不紧不慢下跪,道:“回禀圣母皇太后,下官也有一折子也要上奏!”

张佩纶的折子,上面也是密密麻麻,字还比翁同龢折子上的小一号,李莲英一打开,拉出来,竟然有五十多米长,惊世骇俗!

慈禧太后喝了一口参茶,问道:“张佩纶,你这奏折上的东西又是什么?”

张佩纶说,这是一部分冤魂的名单,都是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饿死的灾民,共计三百一十万人……下官要弹劾主管户部的协办大学士翁同龢渎职,翁同龢因与李鸿章之间久怀父兄之仇的宿怨,屡谋报复,在这次千古奇灾中,翁同龢还居心叵测,手握权秉,估势弄权,迟迟不拨付赈灾款项,导致数百万灾民饿死,冤魂遍野,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者!此罪罄竹难书,虽凌迟处死也不为过!李中堂不得已,才出售虚职,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翁同龢却又欺上瞒下,搬弄是非,歪曲事实攻击李中堂,实乃小人行径,不配再做帝师。

张佩纶这一番话文采飞扬,翁同龢本来已经闭上眼睛,想听一听他如何把李鸿章骂得狗血淋头,万万没想到,张佩纶竟然调转头来背后捅自己一刀,顿时目瞪口呆,更让他目瞪口呆的还在后面,张佩纶又拿出一折子,上面有二十余名清流大臣的联名,弹劾翁同龢,上面写着“协办大学士翁同龢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

张佩纶这背后一刀又快又狠,翁同龢气得浑身发抖,头上冒黑烟,指着张佩纶,口中道:“你…你,休得胡言乱语……”

翁同龢的话还没说完,张之洞站出来又补了一刀。张之洞按照和李经述的约定,站出来证实,户部在救灾过程中,确实对南方各省的救灾物资存在拖延转运,他几次上书都未见效。

颐和园内的形势马上发生了惊天的逆转,翁同龢一时成了众矢之的,那些原本准备攻击李鸿章的御史,也觉得翁同龢实乃小人。

光绪皇帝听到这里,也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想到,平日里苦口婆心教导他仁义爱民的老师,竟然节操碎了一地,只顾私人恩怨,置万民的生死于不顾,李鸿章救灾的事,翁同龢也敢从中作梗,不觉内心对眼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五味杂成。

慈禧太后听后震怒,同时觉得这正是打击“帝党”的好机会,一声尖锐的暴喝:“翁师傅,你还有何话要说?哀家看张佩纶说得对,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来人呀,剥去翁同龢的双眼花翎!翁同龢之滔天大错,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太后,且听老奴……”翁同龢双腿一软,跪倒在地,哀声道。

见慈禧怒气冲天,李莲英得令,三两步就走到翁同龢的面前,动手去拔翁同龢的双眼花翎,一点也不给心急的光绪皇帝面子。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