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第六卷 乾坤杀气正沉沉 30 渡海

蚁贼 第六卷 乾坤杀气正沉沉 30 渡海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文登来的几人里,领头那位即原本乐工出身,善吹横笛的海东骑兵军官。唤作柳三的。

横笛柳三郎的大名,海东军中人人皆知。邓舍也曾有听说,这时去看,果然一表人才。尽管因其才从元军的重重围困中混入进来,所以满面的血污,却依然难掩骨子里的丰神俊朗。邓舍按辔问道:“你便是柳三?”

“小人便是。”

海东文武,要论相貌,首称洪继勋。只不过,洪继勋的容貌可以用“俊朗”来形容,并且俊朗中,透出一股清高孤傲。而柳三则不然,是为“俊秀”,俊秀里又自带与生俱来的一点风流倜傥。

此时他虽然站在尸体枕藉的战场上,却令人如观远山横黛,不自觉地心旷神怡。古人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色的相貌常常能给人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邓舍称赞道:“果然好男儿。”问他:“从龙遣派你来,有何事要与我禀报?”

邓舍刚才命令李和尚挑拣勇敢,准备出城去文登给郭从龙送密信。这会儿见了柳三,却忽然有了一个新的决定。因此,没有打算带他入府,便在这战火才息的矮墙内,直接相询。

柳三躬身抱拳,答道:“郭将军奇袭文登功成,当夜即遣小人来与殿下送信。昨夜城外的火堆,便是为小人点燃。却又有机密军报,必须面呈殿下。”掀开铠甲,从贴身处取出一封书信,双手呈与邓舍。

邓舍打开,一目十行看过,颔首,道:“我知道了。”随手把信递给洪继勋,洪继勋也看了一遍,信中内容不多,不外乎略述取文登的经过,以及通过刘杨已经与海东取得联系,援军大约半个月内就会赶到。并询问了如果援军来到,下一步是否便按照原定计划实行。

邓舍说道:“你来的正好,我正准备派信使往去文登。城中军卒、将校,多不熟悉道路。你既能趁鞑子撤退的机会混进城来,我且问你,可能再趁机混出去么?”

柳三答道:“鞑子纵然千重万围,以小人看来,却只若坦途。”邓舍大喜,说道:“好!”拿出密信,交给他,吩咐,“切记,此信中内容事关重大。两点交代:首先,要亲手交给郭将军,其次,绝不可令鞑子看到。”柳三道:“但请殿下放心。”依旧把密信收好,掉头往外瞧了眼,见元军渐渐撤远。夜色渐深。要出城,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不再多言,他冲邓舍行个礼,招呼随行进城的伴当,转身就走。

邓舍又把他叫住。

柳三大约在混入城前,偷袭过落单的元卒,身上穿的也是元军的铠甲。却有些不太合身,而且稍嫌单薄。邓舍反手摘下披风,唤他过来,亲手给他披上,说道:“夜寒雪重。三郎此去,路远迢迢,万须谨慎。”

看着柳三诸人灵巧地翻过矮墙,身影消失在夜色之中。李和尚道:“主公,柳三在军中的名气是不小。但是他不过乐工的出身,出名的缘故也并非勇敢善战,而仅仅是因其吹的一口好横笛。这般要紧事,只派他一人去办行么?要不,末将再挑选几个勇将,护送陪伴他一起前往?”

邓舍摇了摇头,道:“从龙取文登,距今才没有几天,柳三便能兼程数百里,赶来我城外,与咱们放火报讯。可见其忠于职事。夜半放火,看似简单,没点智谋,却难免会被鞑子发现。由此可见其智。鞑子围城才撤,他即混入城内,又可见其判断时机的能力。并且只带两三人,就敢深入重围,更可见其胆略。此人虽无善战之名,但勇敢智略,却皆上等之才。有他送信,一人足矣。”

正所谓:英雄未必不遍地,下下人有上上智。

话说到此处,邓舍又不由感叹,说道:“从龙军中,尽皆我骑兵精锐,多善战勇将。从龙不用别人,却只用他来与我送信,亦有识人之明。”

暂时击退了元军的攻势,固然值得喜悦,但是相比郭从龙的成长,却是后者更能带给邓舍欣慰的高兴。

吩咐了李和尚抓紧时间打扫战场与接着垒筑矮墙之后,邓舍又去城头巡视了一番,然后才与洪继勋诸人打马回府。

夜晚的雪,纷扬飘舞。一弯冷月,冰雕也似地悬挂在遥远的夜空,时而有云层遮掩。刺骨的寒风盘旋身前马后,卷动道路旁的柳树,飒飒作响。柳三等人顺利混出城外,马不停蹄,奔赴文登。

真正的风餐露宿,日夜不停。到底数百里路,不是一蹴可就的。他们每人各有两骑,坐骑尽可支撑得住,到的后来人却不能坚持。柳三教伴当们用绳子把腿绑在马上,就这样翻山越岭,横度冰河,走过厚厚的积雪,穿行过广阔的荒野。三天后,到达了文登。

便在他们抵达文登的当天,连日来的落雪,开始渐渐变小。这一场雪,足足下了有十多天。郭从龙夜袭文登时,地上的积雪才没过一半的小腿,现在已然深可没膝。柳三等人奔至城下,仰头喊话,招呼守卒开门。

为防备莱州的关保再来夺城,文登的防御布置堪称刁斗森严。续继祖所带的步卒,亦在前两日也过来会合了。加上刘杨的水师千人,守军的数目达到了近五千人,兵源充足,城头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从柳三的位置往上看去,只见满城的红旗,林立僵硬冻在风中。而若从城楼放眼四望,却又可见城池周近山上的林木,仿佛千树万树梨花开。

守卒百户辨认出了柳三,正待开门,见城内一众骑士驱马来到。当先一人,铁枪骏马,却是郭从龙。那百户心下纳罕,柳三才到,郭从龙却怎么就迎出来了?莫非未卜先知?他探头叫道:“将军,柳三郎回来了。”

郭从龙勒马城门内,吩咐:“开城门。”城门好几天没开过了,机关差不多被冰雪冻住。十来个军卒使用枪杆、刀刃等物,又是敲冰、又是削雪,累的满头大汗,好不容易将城门缓缓打开。一行人奔驰而出。

柳三正候在门外,瞧见郭从龙,也是吃了一惊,忙解开绑住腿的绳子,翻身下马。腿被绑住的太久,血液流通不畅,麻木近乎没了知觉,他站立不稳,摔倒地上。

郭从龙随之下马,亲手把他搀起来,打量观看。见柳三面色苍白,嘴唇干燥,双眼中血丝遍布,耳朵、脸颊、以及露在外边的手,多有冻疮。去益都数百里,回来文登又数百里,天寒地冻,大雪封路,别说柳三,换个铁人吃不消。

郭从龙更不答话,直接吩咐亲兵,抬了柳三等人,便要往城中送。

柳三却不肯便走。他牢记着使命,挣扎撑起身子,摸出邓舍的密信,递给郭从龙。他拿信的手臂,不能自制,颤抖个不住,开口说道:“将军。这是燕王殿下的密令,吩咐小人务必要亲手交与将军。”嗓音沙哑。

“益都城中如何?”

“鞑子攻城甚紧,城中士气尚好。只不过,……。”

“怎样?”

“小人与燕王殿下见了一面,观看殿下的气色,似乎染上了风寒。”

郭从龙颔首,道:“辛苦了。你先回去休息。”柳三问道:“将军这是要去哪里?”他在郭从龙的随从队伍中,看到了好几个百户以上的军官,还有刘杨水师中的将领。郭从龙答道:“头批援军来到,本将要去海边,迎接他们入城。”

援军终于来到了。

文登海边,停靠了数十艘的船只。有大有小。其中三分之一,是水师的战舰,余下的尽皆征用的平壤商船。一片片的白帆,接连密布,布满了整个的临时港口。转小的雪花,好似琼瑶玉屑,纷摇坠落,落在一望无垠的碧海上。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卒,分别按照营头,络绎下船。

岸上,有续继祖、郭从龙提前布置下的接应,引导着他们有条不紊,或先就地休整,或者直接走上通往城中的道路。海边的积雪也很深,不过郭从龙派来的接应队伍早将其打扫的干干净净。并不影响行军。

郭从龙等人策马来到,一边给不绝于道的士卒们让路,一边寻找来军的帅旗。他也是才接到刘杨的通报不久,只知道来的是头一批援军,大约万人。带军的主将张歹儿。除此之外,究竟来的援军有多少步卒、有多少骑兵,带了多少的粮草,以及随行了多少的辎重,全都一无所知。

海岸上到处都是刚刚下船的士卒,一眼望不到头。

混杂在士卒之间,一面面的旗帜打出来。有红、有黄、有白、有青、有黑,有的很大,有的较小。旗帜上的图案也不尽相同。这些,代表了不同的营头。因为船只的载重量不同,所以不可能刚好一艘船就能装满一个编制的士卒,为了便于集合,打出各自的旗帜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面旗帜的下边,不但有本部的将校,也都还会有几个城内派来的军官或者文员。方便彼此的沟通,不致使得局面产生混乱。

如果旗帜下是辎重营,抑或骑兵等等,需要携带物事较多的,便先原地休息,等辎重、战马诸物也到齐了,再开拔入城,到城内、又或者城外指定的地点扎营安寨。而若是轻装步卒,携带物事不多的,则就不需要过多等待,只要人员点齐,就可以上路入城。

上万人马凑在一处,有下船的,有寻找本营集合地点的。有骑兵、有步卒。有碰见熟人的,有找不着袍泽的。有晕船的,有受不了寒冷活动身体的。一时间,岸上人喊马嘶,热闹十分。

郭从龙抓住几个路过的援军军官,问出了张歹儿所在的位置。难怪在岸上找不着他,原来他还没有下船。刘杨也来了,张歹儿坐的便是他的旗舰。所有船中最大的一艘,很好找。

人太多了,骑马也驰骋不开。郭从龙索性下了马,把缰绳丢给亲兵,步行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到海边,召来一艘小船,划至刘杨旗舰的下边。旗舰船楼的上,站了几个百户打扮的水师军官,正在打着旗语,指挥调度别的船只靠岸。

郭从龙立在小船船头,叫道:“刘元帅、张元帅可在船上么?某郭从龙,前来拜见。”刘杨与张歹儿都是元帅,比他官衔大的多。称得上“拜见”两字。那几个百户勾头往下瞧了眼,自有人去报知刘杨、张歹儿知道。不多时,两人亲自迎出舱外。放下舷板,请郭从龙登船。

郭从龙穿的有甲胄,以军礼相见。夜袭文登时,他和刘杨见过面。张歹儿一直镇守关北,他两人却是从没见过。张歹儿倒不托大,回了半礼,握住郭从龙的手,笑道:“久仰将军大名。今日一见,快慰平生。”

郭从龙平素在军中,也常听说张歹儿的名号,知道他可算海东宿将,跟从邓舍的时间很早。或不及文、陈、赵过等上马贼老人,但也说的是一个老资格了。

拿眼观瞧,只见他龙眉豹头,赤面长须,姿体雄伟,气度浑沉,端得威风凛凛。也许因为久镇关北蛮荒地的缘故,此时虽笑容满面,顾盼间,不经意却便杀气隐现。若把杨万虎比做一柄锋芒毕露的长刀,那么张歹儿便如同一杆黝黑厚重的铁枪,不动则已,动必风云变色。这个念头在郭从龙的心中一闪而过,他恭声道:“元帅之名,末将亦然久仰。常听主公提及,说元帅曾有言道: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末将也尝窃思,非大英雄,难以说出此言。早不胜敬仰。今得一见,实在得偿夙愿。”

刘杨在旁边笑眯眯听着,等他们叙礼告一段落,肃手相请,道:“俺们来文登,郭将军你是主人。现在你来俺船上,俺则成了主人。且请入内,有海东好参茶一碗奉上。权且祛祛寒气。”诸人入内,分宾主落座。

舱内生的有地火,暖气袭人。寒暄两句,道了辛苦,问过一些路上航行的情形,又回答了一番益都战况的形势与现下整体战局发展的情况。郭从龙言归正传,说道:“此番所来援军数目,不知具体有多少?”

张歹儿的主将,这问题得他回答,答道:“一万三百余人。总计十三个千人队。其中步卒千人队有十个,骑兵千人队有两个。又有一个千人队,是为辎重营。”一个千人队不是一定要有一千人,七百人便可算上千户。郭从龙一听即知,来的都是满员的上千户精锐。

“辎重、粮草所带几何?”

“足够全军使用一月。”

“不知海上航行时,可有减员?”

“此次所来的军马,半数为我关北虎贲,半数为海东精卒。路上虽有晕船的,但好在路程短,倒没有甚么大碍。”

张歹儿的关北军,本来按照计划,该抽调八千人,也就是一个万人队出来的。因为牵涉到驻守等等问题,所以此次只有五千人做为先行。另外的五千人,则是从平壤、德川等等朝鲜分省的戍卒里抽选而出的。

“此番万人之后,不知下次的援军何时可到?又会有多少人?”

“下次的援军,大约两万人上下。我关北还有三千人,此外,南韩分省有万人,朝鲜行省也还能再凑出五六千人。会分成两批到达。预计全部赶来的时间,至迟,也最多十天之内。”南韩分省,即南高丽旧地。

“谁人主将?”

“文平章、庆参政。”

文华国,现任朝鲜分省平章政事。庆千兴,现任海东参知政事。海东行省,是安丰朝廷设立的。朝鲜分省、南韩分省,还有辽阳分省,则是邓舍为方便管理而自己设立的。因此,这两套班子同时存在。

分省的班子规格上其实低了一级。文华国朝鲜分省的平章政事,相当海东行省的左丞。他也的确还兼任着海东左丞的位置。

“庆参政?他不是本该镇守辽西防线的么?”庆千兴兼任武平、惠和等地的总镇,是为李邺的上官。

“因后续援军中,不少高丽军卒。因此文平章与陈平章协商,抽调了庆参政,也参与过来,专门提调高丽军马,并做为全军的副帅。”海东的军队总共就那么多。要说两三万的汉卒还是可以凑齐的,但是总不能把全部的汉卒都派过来。其实,不止后续的两万人中有近半皆为丽人,便即随张歹儿抵达的头批援军里,也有不少的关北女真人。

郭从龙了然,又问道:“也就是说,两批援军共有三万人?”

“这已是海东可抽调军马的极限。”

“文平章亲来驰援,然则平壤有谁坐镇?”

“自有姚平章总揽两省。”姚好古,现任南韩分省平章政事。文华国驰援,姚好古坐镇,这是邓舍早在最初调遣海东援军时就定下的方案。郭从龙问的清楚,稍微安稳。他从袖子取出一封文书,打开来,给张歹儿、刘杨观看。

“这是?”

“主公才送来的密信。”

张歹儿与刘杨展开观看,看不几句,陡然抬头,说道:“主公这信里,主公是在担忧?”

郭从龙缓缓点头,说道:“不错,担忧察罕老匹夫围城打援。方才末将在路上,已然看过了。主公命你我商议。并提出不如先不救益都,改横插敌后,先打掉济南。围魏救赵。两位元帅大人,意下如何?”

“万万不可。”

郭从龙愕然,问道:“万万不可?”

“本将也有一封密信,是姚平章写给主公的。内中也有谈及围城打援之说。不妨先请将军观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