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11 燕王朝奏请安丰,察罕夜使通浙西(上)

蚁贼 11 燕王朝奏请安丰,察罕夜使通浙西(上)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朱元璋意欲谋取浙西,刘福通打算二桃杀三士,对于这些,益都当然并不知晓。

不过,却正如丁国珍等的判断,便在接见过徐、宿二州降将后的次日,果然有人上书邓舍,提出建议,认为应该即送奏折去给安丰、请求封赏。

上书之人不是洪继勋,更不是吴鹤年、罗李郎等,却是一个谁也没用想到的人,刘十九。

早些时日,这刘十九奉旨来益都夺权,不料却三下五除二地就被邓舍给轻易收服,虽然在明面上还是刘福通的暗桩,实际上早投靠海东。

既然已经投了海东,为荣华富贵计,总得立些功劳才是。只是无奈,刘十九文不通、武不成,认不得几个字,更没有出色的将才武略,一直以来,最多当安丰有圣旨、使者来的时候,帮邓舍说两句好话,替海东打打掩护。除此之外,别无贡献。

刘十九对此十分不满。

他乃刘福通的族弟,本在宋政权中颇有地位,之所以肯将之舍弃、转投海东,为的还不就是因为看起来海东更有前途,说白了,可以得到更多的权势?今得济宁、徐州捷报,他顿时想起早先初来益都时的一个任务。

当时来益都,他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一个是夺权、一个是促使海东南下攻取徐州。现今徐州已下,虽然晚了些,可一来对他本人来说,也算是完成了小明王、刘福通交付给的使命;二则对海东来说,也可以说是遵奉了圣旨。既已遵奉圣旨,顺利夺下徐州,岂不正好邀功请赏?

他能多次代表小明王、刘福通出使益都,先就说明他不是笨蛋;后来又能果断转投海东,虽或非俊杰,但至少说明他对当前的局势、时务也还是颇有把握的。他有自己的分析。

在上书邓舍之前,他的亲信有人不理解,说道:燕王明尊朝廷,实有异志。今取徐州,实与安丰圣旨无关。大人本刘太尉密使,虽得燕王青睐,但身份不免尴尬。值此时刻,又何必上书、谏言燕王请朝廷封赏?

言下之意,邓舍对朝廷并不感冒,且随着势力的展,已渐有自立之意;而你刘十九曾为刘福通的密使,在这个时候忽然上书,谏言他请安丰封赏,岂非自讨没趣?平白使其怀疑你刘十九还是站在朝廷一边的?

刘十九不以为然,说道:此小人之见。

那以大人之见?

燕王雄图伟量,见俺此折,必不疑反喜!

此话怎讲?

燕王固有自立之意,但是他的势力大多数却都在辽东、海东与山东,没有影响到中原,更远远达不到江南、淮泗。囊时,明王、刘太尉起义,占据河南、西入关内,纵横河北、驰骋三晋;卷而向南,略淮泗、下江南,一时天下响应,尽皆我宋之将帅。,今虽势衰,兵散将逸,但是正如一句俗话说:虎死威不倒,有多少的乡野好汉仍旧是以安丰马是瞻?又有多少的江湖英雄依旧视刘太尉为大英雄?燕王尽管名震海东,较之刘太尉,远不及矣!

他大致概述了一下刘福通的名望后,把话题拉到了眼下,说道:远的不说,只说淮泗。俺且问你,今朝廷退守安丰,偏居一隅之地,与盛时相比已大大不如,可鞑子却为何没有在攻陷汴梁后对我继续展开进攻?

一因有燕王在山东牵制,山东不平,察罕不敢冒然举兵;二来淮泗间多我白莲信徒,人多势众,鞑子纵使来攻,亦难胜。

不错!想当年,刘太尉起事便是在颍州,颍州位处何地?

正处淮泗间。

正是!昔日朝廷在汴梁,虽盛实虚;今日朝廷在安丰,虽小实坚。单州野战之余,燕王突袭徐州,意图很明显,是想南下淮泗,远谋江南!我安丰朝廷、刘太尉既然在淮泗间有偌大的名声,他又怎么会不顾忌?

大人是想说?

燕王有实力,但在淮泗间却没有太高的名望。故此俺以为,当俺谏言请安丰封赏时,他必定不怒反喜!毕竟,有了朝廷的封赏,就等同有了刘太尉的支持。有了刘太尉支持,攻略淮泗的阻力必定就会减少许多。

刘十九的分析不无道理。

他是刘福通的族弟,跟着刘福通一起的起义,深知刘福通在淮泗白莲教徒中的威望。

韩山童、刘福通都是白莲教的会。

比如韩山童,世传白莲教,他的祖父就曾因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而被谪徙过;再比如刘福通,他是颍州界人,不但是白莲教的会,并且是当地的豪富。淮泗流域确实是最受他们影响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在汴梁被攻破后,刘福通等还可以在安丰坚持这么长时间。

如果邓舍有意淮泗,对这一点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

果然,在接到刘十九的上书后,邓舍非常高兴。

其实,邓舍早有此意,只是一直不得空,没有将此提上议程罢了。他的高兴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刘十九毕竟有着朝廷使者的这一层身份,由他上这道折子,终归要比洪继勋、吴鹤年等提出来好上许多。

所以,几乎没多做耽搁,便在当天下午,他就准了刘十九所请。并当即选定了出使安丰的使者,定於明日一早便就前去安丰请赏。

刚刚处理完此事,堂外时三千进来,说道:大将军,您的坐骑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动身。

邓舍愕然:动身?去哪里?

时三千更愕然:大将军您忘了?前天与城外大营诸将饮酒,席上您答应了郭从龙等的请求,约好了今儿下午出城打猎。

邓舍哎哟一声,以手加额,轻轻拍了两下额头,说道:瞧我这记性!竟给忘了。一边说,一边随手翻了翻置放在案牍上的成堆奏折。

那,您是还出城不出?

此时天色尚早,远望天空,蔚蓝如洗。

邓舍沉吟片刻,做出决定,说道:既然约好的,便如军法,不可言而无信,当然要去。/也罢,自济宁开战以来,多日未得歇息,便趁这个机会放松一下。,也算偷得浮生半日闲!啊?哈哈。

洪继勋、吴鹤年等皆在堂上。

吴鹤年凑趣,说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主公精通兵法,深谙师老无功之理。该歇息的时候自然应该好好歇息!

你这话说的不错!老吴,这段日子,你也累得不轻,也该放松放松。今儿下午便随我一起出城打猎,如何?

吴鹤年吓了一跳,连连摆手,说道:就臣这能耐,骑马走路已是勉强,怎能与主公相比,文武双全?

邓舍心情不错,和吴鹤年开玩笑,故意沉了脸,说道:我下过一道令旨,教海东秀才学骑射。老吴,你虽位居高职,却也是秀才出身啊。距我下此令旨已有数月,怎么?你还没学会骑射之术?

主公,您就饶了臣吧。吴鹤年撩起袍子,便在堂上露出毛腿,用手指着,伸出去请邓舍观看,说道,主公请看,这道、这道,还有这几道伤,全是前阵子学骑射摔的!

哈哈。我与你说笑耳。邓舍转问洪继勋,先生有意否?

洪继勋自比孔明,清高孤傲,素来瞧不起武将,虽也能骑马,但若叫他去学骑射,与武夫们一样舞刀弄枪,却是万万不能,含笑摇头,说道:主公难得雅兴,且请自去。,估算时辰,该又有曹州前线以及有关察罕援兵动向的军报送来,所以,臣等下还要去行院看看。

也好!若有紧急军报,你可遣人叫我回城。

洪继勋答应了,与吴鹤年一起告辞退下。

出了城,四野皆绿。

麦收虽已渐近尾声,但田间还有许多其它的农作物,诸如豆子、棉花之类。

豆子不须多讲,说到棉花,棉花原产印度、阿拉伯,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不过一直以来多在边疆种植。直到宋末元初,才开始大量普及内地,关、陕、闽、广种植得最多。

本来山东种棉花得并不多,但因邓舍深知此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故此早在海东之时,他就特别要求地方强制推广,来到山东一样如此。规定民田二十亩者,种植桑、麻、棉各半亩;二十亩以上加倍。

山东、辽东的蚕丝业不达,种了棉花,别的好处不说,先一个,至少民间、包括军队士卒的穿衣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北方不比南方,江南不但蚕丝业达,因为海外贸易的缘故,棉纺织业也已经很达,单只松江府一地,太平时候,每年就可供给朝廷军用衣料几十万匹之多。为什么朱元璋说天下诸侯,士诚最富?他能不富么?所占地盘虽非最大,但又是产粮,天下粮仓;又有丝绸、又多棉纺织业,衣食住行,他占了两个天下第一,不富才奇怪了呢。

这也是为什么邓舍觊觎江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辽东偏远,山东久经战乱,都太穷了。尽管有南韩这块还算富庶的地方顶着,但说句实在话,从夺下双城起,几年来,邓舍就没闲过,差不多十天一大仗、三天一小仗,银钱、粮秣方面早就十分困窘了,捉襟见肘。

欲逐鹿中原,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肯定不行。

指望在辽东、山东展经济?即便察罕不来骚扰,也不说山东因为地势的原因,守则亡、攻则立,就以辽东、山东如今一穷二白的现状来说,没有个三年五载,也绝对难以展起来。天下群雄竞逐,时不我待。邓舍真是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机会闭关锁国,埋头大搞经济。

那该怎么办?一个字:抢。又所以,他之所以忽然决定南下徐州、欲图染指浙西,实在也是有内在苦衷,不得已而为之。

邓舍与随从驭马缓行,因他只是穿了便服,所以路上有百姓遇见,也只当他是从城里出来的官人而已,胆小的跪拜路边,胆大的不以为意。

整日在燕王府里,邓舍受够了底下人的诚惶诚恐、曲意奉承,忽然见此景象,不觉畅快。

人人都羡慕、想做人上人,实际上人上人做久了,有时候却也难免憋屈,会向往民间的生活。当然了,也仅仅是向往而已,真要忽然从人上人变成平头老百姓,享受惯了权力滋味的,反而会更不适应。

不管怎么说,至少现在,邓舍很放松。

他指点道路两边的田地,与左右说道:每出城一次,就觉得田间又有变化。绿意盎然,可爱至极。,诶,你们看,觉没觉得良田又多了些?

随从们应声附和。

有一人笑道:将军说的是。俺前天出了趟城,在下边村子里听到了一句话,是说吴知府吴大人的。不知道将军听说过没有?

什么话?

吴公为政,乐不可支。

邓舍微微一怔,笑了起来,心中有数,嘴上不说破,说道:老吴为政确实不错,很有治事能力。自他来到益都后,我肩膀上的压力顿时减轻许多。民间有美名流传,也在情理之中。

东汉时,有一位官员叫张堪的,河南南阳人,任职渔阳太守期间,不但使匈奴不敢犯塞,而且开垦了大量的稻田,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们为此编了歌谣赞美他,唱道: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很显然,所谓吴公为政,乐不可支正是从此歌中变来的。想那民间百姓哪里会懂这些?十有是出自当地士绅之口。

也许是为了拍吴鹤年的马屁,也许是因为吴鹤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他们的利益。无论怎样,最起码吴鹤年的确将益都治理得不错,邓舍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做不知了。

提到吴鹤年,邓舍想起一事,说道:刚才府中分手时,我忘了问老吴。早前我曾交代他,开荒归开荒,牧场却还是得留够地方的。举头看了看天色,等下要打猎,今次怕是去看不成牧场了。,你们有谁近日里去看过啊?情况如何?

请主公放心。奉您的令旨,每隔两日,小人就会去牧场看一看。各方面的情况都很好。上个月才又从辽东运来了一批军马,虽然不多,还需加大繁衍,但假以时日,必足够山东地方军队的使用。

蒙元在全国共有十四道牧场,其中河北、山东两地就占去了三道。河北的牧场是在真定、涿州等地,山东的牧场就在益都。此外,临淄、济南也有一些牧马的草地。虽然说,后来有不少的牧场渐被开垦,但草地还是留下有不少的。

邓舍起家自辽东,骑兵是主力,对战马的饲养、补充自然极其重视。故此,尽管他大力展农业,但对牧业却也保持有非常高的重视,暂时来讲,并没有把益都牧场全部开垦成农田的打算。

行过一片收获后的麦田,紧邻一大片地里种植的都是粟米。粟米,即谷子,也就是小米。秋禾夏麦,这两样作物皆为五谷之一,是最重要的农作物。特别在北方,比如关中平原等地,所产就是以粟、麦为主。

六月收获麦子,谷子的收获季节则是十一月到一月间。此时盛夏,正是谷子的花期,远望甚美。

邓舍说道:麦收虽将近尾声,再过几个月,谷子也该收获了。希望能像麦子一样,也是个大丰收!

山东的重要产粟区有三个,益都、济南、济宁。济宁才经战火,今年的收成是不说了;济南为前线,今年的收成估计也不会太好;要想秋季丰收,只有看益都收成了。

有随从说道:俺常去左右司、也常下乡,不论是地方官儿、还是农人都说今年咱们益都路谷子的长势要比往年好得多。主公不必担忧,待到秋时,定然如麦收一样,也会是个丰收时!

谷子的产量也是不低的,蒙元至元后期在两淮间募民屯田荒闲之地,岁可得粟数十万斛。斛、石相通,数十万斛就是数十万石,仅此一荒闲之地一季的收成就足可养精兵一衙,而且还绰绰有余。

邓舍远望四野,郁郁葱葱,因麦、粟而联想到两淮的良田以及浙西、江南的富饶,有所感触,不由感叹地说道:假我以两省之地,百万之民,三年之期,虽强横如察罕,有何惧焉?扫荡天下、易如反掌!言下之意,如果两淮、浙西在他的手中,那么天下九鼎、唾手可得。

他自起事起来,纵横海东多年,罕有败绩、所向披靡,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种锐气,也可说是自信,甚而言之骄傲,对张士诚这样的守成之主有些看不在眼里也是正常。

众随从们都道:将军天资英武,世之英雄;察罕虽然暂时看起来很凶横,但早晚必是将军的手下败将。

邓舍哈哈一笑,打马扬鞭,催动坐骑,疾驰奔行,说道:营中诸将或已等得着急,诸位,且快行去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