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蚁贼 > 10 吴国公欲取浙西,刘太尉二桃三士

蚁贼 10 吴国公欲取浙西,刘太尉二桃三士

作者:赵子曰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5:48 来源:笔趣阁

半个多月没更,很不好意思。不过请同学们放心,这本书是绝不会太监的。只是因为一来这阵子忙了点,二来写的字数多了,也有些累。不过,我已经计划争取尽快完本。所以,应该不会再有长时间断更的现象出现。今天本来想多更点的,时间长不写,有些手生,从下午写到现在,就写了这么多字。明天看看吧,如果写顺了手,尽量多更点。再次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宽容,没别的可说,只有尽力把书写好。。。

刘伯温谏言朱元璋借邓舍南下徐州的机会大举东进,夺取张士诚在浙西的地盘。

朱元璋故作疑惑地问道:可先生刚才不是说,察罕必联手士诚、同取燕王么?若是咱们在这个时候突然进攻士诚,岂非替燕王解围?

刘基笑道:燕王黄口孺子,短视无谋,见小利而生贪念,从而致使海东陷入危险的境地,但是主公您难道也是这样的人么?,主公眼光长远、有宏图伟见,又何必用这样的言语来试探在下呢?

朱元璋哈哈一笑。

刘基接着说道:古人云:唇亡齿寒。燕王尽管无谋,自寻死路,可是就以眼下的形势而言,一来,咱们却不能坐视其败,任察罕独大;二者,借机东取浙西,也正好可为主公扩充实力。因此说,东取士诚,於当下而言,对主公而言,乃是一举两得之妙事,何乐不为呢?

说完了,他顿一顿,又补充说道:方今天下群雄逐鹿,士诚、友谅等虽不算真正的英雄,可毕竟他们起事已久,各自皆颇有根基,一时间也难以猝定。这天下大势,还没到真明朗。尤其察罕帖木儿拥众十万、兵锋甚狠,占据北地、睥睨江南,此三国之袁绍也,断不可力取,只能智敌。故此,在下以为,主公断不可如燕王孺子,为图小利而竟不顾大事。

刘基的这番话没有明言,可朱元璋何许人也?一代枭雄,自然将他话中隐含的意思听得明明白白。

说白了,刘基的意思的就是:邓舍可以没有远见,贸贸然地抢占徐州,可是朱元璋却不能与他一般见识。宁可吃下这哑巴亏,也绝不能坐视海东自取死路,败亡在察罕帖木儿与张士诚可能的联手之下。

为何?

原因有两个。

其一,察罕帖木儿太厉害。

如果任由海东败亡,北地尽数归入其手,那么察罕的实力必然翻倍增长。就以现下而言,察罕帖木儿还没有打下山东,朱元璋扪心自问,就已自觉不是他的对手,若是再等到他实力倍增?不用说,更不能敌之了!

所以,绝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再说的明白点,现如今,江南群雄、他朱元璋为何在察罕帖木儿的威压下还能够东征西进、开疆扩土?不就正是因为有邓舍接过了刘福通、田丰、王士诚等人的接力棒,继续在北方与察罕厮杀不休么?

如果邓舍落败,那他们的这好日子也就算到了头了。

李善长表示赞同,说道:主公起于淮泗,如今称雄金陵,处西汉、东吴两强寇间,之所以可以东西扫荡,从容不迫,而蒙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前者因有小明王、刘福通为枭阻,后则因有燕王为捍蔽也。,刘先生所言不差,咱们确实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其二,朱元璋所占据的金陵等地虽也可称富足,但较之浙西,尚有不足。

乱世之际,如何才可以立足称雄?归根结底,不外乎两个字:强军。那么,军又该如何强之?再归根结底,还是不外乎两个字:国富。

浙西之地,富甲天下。天下群雄,谁也没用张士诚富有。如果能借助这个机会把浙西吞并,朱元璋的实力绝对可以翻上一个新台阶!到的那时,军强、国富,陈友谅纵然再桀骜、再剽悍,又算得什么呢?

朱元璋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先打张士诚,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一者,陈友谅咄咄逼人;二来,张士诚非进取之主。所以,不得已,只好先强后弱,先把危险性高的打败,然后再徐徐图谋危险性较低的。

可是如今,海东却突然南下,抢占了徐州,这在无形中就对张士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可以预见,士诚必会分出不少的兵力北上,以来防备海东的进一步南侵。而同一时间,这却就给了金陵可趁之机。

正如刘基所言,陈友谅才有龙湾之败,就算他再剽悍,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再向金陵发动攻势,总得休整一段时间。便正好可以趁此机会,一个张士诚分兵北上、一个陈友谅无力西侵的大好机会,转而猛攻浙西!

确实一举两得。

一方面化解了海东两面受敌的可能,使得海东能够继续当金陵的捍蔽。一方面抢下了天下最富有的地方,大大提升实力。

朱元璋大笑起身,说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暂时丢失了徐州,但却使得我金陵有机会入主浙西膏腴,这笔买卖,真是十分的划算!先生之言,正合吾意!远眺室外蔚蓝的天空,不觉喟然叹息。

李善长奇怪地问道:主公本正欢喜,却为何忽然叹息?

燕王少年俊杰,有不世之姿,据辽东、入高丽,恢复我汉时旧疆;下山东、争河北,迎对察罕丝毫不惧。诚可谓英雄也!却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一时居然出此昏招,贸然南下与我抢占徐州。虽暂得了徐州一地之利,却便宜我即将尽取浙西膏腴。,唉,念及此,不能不为他遗憾啊!

刘基与李善长对视一眼,一个微笑不语;一个下拜高声,说道:天命有德。燕王虽可称英雄,但毕竟主公才是真主!

哈哈,哈哈。

朱元璋按剑而立,笑声传出室外,融入蓝天白云间。

按剑而立,他感慨颇多。自从军起事以来,多少个日夜,他辗转难眠。历经百战,虽得了金陵,但东西两面强敌,北地又有李察罕,欲想脱颖而出,千难万难!更不曾料想到,短短的一两年间,海东竟又崛起了一位燕王。眼见这驱逐鞑虏、逐鹿天下的梦想是越来越远,又万不曾料到,当此关键时刻,邓舍居然自出昏招,等同平白让了浙西给他!

端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眺蓝天白云,展望未来。

即日东进,取下浙西,将这一块天下最富足的地盘吞并。随后,挥师西进,再与陈友谅决战。只要能先后将此两强敌击败,江南就算全部落入了他的手中。福建陈友谅、台州方国珍,说实话,还真没被他看在眼中。

既已全据江南;而北方,察罕帖木儿与邓舍两虎相争,势必早已两衰。对己有利,便全师北上,问鼎中原;若时机不到,也大可雄踞江东,待时而发。是进,则席卷天下;守,亦足可成就三分。

生为男儿,活在乱世;如果能做出这样的一番成就,心愿足矣!

他对刘基、李善长说道:我本淮左布衣,幼时没有大名,只有个小名唤作重八。,你们可知,我元璋之名,是谁给我取的么?

刘基虽然投奔朱元璋不久,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他不好说,依然只是微笑不语。

而李善长早在至正十四年就投了朱元璋,任其掌书记,当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麾下,两人又是老乡,关系非常亲密,没有太过的避忌,笑道:主公之名是得自您的岳丈。

朱元璋的岳丈是谁?自然郭子兴。他的夫人马氏乃是郭子兴的义女。

不错。你们又可知,郭帅为何给我取元璋二字为名?

先请主公恕臣不敬之罪。

你我君臣,何必讲这样虚礼?只管讲来!

主公的尊讳,元璋。/元者,始也;璋者,美玉也。郭帅所以给主公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主公您伟丈夫,如美玉一般截然不同於常人。

朱元璋大笑,说道:老李,你是读书人,到底门道多!甚么始也,甚么美玉!郭帅之所以给我起这么个名字,其实含义很简单。

臣等愚钝,请主公示下。

朱者,诛也;元者,蒙元也;璋者,利器也!郭帅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能如一柄利器,诛灭蒙元!

刘基、李善长听了这等雄壮的语言,齐齐跪拜。阳光射入室内,映照在朱元璋的身上。两人抬头仰望,只觉绚烂刺目,不可方视。这一年的朱元璋,才刚刚三十三岁,雄姿英发、正值盛年。

下令。命徐达诸将即日撤回,准备进攻浙西!

济宁之战落下帷幕,牵涉在其中的各方对下一步的行动各有图谋。

海东议论再接再厉、攻取曹州;金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打算借机东取浙西。而便在差不多相同的时候,远在安丰的刘福通等人也召开了一次议事。

最新军报,海东占领了济宁全路,兵锋直指曹州,并已攻取徐州。刘福通简短地向与会诸人通传了一下军报,然后说道,诸位对此有何想法?

他的弟弟,现任知枢密院事的刘六吧唧了两下嘴,首先说道:啧啧。真没有看出来,小邓竟有如此本领!

当初,海东大举东进、奇袭巨野,由此开始济宁之战时,安丰上下多数的官员、将领对此都甚不看好,认为海东必败,就算不败,恐怕也难以占到多少的好处,至多平局。实在不曾料到,结果居然是察罕溃败。

所以,刘六有些感叹。

刘六惊奇,王显忠却是黑了脸色,气哼哼地说道:小邓这厮不是好人!哥哥之前给过他八字评语:阳奉阴违、狡诈如狐。如今看来,当真不错!

刘六奇道:此话怎讲?

年前,哥哥下圣旨给那小邓,命他南下淮泗,攻取徐州。他推三阻四,拿出种种借口、搬出各样说辞,又是粮饷不足、又是军士疲劳,总之就是不肯。可这一回,他单州野战之余,只用了数千人马,不到一天的功夫,就轻巧巧地将徐州攻下!却也没有见他粮饷不足、也没有见他军士疲劳!,如果这样还不算阳奉阴违、狡诈如狐,该怎么样才算?!

罗文素深谋远虑,沉吟说道:先前他不肯攻徐州,不外乎因才入山东不久,立足不稳;此番他却主动攻取徐州,若俺料得不差,却应是因为立足山东已稳,故此有意淮泗。刘公对他狡诈如狐的评价,如今看来确实半点不错。俗云:无利不起早。小邓还真就是这样的人。

王显忠啐了口,接口说道:亏他上来的奏章,还好意思震天价的自诩忠直!忒也无有羞耻。着实可恼!

罗文素摇了摇头,说道:何止如此。这回他打下了徐州,以俺看来,不出五日,必又有奏折送来。

必又有奏折出来?却是为何?

自然为邀功请赏。

做人,怎可无耻到这等程度!王显忠不读书,没有什么文化,是个武夫,听了罗文素的推测,顿时火冒三丈,气得哇呀呀乱叫,只可恨手中无刀、距离邓舍也太远,要不然怕不就当时便要拔刀去砍邓舍之头了。

刘福通微蹙眉头,伸手虚虚地往下压了一压,示意诸人静声,说道:燕王非池中之物,自不可以寻常人看待之。

阳奉阴违、狡诈如狐八字评语是刘福通下的;非池中之物也是刘福通说的。与会诸人面面相觑,都是云山雾罩,不知他究竟是何意思。

距上次给邓舍下圣旨才过了不到一年,刘福通头上的白发却明显增加了许多,面容也更加清瘦,额头上多了不少皱纹,才四十多岁的人,老态已然渐现。王显忠性子直,问道:哥哥此话何意?

刘福通不答反问,说道:你们从这道军文中就看出了这点东西?

刘六、王显忠皆不解其意,大眼瞪小眼。

罗文素思忖片刻,试探地问道:刘公是否想借此机会,再促小邓南下、规复汴梁?一旦邓舍打下曹州,数日便可抵达汴梁郊外。

刘福通不置可否,转目看向丁国珍。

丁国珍现任监察御史,文武全才,耿直敢言,乃是刘福通的得力臂助,他捻着颔下胡须,说道:平章大人所言甚是,咱们当然可趁此机会,下圣旨给益都,促燕王南下、规复汴梁。只是,。

平章大人,指的是罗文素,罗文素现居平章之职。

只是怎样?

以卑职浅见,燕王却不一定肯服从旨意。

上回令海东南取徐州,邓舍就没奉旨;这回再令其规复汴梁,难道他就会奉旨了么?一次不肯奉旨倒也罢了,找个台阶、装装糊涂,还可以糊弄过去,可是如果接连两次都抗旨不尊,朝廷尊严何在?小明王与刘福通脸面何在?丁国珍所忧虑的甚是。

然则以丁大人之见,该如何是好?便不理不问么?如若小邓果然上奏请赏,便也赏给他不成么?

不理不问,自然不成。顺其意而给赏,当然更不成!如果这样做了,堂堂朝廷不就更没有脸面可言!成了傀儡么?

那该怎么办?

卑职倒是有一计。

何计?

二桃杀三士。

刘福通来了兴趣,说道:噢?如何二桃,怎么杀三士?愿闻其详。

徐州地处要道,控扼淮泗,俯瞰江南,西通汴梁。自古百战之地,此兵家必取之要津也!卑职斗胆断言,不止燕王想占据此镇,恐怕吴国公对它也是觊觎已久了!

那又怎样?

既然燕王、吴国公都想占据这块地方,那么徐州便足为一桃!

徐州是一桃?刘福通似有所悟,问道,另一桃又是何地?

汴梁,乃我旧都。察罕得之,定不容有失。也可为一桃。

徐州、汴梁分别是两个桃子,可这两个地方风牛马不相及,又如何才能扯到一块儿,杀掉三士呢?况且,三士,又分别是谁?

燕王、吴国公、察罕帖木儿,此为三士。

诸人越听越是迷茫,王显忠不耐烦地问道:丁秀才,有话你就直说,何必卖弄关子!怎么用这两桃,怎生杀这三士?

首先,说徐州。适才平章大人言道,不日内燕王必有请赏的奏折送来,卑职以为然。敢问刘公,打算如何回应?

以你之见呢?

以卑职之见,最好先不要给他明确的答复,可以含糊其辞,给他回个文。然后,同时写封密信,送给刘十九。教他说服燕王,借我精兵若干,以为交换。如果燕王答应,则便可下一圣旨,把徐州给他。

若他不同意借兵给我呢?

那便将徐州给吴国公。

给吴国公?

罗文素拍案叫绝,说道:真妙计也!诚如丁大人先前所言,徐州,燕王所欲、亦吴国公所欲也。若是燕王不肯借兵,刘公便将徐州赏给吴国公。如此一来,吴国公得了好处,必会对刘公言听计从。

王显忠也反应过来,喜道:吴国公既对哥哥言听计从,那么从小邓处借不来的兵马,也就可以从吴国公处借来了!好计策,好计策。

以安丰现有的实力,肯定是没办法将徐州抢过来的,既然抢不过来,干脆就不要。用一个名义上的城守之职、用一道轻飘飘的圣旨换来数千、乃至上万的精兵,的确是一笔好买卖。

刘福通想的长远些,他说道:可是,吴国公亦绝非凡夫俗子,如果俺将徐州给他,他反而却不肯要呢?

如果吴国公肯要,则吴、燕两军必生战事,是用一桃杀二士,同时并且提升了我安丰的地位,太尉自可从中左右逢源。,如果吴国公不肯要,吴、燕两军也肯定会内生嫌隙,两下不合。只要他们不合,太尉一样自也可从中从容获利。

刘福通想了想,颔首表示赞同,接着问道:徐州是一桃,可杀吴、燕。汴梁呢?

依旧还是从徐州做文章。太尉用圣旨来换吴、燕精卒,不管这两方谁肯答应,太尉都可借此来要挟另一方,也命他出军马相助;随后,便用这批人马进攻汴梁。察罕既不容汴梁有失,三方混战就会出现眼前!

妙计!妙计!用一个徐州、用一个汴梁,把燕、吴、察罕三方都拖进去,最后得利者,当然非太尉莫属,自然非朝廷莫属!

凭心而论,丁国珍的这一计策,用汴梁挑起燕、吴、察罕帖木儿三方的混战,实施起来会很有难度,也许不能实现;但前半截,用徐州挑拨燕、吴,却很有可能会获得成功,使安丰朝廷从中得利。

刘福通赞道:俺听说,杰出之士能够顺势而为,而真正的英雄豪杰却可以造势而为。丁秀才,你就是这样的人呀!

确实够难为丁国珍了。安丰如今一没有地盘、二没有精卒,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至今,全凭的一点朝廷之名分大义。若是果真可以借此重振声威,英雄豪杰四个字,丁国珍还真是能够当得起。

计议已定,安丰诸人强自按捺东山复起的渴望,焦急地等待邓舍请赏奏折的送来。

1,主公起于淮泗,如今称雄金陵,处西汉、东吴两强寇之间,之所以可以东西扫荡,从容不迫,而蒙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前者因有小明王、刘福通为阻,后则因有燕王为捍蔽也。

明代人李文凤议论韩山童、刘福通,这样说道:秦氏暴虐,陈胜、吴广斩竿揭木以为天下先。虽寻就覆亡,后之议者犹曰秦民之汤、武也。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然当是时,据河南,荡山东,躏赵、魏,跞上都,入辽东,略关西,下江南,大抵尽宋之将帅,不谓之中国之汤、武不可也。天命有德,真人龙兴,定鼎建业,处汉、吴二强寇之间,东西扫荡,从容指挥。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草泽崛起,不无凭依鬼怪与夫暴戾纠纷之气象。然建国十有余年,其间所以能自立,要必有可纪者,惜载籍泯泯,莫究万一。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明史也有过类似的议论: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小说网

请牢记: 支持作者,支持shuyaya小说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