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好国舅 > 266、吹出来的弘治大捷

明末好国舅 266、吹出来的弘治大捷

作者:泉释一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3 16:12:22 来源:笔趣阁

其实,自从弘治帝驾崩以后,正德帝还没有即位,就学他父亲的方式,以皇太子的身份下了第一道命令,罢京营官军供役。

并且,终其一生,正德帝都是十分有理的执着的严格执行这套禁令,同时紧盯着手下,不让他们有任何机会,做出逾越规矩的时候。

可见,在当时登基年轻的十五岁的朱厚照心中,早已对官军占役、不复操练的现象深恶痛绝,还没等登基就先下令罢之。

而在正德执政年间,正德帝就十分重视京营建设,即位之初就命兵部等清查团营、清勾逃亡人数、选兵,重新恢复了操练。

这是正德帝对弘治帝遗留的诸多弊政的一大改革,他身体力行,对恢复京营战斗力的努力,一直持续到正德王朝结束。

只是,随着嘉靖帝以旁支入继大统即位后,京营也随着宅男嘉靖,修宫殿、长城等,再次被占役,战斗力也很快又彻底下降。

到了后来沿海倭寇猖獗时,原本在正德帝手底下还能和蒙古人打仗的京营兵,在嘉靖年间,已经做不到了这些了。

否则,若非正德帝早崩,京营兵开始腐烂,恐怕戚继光就算是将门子弟,也很难得到那份剿灭倭寇的差使吧?

毕竟,京营兵若是实力尚在,按照惯例,那就是调京营兵南下灭倭了,而不会因为掩盖卫所糜烂,所以重新选兵将,专门为剿灭倭寇练兵了,终究他们是离嘉靖帝最近的,并且值得皇帝当心的一支兵马。

可惜了,那些曾经以疲惫之师,血肉之躯,保卫京师,抵抗瓦剌大军的京营兵,他们的后辈如今却是早就失去了先辈的血性和勇敢了。

这就是如今京营兵会如此腐朽的原因,可以说弘治帝背锅最大,不过,这也不可否认弘治地是个好皇帝,毕竟,是个人就有缺点,就是秦皇汉武都一样,这无可指责。

当然,文人对于弘治帝吹捧太过也是事实,毕竟弘治帝出色的地方,也就是他的人品和他在内政建设和驭下手段而已,可在其他方面,却真是吹捧太过,因为遗留的弊政实在太多了,京营占役也只是其中一项而已。

其他的就是边备荒废,“三大捷”流传至今,但“弘治中兴”里,很明显武备不在中兴之列,它应该是弘治朝最出名的弊政,甚至于所谓的“三大捷”完全可以当一个笑话看。

张在后世,就记得《明史》所载文治武功的弘治帝,除了文治以外,其他都与《孝宗实录》记载不同,而在《孝宗实录》里,“三大捷”的实际情况,明显和《明史》不同。

比如《明史》载:火筛犯边延绥,巡抚陈寿到了,安排部署,率领明军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刚刚派遣苗逵等重兵至,可是陈寿已经上奏捷报,孝宗嘉之,加录一等。

这些可和《孝宗实录》中所载不同,《孝宗实录》载:弘治十四年,孝宗命征虏大将军总兵官保国公朱晖,提督军务都御史史琳,及监督太监苗逵,帅五路之师,共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征河套。结果却是“虏已先觉,徙家北遁,军还。斩首三级。”

不得不说,《明史》就是个大笑话,这场吹嘘的大捷结果,根本就是来犯的敌人已经撤退了,明军根本没有追击就“还”。

十万大军出征,明军斩首三级,这叫大捷?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火筛转头又回来抢劫了。

实录记载“时虏拥大众入内地纵掠,所亡失人口产畜不可胜纪,命将出帅且久,诸镇拥众兵不能御虏,先后斩虏止十二级,以捷闻。议者耻之。”

说实话,无论别人怎么看我,反正张都认为文人吹嘘呢弘治朝这场为大明换来数十年边塞安稳的大捷,就是个大大的笑话。

毕竟,这次声势浩大的出征,先后斩首只有十二级,“诸镇拥兵”却不能抵抗,损失不可胜纪,就是明朝得有识之士,都引以为耻,又从哪里来的弘治武功的大捷?

真不知道那位叫陈寿的巡抚官,到底有什么背景,能让螨清修的《明史》这么给他贴金?

而且最让张疑惑得一点,那就是陈寿到底有没有参战,原因就是《孝宗实录》里面,都懒得提这人,找不到有关他作战的任何记录,倒是《孝宗实录》里,在十五年记载陈寿"以内部指挥诈报功次失于核实"的罪名,被罚俸两月,后来又因"不能保障地方"被劾,弘治十六年就被调到南京任闲职了。

搞来搞去,原来弘治武功的一场大捷,竟然只是某位巡抚虚报的假功劳,真不知后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吹嘘这场大捷的。

真不知《明史》为何要添油加醋,把一个平庸无奇的巡抚官吹成旷世名将,又罔顾现实地吹他换来数十年和平,也许因为他是文官,那些厚颜无耻,跪地喊鞑子叫爸爸的文人,特别想拿出来膈应人的吧!

事实上弘治年间,从东到西,整个边防都被打得跟狗一样,明军无力反抗,"不能御","坐虏入境","以为耻"之类的描述比比皆是。

后世吹嘘的弘治武功,北虏不敢南下,完全都是假的。

事实上北虏如何不敢南下,人家那是年年南下劫掠,毕竟弘治末年,河套地区,已有小王子部四十余万,实力强大!

也正是有此实力,后来弘治帝驾崩时,北虏明白大明不稳,断然南下,发起猛烈的攻击,差点就要把刚刚登基的正德帝打懵逼了,甚至于,弘治帝留下的废弛边备,也让大明在正德帝手里,遭遇到了自土木堡之变以来,大明最大的败仗虞台岭之战。

至于虞台岭之战之战,为何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最大的败仗,那就是弘治帝一朝留下的所有明军“精锐”,基本都在那一战败了干净,可以说完全和后来万历帝的萨尔浒之战媲美。

当然,拿弘治朝的明军和万历朝的明军对比,其实真是抬举他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