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变化(中)

南国江山 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变化(中)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自从唐高宗时期的白江口一战后,遭到重创的倭国很快意识到了与中原大唐之间的巨大差距,从此一心效仿中国。

在此后的几百年内,倭国不断派出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同时在其国内也进行着众多改革措施。

通过这些改革,倭国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并且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一百三十多年前,桓武天皇将都城从奈良迁移到平安京,此后平安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都是倭国的首都,所以这段时期也被称作平安时代。

如今的倭国天皇乃是醍醐天皇,在位已经有数十年时间。

而这期间也正是大唐逐渐走向崩溃的时期,大唐的影响力在倭国也随之不断下降。

当吴国人不断出现在倭国周边时,一开始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但随着金矿银矿的出现,让倭国权贵们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吴国势力在倭国周边的急速扩充,很快就引来了倭国当局的极大戒备。

再加上这段时期倭国国内关于储君之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为了转移矛盾,吴国人就这样进入了倭国当局的视线中,成为了醍醐天皇的眼中钉。

倒不是没有人提醒他,让他不要忘了当年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不过那些支持战争的人却认为,白江口之战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如今的倭国早就不是当年的倭国了;而当年的大唐更是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吴国不过是割据中国南方的一个地方势力,根本就不需要在意。

在这些主战派的支持下,倭**队很快就展开行动。

这个时期的倭国虽然长期安定,平时并没有维持多少军队,但集中个五六万大军还是很容易的事情。

吴国这边,在得知倭国有动兵的迹象之后,也很快做出应对。

杨渥力主先发制人,在倭军攻过来之前就派兵在倭国登陆。

执行这次大战的自然就是李承鼎和司马福的水军,其中李承鼎率领的五千大军乃是主力,司马福那边还有三千水军,再加上高丽国支援的三千人,一共一万一千军队,由李承鼎统一指挥。

这些军队在倭国登陆以后,很快就引起了倭国的极大震撼,倭国方面仓促之间集结了一支两万人的大军前来抵抗。

然而倭国承平已久,军队的战斗力如何能与久经沙场的吴军相比?而且倭军还是仓促应战,吴军一方却是早有准备。

这场大战还没开始结果就已经注定了,最终吴军大获全胜,俘虏了七千多倭军。

本来按照吴军的一贯政策,对于这种战争中俘虏的敌军士兵虽然说不上会善待他们,但至少也会保证他们的性命。

不过这一次对于倭军俘虏,却有杨渥直接发来诏令,下令将俘虏全部斩杀,堆成京观,以震慑倭人。

这么残酷的诏令,刚刚下达到李承鼎这里时就将他吓了一跳,虽然心中有些不忍,但君令难违,最终李承鼎还是按照军令将那些俘虏全部斩杀。

刚刚司马福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即便是依照君令行事,但在事后李承鼎还是感到有些不舒服。

“司马将军,你觉得大王为什么会对倭人这么的……”李承鼎没有往下说,但他的意思却很清楚。

司马福笑道:“看吧,刚才你还说没在想这件事,现在还是承认了吧?其实吧,大王的性情原本就是如此,他对咱们自己人一直很仁厚,但对于外人,尤其是外族,那就不好说了。”

“而且我军对海外用兵,像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比如南洋那边,吕州、宾州等地,如果当地土著造反,还不是一样的会有屠杀。你多经历一番就好了。”

司马福心中想着:“李将军出生名门,自幼就过着富贵日子,根本没经历过这种屠杀之事,所以才会如此。想当初……”

想当初,不管是早期的黄巢、王仙之,还是后来的秦宗权、孙儒等,哪一个不是性情残忍之辈,屠杀的人口何止以万计?即便是朱温的军队,屠城的事情也没少做。

李承鼎不过是身处吴军之中,军纪相对较好,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所以一时间有些不适应罢了。

他沉吟了片刻,转过话题问道:“你可知道大王对倭国准备怎么处置?”

“这倒是不清楚,不过应该会选择和谈吧。以咱们这点实力,也不可能灭掉倭国;所以除了和谈以外,想来也没有别的选择。”司马福道。

在击败仓促集结起来的倭军之后,虽然吴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优势,不过这种优势并不是绝对的。

一方面,倭国的战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如今不过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已;另一方面,吴国暂时也无法派出更多的军队前来。

毕竟这个时代的海上航运还不够安全,派出个几千甚至上万军队还好说,但若是派出数万大军,那风险实在太大,万一出现什么“神风”,那杨渥还不得哭死。

而且如今晋、梁争霸也到了关键时候,吴军北伐的时机也即将成熟,所以现在根本不是大规模进攻倭国的时候,和谈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杨渥下令,让李承鼎和司马福率部在倭国之内大肆劫掠一番后就撤回来,然后趁着大胜的时机派使者前去讨要好处。

至于能要到多少好处,那就不是司马福他们所要关注的了。

这时候,前方海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艘大船,远远望去,竟然比他们乘坐的这艘战船还要大一些,上面有着五个高大的桅杆,其中最中间的桅杆顶端,高高挂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一个“徐”字。

“是徐家的商船。”司马福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要说这些年吴国的重大变化,除了大力在海外进行扩张外,另一点就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当初吴国为了扩大海上贸易,专门由国家出面建立了一直商船队。

这支商船队在短短时间内的确起到了扩大贸易的作用,而且效果极为明显,如今苏州市舶司和泉州市舶司这两处地方每年的关税收入就多达两百万贯。

别看两百万贯看上去不多,但实际上,早些年淮南一年的全部收入也不过三四百万贯而已;即便是现在统一了南方之后,吴国每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上千万贯。

而仅仅一个关税的收入就达到两百万贯,这可是占到每年税收收入的两成。

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商船队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商船队中各种**的现象也在滋生,这是没办法避免的事情,即便杨渥将规则制定得再怎么严格,即便他再怎么采用杀鸡儆猴或者抓典型的办法来震慑其他人,但收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

到了最后,杨渥也意识到,继续维持商船队的意义并不大。

好在这时候民间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壮大,有商船队在前面做示范和铺开商路,民间那些大户人家看到了巨大利益后,很快就跟进海贸行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杨渥于去年正式下令将商船队解散,船只和货物等全部拍卖给个人。

徐家作为如今吴国顶尖的家族,自然也掺和到这场海外贸易中来。

“徐家啊。”李承鼎的观感有些复杂。

徐家之所以能发迹,最关键的自然是嫁给吴王杨渥的那位徐妃。

这几年随着杨渥的几位王子逐渐长大,关于太子之位的争夺自然也开始出现苗头。

现在杨渥膝下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杨炅今年十六岁,乃是皇后周梦洁所出,身份尊贵,如今早就被封为太子。

次子杨琰今年十一岁,乃淑妃何依依所生,在几个王子中表现极为低调。

三子杨煜今年九岁,乃惠妃徐氏所生,虽然年纪还小,不过在朝野之中很有贤名,许多人都称赞他文成武就,颇有乃父之风。

至于幼子杨灼今年才两岁,乃前些年才进宫的另一个妃子刘氏所生,因为年幼,如今关注的人并不多。

四个王子,杨炅既是嫡长子,同时又是太子,而且他身后还有周本这位功勋老将支撑,按理说他的地位应该十分稳固才是。

然而实际上,杨炅却偏偏亲近文臣,对于武事反而不怎么感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使得那些功勋老臣不怎么满意。

而三王子杨煜虽然他的舅舅乃是文臣出身,但他本人除了喜爱文事外,对于武事同样很有兴趣,反而与许多勋旧们走得近。

这两个王子,如今在暗地里为了太子之位已经开始展开交锋。

当然,如今已经是太子的杨炅目前还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即便是那些勋旧之中,真正支持杨煜的也就是少部分低层次的勋旧。

真正的那些顶尖功勋老臣,即便他们对如今的太子不怎么满意,但也没有参与到太子之争中来。

毕竟他们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根本就不需要掺和到太子之位的争夺中来,将来不管是谁登位都不敢对他们不敬;反而是贸然掺和进来需要冒一定的风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