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599 纸币

崇祯窃听系统 599 纸币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当然,走了四个,就要再补充四个,崇祯皇帝又亲自去了一趟内书堂,从即将毕业的内侍中以面试的方式挑了四个出来,让蓝天保他们四个带着。

这个事情,到后来形成了惯例。唯一的区别是选的内侍有多有少,选得时间有长有短,并不是固定的。

一般来说,皇帝身边的宦官,都是在太子或者皇子时候,由皇帝拨出来从小服侍的宦官。太子当了皇帝,他们就必然会替换前朝老宦官,掌握内廷的核心权力。这种做法,也可以说是任人唯亲,但也是初任皇帝所必须的,要不然,没法放心。

但这种做法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身边宦官得势之后,不一定能做好该做的事情。等皇帝掌握稳了权力,执政一段时间后,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得力手下,选拔可塑造的内侍按自己心意进行培养,用新血换旧血,哪怕只是让那些宦官老人受到威胁,不敢有所懈怠,也算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而内书堂的内侍,是还没有被内廷官场污染,或者说是受到污染最小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来源。如此一来,只要有内书堂的内侍被选上,那就等于一直伺候在皇帝身边,等未来时候皇帝认为满意了,是会一下得到重用,完全可以说是内侍的鲤鱼跃龙门之路,因此被宫内私下称为“殿试”。

崇祯皇帝做完这个事情之后,便又微服出宫,去体察民情了。

这个时候,还粮的事情,已经再次推动,大街小巷,都在说着这个事情,毕竟差不多关系到每家每户的事情,自然是谈论的重点了。

崇祯皇帝就在一个茶楼的大堂一角,静静地喝茶听着京师百姓在讨论,心中美滋滋的。

“真是没想到啊,皇上竟然如此重承诺,大家都说不用还了,可皇上还是坚持要还!”

“这有什么没想到的,你也不看看皇上是什么,那可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的,又岂能儿戏?”

“话可不能这么说!”有一人接过这个话题,做贼似地扫视了下周围,嗓门低了一点说道:“以前皇帝可不是哦!”

“对啊,这还粮还是按银行利息来还,皇上那是要额外多付出不少粮食的。”

“是啊,皇上这么做,真是没得说的,把我们老百姓真正的当一回事,实在是绝无仅有的好皇帝啊!”

“……”

听着这些赞赏,崇祯皇帝的心情很愉快。让周围暗中护卫的便衣厂卫,也都是很高兴,一切其乐融融,气氛非常的融洽!

听到后来,崇祯皇帝就听到他们开始跑题了。

“……”

“这次的借粮,就等于我们是把粮食存在银行,这比放在自个家里还好多了。只是很可惜,如今银行是不收粮食的,要不然,我就把家里存着的粮食,全部放银行去了!”

“那可不!真要这样,谁傻啊,不都把粮食存银行去好了,反正只要当今皇上在位,那就不可能少了我们的,还能多赚一点利息粮,多美的事!”

“其实,就算没有利息,只要能换来银票,那其实也是很划算的!”

“对对对,你这么一说,确实是,现在的银票,那是越来越贵了啊!”

“……”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稍微有点意外。自己一直关注军国大事,在外领兵打仗,这个银票贵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便开口问刚才说话的一个胖子道:“这位朋友,这银票越来越贵是怎么回事?”

听到问话,大堂内的这些人就都闻声看向他,见崇祯皇帝气质不凡,心中有点奇怪,这样的人物,应该不至于在大堂,而是到二楼雅间去的吧?

不过他们没有认出崇祯皇帝来,也就如此一想而已。只是对于崇祯皇帝的问题,他们不自觉地更愿意回答。

只听那胖子笑着对崇祯皇帝说道:“这位兄弟,看来是刚来京师的话,要不然,你也不至于不知道。”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一指掌柜方向,然后又道:“这银行开了这么多年,这银票的信誉那是绝对没得说的。任何时候,只要拿这个银票去银行,必然是能换回实物银子。而且朝廷还有举办那什么拍卖会的时候,银子都是要存银行的。那大家自然是信得过,平日里的一些买卖,只要数额大一点的,都会用银票来交易,方便,非常的方便!”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心中又是感到满意。这个银票信誉的建立,看来是成功的了。

“买卖多了,大家又都喜欢用这银票,自然而然地,这银票就紧俏起来了。”另外一人,看似是一个商贾,也跟着凑热闹解释道,“到了后来,银票有点不够用了,大家为了图方便,就认了银票比票面所定价格高一点也无妨!”

之前那胖子一听,连忙抢过话题继续说道:“一来二去,这银票就越来越贵,如今,都快用不起了。”

一直陪同在皇帝身边的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看到皇帝如此关心这个事情,但作为锦衣卫指挥使的他,却没有关注这些民生,没有及时把消息禀告上去,心中有点不安。当然,同时他也想不明白,看了下崇祯皇帝,见他好像不介意的样子,便开口问那胖子道:“怎么会这样呢?要是没银票了,就拿银子去银行换好了,只要你有银子,那就不会差银票的,这银票,怎么会越来越紧俏,越来越贵呢?”

对于李若琏的这个问题,崇祯皇帝来自后世,对于经济方面的了解,自然比他们都要多,那两个茶客一说,他就大概有数了。

果然,就听到那个胖子回答李若琏道:“这位兄台有所不知,做生意,主要是图方便,快捷。银票比起实物银子,不用担心成色问题,也不用整天拿秤带在身边,还要纠结那秤是否有问题,是秤得多点少点,反正用实物银子来做买卖的话,有的时候会有不少纠纷的。但是,用银票,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了!因此,在金额少的时候,可能还不明显,一旦这交易数额很大时,那不管是谁,全都是愿意用银票来做买卖的。“

顿了顿,连口茶水都不喝,就好像怕被别人抢着去说,没他显摆的机会一样,就又立刻接着说道:“如此一来,原本五百两生意的,如果你肯用银票交易,那只给四百九十九两,我也认了。到了后来,银票非常受欢迎,如今已经到了四百九十两,都有人会认。你说,这银票是不是越来越贵了?”

听到这话,李若琏算是明白了,不过对这种情况有点不以为然。

但是,崇祯皇帝却不这么看。因为他心中很明白。如今的银票和银子是一比一兑换关系。那么市面上流通的银票,就一定会受限银子的数量。这个胖子给出的解释,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缩影。

从全盘经济上来说,银票,也就是银子变得越来越贵,这是必然的事情,并不一定是银票更受欢迎。而是大明的经济随着战乱平息,自己又给出不少惠民之策,生产力比起崇祯初年,提高了不少。另外,自己每年又有大量的银子拿去买粮食什么的。这么一来,大明国内,物资越来越多,可是,用于交易物资的银子(银票)就越来越少,如此一来,自然是银子(银票)越来越贵了。

这一点,自从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都以银子为货币之后,就必然存在的一种情况。国内的银子数目和经济总量不相匹配时,就必然会影响经济,影响百姓的生活。根据后世得到的结论,温和的通货膨胀才是健康的模式。

银子少,货物多,这会导致通货紧缩。原来的明末就受这个影响,也算是明亡的原因之一了。

这个道理,这个时代的人,估计都不可能知道。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全世界所有人中,就只有自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

也是因此,自己才会创建这大明银行,并用银票来建立信誉。如今朝廷的信誉,嗯,还有自己的信誉,应该都是差不多了。这次的粮食还完之后,就可以把银票正式向货币职能转变。也就是说,不再和实物银子一比一,而是用朝廷相关的抵押物,再后来就是朝廷的信誉来发行银票。只有如此,才能不受国内银子不匹配生产力的制约。

当然,小面值的交易,还不值得印银票(纸币),就还是用铜钱交易好了。不过,也得回收市面上的铜钱,统一由朝廷印制新的铜钱,严禁民间私自印制。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心中又记下了这个事情。等回宫,就要把这个事情安排下去才好。

心中有事,他也就不想多待了。向李若链示意了一下,由他去结账,而皇帝自己便站起来先走了。

崇祯皇帝这一走,顿时,周围看似毫无关系的不少茶客纷纷结账离开,顿时引得大堂内不少人惊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