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323 让人震惊的盐政革新

崇祯窃听系统 323 让人震惊的盐政革新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说实话,建州女真虽然是渔猎民族,可对于大海,他们还是畏惧的。因此,前往尚可喜军中担任监军,那将来肯定是要出海的。虽说能作福作威,可天威不可测,就算是建州女真,说不怕那也是假的。

因此,这个监军差事并不是好差事,然后,图尔格身上有耻辱在,最终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他得到旨意,皇太极又召见了他,遣开他人,私底下交代他一些事情之后,才让他押解着粮草物资,随着大军一起前往金州。

他们都不知道,原本以为天不知地不知的事情,远在明国京师的崇祯皇帝,却是知道得清清楚楚。

崇祯皇帝结合图尔格身上甲级窃听种子信息,以及郑芝龙和卢象升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所传来的消息,便不难推出目前在辽东那边的情况,大概是什么情况。

事实上,他所了解到的情况,比起卢象升也好,还是皇太极也罢,都要清楚得多。

为此,他很快下了一道旨意给刚上任的蓟辽总督洪承畴,让他下令,塔山那边的祖大寿所部做佯动,闹出一些动静来,给满清那边添堵。

你们不是要去打金州么?没问题,锦州这边也来凑凑热闹。

相对来说,崇祯皇帝如果在京师的话,他获悉消息之后,做出决策,速度反馈去宁锦的速度,要远快于传旨到旅顺那边。

然后,他又派人,给登莱巡抚陈弘绪传旨,让他尽快把后续的物资,持续不断地送往旅顺。毕竟旅顺那边要想站住脚,没有足够的物资是不行的。

另外,登莱水师隐藏起来的战船,也可以出动了。等到辽东的时候,就差不多到水师决战的时候,到时候,再给满清和朝鲜水师一个惊喜好了。

这些事情忙完之后,崇祯皇帝就暂时把辽东的战事抛到一边,开始正式推行盐政革新之策。

大明的盐政,其实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

盐的专卖,基本上是固定模式。从嘉靖十四年之后,制定的价格就基本没有再变过。盐道衙门的官员,从来不知道其财税收入有多少来自于盐课,有多少来自于余盐银。

盐政管理,说起来是户部尚书监官,底下还有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由每个都转运盐使司控制一个主要的盐产区,每个盐课提举司控制一个略小的区域。可实际上,每个盐道衙门,其实都归地方所管辖,有的是当地知府管辖,也有的是布政使司管辖,甚至还有的,是军队将领管辖,比如山西地灵州盐课司就是。这其中,也有巡盐御史监官。

大明最开始的时候,是会发口粮给灶户,让他们专心产盐。可到了后来,粮食发不出来了,就允许灶户把多余的食盐卖给有盐引的商人,以此来换取口粮。

御史,这里就开始有**了,也有江湖中人存在。有手段的,就控制其他灶户,成为了豪灶。这些人要赚钱,除了剥削其他灶户之外,自然不可避免地侵吞原本属于朝廷的盐银。

除此之外,灶户和巡查的盐丁,还有那些官吏相勾结,私下贩卖食盐,也就是私盐,这个情况特别是到了明末之后,就非常地普遍。有些势力大的,比如乐庆生这种大盐商,干脆就自己成立私盐队伍,自己产盐,没多少成本的当官盐来卖;而后呢,他又会勾结官府去尽量打击别人的食盐,以此来保证他的垄断。

不止如此,食盐的价格,在大明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每吨食盐的价格大概在3.345两白银左右。可是,到了大明后期,食盐的价格,竟然到了每吨五十六两,涨了将近二十倍。之所以如此,是官盐价格,由官府来拍脑袋决定,而不是市场决定。这么高的盐价,让老百姓负担,在粮价低的那些时期,是占了家中开支非常大的比重。

由此可见,大明的食盐,高得离谱,百姓难以承受之重;可是,朝廷却没有得到大部分好处,这大部分的好处,都被大盐商和他所勾结的那些官吏给贪了。

如今,崇祯皇帝就借这江南大盐商乐庆天通虏案的东风,开始了整顿盐政。

至于有的明白乐庆天通虏案底细的人,会觉得是皇帝故意诱导,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即后世所谓的钓鱼执法,崇祯皇帝觉得这是误会,根本就不是。

因为在皇太极的计划中,他就是派了伍忠到江南来寻求和他通商的对象。就算崇祯皇帝不派李若琏前去,最终江南这边,能和伍忠勾搭上的,不是这些大盐商,就是那些走私商人。也只有他们才有这个实力,能力以及野心去和伍忠及伍忠身后的满清做生意。

在这个事情上,有点不巧的是,这个被皇太极委以重任的驸马,其实是大明锦衣卫密探,因此,这个事情才会在朝廷的掌控之中。这和原本是安分守己的人,却被引诱犯罪从而进行抓捕,还是有所区分的。

当然了,在这个时代,崇祯皇帝对于那些大盐商,也不会心慈手软,看他们炫富就能知道,这些人欠收拾!没看到大明各处都要赈灾,缺钱都缺到什么程度了!

在崇祯皇帝意志之下,最终乾坤独断,把那些臣子所提议的革新都给否决,因为他实在不满意,最终抛出了他自己的革新之策:全国盐政进行统一管理,在户部下新设一个盐司衙门,主官级别为户部侍郎,下分十三道,每道对应一个省。在地方上,也设盐道衙门,称呼不变,还是盐课提举司,管辖盐场。

而盐场则实行承包制,用拍卖制度,价高者得。当然,底价是有的,就在往年这片区域所收盐税的基础上估算得到。另外,售卖也不再硬性划分地域,只要不怕运费贵,随便你贩卖到那里去!不过有一个条件,食盐的价格,有一个官方指导价,不管怎么样,售卖给百姓的食盐,不能超过这个指导价。

官府的盐政衙门,主要是监督之责,不再具体参与到食盐买卖之中,由市场自行决定行情。如果盐商想要赚得多,就必须想着法子去多生产食盐,想着法子去降低食盐成本,提高食盐质量,降低食盐的售卖成本。如此,才能有竞争力。

同时,盐商自己也有需求要求打击私盐,排挤私盐,这一点上,就和朝廷的利益一致了。

只要盐商为了利润,去革新食盐的量产技术,去革新食盐的精炼水平,去降低食盐的售卖价格来占领市场,那么迟早有一天,都不用朝廷再费时费力去打击私盐贩子,因为会被市场给淘汰,竞争不过这些正规的盐商。而百姓却又会比以前,得到更大的实惠。盐价便宜了,食盐质量又好了。

这种盐政管理模式,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人,闻所未闻的,一时之间,立刻便成了热门话题。

“你们听说了,皇上已经下旨革新盐政,全部交给商人去搞了!”

“什么,那商人不是赚大了去?都去抢了吧?”

“肯定的啊,食盐这玩意,谁家都必须要买的,只要有盐,那就是钱啊!”

“是啊,以后也不存在那什么盐引兑换不到食盐的问题,只要你拿到了盐场,交了税之后,不管你产出多少食盐,朝廷都是不管的了!”

“真得么?那这样一来,那些盐商真是要赚大了!”

“……”

在大明朝,以前盐政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普通商人拿到盐引后,要是没有关系,是换不到食盐的。如果能及时换到食盐的话,那是一定能赚钱的。老百姓们对于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当他们知道食盐自己生产,不再有盐引而换不到食盐之后,那些有实力一点的商人,就立刻轰动了起来。事实上,也不止是商人,包括那些富有的文官武将,皇亲勋贵,也纷纷寻找他们的代理人,抢着想要拿下盐场来买盐。因为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绝对不会亏本。

于是,由户部盐司衙门牵头,调查全国列年盐税数据,由崇祯皇帝审核通过之后,便开始在以往盐税的基础上进行拍卖。

这个拍卖,事先要到盐司衙门报名,缴纳保证金。报名方式多样,并不一定要本人去,且可以从全国所设盐课提举司报名,最终拍卖还是在京师拍卖。

因此,拍卖的时间有点长,因为要等全国有意拍卖的盐商齐聚京师才行。

而后是明码叫价的拍卖,现场还有都察院、东厂和锦衣卫的人监督,防止可能的舞弊。

第一场盐场拍卖会,是最大的盛况。不少实力一般的商人,都想着是不是能捡漏而参与,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崇祯皇帝虽然没有到场,可他却是暗地里也派人去竞拍。不过只是价格达到他的预期之后,便不再出价,就让那些商人自己继续往上叫价去了。

就山东那边的盐场,往年的时候,山东都转运盐使司,一年解运户部的盐课银收入,也就是五万两左右;可是,通过拍卖,在激烈叫价的竞争之下,最终成交价是八十万两三千五百两白银,翻了整整十倍不止。

沿海的每个省份,都是一个拍卖盐场进行拍卖,就有京师,山东,南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七个省份;其中广西盐场的拍卖价要低山东不少,但是,南京盐场的拍卖价却又要比山东高不少;

还有内地的省份,有的是没有盐场的,需要靠周边盐场出产食盐,比如陕西,就需要靠山西、四川等邻近的省份运盐过去。于是,这些省份的盐场拍卖就更为激烈,最终所得的拍卖价格,同样达到了一个惊人的价格。

比如原本四川盐课提举司,一年所得盐税收入,就万历八年来说,只有七万一千四百六十四两而已,可拍卖之后,就得到了八十万两五千七百万两白银之多,这还是因为盐商考虑到内地不像沿海那边产盐成本低,而售卖又不能超过官府设定的零售指导价,因此没有再继续竞价下去。要不然,没有朝廷规定的这个零售指导价上限,就凭着内地的人口和售卖地区,这拍卖价格就绝对不止。

风风火火的拍卖会,一场接一场地搞下来,虽然还没有拍卖完所有的盐场,可所有官员都知道,今年的盐税会达到多惊人的地步。

还是拿万历七年来说,全国一年的盐税收入,就只有一百二十九万两千两百二十四两白银而已,其中还有三十来万两并不解运户部,而是用于地方防务。当然了,每年的盐税收入并不一样,但最高也没有高过两百万两;

可是,如今还没拍卖完,朝廷就已经拿到了五百多万两白银了,对于这个收入,不管是户部还是其他官员,都不由得异常佩服崇祯皇帝的这个革新之策,这简直是运财童子,把食盐这种东西,变成了真正的聚宝盆!

当然了,崇祯皇帝的这个盐政革新制度,最终盐场都会落到那些大明最富有、最有实力的商人身上。不过这又如何,只要他们能拿出银子付清税银,以后零售的时候,老百姓买到的食盐价格,比以前要低,那就够了!至少对于眼下来说,也就这样好了!

这个盐政制度的革新,还带来了另外一个事情的发展。

就是大明各地的有钱人,为了这一次拍卖,不得不把埋在地窖里的银子搬出来,存入大明皇家银行在各省的分行,得到一张存单,而后到京师再兑换成银票进行拍卖。要不然的话,光是运银子到京师去,恐怕就能让这些商人望而止步,也拍卖不到如此之高的价格了。

而那些存入大明皇家银行分行的银子,当然不是只有中标的一家才会这么做,而是所有想要拍卖的商人,都不得不这么做。如此一来,原本大明国内不参与流通的银子,有很大一部分,随着这一次盐政革新而开始流入市场,参与流通了起来。

当然了,有一部分银子,在投标完后,不管中与不中,还是会被提取出去,继续藏到地窖里去。可是,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他们感觉到了银票的好,就会留下了。

这一次,也变相地壮大了大明皇家银行,让银票进一步成为大明真正的纸币,做出了不少的功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