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267 杀

崇祯窃听系统 267 杀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有一点,崇祯皇帝没有想错的,就是这些积年老贼,是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

当他们看到调动的军队开始结阵,从四面八方围上他们,特别是有不少火铳手、弓箭手都被调过来时,他们就感觉到不对了。不,准确的说,是他们知道接下来可能会面临的命运是什么了。

孙可望首先便有点绝望了,虽然他们一共有一万人左右,看着人数不少,可是,他们这些天就只能吃一点点粥,勉强活命而已,又哪来的力气反抗!

“噗通”一声,他首先跪倒,面向城头上的崇祯皇帝,带着恐慌,大声喊道:“皇上,草民要去打建虏,草民愿意去打建虏……”

不止是他,包括其他积年老贼,也都跟着跪倒,纷纷求饶,要求去辽东打建虏。

场面,立刻就乱成了一团。

看着这一幕,其他两个队列的流贼都有点目瞪口呆:从刚才来说,皇上应该是很好说话的啊,甚至都能为他们考虑到回去之后的处境,事先给他们发了不少费用。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皇帝能做到的!

如今这眼前,可是有一万来人啊,看他们的样子,难道是皇上真要全都杀了他们?这……这不可能吧!

他们是有闲暇去想这个问题,去琢磨皇上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可身为当事人的孙可望,却是急得在这么短短的一点时间内,就是满头大汗了。他没见到皇帝有反应,就转向那五千人的行列,大声喊道:“定国,兄弟一场,帮忙求求情吧,定国……”

说起来,之前李定国选择自愿去辽东打建虏时,他心中其实是暗自嗤笑的:是因为良心过不去么,所以要去辽东送死?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就一直那么愚笨呢?

也难怪,这些年来,自己能识字断章,比起李定国聪明得不止一星半点,也因此,自己才是义父名下所有义子中的老大!

不过此时,孙可望早已忘记了自己曾有这么想过,而是抓住了一根可能的稻草,觉得皇帝所说有良心未泯的人,很可能就是指李定国等人,如果他出面求情,万一能开恩呢?

因此,为了这根可能的稻草,他大声喊着李定国,想寻求他的帮助。而其他的积年老贼,也有向李过等人求助,或者在哀求皇上,场面变得更混乱了。

此时的这些人,没有了他们以前当流贼时候的嚣张和肆无忌惮,大都就只是一个怕死的普通人而已。在哭喊着,在求饶着,只是为了活命。

崇祯皇帝看着这一切,却无动于衷。只是在心中想着:当初你们这些**害别的百姓时,可有想过他们也曾哭喊过,求饶过,他们不想当流贼,他们只想活下去,可是,那个时候,你们有放过他们么?比起他们,朕好歹给了你们一次机会,只是很可惜,是你们自己不选的!

“放箭!”

“射击!”

“……”

随着一声声令下,在长枪方阵的掩护下,弓箭手和火铳兵都开始执行军令。

“梆梆梆……”

“……”

弓弦声音,还有火铳射击的响声中,响起了积年老贼的惨叫声。

一边是精锐的明军,另外一边的积年老贼都是手无寸铁,且好多天肚子里都没有什么吃,根本没有力气的,又如何能反抗得了?

绝望了的这些积年老贼,疯了般扑过去,可是,在弓箭手和火铳兵的前面,还有长枪方阵,冲上去的结果,就只能是捅成一个个血葫芦。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对等的战事,而是一场一面倒的屠杀。准确地说,是官军在行刑,代表那些被这积年老贼害死的无数冤枉,讨还血债!

上万人,不断地倒在血泊中,在那惨叫,在那哀嚎,这个场景,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深深地震惊了。

李定国自然是听到了孙可望的喊声,可是,他无能为力。

他其实也知道,孙可望不跟着过来,已经说明了两人对于过往,是不同的认知。这一点,其实在平时的时候,就已经有体现了。两人的观点在处理事情上,就很不一样。

不说远的,就拿最近的,为了替义父报仇,他李定国决定留下来,押着左梦庚去投案。可是,孙可望压根就没有这个想法。

对此,李定国不强求他,只是对自己有要求而已。

而刚才之前,皇上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当了那么多年的流贼,不管有心无心,总是害了不少人。皇上给了机会,去打建虏,救辽东百姓于水火,可是,孙可望还是没有选这条路。

想到这里,李定国转头看看自己身边的刘文秀,艾能奇,心中又多了一点欣慰。

虽然刘文秀和艾能奇也没有随他一起为了义父而投案,可是,他们在听到皇帝的事,听到皇帝的说话之后,选择了去辽东打建虏。因此,他们就能活了!

李定国抬头看向那血流满地的地方,眼中无动于衷。事实上,像这种场景,甚至比起这个,还要惨的,他都已经看过不少了。此时的他,只是在心中想着,来世,好好做人吧!

而后,他又抬头看向城头上的那个身影,对当今皇上又多了一份认识:皇上,不但仁慈,同时也很铁血!

有他这个想法的人,在剩下的流贼和明军将士中,占绝大部分。

不过他们却也认得清:皇上仁慈,是对百姓仁慈!皇上铁血,是对那些教而不改,大奸大恶之辈!

这样的皇上,才是真正的圣明!

半个时辰之后,将近一万人的积年老贼,全都倒在血泊中,并且有官军检查过,就算还有一口气的,也会补刀了事。而后,曹变蛟、贺人龙、周遇吉三人便上了城头缴旨。

这个时候,南阳城头城下,又再次变得非常安静,除了战马的声音之外,只剩下锦旗咧咧作响而已!甚至连南阳城内,可能也受到了之前那些声音的影响,也变得非常安静起来。

崇祯皇帝扫视着底下所有人,看他们的神情,便知道自己这么做的用意,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说起来,对于这些积年老贼,其实没有人不痛恨的。至少那将近十万队列中的人,都很痛恨这些流贼中的老贼。就是这些人,才让他们落到如今这个下场。如果不是皇上来了,很可能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成为了路边枯骨。

城头上,崇祯皇帝就仿佛没有看到底下的那些尸体,只是大声开口说道:“朕的心愿,是所有朕的子民都能安居乐业!为此,朕在努力,希望早日达成这个目标。”

说完之后,他便摆驾回南阳城内去了。至于外面的这些事情,则有五省总督陈奇瑜进行收尾。

登记所有活着的流贼信息,给那些能回家的人发放大明皇帝银行的银票,给那些去辽东打建虏的人登记造册,是要花费很多精力的。

当然了,崇祯皇帝不是当了撒手掌柜,而是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忙。

到如今为止,大明国内的流贼之乱,算是暂时平息了。至于是否能去掉“暂时”这两个字,还要看后续的赈灾情况。如果没有粮食,受灾百姓活不下去的话,就算已经没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的,也肯定还会冒出张自成、李献忠之类的人物。

而赈灾这个事情,可能是还要持续数年。

这个事情,比起打败流贼,那是要难得多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税制革新,发展生产,整顿吏治等等,很多事情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当然了,就算再困难,既然要中兴大明,那就必须要去做!

比较幸运的是,到如今这个时候,特别是这次御驾出征以来,有些条件已经成熟,该强硬的时候就强硬起来,应该也没什么了!

抛开这个还比较远的问题,崇祯皇帝不由得心思又集中到了滇南那边的土司叛乱,也就是史称的沙普之乱。

从崇祯四年开始,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开始造反,如今已经到了崇祯十二年了,可这次的叛乱,虽然普名声已死,可他婆娘万氏还在继续造反,并有联合其他土司一起反叛的苗头。

相对辽东的建虏叛乱,以及流贼之乱来说,这滇南的土司叛乱,影响的范围要小多了。可是,终归一直没有镇压下去,一直在造反,对于大明的稳定,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云南是由黔国公沐天波负责的,不过他才刚二十多头,又没有他祖宗沐英的能力,一直无法平定土司之乱,甚至都没法震慑其他土司。可以说,云南的局势,并不乐观。

这一次御驾出征,算是机会难得。要是有可能的话,真不如继续南下平叛,把那造反土司都给灭了!崇祯皇帝心中这么想着,却又叹了口气: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是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啊!

南阳府离云南那边湖北、贵州两省。要以这个时代的交通,前往云南南部镇压的话,还不知道路上要花多少时间。

如果只是花点时间的话,其实也没什么!

可是,大军行进,那是要耗钱粮的,而且还不是小数目。就目前朝廷的财政能力,从晋商那抄来的钱,要花得地方多了去,必须省着花才行。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所领的军队主力,不管是三大营,还是秦兵,都是北方的军队,如果一路南下云南平叛的话,这气候能否适应?搞不好,非战斗减员就能让自己承受不起!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不由得便叹了口气:大明帝国,确实是有点大啊!当然,想做到日不落,还是要继续努力才行。

这第一次离京,出来久了也不好,要是南下的话,至少过年肯定是要在外面过了。而如今大明的最主要敌人,其实还是辽东的建虏。自己作为大明皇帝,离开太久的话,也不好!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还是算了,不打算继续南下领军平叛。

但是,对于土司造反,不能不管。要不然的话,云南、贵州还有四川等地的土司看到那些造反土司活得好好的,搞不好就会有样学样。

奢安之乱,已经让大明四川等省劳民伤财,耗干了财力物力;要是再爆发一次大的土司之乱的话,就真得是难以承受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考虑了半天之后,想到了一个对策。

心中稍微放松了一点之后,他看了下窃听种子的反馈消息,就又眉头一皱。

山海关那边,蓟辽督师孙传庭和关宁地方将领,也就是以祖大寿为首的那些人,矛盾冲突渐渐地摆到明面上来了。原因就是孙传庭要清理军用屯田,而这些田地,如今大多都被祖大寿等本地将领给霸占了。

崇祯皇帝有点担心孙传庭没处理好的话,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在原本的历史上,其实关宁军这边,就已经有独立朝廷之外的倾向。或者更直白一点说,就是祖大寿有军阀倾向,认为关宁是他祖家的地盘。也是因此,他夹在大明和满清中间,当他的草头王。

皇太极再三招降他,想把山海关占为己有,通过山海关,虎视关内,可祖大寿都没有答应,几次在绝境的时候都是假装投降,然后逃回自己的地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杀朝廷将领作为自己投降的诚意,比如何可纲。

崇祯皇帝考虑了一会,觉得三大营还是要回京师坐镇才行。如果山海关那边真要有事,三大营也能快速赶去镇压。而这,也是他不打算再南下平叛的原因之一。

考虑这山海关的事情,崇祯皇帝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身边的将领吴三桂。他这次随驾出征,表现还算是不错,至少是一名合格的明军将领。积功下来,也该升总兵了。

不过他和他带来的一千五百骑军,崇祯皇帝不打算让他们回去山海关。收为京营的一部分,作为下一步革新京营,倒是可以。但基于山海关那边的情况,眼下还不行。最好让吴三桂离山海关远一点的地方。

南下平叛,都是北人,不很适合。那把他安排到哪里,又不会让他有怀疑安排的用意呢?崇祯皇帝思考着这问题,想了一会,忽然眼睛一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