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242 师出有名

崇祯窃听系统 242 师出有名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大旱之年,原本未必会有大的蝗灾。就算适合蝗虫繁殖,可只要把地犁一遍,翻过来就能把埋在土里的蝗虫卵给杀死。

但是,在明末这个时候的大旱,会因为百姓活不下去而饿死,或者当了流贼,导致没有人去做这些预防措施,以至于蝗虫成灾。在崇祯末年,几乎是连年都有蝗灾出现,导致粮食方面雪上加霜。

这个道理,等崇祯皇帝到了西安府时候,已经理清楚了。也因此,更让他觉得,要必须尽快地平定流贼之乱,否则恶性循环之下,局势只会越来越糟。

原本的历史,说明朝灭亡存在很多偶然因素。可崇祯皇帝通过穿越这段时间,特别是走出了京师之后,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大明其实是撑不下去了。哪怕不是崇祯十七年灭亡,那估计也就是崇祯十八、十九年的问题而已了。

大军在西安府休整了两天,然后再度南下。在这期间,崇祯皇帝亲自去了一趟藩王府,见了封在西安的秦王朱存枢。

这次的会面,朱存枢可以说是战战兢兢的。

瑞王的事情,他们这些宗藩心里都有数。要说瑞王仗着自己是藩王,对大明文武官员无理一点也是有的,自己田租被抢了,要闹一闹也是有的。可是,要说瑞王是和流贼勾结,想要造反,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如今的事实是,朝廷按在瑞王头上的罪名就是和流贼勾结而谋逆。不但瑞王一系再没有荣华富贵可言,就瑞王本人还自己“上吊”身亡。

对此,秦王非常清楚,根本原因就是瑞王不想拿出钱粮而已。而这次皇帝亲自驾临,要召他觐见,他心中也有数,恐怕还是为了钱粮的事情。

果不其然,崇祯皇帝在见到他之后,先是和他谈论了当年太祖从微末奋起,历经千辛万苦才夺得了天下,奠定了大明万世基业。说到最后,崇祯皇帝叹道:“这大明江山,来之不易啊!”

秦王听了,忍不住心中诽谤,大明江山来之不易,可又不是自己这一系坐天下!不过表面上,他当然是附和的。

崇祯皇帝见此,便又对秦王说道:“如今大明内忧外患,你在秦地,这些年的民变,应该比朕都熟悉,经久不灭,长期以往,大明江山社稷可虑啊,我们身为太祖子孙,都是有责任要维护这祖宗留下的基业,是也不是?”

“是个屁,那是你的事情好不好?”秦王心中想着,表面上却是唯唯诺诺,并无多话。

崇祯皇帝看着他,还不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突然冷笑一声道:“可惜有的藩王却认不清这一点,他们也不想想,要是大明江山社稷不保的话,难道他们藩王的位置还能继续坐得下去,难道他们还能无忧虑地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你说朕有没有说错?”

听到这话,秦王终于愣了下。说实话,他还真没往这点上考虑过。此时听了,终于认识到,大明安危,也确实和他们这些藩王是有关系的!

“是,陛下说得对!”这一次,秦王终于看着崇祯皇帝的眼睛,很快就回答道。

崇祯皇帝听了,又微笑着说道:“朕知道,很多藩王对于大明皇家银行是心存疑虑的。觉得朕拿大明皇家银行发行的银票和粮票来换钱粮,其实是在抢钱。有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朕是什么人,堂堂大明皇帝,又岂会做这等事情,你说是不是?”

“……”秦王听得无语,心中想着,皇上这是在说自己?他连忙回奏道,“陛下,绝无此事!”

“其实,不在京师的,对大明皇家银行心存疑虑,朕是理解的。”崇祯皇帝听了,却是摇头说道,“不过朕既然路过这里,就可以和你唠叨唠叨,这大明皇家银行发行的银票和粮票,那是绝对能兑换回银子和粮食的,这一点,朕可以保证。不过在各地的分行,还需要时间才能筹备成立。等到时候成立了,你就能看到,朕所言绝非虚言!”

看到秦王还想说话,崇祯皇帝用手一摆,阻止了他,而后继续说道:“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就算如此,可朝廷用丰年的粮食换取如今灾年的粮食,这对各地藩王来说,也是不划算的。对此,有这种斤斤计较的人来说,朕肯定会很生气的。真要这样介意这点,朕觉得,他也不配成为朱家子孙,那稳固的大明江山所带来的荣华富贵,也没必要享受了。”

秦王一听,连忙点头,这一点,之前皇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于情于理,皇帝真要这么做的话,再处置几个瑞王,估计也没人敢说什么。

见他这样子,崇祯皇帝便交代他道:“有些事情,由朕来说,可能会有人有逆反心理,觉得朕太过小气,亏待自家亲戚。因此,朕和你说这些,就是希望你能帮朕讲清这个道理,就公开上个奏本。朕相信这么一来,其他藩王就容易接受了。朕不想宗室之间,最终都闹得不愉快。当然了,要是有人想让朕不愉快的,朕当然也不会让他好过的。毕竟,这是为了祖宗传下来的社稷江山,朕狠心一点,背负骂名,那也是认了!”

“……”秦王再次无语,你皇帝的话,带着威逼利诱的,还苦口婆心地说话,我区区一个藩王还能说什么?不就是想让我来当这个出头鸟,替你背负各藩王的骂名么!直说便是!

虽是这么想着,可等到他真回应的时候,秦王还是“诚恳”地说道:“陛下所言句句在理!”

崇祯皇帝听了,满意地点点头。这个秦王,自己听闻就是比较胆小的那种,就顺便过来和他淡淡,看来还是有收获的。

之所以要趁着在西安的时候,和这个秦王谈谈,由他牵头把这个事情再解释一下,是因为他马上要领兵进入河南了。而河南那边,也封了不少宗室。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福王,也是他的皇叔。

这个皇叔的份量,那就不是瑞王这个皇叔可比了。当年的时候,这福王差点就成了大明皇帝。是万历皇帝三番两次一直想立的太子,群臣反对,经过很多年的斗争之后,才最终还是崇祯皇帝他爹接替了皇位。

由此,为了补偿福王,万历当年一次赏赐庄田就有四万顷。可以说,至少洛阳附近的粮田,基本上都是福王的了。河南这边,甚至藩王的粮田不够多,只能把邻省的粮田也划过去。

崇祯皇帝这次入河南,就是要福王等人好好破财一番。不过对于福王,他不能像瑞王那样简单粗暴地处置。

主要是瑞王先是自己作死,给了崇祯皇帝以处置的借口。后面的其他藩王,像这样的借口就不好找了。

另外一个,从名义上来说,福王都已经让出了皇位,结果你这一系还要逼他,在人情伦理上,崇祯皇帝就会吃亏。

这种事情,虽然崇祯皇帝已经掌握了军权,横着来,福王也没办法。可要是名声不好了,所带来的隐形损失还是很大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要是发生了这种事情,就绝对会被李自成或者满清,还有那些被崇祯皇帝处罚过的读书人等所有潜在敌人所攻击。老百姓多是盲从的,知道皇帝是暴君,连自家亲戚都这么不放过,如果他们有了别的选择时,这就将是改变他们决定的因素了。

名义上的正义,自古以来都是国人所看重的。所谓师出有名,就是指这个道理。做事不要脸的那种,最终的结局都不会很好。

因此,崇祯皇帝觉得顺便做件事情,就能解决这些潜在因素的,他不介意做一下事情。

说完了这个事情,他或者也来了兴趣,又继续和秦王谈起了家常,问他有多少子女,孙子什么的,过得怎么样?

听到这话,秦王心中一动,连忙开始诉苦,说他的几个小儿子,朝廷至今还不给录入《天潢玉牒》,这不录入《天潢玉牒》,就没有名份,没法封爵,就不能领俸禄。他这秦王一系,还有其他支脉,没有录入《天潢玉牒》的就更多了。

说到这里,他甚至赶紧让人去把他的那几个小儿子喊过来见驾,认个脸熟。至少在他看来,这个机会难得,说不定就能因此录入《天潢玉牒》,从而了了一番心事。

对此,崇祯皇帝一直笑呵呵地,也见了他的几个儿子,夸了一番将来必有出息之类的客套话之后,就让他们下去了。

等大殿内又只剩下秦王的时候,在秦王期待的眼神中,崇祯皇帝就仿佛没有想起要把他们录入《天潢玉牒》的事情,只是唠家常一般,似乎是随意一提道:“其实从我大明开国以来定得宗藩制度,在经过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后,朕以为已经有些不适用了!”

听到这话,秦王又是一愣,在嘉靖朝的时候,其实已经有过一次对宗藩制度的革新,出台了《宗藩条例》,算是限制了不少宗藩的利益。此时听皇帝说话,怎么好像要开始新一轮限藩了?

这么想着,他一时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听着。

崇祯皇帝也不管他,自顾自地继续说道:“你看,皇帝的儿子除太子之外都要封藩王,而藩王世子世袭之外,都要封郡王,郡王世子世袭之外又都要封镇国将军……如此下去,在开国之初,其实还不算什么,可如今都这么多年过去了,宗室人数比起开国之初,翻了六十多万倍不止。朝廷国库一年收入,真要说起来,还不够开销各地藩王宗室的。可如果按照历年来的拖欠不交,朕觉得也对不起自家亲戚。因此啊,朕就想着,就从朕开始,宗藩制度,要从根本上变一变才行!”

听到这话,秦王终于惊讶地重新看向崇祯皇帝,他不知道,皇帝这是要怎么变?

“你帮朕看看,这样可以不可以?”崇祯皇帝似乎是推心置腹地说道,“从朕的儿子开始,不再袭封,藩王之后,朕的孙子只能是郡王,朕孙子的儿子就是镇国将军,就这么下去。朕知道,朕这么做,估计会让朕的儿子们不满。可这事关大明江山社稷,他们就是不满,朕也决定是要做。你做得如何?”

“……”秦王哑然了,感觉面前这个年纪轻轻的皇帝,对藩王狠,对自己的儿子也狠啊!要按照这么说得话,那自己的儿子岂不是也要这么做了。

对于这个,他当然不愿意了。可是,他也知道眼前这皇帝的“心狠手辣”,要是自己不如皇帝的意,信不信会步瑞王后尘?再者说了,皇帝是搬出祖宗社稷江山为重,他自己儿子也要这么搞,难道自己还能说不行?

想来想去,秦王还是谨慎地说道:“陛下,这……这会不会让陛下受宗室非议,陛下为了祖宗留下的社稷江山,是不是付出太多了?”

崇祯皇帝对那些儿子,说实话,肯定是有一层隔阂的,哪怕是和原本的崇祯皇帝的灵魂融合了,也终归是有一些的。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明末时候,宗室确实已经成为朝廷非常大的一个负担,必须要处理才行了。

因此,听到秦王这话,崇祯皇帝叹口气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你看连你藩王府,都有这么多没有录入《天潢玉牒》的,为什么?还不就是朝廷实在没钱粮,录不起啊!而且朕还听说了,有一些爵位低的宗室,甚至都有饿死的了。因此,不革新这宗藩制度,实在是不行的。”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之后又道:“当然,朕也考虑过了,以后爵位低的那些宗室,就放开成祖当年的限制,就归结到民籍去,有本事的可以做官,没本事的种田也成,做点小买卖也可以,终归是可以养活自己不是?”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在这崇祯十二年七月十二日,崇祯皇帝就开了这个口子,授宗室朱谋超中书舍人,由棣俱为知州。敏灞、谋堡、华通判、常浅、鼎泾、常浑,俱为知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