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241 蝗虫倒霉了

崇祯窃听系统 241 蝗虫倒霉了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步军到了之后,崇祯皇帝就没有再亲手去扑杀蝗虫了,要不然,年纪一大把的三边总督郑崇俭怎么办,也得去扑杀蝗虫,累不死他!可要是不去扑杀,皇上都在扑杀了,你身为臣子的好意思站着看?

拍拍双手,抹了一把汗,崇祯皇帝笑着对郑崇俭说道:“等都扑杀完了,就吃了这蝗虫,好歹都是蛋白质丰富的,可以补充下营养!”

说完之后,看到郑崇俭有点愕然的样子,他才想起这个“蛋白质”的词,让他听不懂,就连忙改口说道:“蚂蚁虽小也是肉,这蝗虫不管怎么样,总比蚂蚁要大多了,不是么!”

听到这话,郑崇俭才算听懂了,露出一个勉为其难的笑容道:“陛下说得在理,吃这蝗虫,总好过吃草皮树根,吃观音土了!”

这次蝗灾之后,因为及时扑杀,至少其他地方可以免遭蝗灾,但至少这泾阳,在收成上影响就非常大了。哪怕有蝗虫可以吃,可就这点吃食,也吃不了几天的。

一说到这个事情上,崇祯皇帝的表情就严肃了。他抬头环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大明将士和泾阳百姓在扑杀蝗虫的身影,有点严肃地说道:“泾阳这边,该救灾就一定要救灾,其他地方如果不能及时拨粮食过来的话,就实行临时管制,所有乡绅的粮食,全部都要拿出来,管控着泾阳口粮,争取做到不饿死一个人。对于那些开明的乡绅,官府可以给予奖励,贡献出来的粮食,等时候再补回去。可要是有人不长眼,藏着粮食不肯拿出来的,可以抓典型,狠狠地办他一个。听明白了么?”

“微臣明白,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郑崇俭听了,连忙点头答应道。

如果要饿死人,那就会给了流贼作乱的基础。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如果能不饿死人,自然是要尽量不饿死人了。至于那些乡绅是否有意见,就不重要了。皇上发话,难道这些乡绅的势力,还能大过皇帝去?

他们正在说着话时,忽然有快马飞骑而来,郑崇俭转头看了,便对崇祯皇帝说道:“应该是西安府过来的信使。”

果不其然,来得就是西安知府派过来的信使,是过来禀告两个情况的。

第一个情况,是辅臣张国维快马从京师赶来,刚刚到达西安府了。

崇祯皇帝听到这话消息,很是欣慰。算算时间,应该是张国维接到旨意之后,就没有丝毫耽搁,一路快马加鞭赶路而来的。

大旱,蝗灾,这些事情必须要及时得到处理,要不然,陕西这边好不容易平定下去的贼乱,很可能就会死灰复燃。也只有让老百姓有口饭吃了,这里还是边军重兵集结之地,才不会再出乱子。

因此,崇祯皇帝传旨给张国维,让他休息之后,尽快勘察陕西灾情,然后大力兴修水利,刚好也可以让灾民,比如泾阳百姓以工代赈,算是一举两得。

信使禀告得第二个情况,是有关流贼李自成所部的。说这李自成喊着“均田免赋”,还开仓放粮,很是收买民心,势力发展很快。商洛山附近的百姓,都心向流贼,虽然李自成所部已经蹿入河南,可留在陕西的这一小部分,如今又有发展壮大之势。如果不及时加以剿灭,怕是贼乱会愈演愈烈,影响其他地方。

这就是李自成所部的可怕之处了!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不过好在李自成才刚刚蹿出商洛山,要是再晚个两年,任由他发展,那就真得非常难对付了!

想着这个,忽然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匆匆过来禀告说:“陛下,末将查了下,确实是有人传言拜蝗神会有用,说很多地方摆了蝗神,蝗虫就飞走了。另外也有人说,其他地方有地方官组织扑杀蝗虫,结果被御史弹劾,然后丢官获罪了!”

说话间,他带着一点不屑。因为他是知道的,根本就没有地方官组织扑杀蝗虫而获罪,这根本就是个谣言!说完之后,他又补充奏道:“陛下只要给末将一点时间,末将一定把传谣言的人给揪出来!”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忽然眼睛一亮。还用揪出来么?费那么大的劲干什么,不需要去揪。

因此,他直接就对李若琏交代道:“时间紧迫,此事无需再查,你去找泾阳县令,让他发个告示,就说这是流贼传播的谣言,朕就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官员为此受到处罚,反而是那种不作为,任凭蝗虫成灾的,才是朕要处罚的对象!呵呵,所谓拜蝗神,等他们都拜完了,蝗虫早已吃光了一切,当然是飞走了。这一切,都是谎言,让百姓认清流贼的真面目,切勿相信!”

李若琏一听,稍微吃了一惊。他以为皇上又是通过那神出鬼没的消息来源,获得了这个消息。因此,没有丝毫怀疑,立刻遵旨而行。

事实上,崇祯皇帝当然不知道真相如何,有可能是好事之徒,或者居心叵测之人传得谣言,也可能真得是流贼当中的一些人传得留言。

对于他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百姓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蝗灾,也不要去相信流言,顺便知道流贼是看不得他们好的,巴不得他们没吃的,才会迫使他们加入流贼的队伍作乱!

郑崇俭在边上听着这些对话,心中不由得诧异。这其中的道道,他稍微一想就想出来,也是因此,他更是佩服皇上,没想到皇上竟然这么快就出手对付流贼了。这心思之敏捷,手段之高明,相信没有多少以前的大明皇帝能比得上。

等这事之后,皇上亲自参与扑杀蝗虫的事迹,会由泾阳百姓这边传开。如此鲜明的对比,百姓们自然知道,皇上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而那些流贼,原本就是个祸害,现在也一样是个祸害!

他正在想着,却见崇祯皇帝又转头过来,对他说道:“朕记得《农政全书》上有记载预防和灭蝗的方法,说起来,这《农政全书》确实是个宝啊,朕以为,每个地方主政官员都要了解才行。可以不深究,但至少要知道书上所写的大概内容!”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又感慨道:“要真是做到这一点了,这些拜蝗神什么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郑崇俭一听,连连点头。之前的时候,他听说皇上因为《农政全书》而专门新设农司,好奇之下就托人求购了一套。因此他知道皇上所言非虚。

不管如何,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本,有关农学方面的书,也不是没有过。比如《齐民要术》,还有前朝的《农书》,都是,不过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农耕上的具体细节。但是,这本《农政全书》却不全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农政思想的阐述,另外一个部分才是农耕的具体细节。

如果说当官的,对于《齐民要术》和《农书》之类书籍,都去了解的话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可这《农政全书》,却是非常适合主政一方的官员去读了。就比如说《农政全书》中的荒政一目,就有十八卷之多,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达到了四百一十四种。

要是泾阳县令读了这《农政全书》,至少知道在蝗灾之后,该如何去补救,又该如何让百姓活命。

想着这些,郑崇俭的脸色严肃起来,认真地回奏道:“微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此套《农政全书》,确实该让亲民官都能知悉!”

听到郑崇俭也这么说,崇祯皇帝想了一会,便有了决定,当即让人拟旨,对于目前全天下的大明主政官员,也就是县令、知府、知州等等这些,必须人手一套进行熟读。另外,吏部这边,但凡有新的地方官外放,就必须要先行考核,内容就是这《农政全书》上的知识。考核要是不合格,不得外放地方主政官员。

虽然这事好像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毕竟外放官员就算考试不及格,可知道有这本书,回头用到的时候去查查,也是可以的。但是,崇祯皇帝就是要这么做,就是要让那些亲民官都知道他非常重视这《农政全书》,熟读这书,是他的基本要求!

处理完了这个政务,天色已经到了傍晚。西边的天空,火红一片,这也就是说,明天肯定又是一个晴天。

有了大军加入扑杀蝗虫,等到这傍晚时分时,基本上也扑杀得七七八八了。虽然田间地头肯定还有一些漏网的,但仅靠泾阳百姓,也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完成。

经过这一次的“并肩战斗”,随处可见泾阳百姓和大明将士在笑着交谈。各地的方言,可能说得不是很懂,于是,手脚并用的解释。让人一看,这军民之情,就简直犹如兄弟之情一般了。

郑崇俭暗自扫视着这一切,心中满满地都是欣慰。他身为三边总督,在这流贼祸乱之始的地方,自然知道军民的关系有多糟糕。可眼下看到的这一切,让他相信,至少泾阳百姓,基本上都不可能有反意,会坚定地站在官军这一边。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泾阳县令带着泾阳乡绅匆匆赶来御驾所在,一脸的汗水,官服都贴在身上了,奏请皇帝并天子劲旅入城歇息。

看到泾阳县令的这个样子,知道他也是劳累了一天,对他的愤怒之意少了很多。加上刚好又可以利用之前的事情,来对冲李自成所部的影响,因此他便淡淡地说道:“入城就不必了,百姓都累了一天,都回去休息吧。朕和将士们就在这城外扎营便是。”

说实话,对于皇帝进城休息,这些泾阳人其实是非常欢迎的。但是,对于这么多军队入城,他们还是头疼的。小小泾阳,这么多军队,怎么安排?睡大街总不好吧,睡民房?可就算所有百姓把房子都腾出来,怕也不够吧?光是那么多战马,都不知道怎么安排啊!

此时听了皇帝的话,这些泾阳乡绅,不由得都为皇帝这么体谅泾阳百姓而多了一分感动。加上之前皇帝甚至还亲自为泾阳去扑杀蝗虫,他们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就更是溢于言表了。

他们正想说什么时,崇祯皇帝却已经先开口了,告诫泾阳县令,对于这次蝗灾,一定要好好善后,否则决不轻饶。

泾阳县令知道皇帝不会再处罚自己,不由得心中安慰的同时,又连忙保证,以后一定格尽职守,当好这个父母官。

聊完了这个严肃的话题,崇祯皇帝便露出一丝微笑道:“朕领军南下平定贼乱,不能久待。这样好了,就用随军携带的军粮和泾阳百姓换扑杀的蝗虫如何?”

一听这话,泾阳县令和那些乡绅顿时大喜。要知道,刚才扑杀的时候,很多蝗虫都是挖坑,扫进去之后活埋处理掉的。可如今要是能换粮食,那至少能挽回很多损失了。

因此,泾阳县令连忙答应,然后和那些乡绅一起,赶紧回去通告这个消息。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离去,微笑着转头对郑崇俭和李若琏,以及已经回到他身边的贺人龙和吴三桂等人说道:“今晚,朕就请诸位爱卿吃一顿蝗虫宴!相信朕,这味道绝对不错!”

在后世的时候,不少地方都有蝗虫的美食。崇祯皇帝曾经在旅游的时候,就吃过一次。

大明将士开始扎营,这些都不用崇祯皇帝操心,一麻袋一麻袋的蝗虫,扛到军营这边来换粮食,也不用崇祯皇帝操心。此时的他,就让人挑选了一些蝗虫,开始了蝗虫宴。

一种做法是:将蝗虫倒入滚烫的水中,扣锅盖,加大火势,蚂蚱由绿黄色变成棕色后,便捞出来进行晾晒,并摘去翅膀、刺脚。时间有限之下,自然就不是晾晒了,而是烘干,然后油煎炸,那香味,让等候着的文官武将们,甚至连崇祯皇帝自己,都不由得很想立刻尝上一尝了。

再一种做法,是将蝗虫去翅腿,穿签子上以碳火慢烤,烤时蝗虫上要刷匀食用油,以保证烤出的蝗虫外焦里嫩。然后再撒上少许孜然粉,盐之类的佐料等。这香气之扑鼻,比起之前油煎还要让人垂涎三尺。

……

当然了,这些事情都不是崇祯皇帝亲手去做的,而是他讲述之后,自有军中老手去操作,而他也和其他人一样旁观。

夜色渐深,满天的夜空中,星星耀眼可见。御驾所在的香气,飘向四周,让所有将士都不由得心生向往,皇上那做得蝗虫宴,似乎非常好吃啊!

当然了,军卒这边的蝗虫处理,就没有这么讲究了。

等到快要做好之时,崇祯皇帝甚至还让人传来泾阳县令,以及几个积极做事的乡绅,让他们一起食用这蝗虫宴。

当然了,崇祯皇帝先动筷子,每种尝一口,每吃一种,他就露出很享受的样子,连道美味。

他的这话,顿时引来不少“咕噜”声。却是在座的文官武将们,忙碌了一天,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还被皇帝这么诱惑,简直是有点急不可耐了。

等到皇帝让他们尝了之后,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文官还好一点,还讲究点吃相。武将们,比如贺人龙等人,那吃相,就没法看了。不过就算一边吃,还在一边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事实上,这个时候,就算再难吃的东西,他们也会觉得香!

在这之后,在场的不少人回忆起这一夜的美食,一个个都非常地怀念。他们也私自再去做过一样的蝗虫宴,可是,却再也没有记忆中的美味。当然,他们是把这个区别归结为皇帝的御厨手艺好的原因。

这个事情传开之后,可以说人人仿效。皇上都吃的蝗虫宴啊,又有那么多人称赞那蝗虫宴的好吃,要是自己不吃上一吃,尝尝那蝗虫宴的味道,就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就这么着,有了皇帝的示范效应,大明境内地蝗灾,就再也没有历史上那么大的影响了。

除了预防得当,很少再有发生蝗灾之外,还有很多富户,一听说有蝗虫成群出现,就会立刻悬赏求购蝗虫,吃上一顿盼望中的蝗虫宴。

这一点,其实崇祯皇帝早就料到了,所以他才会在当时邀请了泾阳县令和乡绅一起吃蝗虫宴,就是想让这个消息传得更快一点。

不过有一点,却是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

在他走之后,泾阳百姓为了纪念皇帝亲临泾阳这事,在他扑杀蝗虫的地方和吃蝗虫宴的地方,都立了碑来纪念。由此,又带动了大明的文人墨客,只要有途径附近的,都会跑来一观,纪念皇上当年在这里的往事,并且往往还会赋诗几首。最终,这里就成了泾阳的旅游胜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