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208 这脑洞(为推荐票2万加更)

崇祯窃听系统 208 这脑洞(为推荐票2万加更)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陛下,这怕是不合适吧?”首辅薛国观第一个提了反对意见道,“虽然如今朝廷是有点钱了,可这也只是一锤子的买卖,要是连这种事情都要花钱的话,这钱估计也用不了多长时间的啊!”

一边的卢象升听了,也是奏对道:“陛下,此事一旦开了口子,那以后怎么办?其他差役怎么办?微臣以为首辅的顾虑,还是要考虑下的。”

孙传庭也在,同样站出来反对道:“陛下,这可不止我大明朝是这样的,就算以前的朝代,也都是如此,何至于破例呢?”

崇祯皇帝见自己的几个心腹臣子都反对,不由得低头想了一会,而后抬头对他们说道:“诸位爱卿说得也是有道理,那这样好了,朕就退一步,皇家所用工匠,就按朕说得办,其他的,就还是按照原来的办,如此可以吧?”

刚才的时候,他向自己的心腹提出,废除现在的劳役制度,包括工匠,不再是无偿要求各行百姓为官府做事,而是改为薪酬制。

自古以来,百姓的负担就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税,一个是役。甚至可以说,对于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有的时候,役要比税大多了。因为这个役,不管是什么,押送粮食,修路,兴修水利,甚至是当衙役等低声差事,都是属于役的一种,要是轮到了,就要无偿去做。

有些大的劳役,比如修长城之类的,很多人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的。哪怕不是修长城,只要官府不仔细一点的,很多劳役,也很难安然返乡。

不过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之后,一切都可以折算成银子。包括役,也是的。只要交了银子,就可以不用服役。

但不管怎么样,役这个东西,就是压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官府的运转,也要靠着役和税这两条腿才可以的。可如今,崇祯皇帝却突然提出,要废除这个无偿役,改为薪酬制。对于后世人来说,这个不要太普通,可对此时的人来说,却是一件非常让人震惊的事情。

因此,哪怕是他的心腹臣子,包括薛国观、卢象升和孙传庭,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

对于这一点,其实崇祯皇帝有料到了。只是对于古人的态度,他多少有点没把握,就试着提出来,如果能接受,那就是最好了,不能接受,那他可以退一步。

刚才之所以还考虑了一会再回答,是因为他原本是想回答薛国观的问题的。

如果废除了免费的役,那所有的压力就都在这个税上面。按照这个时代的人来理解,光靠税是不可能支持朝廷的运转的。但对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来说,却完全不是问题。只要大力发展商业,各地沟通有无,就能极大地促进各地的生产力。只要商业总量提升上去了,那么在商业税方面以及商业发展所带动的各地产业税收的增加,就能弥补役这一块的免除。甚至他已经在计划内的打算,也能给朝廷,给他带来足够的利润来支撑朝廷的运转。

不过崇祯皇帝最终考虑到,这些事情,对于古人来说,解释起来还是有点难。与其浪费口水,不如先做个试点,以此来推广,遇到的阻力应该能大大减少。

要不然,再好地政策,下到地方执行后,以华夏人的聪明才智,都能给你解读并执行到一个你怎么样都想不到的歪路上去。

这一点,历史上已经很多次证明了。特别是国家越大,这种制度上的改革,就越是艰难。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让步了,薛国观看看卢象升和孙传庭,用眼神交流了一下后,才向皇上奏道:“陛下,此事一定要做么?”

看样子,他们还是想再劝劝皇帝。

崇祯皇帝听了,不得不再解释道:“朕问卿等,一直以来的劳役,百姓可有热情?能积极主动地去做事么?还是说,要靠官府的监督、鞭挞、强压才能完成该做得事情?”

这个事情,都不用回答,在场的这几个封疆大吏,自然知道答案是什么。道理他们也都懂,只有和那些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他们的积极性才会高一些。比如说,兴修水利,本地的百姓就会比其他地方的积极不少。当然,偷懒的人也一样存在。这个,其实就是大锅饭的道理。

崇祯皇帝不用他们回答,就接着又说道:“不说其他,光是朕之前巡查了兵仗局的工匠,就非常不满意。都是什么样的工匠啊!用不客气的话来说,就是一群混吃等死,在耗时间等着匠役服完。他们的水平,不用说,卿等应该也知道。那些有精湛技艺的工匠,都是出银子代劳役,才不会来服匠役。”

看到孙传庭似乎想说话,他料到了,就看着孙传庭说道:“那对他们严加管束,敢偷懒耍奸就严惩,一如其他劳役一般地用上监督、鞭挞、严惩、强压等手段?”

“没错,这样或者能让他们完成要做的事情,可也仅此而已了。”崇祯皇帝说到这里,面容严肃,看着面前的三个臣子说道,“可兵仗局制造的可是军械护甲,这种事情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卿等自己也说了,建虏的军械护甲就比我大明的要好。可如果反过来,我大明的比建虏地要好,那是不是能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有的时候,事情的真相其实很简单,但是,基于惯性思维,就不会再往深处想一想。可要是有人提了,就会让人觉得,这个事情其实就这样,很好理解。

“陛下,那或者给其奖励不也可以么?”卢象升听到这里,就又奏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奖罚分明这点,特别是这些带兵的大臣都能理解。不过他还是补充说道:“是可以,但真不是想要一锤子买卖,而是作为一个制度,长久流传下去。卿等想一下,如果连基本的生活保证都没有,那又有多少人会愿意去搏一个奖赏呢?因此,朕的想法,就是给他们发俸禄,让他们能衣食无忧,从而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军械护甲的打造上。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奖赏,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此一来,朕就不信了,以我大明的人力,还打造不出更精良和厉害的军械护甲?”

薛国观听了,第一个叛变了立场,立刻拥护道:“陛下圣明,微臣以为,这和陛下给大明官员涨俸禄是一个道理!”

卢象升和孙传庭两人看了他一眼,随后看向皇帝,都表示没有异议了。

对于军备方面,他们两人绝对比其他任何臣子都要有感触。如果大明能在军械护甲的精良程度上压倒建虏,那对一个保定总督,一个蓟辽总督来说,压力会大大减轻。

谁知崇祯皇帝却还没完,又接着说道:“朕的这个革新公布之后,当能召集大明最聪明的工匠,让他们衣食无忧之后的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准备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记录下来,形成一整套授徒的记录,把这个经验手艺传给其他人……”

“收徒?”薛国观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道。

或者也只有薛蛮子,才会在惊讶之余插话了。

“对,没错!”崇祯皇帝不以为意,反而带着微笑点头道,“不过这个收徒,不是工匠私人的事情,而是官府的事情。就目前来说,是皇家出面。卿可以理解为类似县学,不过不是教授四书五经,而是军械护甲的打造手艺!如此一来,手艺便能传承下去,而不用担心失传。”

他的这个说法,又是一种全新的东西了。皇家出面,类似县学,不教四书五经,而只是教工匠手艺,世代传承?

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都是没有的。哪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教授,那也是各自民间的行为,并不是官府,更不是皇家所创办。

这种全新地观点,被崇祯皇帝一说出来,对卢象升等人便又是一个冲击。他们感觉,怎么今天皇上的想法一个接一个,全都是那么怪,可听起来,似乎又很有道理?

看到他们在沉思的样子,崇祯皇帝便又补充说道:“后面的这个事情,也要建立在俸禄基础上,不但衣食无忧,甚至还能获得一些另外的东西,比如,见官不拜。甚至对于有大贡献的,可以封爵……”

听到这个,薛国观等人不由得大为吃惊,连忙便先劝阻。区区工匠,竟然还要封爵,太骇人听闻了!

不过崇祯皇帝没给他们机会,抢先解释道:“当然,这是朕得初步想法,这个爵位,不是我大明目前已有的爵位,而是类似先秦军功爵位的那种。创建一套匠人的爵位,给予其对应的身份和财富。如此一来,朕相信,不但他们的积极性会非常高,且会很主动地去创造新的军械护甲,也愿意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别人!”

当然了,他说得是一种大概情况。毕竟任何事情,都有特例。哪怕崇祯皇帝给出的条件再优越,也一样有人会敝帚自珍。

听到崇祯皇帝的解释,薛国观等人不由得松了口气,还好,还好,那是被匠人封了个公侯伯的,让寒窗苦读出来的读书人怎么办?

基于崇祯皇帝举得是兵仗局的例子,关系到打仗方面的。卢象升和孙传庭考虑了之后,便没有反对了。但是,薛国观作为读书人的代表,还是有点犹豫。就听他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工匠封爵,哪怕是类似先秦所创爵位,也还是要慎重点好,要不然,就匠人那粗活,不说读书人,种地的百姓都会有意见……”

“薛卿还是想得太差了!”崇祯皇帝一听,笑着摇摇头道,“如果朕告诉你,工匠要是能造出天上飞的车子,能带人上天的,你说这还是粗活,别人还会有意见么?如果造出能自动行走的车、船什么的,你说着还是粗活么?如果能打造出的火枪,不用现在这样换弹药,而是连绵不绝地发射铅弹呢……”

听着他的一个个反问,一个个地举例,不要说薛国观了,就是边上的卢象升和孙传庭,也全都听傻了。

天上飞的车子?自动走的车、船?还能连续不断发射铅弹的火枪?

这……这怎么可能呢!皇上啊,你到底是听了谁如此胡言乱语还是自己做梦,给梦见什么了啊?

这么想着,薛国观说话有点不利索地说道:“陛下,这……这不可能啊!”

“是啊,陛下!”直性子的孙传庭也跟着奏道,“其他的微臣不知,可这火铳,却绝对不能连续不断地发射。”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就又补充道:“微臣无法理解,就算是三眼铳、五眼铳,那也就那么几下而已,断然做不到连续不断地发射!”

这个时候,大明已经有三眼铳,甚至连五眼铳都有。在他的认识里,根据崇祯皇帝的话,加以想象了一下,那铳管要多少根?跟蜂窝一样?可就算这样,也还是做不到连续不断啊,每根预装的铅弹打完就没了啊!

卢象升虽然没说话,可他其实也差不多,想不出皇上所说得那些,有实现得可能!

谁知,崇祯皇帝面对他们的质疑,却又是一笑道:“孙卿可以换个思路,如果如今的火铳跟佛郎机一样,不从铳口装铅弹,而是从后装的呢?或者从侧面装。而且不是火绳点火,而是靠击发点火,铅弹也不只是铅弹,而是和发射药装在一起,能快速地自动装弹呢?”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燧发枪了。以卢象升和孙传庭的见识和经历,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是,他们还是没法想象皇上描述的这种。

可皇帝所说,又好像是有依据的。就比如说,击发点火,燧发枪就是,后装铅弹,佛郎机就是。铅弹和发射药在一起,军中也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在装的时候咬破包装纸,倒入火药,再装入铅弹……

每一样,似乎都有例子可循。可是,每一样,又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一时之间,他们都被崇祯皇帝的脑洞,给听呆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