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三国佣兵团 > 不务正业的写了篇《益州之战》

三国佣兵团 不务正业的写了篇《益州之战》

作者:潘上将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3-02-18 10:26:06 来源:笔趣阁

成都,一个“投降之都”。

36年,“白帝”公孙述战死,延岑带余众出降,公孙家与延家被灭族,吴汉焚城。

214年,益州牧刘璋投降,被流放公安。

263年,蜀汉后主刘禅投降,移居洛阳。

347年,成汉后主李势为求稳妥,逃出成都后再递交降书,移居建康。

925年,前蜀后主王衍投降,送京途中被杀。

964年,后蜀后主孟昶投降,花蕊夫人作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为什么成都爱投降?主要是因为蜀地富饶,后主们在蜜罐里长大,普遍心地善良,不忍让战争持续,人民受苦。

但也不能因为主公的温仁,抹煞将士们为保卫蜀地而流下的鲜血,所以本文写一写刘璋势力。

要说刘璋势力,就得先讲讲他爹刘焉的部队,刘焉虽是被朝廷任命入蜀的,但当时朝廷自顾不暇,刘焉就算不象刘表一样“单马入宜城”,能带的人也不会很多,史书上就董扶、赵韪二人,董扶不久还去世了,所以刘焉初期只能依靠益州本土人士贾龙、任歧和赵韪等,与天师道的勾结,则在暗中进行。

之后,《后汉书》记载:“初南阳三辅民数十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数十万户相当惊人,《英雄记》所说“数万家”可能更真实些,但不管怎么说,刘焉至少能挑出上万东州兵来。

刘焉有了底气,便杀了些益州豪强立威,引起不满,任歧、陈超首先起兵攻刘焉,东州兵身在异乡,团结效死力,斩杀任歧。

与此同时,董卓叫蜀郡人赵谦说服贾龙起兵伐刘焉,贾龙曾经以几百人起兵,镇压了益州黄巾军马相十余万人,可谓名将,但这次刘焉募集善战的“青羌”击杀贾龙,自此益州少数民族部队成为刘焉主力。

在马腾韩遂与李傕郭汜交手的时候,自信满满的刘焉也想插一脚,派孙肇领五千“叟兵”援助马腾,当时对蜀地的少数民族称呼混乱,叟兵有可能就是前文的青羌,不过再强悍的步兵也没办法在平原与铁骑交锋,这五千精兵就这样冤枉死掉了,顺便搭上刘焉两个儿子,刘焉因此呕血而亡。

刘璋接手的时候,继承的部队有东州兵、青羌等异族兵,还有赵韪的巴郡兵,可谓强大,但此时朝廷任命了一个新的益州刺史,引得巴郡的甘宁、娄发等人反叛刘璋,虽然很快就被赵韪镇压,但甘宁这样的猛人离开,对益州可算是巨大的损失。

其实这时候的刘璋还是颇有实力,还敢于令赵韪带兵进攻刘表,但由于“东州人侵暴”,又让外地人与本地人矛盾激化,赵韪屡次抗议无效,也起兵反了,几乎整个益州都被发动起来,与东州兵作战持续一年,东州人团结齐心才获胜,但刘璋军至此已经元气大伤,甚至朝廷都以为刘璋撑不住了,给他一个官位问他要不要放弃益州,进京来养老。

祸不单行,这时候张鲁又牛气起来,靠信奉天师道的巴郡百姓支持,多次在巴西击败刘璋军,“雄于巴汉”。

虽然益州仍有大批部队,但正如张松所说:“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由于主公太弱,益州的内部问题始终存在,这时候刘璋除了让位,就只能求助于外援了,尽管他也知道这有极大的风险。

208年,刘璋送三百叟兵给曹操获得友好回报,但刘琮降后曹操不再礼遇刘璋,加上赤壁一战变了风向,于是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再派法正孟达各领二千人来请刘备(具体兵数见刘封传)。

刘备入蜀时,刘璋带步骑三万人迎接,声势浩大,一来表示隆重,二来也展现实力,免得刘备动坏脑筋,这里我们也能大致估算出刘璋军的实力了。

1、刘璋三万步骑,应为中央军。

2、庞羲部在巴西与张鲁军交战十年,至少精兵两万,其中还有汉末被称为“神兵”的賨人。

3、杨怀、高沛屯于白水关的白水兵一到两万,这支部队也是主要防御张鲁的。

4、巴郡张裔、严颜等部,代替赵韪守卫荆州方向,至少应有万人。

5、益州十余郡国,地方郡兵合计至少万人。

6、孟达四千人屯于江陵,(这支部队本来只有迎接的任务,却被刘备留下了)。

合计近十万人,而且为了抵御张鲁刘表,平定各族叛乱,刘璋军并非久疏战阵,尤其与赵韪一战,东州军是有很好表现的。

而刘备入蜀时的军队呢,《先主传》说:“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但这个“数”在当时并不一定指“几”,只要超过一万,数不清,就可称数万。

后面说道:“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就是说加上刘璋的白水军才三万多人。

《法正传》中,郑度说:“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

刘备当时刚刚平定荆州,带一万多人入川是最合理的。

这样一支孤军入蜀,没有本地人支持,如果我是刘璋,也不会觉得有多大问题的,刘备反客为主的概率太小了。

如果刘璋有心,先发制人,刘备这支部队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几天就会溃散的。

虽然史书上多次提到庞统法正等人催刘备动手,但这真的是一着险棋,刘备不会轻易采纳,所以到益州后他一直以收拢人心为主。

刘备约于建安16年冬(211)入蜀,在涪城与刘璋“欢饮百日”后,《先主传》说“明年”(212)到葭萌,呆了大半年,期间张鲁和关中十部跟曹操打得欢,张鲁没空打刘璋,所以刘备也没啥事做。

212年冬十月,曹操征孙权时,刘备提出回荆州支援,张松写信暴露被杀,“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刘备即使想撤离益州都难了,他只能冒险一博。

接下来就按战争进程,依次介绍刘璋一方的将领。

杨怀、高沛:在刘备入蜀前就一直镇守白水关,防御张鲁。

《庞统传》和《华阳国志》中,庞统说:“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

所谓“名将”,表明这两位是有一定战绩的,个人认为,由于张鲁为主要敌人,所以杨怀高沛应是益州数一数二的强将,只可惜没机会施展本领就挂了。

同传:“即斩怀、沛”

《华阳国志》:“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御张鲁)。”

“白水县有关尉,故州牧璋将杨怀、高沛守也。”

“即斩怀等。”

《先主传》:“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零陵先贤传》:备设宴请璋子祎及怀,酒酣,备见怀佩匕首,备出其匕首谓怀曰:“将军匕首好,孤亦有,可得观之。”怀与之,备得匕首谓怀曰:“汝小子,何敢间我兄弟之好耶?”怀骂言未讫,备斩之。

当时有白水关和白水县城,杨、高二人有可能各驻一地,杨怀的官职明确为白水督,高沛无载,暂猜测为白水关尉,看书不仔细的人,可能会跟罗贯中一样,将两人都视为白水督,这在当时的兵制是没先例的。

值得注意的是,后几条史料,都只说了斩杨怀的过程,高沛如何被斩?这点存疑,不能象演义一样想当然地让两人同时被杀。

其实这点很重要,在双方关系紧张的时候,杨怀高沛同时赴宴就显得太弱智了。

如果只有杨怀赴宴被杀,高沛被突袭杀死,剧情会丰满许多呢。

杨怀既然被《零陵先贤传》收录,应为荆州零陵郡人。

宴会上另外一个客人“璋子祎”呢?刘璋不是只有刘循刘阐两个儿子么?

《吴书》:“阐一名纬,为人恭恪,轻财爱义,有仁让之风,后疾终於家。”所以刘祎就是刘阐,这是个老实人,而且刘备需要一个人质,也不想激怒刘璋,所以把他留下当俘虏了吧。

之后刘备让黄忠、卓膺南下攻刘璋(华阳国志中提到还有魏延),自己北上白水关收服守军,把白水军的妻儿都当做人质,然后带着降军会合黄忠。

有个小问题,刘备是被请来打张鲁的,为什么他的驻地葭萌在白水关的南面,也就是后方呢?

一来刘备不肯主动与张鲁碰,二来葭萌和白水的东面,巴西郡的大部还被张鲁控制着,北上会被张鲁军侧击,两面受敌。刘备驻在葭萌,能够支援白水和巴西两条战线,倒也挺有道理。

演义在这一点就上了当,罗贯中想刘备既然先杀杨怀高沛,说明这两人在去成都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把白水关改成“涪水关”,放在葭萌南边的涪城,大错了。

怕大家看晕,就简单一句——刘备在自己驻地杀了杨、高,然后北上抓兵,再南下攻城。

《庞统传》说,刘备“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这句话纯属瞎掰,在刘备进驻涪城之前,必须经过梓潼县,但却没有“克”。

王连:字文仪,刘璋时任梓潼令。

《王连传》和《华阳国志》记载相同:“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

这个很扯,都打起来了,还讲什么“义”?

有两种可能,一是兵贵神速,刘备不愿在此多纠缠。二是王连其实投降了,陈寿跟他家关系不错,所以史书为他修饰。

不过《华阳国志》和《季汉辅臣赞》都同时称王连“固节不移”,看来确实是死守过城池的,而且这事挺有名。

刘璋投降后,王连被刘备封什邡令,不升不降。

后来王连表现不错,官至蜀郡太守等,封平阳亭侯,提拔过吕乂(演义名吕义)。

演义中没有王连,张国良评书中将王连设为麦城太守,关羽死后自刎,倒也显得忠义。

不过我把所有资料读下来的感觉是,王连并非什么忠义守节之人,只是谨慎而已,因为开战之初,他根本无法确定刘璋和刘备谁能获胜,不敢随便押宝,如果刘备真的下决心强攻,生死关头王连的表现又不同了。

王连另一个出名的事迹是劝孔明不宜亲自南征,导致南征的事被拖延,这正体现了王连的性格。

廖立评价:“王连流俗。”廖立虽狂,但看人还是很准的。

梓潼只有县城,没有关卡,王连固守没起到一点作用,刘备“蛙跳”,直接拿下了涪城。

刘璋当初曾经在涪城与刘备“欢饮百余日”,《蜀鉴》和《方舆揽胜》记载,唐朝的《富乐山碑》云:“昭烈自蛮荆入蜀,刘璋延之此山,望见蜀之富盛,饮食乐甚,故得名。”

也就是说,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刘备,在涪城看见成都平原的富庶,就象土包子进城一样,流口水啊,相比之下,同样以富庶闻名的荆州,都被称为“蛮荆”了。

梓潼还属于丘陵地区,踏入涪城,才算是真正进入成都平原,难怪刘备占了涪城,又忍不住要喝酒了,美啊。

在刘备刚刚发兵的时候,刘璋的从事郑度曾经建议迁巴西和梓潼的人民到涪水以南,坚壁清野,让刘备不攻自破,被刘璋否决。

个人觉得这些话是后人编造,郑度将巴西与梓潼并列,显然是指梓潼郡而非县,而梓潼郡是刘备在几年后设置的。

事实上刘备进军迅速,刘璋想迁徙百姓也来不及,现在刘备有了涪城的钱粮,此计也没什么用了。

涪县曾经做过广汉郡治,城的规模不小,府库也充实,刘备以此为据点休整,等待荆州援军才是正理。

但刘备对自己极有信心,很快出兵,《华阳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璋遣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

如果各书的叙述顺序没错的话,刘备此时已进驻涪城,刘璝军“拒于涪”只能指“涪水”了,《华阳国志》说,蜀地“津渡甚多”,没办法全部据守,这里爆发的应是野战,在这方面,益州将领与刘备就差得远了。

益州最强的部队是异民族的蛮兵,但就算这些蛮兵参战,最擅长的也是山地战,而且战事爆发在益州中部,反攻发起得又太仓促,刘璋可能没招募蛮兵。

以成都平原的富庶,长年驻扎一些不受教化的蛮兵是个麻烦,蛮兵通常放在边界。

从兵力上来说,刘备接收了白水军,并且几乎全部带走,路上又没受到什么损失,至少有三万余人,之前刘备提出回荆州,刘璋还答应提供四千人,如果到了位,那刘备就有近四万之众。

要应付周边的敌人,刘璋不可能在成都留驻太多部队,三四万已经是极限,所以在兵力上,刘璝恐怕还处于劣势,面对刘备这边久经沙战的精兵猛将,战败就不足为奇了。

刘璝,没有其他相关记载,唯一的线索是他的名字……这名字还真有点奇怪,恰好和刘璋刘瑁两兄弟都是“王”字旁,象是兄弟,可惜刘家前两个哥哥取的是“范”和“诞”,不沾边,这个没办法定论,而且用这个推论,那刘琮刘琦也算么?

考虑到刘璝为诸将之首,这种时刻被委以重任,与刘璋同族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象之后几仗的领军人物,可都是刘璋的亲戚呢。

冷苞,各种姓书都提到,冷姓本应为“泠”(读零),由“伶”转换而来,从晋朝开始才真正出现“冷”姓,晋之前的冷姓都是误记,所以这位应该是“泠苞”。

这种偏门的姓,按说籍贯好定,不过查书发现汉时几个姓泠的,散居在全国各地,与泠苞离得最近的,是《华阳国志》中的蜀郡广柔县人泠丰,可假定泠苞为蜀郡人。

邓贤,在《魏书》中,提到“(孟)达甥邓贤”。孟达老爹孟佗,170年任凉州刺史,则孟达的姐姐生于170年乃至更早都可能,东汉女子十三岁结婚都是常事,213年有一个二三十岁的儿子很正常。邓贤此时与刘备作战,日后反对孟达回蜀也是相符的。

邓为南阳大姓,而蜀中各地大姓都不见有邓,刘璋军中此时还有邓芝,所以邓贤为南阳人的可能性也不小。

吴懿,陈留人,三国志中,涪水之战没有吴懿的名字,只见于华阳国志,而且国志提到,这一仗后“懿诣军降”。

吴懿的妹妹嫁给刘璋的哥哥刘瑁,刘焉与他爹有交情,这样的关系他居然先降,置成都的妹子于不顾,是很让人惊讶的一件事。

而且吴懿不是被抓后投降,而是“诣军”,主动到刘备营中投诚的。

吴懿这样的近亲投降,对刘璋军的士气可谓重大打击,刘备当即封他为讨逆将军,吴懿是有史可载,刘璋军投降的第一人,这也是刘备发兵后封赏的第一人。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投降,吴懿的形象都会因此受损,所以陈寿抹去了他的名字和投降事迹,另外为了避司马懿的讳,三国志中都将其写为“吴壹”。

演义中吴懿仅仅一合,就被赵云擒下,刘备问:“投降么?”吴懿说:“我既被捉,如何不降?”投降都理直气壮的啊。

吴班,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

吴班是否随吴懿一起投降,无资料。

吴苋,寡居在家,吴懿不可能带她随军,刘璋的性格也不会迁怒于嫂子,应该是成都投降后才有机会被介绍给刘备,变成吴皇后的。

吴苋的名字,我努力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查不到,这个是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讲的,老先生没有写别的皇后名,单单提了吴苋,应该是有墓碑县志之类作依据吧。

涪水阻击战失败,刘璋军退到绵竹县,三国志说这次刘璋派出护军李严督军,华阳国志则加上了江夏费观,在涪水的时候好歹还提了一句“破败”,在绵竹却是直接一个“降”字,恐怕连仗都没打。

为什么投降得这么快呢?跟下面这个人有直接关系。

费诗,犍为南安人,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费诗传》

作为刘璋军第二个投降的人,费诗是个怎样的人呢?胆小、猥琐么?

在刘备准备称帝时,费诗是少数敢站出来反对的人,因此被降职外放。

华阳国志评价:“惜哉公举,帅直陵迟”陈寿评介:“费诗率意而言。”

这种直肠子,投降也那么干脆,我想他应该是为了不让百姓受罪,反正局势一目了然,刘璋打不过刘备,何必磨叽呢?

另一个原因,益州人与东州人不和,费诗对东州人还特别反感,骂过孟达为“小子”,而李严写信给孟达时,却情意绵绵:“思得良伴。”这次督军的李严费观都是东州人,双方很容易出现矛盾,费诗一怒之下投降也是可能的。

县令举城投降,李严费观等人的军队,只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不降又咋办呢?

话说自从吴懿降了以后,刘璋为领军人选很是发愁,发现亲戚也靠不住,还得找个有节操的人,于是就相中李严了。

李严才到益州几年,怎么会被刘璋看上的呢?

《李严传》:“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李严不肯降曹,这不正是传说中的忠烈之士么?所以一到益州刘璋就让他当了成都令,相当于现在的BJ市长啊。

而且李严性格高傲,寻常人都不敢接近他,被乡人号为“李鳞甲”,这种人怎么可能投降?

可惜刘璋忘了一件事,李严在刘表帐下时,曾任南阳郡吏,与屯在新野的刘备很近,说不定就交往过,而且刘备这次带了无数荆州人过来,他乡遇故交,李严能不心动吗?

刘焉刘璋是荆州江夏人没错,但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新一代的荆州人跟他家不熟。

刘备日后托孤的两大重臣,一是孔明,二就是李严,在荆州时刘备跟李严没点基情谁信啊?

演义中的李严,与黄忠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孔明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武力设定相当高,也算符合史实,刘璋再笨,也不可能派个弱者来统军吧。

作为蜀汉一度的二号人物,网上讨论文章很多,我就不细说他了。

费观,字宾伯,江夏鄳人,他的一个族姑是刘璋老娘,自己又做了刘璋女婿,这样亲的关系,也投降了?

“观建安十八年参李严军,拒先主於绵竹,与严俱降。”——三国志

“璋复遣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等督绵竹军。严、观率众降,同拜裨将军。”——华阳国志

其实费观比李严小二十几岁,现在才二十出头,他能有什么主意?只是以刘璋亲戚的身份来监军的,但遇事还不是听李严的。

“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三国志。

话说,年龄真不是问题啊,比如大叔我……

虽然季汉辅臣赞有写费观,但含糊得很,没什么可说的。费观的族兄费伯仁,是刘璋请到益州的,费伯仁有个族子费祎,不过这时候还小,与刘璋军没什么关系,不必说了。

总的来说,刘璋军当时主力仍在,新到的李严的费观又没经历过涪水的败仗,绵竹的这次大投降行动,主要还是思想问题吧。

另外在绵竹,还有一个刘璋手下前来投奔刘备,就是李恢。

当时李恢只是益州郡的督邮,太守董和举荐李恢到刘璋身边去任职,李恢在路上的时候,正好刘备起兵了,“恢知璋之必败,先主必成”,于是就自称益州郡的使者,代表全郡去投奔刘备,可想而知,刘备一定欣喜,重用他了。

李恢既然撒了个谎,以后肯定要想办法圆过去,董和也许就是被他说服投降的,不过这个史料无载,李恢最大的功劳是到汉中去“交好马超,超遂从命”。

在《华阳国志》里面,只说“马超率众自汉中请降。刘主遣建宁督(邮)李恢迎超。”这里就看不出李恢有说服之功,可能《三国志》替李恢作传的时候美化传主吧。

原文中的“建宁督”,究竟是漏了一个字,还是刘备新封的职位,这个存疑。

演义中李恢说马超的一段还颇为精彩,有闲的人自己去翻。

李恢日后平定南中诸郡功劳为最,所以云南地区的传说中,把关羽的女儿关银屏配给了李恢的儿子李蔚。

三国志记载:“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之后才进军雒城。

《黄权传》:“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刘备在接收了李严军队后,便分兵平定诸县,一来是觉得仗打得太轻松了,没必要四五万人一起去雒城和成都,二来是想多筹集粮草,三也是担心刘璋各县会起兵来援,不如先收服他们。

这里只说平定诸县,而不是“诸郡县”,窃以为,只限于广汉郡内,最后拿下的估计就是郪县、什邡县、五城县,广汉被黄权守着,所以东边的德阳县也没法平定,要等孔明来取。

黄权在刘璋准备请刘备时就苦谏过,这次又守城不降,可谓忠臣,日后投降魏国时说:“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就算投降也挺硬气的,很佩服这个人,忠诚但不认死理,也不装。

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司马懿评价:“快士也。”

以蜀国降将做到魏国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黄权之才是极受认可的,当然在“刘璋诸将”里没必要研究黄权在蜀魏的事迹。

以黄氏家谱,说黄权是汉司徒黄琬的儿子,吐血啊,黄权巴西阆中人,少为郡吏,跟江夏黄琬根本不沾边。

与黄琬有关系的是来敏,来敏是黄琬的小舅子,而黄琬是刘璋奶奶的侄子,因为这层远亲关系,刘璋把黄琬的老婆和来敏一起接到益州的,来敏是个文人,益州之战没表现,不说他了。

说起来,到现在为止刘备都一直在广汉郡作战,那么这时的广汉太守是谁呢?

张肃,张松的哥哥,作为刘璋使节带三百叟兵去见曹操,因而被曹操封广汉太守,这可是代表朝廷封的,比刘璋的自封要硬气。

张肃揭发了张松出卖西川的罪行,大义灭亲,但此后就再无记载了,想来刘备再宽宏,也不会重用他了,那样太对不住大功臣张松了,至于打仗嘛,有刘璋直属精锐部队出马,张肃那点郡兵没表现也正常。

三国志里有一个张表“时名士,清望逾(马)忠。”

益部耆旧传:“张表,肃子也。”

华阳国志:“表,伯父肃,父松。”有些版本写作“兄松”明显错误。

究竟张表是张肃还张松的儿子?说不清了,张表日后官至后将军,很大的官,估计张松的儿子可能性大点。

张松张肃两兄弟的事迹除了正史外,还见于《益部耆旧杂记》:“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识达精果,有才幹。”后面还有张松背诵曹操兵法一事,这个倒不是演义编的,真事儿。

别驾张松画地图一事也见于裴注引的《吴书》,不过那地图还有法正一份功劳。

这个时候该提荆州的兵马了,刘备究竟什么时候通知荆州来援的呢?

具体时间,只有《华阳国志》明确指出是“建安十九年”,但这一年夏天,刘璋就投降了,孔明他们来这么晚?

按道理说,刘备在建安十七年底起兵的时候,孤悬之军,情势最危险,应该马上求援的,《赵云传》就说:“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但书信是否能第一时间送达呢?

《先主传》的叙述顺序,则是在刘备入绵竹和攻雒城之间,提到荆州援兵的,而这个时候刘备已经觉得胜利在望,难道只是让荆州派人来接收胜利果实么?

《演义》说是因为庞统死,不得不请诸葛亮入蜀,这个当然不至于,庞统毕竟只是一个人而已,并不影响大局。

其实荆州出兵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确保荆州本身的安全,而当时与孙权关系还很好,唯一需要顾虑的是曹军。

十八年春正月,曹操大军与孙权战于濡须口,孙权形势不妙,这种时候不说支援盟友吧,也要防备曹操顺势扫平荆州,肯定不敢将大量部队抽离的。

到四月曹操撤走,孔明张飞赵云才敢大举发兵,如果考虑夏季三峡的洪水,则十八年秋出发的可能性更大,花大半年时间与刘备会师比较合理。

入蜀的路线没什么可说,各书统一,都是溯江而上,当初为了阻止东吴去取益州,令张飞屯于秭归,张飞掌管的宜都郡紧邻益州,想来张飞这次是作为前锋先开拔的。

张飞第一个要过的是鱼复县,境内有白帝城,刘备后改名永安就是这里了,法正与刘璋书说:“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水经注》里这句话为:“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

鱼复县夔门(瞿塘峡)的瞿塘关,那是益州第一险要的关口,张飞怎么攻破的呢?

华阳国志说得很简单:“降下巴东。”鱼复县是巴东郡治,等于说巴东太守直接就投降了,根本没守!

宋朝李植的《鱼复扞关铭》说:“鱼复以秭归、夷陵为保障,失秭归、夷陵,则鱼复不可恃矣。”看来顺江而攻的话,鱼复也不是那么可怕。

象演义中,刘备逃到白帝城后,陆逊还不是杀进来了,全靠鱼复浦上的八阵图抵挡啊。

另外庞统向刘备献的“下策”是“退还白帝”,或许表明此时白帝城就在刘备手上,(鱼复境内有县城和白帝两座城。)益州大门本身就没关严实吧。

这个投降的巴东太守不可考,史书上只记载了鱼复县长张裔,但此时应该不在任上,把他放在后面说吧。

过了白帝之后,《先主传》提到的下一站就直接变成江州了,其间的朐忍、羊渠、临江、平都、枳县都被省略,仔细查了一下,也没找到一丁点相关记载。

江州为巴郡郡治,就是现在的重庆,作为川东第一大城,这里再不打一仗就说不过去了。

张飞骂严颜的时候,说:“大军至,何以不降,敢逆战!”这说明,前面的各城投降都成惯例了,突然遇到一个不降的,以至于张飞会惊讶和愤怒。

《张飞传》:“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此后包括《资治通鉴》在内几乎所有书籍,都将严颜定为巴郡太守,但是……

《华阳国志》记载:“入巴郡,巴郡太守巴西赵筰拒守,飞攻破之。获将军严颜。”

既然有更详细的记录,那么当然是华阳国志更可信了。

陈寿为什么会搞错呢?其实他和常璩看到的原始资料应该是一样的。

《华阳国志》:“刘主至巴郡,巴郡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严颜是巴郡人,这里没写错,是陈寿理解错了,把“巴郡”理解为“巴郡太守”的简称,当时确实常有这样的用法。

一个常识是,汉制不允许在本地任最高长官,巴郡人做不了巴郡太守的,虽然汉末大乱,偶然有违制的事例,但一般情况下还是会注意的,太守鼓动家乡人造反太容易了。

《水经注》:“至建安六年,刘璋纳蹇胤之讼,复为巴郡,以严颜为守。”

这一条应该是郦道元根据《三国志》推测的,但也不排除建安六年时严颜真是郡守,后来退休,建安十八年时助新太守赵筰守城。

益州敢于抵抗的将领不止严颜一个,严颜之所以被后人传诵,主要是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这里所说的断头将军,是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他以割三城为代价请楚国大军支援,胜利后用自己的头颅抵偿这三城。

严颜因为这句话,此后名声与巴蔓子并列,二将军的故乡更被朝廷命名为忠州、忠县,但严颜终究没有断头啊。

张飞义释严颜,待为上宾,两人都落得好名声,双赢,华阳国志对严颜的评语是“壮烈”。

严颜此后的结局,史料无载,有后世的碑文说他在刘璋降后自杀,但不可信,真要有这样壮烈的事迹,史书还不大书特书啊?

有人说严将军之名,是因为后来蜀汉封了将军,但从前文可知,严颜在刘璋时就被称为将军了,而蜀汉的各种史料中,都没有严颜的名字,甚至没有一个姓严的官员传世。

忠县乌杨镇汉阙,据推测是严颜的,并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可惜挖出的汉墓被盗空了,无法得到更多严颜资料。

巴郡真正的太守赵筰,没有交代,要么被杀要么逃走吧。

拿下江州后,张飞孔明北上,赵云顺长江西进,这个先放在一边,回头看看刘备征益州中最惨烈的一战,攻雒城。

进了绵竹后,刘备显然觉得刘璋军太弱了,完全没难度,所以分兵取各县,只带了一部分军队前往雒城。

雒城不仅做过广汉郡城,更是汉朝多数时间的益州州治所在,超级大城啊,城墙高就不说了,重要的是粮食充足,刘备大军在这里就傻眼了,足足攻了“且一年”!

雒城守将刘循,是刘璋的亲儿子,这个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刘备终于尝到了益州军的厉害。

话说这个刘循可不象吴懿、李严、费观之流,临时抓来督军的,《华阳国志》记载,当年刘焉将治所从雒城迁到成都时,“留孙循(一作修)据之”,也就是说,这个刘循在雒城已经呆了近二十年!

只要刘循的素质稍微象点样子,二十年时间足以令城中百姓归心了,而他对城中的人力物力也一定了如指掌,能够坚守这么久便不足为奇了。

这不是简单的围城,说此仗惨烈,因为庞统就是死在雒城下的,正史中可没有什么“落凤坡”。

《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张国良是读过史书的,所以在评话里安排庞统在“落城”下,被刘璋的侄儿刘珍公子射死。

身为军师中郎将,有必要这么拼命,冲在第一线么?这个倒不是不可能,很多三国名将都有先登上城的事迹,庞统虽然是读书人,但从没证据表明他文弱啊。

其实说到“流矢”,古代的箭虽然能射几百步,但太远就没准头了,所以指挥官离城一两百米的话,可能都觉得挺安全的,走近点方便给士兵下令加油吧,但“流矢”这个东西,那就是指乱飞的箭啊,守军可能确实没本事瞄准你庞统,但乱射一通的话,如果你运气很差……

还有一个恶意的猜测,既然被称作“流矢”,可能是本方射手开弓上弦的时候,手滑了……

不过我个人更喜欢下面的猜测。

张任,之前曾经提过他与刘璝等人在涪水阻击刘备,在那份将领名单上,张任排在刘璝与泠苞之后,地位似乎并不太高。

《益部耆旧杂记》里,则是说“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结果张任又变成第一顺位了。

不过管他地位如何,张任终究是败将中的一员,没什么光彩,演义为什么单单设计他射杀庞统呢,只因为名字好写点?

原来《益部耆旧杂记》还有后文,退守雒城后,“任勒兵出於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惜焉。”

涪水出战的那一票将领中,只有张任出现在雒城之战,而且还有这么忠烈的表现,演义给他单独安排一场戏是必须的。

那么就要说说庞统死亡的另一种可能了,假定庞统很本份地呆在后方指挥,城墙是不会走的,那么只能是守军冲出城来射他了。

想想这个场景,庞统正在挥动小旗,忽见城门大开,一彪人马杀出,劈波斩浪,转眼已到近前,庞统哎呀一声刚待转身逃命,却听弓弦声响,已被一箭穿心!

马上老将收弓,待要回城,却已来不及了,只见左有黄忠,右有魏延……

史书上没说严颜是老将,但却说了张任自称“老臣”,严颜守城,张任则是出城奋战,严颜说得壮烈,头终究没断,而张任是真的以身殉国……

巴郡多山,蜀地多水,人们一向认为蜀郡人文弱,有谣语作“巴出将,蜀出相”,但张任证明了蜀郡也有英烈。

还是《益部耆旧杂记》:“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

也许,出身寒门的人才会这般忠勇吧,刘焉父子对他的知遇之恩,也更容易让他效死。

张任的资料太少了,还有两条也附上。

《华阳国志》评价:“张任守节故主。”

李膺《益州记》:“张任与刘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败是此也。”

忠烈之士人人喜欢,所以历来对张任评价不错,而老的苏州评话里面说,童玄(渊)童子康有三徒一外甥,大徒弟西川都督枪祖张任、二徒弟宛城侯枪王张绣、关门徒弟赵云赵子龙,外甥是“懒泼将军”臧霸臧宣高……张任地位设得很高。

也许觉得这天南地北几个人放一起太扯了,张国良评话省掉童渊这回事,只说张任是枪祖宗,张绣是枪王,跟赵云都没关系,评话中张任在酒宴上力敌黄忠魏延二人,战场上一枪击败黄忠,强悍之极,评话里严颜还是张任的老师……

就算演义里让张任与刘备为敌,射死庞统,都无法抹杀张任的人气,三国迷公认刘璋军第一大将——张任是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